一切漏經

一切漏經

【一切漏經(巴Sabba^sava-sutta)】南傳巴利聖典。《中部》第二經。相當於舊譯之《中阿含經》卷二〈漏盡經〉、《一切流攝守因經》、《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四〈淨諸漏法〉。本經是說滅一切漏(煩惱)之方法,可分為‘依見而滅’與‘依知而滅’二種。‘依見而滅’是舍邪見。‘依知而滅’共含六種方法。即依防護、依用、依忍、依避、依除、依修習而舍離煩惱。

內容

北傳 中阿一0、漏盡經(大正藏一、四三一頁。)一切流攝守因經(大正藏一、八一三頁。)增阿三四、六、淨諸漏(大正藏二、七四0頁。)本經,說滅一切漏(煩惱)之方法,這大約分為依見滅,和依知滅,依其見滅者,即舍邪見;依知滅者,此分為六種,說由防護、用、忍、避、除、修習而舍離。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只陀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乃言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示防護一切漏之法門。諦聽!善思念之!今將說之。”願樂欲聞!”彼等比丘應諾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我說由知、由見而有諸漏之盡。非由不知、不見也。諸比丘!以由何知、何見而為有諸漏之盡耶?曰:是由知、見有正思念耶?無正思念耶?因有不正思念,則未生之諸漏生起,已生之諸漏增長。諸比丘“因有正思念,則未生之諸漏不生,已生之諸漏被舍離。諸比丘!有漏由見而舍離、有漏由防護而舍離、有由用而舍離、有由忍耐而舍離、有由迴避而舍離、有由遣除而舍離、有由修習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漏由見而舍離耶?曰:世間上無聞之凡夫,不承認諸聖者,不熟知聖者之法,不以聖者之法為導,不承認諸真人,不熟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之法為導,不理解應作意之法,不理解不應作意之法。彼不理解應作意之法,不理解不應作意之法,於不應作意之法而作意之,於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之。諸比丘!如何是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耶?曰:對於作意者,未生之欲漏[令]生起,已生之欲漏[令]增長;未生之有漏[令]生起1,已生之有漏[令]增長;未生之無明漏[令]生起,已生之無明漏生起[令]增長者,此等之法乃不應作意之法,而且彼[起]作意也。諸比丘!如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耶?曰:對於作意者,未生之欲漏令不生起,已生之欲漏令舍離;未生之有漏令不生起,已生之有漏令舍離;未生之無明漏令不生起,已生之無明漏令舍離者,此等之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也。若對不應作意之法而作意,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者,則未生之漏[令]生起,已生之漏[令]增長也。彼如次不正作意也。--我實於過去世存在耶?我實於過去世不存在耶?我於過去世是何耶?我於過去世有如何耶?我於過去世是如何?而後成為何耶?我實於未來存在耶?我實於未來世不存在耶?我於未來世為何耶?我於未來世成不成如何耶?我於未來成何?而後成不成何?--又,若現在時自疑--“我實有存在耶?我實無存在耶?蓋我為何耶?蓋我如何存在耶?此存在乃由何處而來?由何處而逝去者耶?--”對於如是不正之作意者,於六邪見中則生起任何一見,即:彼乃真實坐起“予之有我”之見。或彼真實生起“予之我無”之見。或彼真實生起“予由我而以想我”之見。或彼真實生起“予由我而想無我”之見。或彼真實生起“予由無我而以我想”見,複次;彼生如是之邪見:“予所說此我”者,知於彼彼處受善惡業之果報,然而彼以為“是此予之我。”又,應是常住、堅固、常恆、而不變易之法、永久如此存在也。此謂世間之謬見、見之叢林、見之難路、見之混濁、見之悶斗、見之結縛。諸比丘!被見結之所縛,而無聞凡夫、不得從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而解脫。是故,此予謂之“不能脫苦”也。諸比丘!多聞而承認諸聖者,熟知聖者之法,善以聖意之法為導,承認諸真人,熟知真人之法,善以真人之法為導之聖弟子,是理解應作意之法,理解不應作意之法。彼以理解應作意之法,理解不應作意之法,理解不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之,應作意之法而作意。諸比丘土如何是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耶?曰:若作意法時,使未生之欲漏生起,已生之欲漏增長,若未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生起,已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令增長者:此等之法乃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也。如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耶?曰:若作意法時,使未生之欲漏不生起,便已生之欲漏舍離,未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不生起,便已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舍離者:此等之法乃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也。若以不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應作意之法而作意,彼使未生之諸漏不生起,已生之諸漏舍離。彼正作意[此是苦也。”正作意“此是苦之集也。”正作意“此是苦之滅。”正作意“此是苦滅之道也。”作如是思念者,則三結令舍離也。三結者乃身見、疑、戒禁取是也。諸比丘!此等謂由見舍離漏也。

諸比丘!何謂漏是由防護而舍離耶?曰:諸比丘!於此處,比丘由省[察思]慮於真正防護眼根而住。諸比丘!若現在,,彼於不防護眼根,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既住於防護眼根,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又比丘由省慮於真正防護耳根而住……乃至……真正於防護鼻根而住……乃至……於防護舌根而住……乃至……於防護身根而住……乃至……於防護意根而住。於現在,若彼不防護意根者,而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既於防護意根,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諸比丘!於現在,若不防護[諸根],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既防護[諸根],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諸比丘!此等乃謂漏,由防護而舍離也。”諸比丘!如何漏是由用而舍離耶?曰:諸比丘!於此處,比丘以省慮而真正以受用衣服,即唯為防寒暑,又為防虻、蚊、風、熱、蛇之所觸,又唯為覆帶襠也;又,由省慮而真正以受用施食、非為嬉戲、非為肥悅、非為虛飾也。唯為此身之久住、保養,防止傷害、為助梵行故也。即:“我以如是滅故痛,使新痛不生,又使我之生涯無過錯而安穩。”又,由省慮而真正受用床座,乃唯為防寒、暑,又防虻、蚊、風、熱、蛇之所觸,驅除時節之危險及唯為愛好獨坐而[受用之]也。又,由省慮而真正受用醫藥資具,乃唯為防止已生之痛苦及離苦之目的也。是故,若不如是受用者,將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既於如是真正受用者,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諸比丘!此等是謂漏,由受用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忍耐而舍離耶?曰:諸比丘!於此處,比丘由省慮真正忍耐寒、暑、飢、渴、虻、蚊、風、熱、蛇之所觸,忍耐罵詈、誹謗之言語,至苦痛、酷烈、不樂不快,能耐如奪其命之已生諸身[等]痛。諸比丘!若不如是忍耐,將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已如是忍耐,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諸比丘!此等是謂漏由忍耐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迴避而舍離耶?曰:諸比丘!於此處,比丘由省慮真正

迴避惡象,迴避惡馬,迴避惡牛、惡狗,迴避蛇虺、杌株、荊棘之道,迴避溝坑、斷崖、沼澤。如坐於不適處之座者,於行不適當之處而行者,於交往不適當之惡友而交往者,聰明之同行者,將判定此是陷入惡[行]之狀態。彼於如是不適當之座,於如是不適當之行處,於如是之惡友,由省慮而真正迴避之。諸比丘!於現在,若不如是迴避者。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已如是迴避者,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諸比丘!此等是謂漏,由迴避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遣除而舍離耶?曰:諸比丘!於此處,比丘由省慮真正不容受已生之慾念,以此令舍之,除之、遠之、絕滅之;不容受已生之嗔念,以此舍之、除之、遠之、絕滅之;不容受已生之害念,以此令舍之、除之、遠之、絕滅之;不容受一一生起之惡不善法,以此令舍之、除之、遠之、絕滅之。諸比丘!於現在,若不遣除此等,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已如是遣除,則此等憂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諸比丘!此等謂漏,由遣除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修習而舍離耶?曰:諸比丘!於此處,比丘由省慮真正修習念覺支。其由離、由離染、由滅盡而轉入於出離也;由省慮真正修習擇法覺支……乃至……修習精進覺支……乃至……修習喜覺支……乃至……修習輕安覺支……乃至……修習定覺支……乃至……修習舍覺支,其由離、由離染、由滅盡而轉入於出離也。諸比丘!於現在:若不如是修習,即令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已如是修習,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則不生起。諸比丘!此等應謂漏,由修習而舍離也。

諸比丘!若比丘應依見而舍離諸漏者,則依見而令舍離,應依防護而舍離諸漏者,則依防護而令舍離,應依受用而舍離諸漏者,則依受用而令舍離,應依忍耐而舍離諸漏者,則依忍耐而令舍離,應依避離而舍離諸漏者,則依避離而令舍離,應依遣除而舍離諸漏者,則依遣除而令舍離A應依修習而舍離諸漏者,則依修習而令舍離者,乃謂其比丘是防護一切諸漏者也。已解渴愛,諸結已解,正以現觀慢而得苦滅者也。”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世尊之所說而信受奉行!--

要義

佛教經典裡面,首先佛教的經典很多。如果要把佛教的經典全部讀一遍的話,可能要非常有智慧的人,在歷史上,要把佛教的經典通讀一遍,就這樣子翻翻讀,至少最快也要三年。古人一天到晚,可能只是吃飯,再睡幾個小時覺,一天到晚翻,就這樣翻至少也要三年。所以真正要把佛教的經典,我們不要講好好研究,只要通讀一遍,我們這一生也不一定有這樣的機會。所以我們選擇一些大家比較相關的經典,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經,叫《一切漏經》,希望對大家的修行有參考價值。

在佛教裡面,佛陀形容我們煩惱的辭彙用了很多。比如煩惱這個詞,當然首先讓我們感覺到很煩惱,這個詞也很有意思。還有就是“結”,我們心裏面打結了。我們那個《大念處經》法念處,我們大家已經看到那個結。還有叫“敷”被捆牢了。還有很多。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就是“漏”,這個“漏”大家可以做什麼樣的理解呢?其中一個比喻就是,比如一間房子破破爛爛,屋頂漏了,那么這間房子使用價值就慢慢失去,失去了使用價值,甚至這個房子漏了還不修的話,這個房子最後就可能倒塌了。還有一個比喻,我們這個生命啊,本來具有許多寶藏的,在我們生命中非常有價值的這樣一些好的寶藏。而現在因為我們沒有保管好,逐漸漏掉了。所以這個漏從這兩個方面來理解。特別是我們的感官,我們的前五種感官,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還有我們的意,在佛教中講的六根,當六根與外界境界一接觸的時候,如果我們稍不留意就漏掉了。

這部經佛陀就是講從各個角度來介紹讓我們防止漏的經。在漢傳的《中阿含經》里,翻譯成《漏盡經》。這樣一部經在漢傳的翻譯裡面同樣一部經有不同的翻譯。翻譯不同的傳承大概有三部經。這部《一切漏經》屬於南傳裡面的經典。那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看這部經傳承是很早的,這部經有不同的傳承。因為這個是佛教歷史,我們就不要去多做介紹了。

這部經佛陀告訴我們主要的指導是哪個方面呢?是講對煩惱的管理,從七個方面給我們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策略。而且這部經是佛陀主動對當時他身邊的比丘說的,不請自說的。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示防護一切漏之法門。諦聽!善思念之!今將說之。”

“願樂欲聞!”彼等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我說由知、由見而有諸漏之盡。非由不知、不見也。諸比丘!以由何知、何見而為有諸漏之盡耶?曰:是由知、見有正思念耶?無正思念耶?因有不正思念,則未生之諸漏生起,已生之諸漏增長。諸比丘“因有正思念,則未生之諸漏不生,已生之諸漏被舍離。諸比丘!有漏由見而舍離、有漏由防護而舍離、有由用而舍離、有由忍耐而舍離、有由迴避而舍離、有由遣除而舍離、有由修習而舍離也。

這是這篇經的主題。佛陀要為大家介紹能夠防護一切漏的法門。

諦聽!善思念之!

佛陀一般開示之始,都會說這兩句話,諦聽,善思念之。大乘經典也有。我們自己想要通過聽聞學到一些東西,諦聽,善思,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真正善於傾聽的人,其實也是需要做到這兩方面。這方面現在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的傾聽技術,其實要做傾聽,傾聽的時候還要善思。在座的如果大家做心理諮詢的朋友們,我想應該很有體會。我們是否能夠真正聽人家說話,是不是真的聽的進去?很難喔。我們在和人溝通的時候,其實人家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說。所以這個諦聽並不容易。諦聽就是傾聽。諦就是“認真”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認真的,真正的願意傾聽。善思,就是我們要善巧的來思維。一般佛陀都會說這兩句的。

願樂欲聞!

那么,作為聽法的比丘們,一般都是說“願樂(yao念去聲)欲聞”。願:心甘情願在這聽。第二個,不但是願,還是好樂。而且還有欲。經典裡面翻譯是很有意思的,為什麼叫經典呢?非常的簡明扼要的把要點給它表述起來。如果我們慢慢去體會真的是可以從中受益的。

由知、由見而有諸漏之盡。

這部經在漢傳《中阿含經》裡面直接叫《漏盡經》,我覺得翻譯的也是很到位的。這部經總的來講就是讓我們斷除煩惱的一部經。不過這部經強調“由知、由見而有諸漏之盡”,這點大家注意。佛教、佛法的一個特質,這句話就顯現出來了。我們現在經常聽到有人主張修行,反對知識,最好是搞神秘。你看一般有些道家提倡要:“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修行最後要把這些東西捨棄。其實在佛法裡面這兩方面很好整合。佛陀其實看得很清楚,因為在修道的過程中,首先要有正確的知識。通過知識你才有可能得到相當的了解,通過了解,自己親自體驗,自己實證。其實“知”主要從了解方面來說的。“見”是自己的親自體驗,也就是佛教裡面講的實證這兩個角度。你才能夠讓我們的煩惱越來越少,最後乃至沒有煩惱。

非由不知、不見也。

佛陀不但講“由知、由見”,後面還講到“非由不知、不見”。這點我覺得和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和西方的科學精神,非常契合。其實,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科學強勢的時代。如果我們提倡一種修行和科學精神違背,那至少不是很利的。看來佛法在這個社會弘揚不存在問題,關鍵是我們對佛教的解讀,不要有誤導。現在也有些佛教人士,總覺得宗教就應該搞得神秘,最好不要知識學習,最好有些神秘的體驗。大多數人應該傾向自己去了解,然後自己去體驗,而且通過理性角度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佛陀繼續這樣的一個思路:

諸比丘!以由何知、何見而為有諸漏之盡耶?

曰:是由知、見有正思念耶?無正思念耶?

這都是思維的進一步深入。怎么樣煩惱能斷盡呢?繼續問下去,是因為有知見,正思維。最後落實到正思維上面。或者有些經典翻譯成如理思維,如理作意,意思都是一個。

因有不正思念,則未生之諸漏生起,已生之諸漏增長。

佛陀講的很肯定的:如果我們心裏面有這種不正的思維,非理作意,非理思維,那我們的心裏面的煩惱會生起,沒有生起的煩惱會生起,已經生起的煩惱會增長。

諸比丘“因有正思念,則未生之諸漏不生,已生之諸漏被舍離。

那么如果我們有正思維,未生之諸漏不生,已生之諸漏被舍離。

諸比丘!有漏由見而舍離、有漏由防護而舍離、有由用而舍離、有由忍耐而舍離、有由迴避而舍離、有由遣除而舍離、有由修習而舍離也。

這個是講我們的煩惱從哪些方面可以趨向於解決,能夠舍離我們的煩惱。佛陀講了七個方面。

這裡有幾個概念,先要有了解,才能去親自實證,才有可能煩惱真正的殆盡。

怎么樣有了解並且去實證呢?因為我們自己要了解。其實這個見和我們現在修的四念處的覺知很有關係。我們對自己的心理活動特彆強調正思維。

什麼是正思維?正思維涉及到,借用我們現在語言來講涉及到兩方面:思維內容是不是正確和思維的形式是不是正確。

如果電腦我們輸進去的資料本身有問題的話,就算你的程式再正確,你得出的結果還是有問題。還有另外一種雖然我們輸進去的資料是正確的,但是我們的程式是出問題的,它的邏輯等哪方面有問題的話,得出的結果也是錯誤的。還有就是資料和程式都是錯誤就更不要說了。

但是很不幸,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凡夫的心有三種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結果三個全是錯的。想是事物在我們心裏面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已經是顛倒。心顛倒就是心的這個程式是顛倒的。心顛倒,意味你的觀點觀念是錯誤的。所以我們現在的煩惱在增長,是沒有辦法的。用正思維把三個顛倒看清楚,糾正。

諸比丘!如何漏由見而舍離耶?曰:世間上無聞之凡夫,不承認諸聖者,不熟知聖者之法,不以聖者之法為導,不承認諸真人,不熟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之法為導,不理解應作意之法,不理解不應作意之法。彼不理解應作意之法,不理解不應作意之法,於不應作意之法而作意之,於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之。諸比丘!如何是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耶?曰:對於作意者,未生之欲漏[令]生起,已生之欲漏[令]增長;未生之有漏[令]生起,已生之有漏[令]增長;未生之無明漏[令]生起,已生之無明漏生起[令]增長者,此等之法乃不應作意之法,而且彼[起]作意也。諸比丘!如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耶?曰:對於作意者,未生之欲漏令不生起,已生之欲漏令舍離;未生之有漏令不生起,已生之有漏令舍離;未生之無明漏令不生起,已生之無明漏令舍離者,此等之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也。若對不應作意之法而作意,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者,則未生之漏[令]生起,已生之漏[令]增長也。彼如次不正作意也。——我實於過去世存在耶?我實於過去世不存在耶?我於過去世是何耶?我於過去世有如何耶?我於過去世是如何?而後成為何耶?我實於未來存在耶?我實於未來世不存在耶?我於未來世為何耶?我於未來世成不成如何耶?我於未來成何?而後成不成何?——又,若現在時 自疑——‘我實有存在耶?我實無存在耶?蓋我為何耶?蓋我如何存在耶?此存在 乃由何處而來?由何處而逝去者耶?——’對於如是不正之作意者,於六邪見中則 生起任何一見,即:彼乃真實坐起‘予之有我’之見。或彼真實生起‘予之我無’之見。或彼真實生起‘予由我而以想我’之見。或彼真實生起‘予由我而想無我’之見。或彼真實生起‘予由無我而以我想’見,複次;彼生如是之邪見:‘予所說此我’者,知於彼彼處受善惡業之果報,然而彼以為‘是此予之我。’又,應是常住、堅固、常恆、而不變易之法、永久如此存在也。此謂世間之謬見、見之叢林、見之難路、見之混濁、見之悶斗、見之結縛。諸比丘!被見結之所縛,而無聞凡夫、不得從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而解脫。是故,此予謂之‘不能脫苦’也。

第1個策略,漏由見而舍離耶。

我們的煩惱首先從觀念上面來,自己的觀念首先要看清楚。那一般觀念怎么說?

世間上無聞之凡夫,不承認諸聖者,不熟知聖者之法,不以聖者之法為導,不承認諸真人,不熟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之法為導,不理解應作意之法,不理解不應作意之法。

比如我們現在坐在這裡,我們似乎在聽佛法,我們心裏面否認有佛。認為人不可能成佛的,認為佛是人造出來騙我們的。如果我們這樣認為的話,這些法是佛陀拿來騙騙我們的。如果是這樣子的話,當然在這聽也沒有用。不但我們要知道一個人確實可以通過學習,通過修行,最後有可能心靈品質可以淨化,可以升華,最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叫真人。真正的人法具體怎么講呢?我們這裡先放一放。

彼不理解應作意之法,不理解不應作意之法。於不應作意之法而作意之,於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之。

這句話對我們修行特別重要。作意就是我們的心到底是關注什麼?我們的注意力到底放在什麼地方?佛教裡面的作意和心理學裡面的注意還是非常相似的。我們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如果我們不了解我們把注意力應該放的地方,不了解不應該放的地方。說實話,那我們的思維肯定顛倒。這點和我們的禪修很有關係。

如果我們真正能夠知道把我們的心作意在什麼地方,這個叫如理作意。如果不知道呢?就叫非理作意。

能夠真正如理作意,我們自己心能導向煩惱減輕的方向,我們的煩惱可以減輕,這點非常重要。大家想想看,我們確實自己生起煩惱,因為我們一直把我們的心引向生起煩惱的地方去。大家平時,特別是修到我們四念的,覺察觀照一下我們的心是不是這個樣子。我們有的時候就是真的喜歡煩惱。這點大家回去好好看大念處經裡面的四聖諦裡面的集諦,就是因為我們喜歡煩惱所以有煩惱。

佛陀講的很清楚。如果你真的不喜歡煩惱,再加上有點智慧,你的煩惱會少的。你不會把心引向煩惱的地方去。但是說說簡單,要做到,因為我們心老早就養成了慣性,做起來還是不是那么簡單的。

諸比丘!如何是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耶?曰:對於作意者,未生之欲漏[令]生起,已生之欲漏[令]增長;未生之有漏[令]生起,已生之有漏[令]增長;未生之無明漏[令]生起,已生之無明漏生起[令]增長者,此等之法乃不應作意之法,而且彼[起]作意也。

這裡面三個概念一解釋就是一個晚上。我們就非常簡單的講一講。

欲漏,就是講我們傾向於追求感官享受的這方面的煩惱。

有漏,是讓我們對生命特別執著的,希望我們生命永恆存在的這樣的一種煩惱。

無明漏,是讓我們越來越愚痴的,看不清楚事物真相的煩惱。

我們所有的煩惱可以簡單的分成這三類。

諸比丘!如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耶。

曰:對於作意者,未生之欲漏令不生起,已生之欲漏令舍離;未生之有漏令不生起,已生之有漏令舍離;未生之無明漏令不生起,已生之無明漏令舍離者,此等之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也。

若對不應作意之法而作意,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者,則未生之漏[令]生起,已生之漏[令]增長也。

總的來講,什麼是我們不應該作意而去作意的呢?讓我們三類煩惱增長的都是不應作意的法。

彼如次不正作意也:

我實於過去世存在耶? 我實於過去世不存在耶?我於過去世是何耶?我於過去世有如何耶?我於過去世是如何?而後成為何耶?

我實於未來存在耶?我實於未來世不存在耶?我於未來世為何耶?我於未來世成不成如何耶?我於未來成何?而後成不成何?

又,若現在時自疑——我實有存在耶?我實無存在耶?蓋我為何耶?蓋我如何存在耶? 此存在乃由何處而來?由何處而逝去者耶?

上述是諸位在小參的時候問的最多的問題。

大家看一下這是什麼問題?其實這三個問題我們再簡述一下,一個是關於我們生命的是不是在過去存在的問題,如果存在,過去應該是什麼狀態。你看我們現在為什麼喜歡神通,很多人要算命等,其實一直想了解這個。你一直關注這個,佛陀告訴我們你的煩惱是增長的。如果有未來,你總希望未來我們是什麼樣的。還有一個就是現在,懷疑我們當下到底有沒有。如果有怎么樣,沒有怎么樣。

其實這些問題從小參的時候可以看到,來禪修的人,還一直在心裏面思維這種問題。不要小看,如果這些問題你真的想清楚,必須要思維,你知道是什麼,在經典裡面至少至少證到度疑清淨。度疑清淨裡面的第二觀智,其實也不是很高的。如果大家好好禪修的話,什麼時候就想通了。

第二觀智應該不是太難,對我們的身心的這種因緣關係已經基本了解。你真的了解我們心的因緣的話,這些問題不存在了。所以你單純用思維,通過看書來解決問題。西方的哲學家一直思維這些問題,沒想清楚。所以你真正想這些問題在你心裏面真正的度疑,好好的看自己的心,內觀,修四念處是唯一的途徑。這些在內觀的第二觀智基本解決了。所以大家有沒有真正的證到,有沒有智慧,你看一看,你對這些問題有沒有疑問,還是總是在被這些問題縈繞。

佛教裡面的智慧真的是很清楚自己到什麼地方,確實有標準的,南傳的十六觀智,一步一步確實講的很清楚。

中國的佛教總的來講就是希望矇混過關。中國人語言就是一種詩的語言。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用這樣的語言來表達。你真正見道的人也知道,不見道的人要矇混過關,如果我們自己不知道,也就被他矇混過關了。為什麼中國的禪宗越來越衰,確實和這個有關係。這種去修證的途徑和理念,講的越來越模糊。

所以這個問題,如果我們一直處在這些問題裡面,那你看是什麼樣呢?

對於如是不正之作意者,於六邪見中則生起任何一見,即:

彼乃真實生起予之有我之見;(肯定有我)

或彼真實生起予之無我之見;(我是沒有的,決定沒有也是不對的。)

或彼真實生起予由我而以想我之見;

或彼真實生起予由我而想無我之見;

或彼真實生起予由無我而以想我見;

或彼真實生起予由無我而以想無我見。

這六種對自我的觀念在佛教裡面認為是不正確的。這六種觀念是所有煩惱的根源,佛教裡面講就是我見。

複次:彼生如是之邪見:予所說此我者,知於彼彼處受善惡業之果報,然而彼以為是此予之我。又,應是常住、堅固、常恆、而不變易之法、永久如此存在也。此謂世間之謬見、見之叢林、見之難路、見之混濁、見之悶斗、見之結縛。

總的來講處在十六個問題,只是用思維想解決的話,我們就會落入這六種我見當中。落入這六種我見,佛陀見把這個見叫做此謂世間之謬見、見之叢林、見之難路、見之混濁、見之悶斗、見之結縛。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坐在這裡這么難受,禪修這么難受,就差不多是這幾個問題。見之叢林、見之難路、見之混濁、見之悶斗、見之結縛,大家好好去體會。

諸比丘!被見結之所縛,而無聞凡夫、不得從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而解脫。是故,此予謂之不能脫苦也。

一個人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內觀的人,我看基本上很難從裡面逃出去。因為這是叢林,這是被綁牢的,而且你又看不清楚。

諸比丘!多聞而承認諸聖者,熟知聖者之法,善以聖意之法為導,承認諸真人,熟知真人之法,善以真人之法為導之聖弟子,是理解應作意之法,理解不應作意之法。彼以理解應作意之法,理解不應作意之法,理解不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之,應作意之法而作意。諸比丘!如何是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耶?曰:若作意法時,使未生之欲漏生起,已生之欲漏增長,若未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生起,已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令增長者:此等之法乃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也。如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耶?曰:若作意法時,使未生之欲漏不生起,便已生之欲漏舍離,未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不生起,便已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舍離者:此等之法乃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也。若以不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應作意之法而作意,彼使未生之諸漏不生起,已生之諸漏舍離。彼正作意‘此是苦也。’ 正作意‘此是苦之集也。’正作意‘此是苦之滅。’正作意‘此是苦滅之道也。’作如是思念者,則三結令舍離也。三結者乃身見、疑、戒禁取是也。諸比丘!此等謂由見舍離漏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