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匯流排技術》

《CAN匯流排技術》是由楊春傑和王曙光、亢紅波聯合編寫的科技類圖書。2010年2月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講述了CAN匯流排的協定、常用器件及其使用方法,系統性、實用性強,簡潔易懂,可作為本科院校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及其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術人員作入門參考。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叢書名:“十一五”高等院校規劃教材

語種:簡體中文
尺寸: 22.6x18x1.2cm
重量: 322g
作者:楊春傑王曙光(作者),亢紅波(作者)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第1版

出版日期:2010-02
ISBN:9787811249682,7811249685
版次:1
頁數:229
開本:16開
包裝:平裝
定價:28.0
 《CAN匯流排技術》 《CAN匯流排技術》

內容簡介

《CAN匯流排技術》系統地講述了CAN匯流排的協定、常用器件及其使用方法,輔以詳細的實驗指導和設計實例,使讀者能夠逐步掌握CAN匯流排設備的基本設計方法。全書共分8章,第1章介紹了現場匯流排的基礎知識,第2章介紹了CAN協定。第3章詳細說明了SJA1000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第4章簡要介紹CAN匯流排收發器,第5章簡單介紹了幾種具有CAN接口的處理器,第6章介紹了CAN的套用層協定,第7章是一個系統設計實例,第8章是實驗指導。
《CAN匯流排技術》系統性、實用性強,簡潔易懂,可作為本科院校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及其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術人員作入門參考。

目錄

第1章 現場匯流排技術概述

1.1工業控制系統的發展
1.1.1工業控制系統
1.1.2 現場匯流排的發展及定義
1.2幾種主要的現場匯流排標準
1.2.1CAN匯流排
1.2.2Profibus匯流排
1.2.3LONWORKS
1.2.4現場匯流排基金會FF
1.2.5HART匯流排
1.3現場匯流排的套用
1.4現場匯流排技術的發展趨勢
1.4.1現場匯流排與計算機通信技術的關係
1.4.2 乙太網與現場匯流排
1.4.3現場匯流排套用工程的發展趨勢

第2章 CAN協定

2.1CAN的發展過程
2.1.1 CAN起源
2.1.2標準化過程
2.1.3CAN套用及前景展望
2.2CAN協定的基本定義與結構模型
2.3幀結構
2.3.1數據幀
2.3.2遠程幀
2.3.3錯誤幀
2.3.4過載幀
2.3.5幀間空間
2.4錯誤界定及處理
2.4.1錯誤類型
2.4.2錯誤幀的輸出
2.4.3錯誤界定及規則
2.5位定時與同步
2.5.1基本概念
2.5.2CAN匯流排位定時與同步機制

第3章 SJA1000的原理與使用

3.1SJA1000的結構與功能
3.1.1概述
3.1.2晶片引腳定義與說明
3.1.3SJA1000的結構及內部存儲器分配
3.2SJA1000的主要暫存器
3.2.1模式(控制)暫存器配置及使用方法
3.2.2命令暫存器配置及使用方法
3.2.3狀態暫存器配置及使用方法
3.2.4中斷管理暫存器
3.2.5匯流排定時暫存器配置及使用方法
3.2.6輸出控制暫存器
3.2.7時鐘分頻暫存器
3.2.8其他暫存器配置及使用方法
3.3通信及濾波器原理
3.3.1傳送數據緩衝區
3.3.2接收緩衝區
3.3.3驗收濾波器
3.4SJA1000基本功能的套用
3.4.1SJA1000典型套用接口電路
3.4.2SJA1000初始化程式設計
3.4.3SJA1000自檢測
3.4.4SJA1000收發程式設計

第4章 常用CAN匯流排收發器

4.1CAN匯流排收發器PCA82C250
4.1.1概述
4.1.2組成結構及功能描述
4.1.3套用舉例
4.2高速CAN收發器TJA1050
4.2.1概述
4.2.2組成結構及功能描述
4.3隔離CAN收發器CTM1050
4.3.1晶片概述
4.3.2組成結構及功能描述
4.3.3典型套用

第5章 具有CAN接口的處理器

5.1c8051F040
5.1.1C8051F040的引腳
5.1.2C8051F040的CAN模組
5.1.3CAN暫存器配置
5.1.4C8051F040的CAN通信實例
5.2TMS320F2812
5.2.1TMS320F2812概述
5.2.2can模組的結構
5.2.3eCAN配置
5.2.4eCAN中斷
5.3P8xC591
5.3.1P8xC591概述
5.3.2P8xC591引腳描述
5.3.3P8xC591的CAN模組
5.3.4PeliCAN暫存器和信息緩衝區描述
5.3.5P8xC591典型套用
5.4帶CAN控制器的ARM微控制器
5.4.1LPC2000系列ARM微控制器
5.4.2LPC229xx系列ARM微控制器

第6章 CAN的套用層協定

6.1簡單的自定義套用層協定
6.1.1標識符的分配
6.1.2報文幀格式
6.1.3通信實現方法
6.2CANopen協定
6.2.1CANopen概述
6.2.2CANopen通信模型
6.3DeviceNet
6.3.1DeviceNet概述
6.3.2DeviceNet報文組
6.3.3對象模型
6.3.4預定義主/從連線

第7章 基於CAN匯流排的監控系統設計

7.1系統設計概述
7.2系統網路拓撲結構及參數配置
7.2.1系統網路拓撲結構
7.2.2系統網路參數配置
7.2.3系統通信協定
7.3系統硬體設計
7.3.1報警節點設計
7.3.2轉換模組設計
7.3.3中繼器模組設計
7.3.4GSM電路設計
7.4系統軟體設計
7.4.1初始化模組設計
7.4.2報警節點軟體設計
7.4.3CAN/RS485模組軟體設計
7.4.4中繼器模組軟體設計
7.4.5上位機軟體設計
7.5系統抗干擾措施

第8章 實驗指導

8.1實驗開發平台
8.1.1軟體開發平台
8.1.2硬體開發平台
8.2課內實驗
實驗一SJA1000初始化實驗
實驗二SJA1000局部自檢測實驗
實驗三P8xC591雙節點通信實驗
實驗四CAN轉RS232網橋模組的設計
實驗五CAN中繼器設計
附錄A參考程式
實驗一SJA1000初始化實驗參考程式
實驗二SJA1000局部自檢測實驗參考程式
實驗三P8xC591雙節點通信實驗參考程式
實驗四CAN轉RS232網橋模組設計參考程式
實驗五CAN中繼器設計參考程式
附錄BCANopen對象字典的詳細結構
附錄C常見調試錯誤分析
參考文獻

前言

現場匯流排技術是工業控制系統發展的新方向。現場匯流排是工業控制與計算機網路相結合的產物,適應了分散式控制系統的發展特點,是一個開放的通信網路。現場匯流排技術的發展,將極大地改變控制系統的結構和功能。CAN匯流排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現場匯流排,已經在交通運輸裝備、醫療設備、先進制造系統等多個領域成功地套用。本書適合自動控制、測控技術與儀器及相關專業本科生,也可作為技術人員學習CAN匯流排技術的入門書。作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經驗,系統介紹了CAN匯流排的協定、CAN通信控制器、CAN匯流排節點的基本設計方法、CAN簡單系統的設計。本書內容簡潔,並安排了專門的實驗內容,可安排32~48學時的授課時間(包括實驗)。使用本書,需要有《計算機網路》的基礎,另外需要學習過或同步學習過《單片機原理及接口技術》。實驗部分所附參考程式大部分使用c語言開發,只作為參考,關鍵是掌握操作的流程。全書分為8章。第1章介紹了現場匯流排的基本概念、特點和發展趨勢,以及目前最具影響的幾種現場匯流排。第2章介紹了CAN協定。第3章詳細說明了SJAl000的原理和使用。第4章簡要介紹CAN匯流排收發器。第5章簡單介紹了幾種具有CAN接口的處理器。第6章介紹了套用層協定。第7章介紹了一個基於CAN的監控系統設計。第8章是實驗指導,包括5個典型實驗,並附有參考程式。


書摘

根據採用的主要設備和通信方式,集散控制系統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
①模組化控制站+MAP兼容的寬頻、窄帶區域網路+信息綜合管理系統。
②分散過程控制站+區域網路+信息管理系統。
③分散過程控制站+高速數據公路+操作站+上位機。
單迴路控制器+通信系統+操作管理站。
編程邏輯控制器PLC+通信系統+操作管理站,這是一種在製造業廣泛套用的集散控制系統結構。現已有不少產品可以下掛各種廠家的PLC,組成PLC+DCS的形式,套用於有實時要求的順序控制和較多迴路的連續控制場合。
集散控制系統目前被廣泛地套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並未達到完美的程度。從結構上看,在系統的一個局部或者子系統基本上還是集中式控制,系統分散得不夠徹底,集中式控制系統存在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3層甚至4層的系統結構方式,使成本較高;而且各公司的DCS各有各的標準,不能實現互聯。
4.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
要實現控制系統的高度分散化,需要一種性能好、價格低的底層通信網路的連線現場儀表設備,稱為“現場匯流排”。同時,現場設備要實現智慧型化,即具有通信、自診斷及保護、數據計算、測控輸人輸出等功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