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平裝:20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300130771,9787300130774
條形碼:9787300130774
商品尺寸:28x20.6x1.2cm
商品重量:399g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ASIN:B004HIMR98
內容簡介
《2012年考研政治1000客觀題突破200核心考點》權威專家親自編寫,結合學科特點與命題特徵,覆蓋大綱全部核心考點,以重點習題帶核心考點,解析深入透徹,客觀題突破複習要點。編輯推薦
《2012年考研政治1000客觀題突破200核心考點》:權威專家編寫,客觀題精講精練目錄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一、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和意義
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及其歷史形態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在哲學中的偉大變革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和基本特徵
五、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意義
六、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
七、實踐的本質、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
八、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
九、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
十、意識的產生、本質和能動作用
十一、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十二、聯繫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
十三、發展的實質
十四、規律及其客觀性
十五、現象和本質
十六、必然性和偶然性
十七、可能性和現實性
十八、事物存在的質、量、度
十九、事物發展中的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
二十、辯證的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二十一、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二十二、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辯證關係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二十三、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二十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意義
二十五、堅持唯物辯證法,防止形上學
二十六、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
二十七、認識的本質與結構
二十八、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二十九、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係
三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三十一、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三十二、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三十三、認識過程的反覆性和無限性
三十四、真理及其客觀性
三十五、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係
三十六、真理的具體性
三十七、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
三十八、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三十九、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
四十、生產力的內涵、構成要素和特性
四十一、科學技術與生產力
四十二、生產關係的本質和內在結構
四十三、社會的政治結構及其構成要素
四十四、國家的本質和職能
四十五、意識形態的本質、相對獨立性及其社會功能
四十六、社會規律及其特點
四十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關係及矛盾運動
四十八、階級鬥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四十九、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革命與改革
五十、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的關係
五十一、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和選擇性
五十二、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五十三、人的本質
五十四、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
五十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五十六、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五十七、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
五十八、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
五十九、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六十、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起源
六十一、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六十二、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六十三、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
六十四、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六十五、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
六十六、剩餘價值率
六十七、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六十八、超額剩餘價值
六十九、資本積累
七十、資本有機構成
七十一、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
七十二、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七十三、壟斷和競爭的關係
七十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七十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和雙重作用
七十六、產業資本循環經歷的三個階段和採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七十七、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七十八、社會總資本運行的核心問題
七十九、分析社會總資本運行的兩個基本理論前提
八十、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和周期性
八十一、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範圍擴展的主要形式和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
八十二、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協調
八十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物質條件和現實基礎
八十四、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一、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
二、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三、毛澤東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獨創性發展
四、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點
五、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社會歷史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形成
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八、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
九、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經驗和主要綱領
十、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
十一、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主要法寶
十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
十三、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
十四、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經驗
十五、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十六、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
十七、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與主要矛盾
十八、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條件
十九、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
二十、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關係
二十一、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二十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二十三、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二十四、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工作
二十五、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發展動力
二十六、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
二十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二十八、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中國處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二十九、加強執政黨的建設,提出“兩個務必”
三十、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
三十一、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三十二、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三十三、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三十四、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反對霸權主義
三十五、實事求是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
三十六、民眾路線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
三十七、民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三十八、獨立自主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
三十九、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四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重大意義
四十一、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
四十二、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四十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
四十四、“三個代表”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四十五、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四十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四十七、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四十八、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精神,推進理論創新
四十九、“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五十、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及其意義
五十一、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及確立這一任務的依據
五十二、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五十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和特徵
五十四、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
五十五、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
五十六、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五十七、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
五十八、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
五十九、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六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六十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速度、結構、效益、質量的統
六十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六十三、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
六十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基本內涵
六十五、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
六十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和框架
六十七、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
六十八、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六十九、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確立這一分配製度的依據
七十、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七十一、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係,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七十二、人民民主專政是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
七十三、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民眾自治制度
七十四、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七十五、尊重和保障人權
七十六、依法治國的含義、內容和重要意義
七十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
七十八、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七十九、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指導方針
八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八十一、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八十二、“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發展
八十三、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綱領
八十四、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我國同世界各國的關係
八十五、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一、資本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二、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及其原因
三、民族意識的覺醒
四、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五、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及其失敗
六、戊戌維新運動
七、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教訓
八、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九、關於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十、封建軍閥專制統治的形成
十一、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十二、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潮流
十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十四、實行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十五、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
十六、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十七、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
十八、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十九、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二十、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二十一、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
二十二、第二條戰線的形成
二十三、人民政協與《共同綱領》
二十四、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
二十五、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
二十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贖買政策的實施
二十七、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早期探索的積極進展
二十八、“大躍進”及其糾正
二十九、“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十、改革開放的起步
三十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
三十二、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及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經驗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一、理想信念的含義與特徵
二、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
三、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
四、世界觀與人生觀
五、人生價值的標準與評價
六、促進個人與他人的和諧
七、道德的功能與作用
八、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九、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十、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範
十一、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十二、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
十三、公共生活中的相關法律規範
十四、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十五、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內涵
十六、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運行
十七、我國的國家制度
十八、我國的刑事法律制度
文摘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還有殘存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經過1952年的土地改革,先後使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無償地獲得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其他生產資料,占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民眾得以翻身解放。土地制度自此以後是農民土地所有制了。1956年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農業實現了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實行的。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是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時的過渡形式。因此,正確答案是B。多項選擇題
1.我國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經驗主要有()。
A.在土地改革基礎上,不失時機地引導個體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願和互利的原則
C.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廣農業生產責任制
D.採取從互助組到初級合作社到高級合作社的逐步過渡形式
[答案]ABD
針對土地改革後農村面臨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決定,不待農民在土改中激發出的政治熱情冷卻,不待農村發生劇烈的貧富兩極分化,就採取經濟領導的方針,教育、推動和幫助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堅持自願和互利的原則,發展農民勞動互助的積極性。通過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這種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組織形式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選項C,是針對農業合作化後帶來的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全國各地進行的一種嘗試。因此,正確答案是ABD。
2.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基本原則和方針包括()。
A.先合作化、後機械化的道路
B.積極發展、穩步前進、逐步過渡的方針,堅持自願和互利的原則
C.始終把是否增產作為衡量合作社是否辦好的標準
D.社會改造同技術改造相結合
[答案]ABCD
我國對農業合作化進行改造時,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點的農業合作化道路。其基本原則和方針是:第一,在中國的條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後機械化的道路。第二,實行積極發展、穩步前進、逐步過渡的方針。第三,對農業互助合作的發展,要堅持自願和互利的原則,採取典型示範、逐步推廣的方法,發展一批,鞏固一批。第四,要始終把是否增產作為衡量合作社是否辦好的標準。第五,要把社會改造同技術改造相結合。因此,正確答案是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