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歌曲《黃土高坡》,由陳哲作詞,蘇越作曲。這首歌以鮮明的陝北民歌風格,慷慨激昂的曲調,唱出了生活在黃土高坡人民的質樸和勤勞,以及他們對家鄉的熱愛。
《黃土高坡》和許多“西北風”作品一樣,曾經擁有多個演唱版本,除了首唱的胡月之外,李娜、田震、杭天琪、安雯、范琳、孫國慶等歌手,都曾經錄製過不同的演唱錄音。這種好歌大家唱的狀況,雖然是著作權機制不健全背景下的特殊情況,卻也在無形中折射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流行樂壇的一種活躍程度。
歌詞內容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大風(四季風)從坡上刮過
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八百年還是一萬年)
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日頭從坡上走過
照著我的窯洞
曬著我的胳膊
還有我的牛跟著我a
不管過去了多少歲月
祖祖輩輩留下我
留下我一往無際唱著歌
還有身邊這條黃河
喔喔喔喔喔
創作背景
《黃土高坡》的曲作者蘇越是中國著名作曲家、資深音樂製作人。他創作了幾百首歌曲,為40多部影視劇創作音樂。談到《黃土高坡》的創作背景,蘇越介紹,雖然《黃土高坡》在中國歌壇唱紅是在1988年,但這首歌創作於1986年。這首歌的產生,和那個時代的音樂環境緊密相關。蘇越說:“其實《黃土高坡》的創作跟當年的整個音樂的大背景相關,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就是我們開始從事流行音樂的創作開始,在大陸歌壇充斥的最多的是港台的歌曲,當然,港台歌曲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的益處,給我們很多啟發。但是從那個時候(1986年),國內的流行音樂人、搞現代音樂的這一批年輕人來講,總是有一個志向,希望能做自己的音樂,而且是能夠植根於自己的民族文化的這么一種音樂。”
1986年,隨著當年推出的“百名歌星演唱會”,中國樂壇迎來了流行音樂的一個創作高峰。和其他年輕的流行音樂人一樣,蘇越也滿懷激情地投入到轟轟烈烈的音樂創作中,相繼寫出了《血染的風采》、《熱血頌》和《黃土高坡》等歌曲。在介紹《黃土高坡》這首歌時,蘇越說,在他創作這首歌之前,其實已經有人為這首歌譜曲了。蘇越說:“《黃土高坡》的詞作者陳哲,也是跟我合作《血染的風采》、《熱血頌》的詞作者。這個《黃土高坡》是他寫了(歌詞)以後有人已經寫了一版了,那個時候說實在的我們也都是年輕啊,有點輕狂。我就覺得,這個歌詞還不錯,我說不行我再寫一版。反正大家誰寫的好算誰的。就這種情況下,我把這歌詞又從陳哲手裡要過來,要過來以後改了改,改完了以後自己又寫了這么一版,就是現在的這個《黃土高坡》。”
歌曲特色
蒼涼感傷,空靈沉鬱的歌詞,詞風接近本色的民歌,濃厚的黃土風情將中華民族魂演繹得淋漓盡致。在音樂風格上,蘇越運用陝北民歌為主的北方民間音樂音調,並結合流行音樂的節奏、配器,使歌曲充滿了濃郁的現代生活氣息。
胡月演唱
胡月演唱的《黃土高坡》採用具有西北風味的粗獷、豪放的喊嗓演唱,運腔上也借鑑了西北民歌和中國戲曲的風味,很好地表現了歌曲豪邁奔放的風格,也展示了她寬廣的音域,純厚的音色和出色的聲音控制能力。她那融民族特色於現代氣息之中的唱法,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心靈感應,也為歌曲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歌曲獲獎
在1988年中央電視台第三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決賽上,胡月、杭天琪、田震等參賽歌手都不約而同地選唱了《黃土高坡》,並一一獲獎,這一批的獲獎歌手引領了當時中國流行歌壇的潮流。
黃土高原的口語性稱呼
地理位置
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為地形名詞,民間為了顯示其高,口頭上多稱“黃土高坡”。
位於中國北方,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厚50—180米,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
由於氣候乾燥等原因,這片地區不適合進行農業生產。但是原先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模式下,收成極少,再加上沒有任何副業和其他產業,這片地區的人民往往生活比其他地區,比如江南魚米之鄉什麼的要生活艱苦的多。常年缺水是這些地區農業發展最大的障礙。陝西,山西是黃土高坡文化的集中代表。
人們利用溝谷植樹種草,利用黃土開鑿窯洞,修建水庫,還會在頭上扎一條白毛巾,擦汗、防風沙,主要農作物有穀子、玉米、高粱、小麥、馬鈴薯等。
形成條件
乾燥,大風,黃土,造成了這些地區特殊的景觀。春冬季,乾燥的氣候使得黃土浮於地表,大風又將這些黃土帶到空中,使得這些地區更加添加了一些悲壯又豪放的氣氛。
光照充足。由於此地區比較寒冷,莊稼大多是一季的,即春種秋收,冬天便沒有了農活。在冬季溫暖的陽光下,一排男女老少蹲在牆角曬太陽,男人抽袋旱菸,女人拉家常,是此地特有的風景線。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這道風景線也僅僅偶爾能在農村看到。
窯洞是這個地區典型的住房。陝西,山西到本世紀初還有窯洞。冬暖夏涼,特別適合於居住。但是從外形上不太適合現代人的審美和居住需要,已被很多人摒棄。但農村仍有許多窯洞。
黃土
北京中山公園內有“社稷壇”,曾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土地之神和農業之神、祈禱豐年的場所。壇上覆以五種顏色的土,因此又稱“五色土”,其分布為東方青土、南方紅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和中央黃土。這與中國土壤分布的實際情況有些相似:南方的土壤因含鐵元素較多而偏紅,往北則因鈣質較多而呈黃色,東北的土壤因腐殖質較多而發黑。而黃土位於中央,也正好體現了黃土與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發展的密切關係。日常概念里的黃土指黃色的塵土,狀態介乎分散的砂石和粘重的泥土之間。
演唱者地質學上的黃土專指形成中國黃土高原的這種黃土,它也可以看作是某種軟的、鬆散的岩石,與生物作用產生的土壤不同,它是風吹來的沙塵,通常堆積超過100米厚,有些地方甚至達到400米。劉東生院士及其同事測定認為,中國的黃土或類似黃土的物質分布面積約有63萬多平方公里,其中真正的黃土區域為30多萬平方公里。歐洲、北美中部、阿根廷等地也有大面積的黃土,但歷史沒有中國黃土這么長,保存狀況也沒有這么好。黃土的英文對應詞loess及德文詞Löss都由德國萊因河谷居民對當地鬆散土的稱呼演變而來,原意為疏鬆、鬆散結構。
黃土結構鬆軟,容易耕作,而且非常肥沃,有利於植物生長。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地理條件對當地文明的特徵有著重要影響。黃土的特性使黃土高原上誕生了與尼羅河、印度河和兩河流域不同的旱作農業,支持了一個獨特的古代文明。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們在黃土區域內發現了非常密集的古代居民聚居點,例如舊時器時代的藍田人、丁村人以及新時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遺蹟。然而,黃土的鬆軟也是它的弱點,這使它容易被侵蝕,發生水土流失,黃河的泥沙和水患是幾千年來始終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