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講的是江蘇泰州茅山鎮的一次廟會。 其中,類似於神漢角色的馬皮的活動工占據了很大的篇幅,還有大量的描繪的準備工作,例如會長協調特種“行政”活動,和尚冷靜地看待新的局勢。馬皮在那個地方從事的是一種有些迷信色彩的職業,與其他的巫婆神漢相比,馬皮具有傷害性,他需要把鐵錐子穿入一邊的腮中。一個沒腦袋的獵奇者完全可以把馬皮的這種殘酷的行為拍成一部類似於九十年代小城鎮音像店裡的《殘酷紀實》,《古靈精怪》,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炒作的熱點。但是本片作者沒有痴迷於這種外鄉人獵奇的視角,他表現的更多的是馬皮與其他人的關係,也就是馬皮與公共環境的關係。還有這個描繪的組織過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行為,不管是明處的,還是暗處的。
拍攝過程
這部紀錄片表現的都是公共場合,很少有鏡頭是那種類似於調查取證式的。作者隱藏在攝影機的背後,用一種比較“客觀”的風格對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進行“敘述”,如果非要下一個定義,這可以叫做“直接電影”吧。各種表象在攝影機前或真或假的呈現,而沒有一個判斷黑白和是非的標準,這樣,各種豐富的隱喻和闡釋便出現了。其實,在這個謊言遍布的中國,即使是這樣的片子也會被說成另類的,而片中的人物更是另類。我看過一些表現廟會或者民間祭祀活動的主流媒體拍攝的片子,他們用專業化的設備和專業化的思想構造著一堆堆毫無生氣的影像垃圾。我們每天活在“會見某國外長”,“提前幾年實現某計畫”,“再創新高”中,而真正的生活變成了一種另類的“生活”,真正的作為社會成員的人變成了媒體之外的邊緣人。其實,邊緣人是我們自己,“主流人”只不過是個政治謊言或者經濟謊言。作者沒有用“主流人”的視角去拍攝“邊緣人”,而是採用了大量搖搖晃晃的跟拍,同期聲,因為作者生活在或者說曾經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參與過那樣的活動,所以與拍攝對象之間非常地平等。會長在攝影機前因為去世的老伴哭泣,和尚在攝影機前喝豆奶,馬皮在攝影機前說用水可以使插錐子的過程更舒服一點,在媒體娛樂化的時代,這多可貴!
分析
會長算是這部紀錄片的線索人物,他的存在是本片的結構看起來不是太鬆散。雖然本片在很大程度是按照時間順序剪輯的,但是繁多的人物和稍微有些刻意的追求紀實還是會使影片顯得有些散亂的。編導徐辛在訪談中說過他不喜歡用訪談,其實,過於強調錶象,會使影片的厚度和廣度有一定程度的減削。會長以前當過大隊長,現在雖然是一個民間組織的頭目,但還是用以前的一口官腔說話,“落實會議精神”,“農民自發的運動”,還有抱怨派出所不負責任。這些看似荒謬的言語其實正是我們日常所面對的。官話,套話的時代還遠遠沒有消失。正如馬爾庫塞所說,“在這種社會裡,無論是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還是科學、工藝、藝術,抑或哲學和日常思維,都趨向一個維度、一個色調、一種聲音。”而這種民間自發的活動在這個物質時代更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尷尬,我們可以從會長不斷的憤怒中深切的體會出來。在新中國建立之初,這些民間活動都作為“四舊”被清除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寬鬆,傳統的儀式或者活動得到了一個繼續發展的機會。但是,在一個崇尚物質、效率、回報的時代,這些顯得那么不合時宜。派出所的人問活動組織者要“保護費”,鎮政府不修破舊不堪的橋,甚至連神像前的募捐箱裡還有假錢,陰國票子。
腿腳不靈便的和尚在影片中顯得頭腦格外的清晰。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個“花瓶”,“擺設”。在商討舉行廟會時要不要把毛主席的像“請”出來時,他說感謝毛主席,要不然小時候早被扔掉了。關於和尚有兩個細節,一個是喝豆奶。徐辛用一個長長的鏡頭來細緻了表現了和尚的這個動作。和尚取出一包豆奶,然後用剪刀細緻的剪開,用手指試了試熱水瓶里的水是否還熱,然後找到一根毛筆,用毛筆桿攪拌豆奶,攪拌完之後舔了舔毛筆桿。當有人說豆奶里有奶時,和尚說不喝這個口裡有藥味,迴避了佛家不吃葷的問題。還有一個細節是和尚拿著手機。也許這正是當代中國的“宗教”的真實再現。在很多廟裡,新年的頭一柱香賣到了天價,還出現過和尚嫖娼事件,甚至和尚還上了娛樂媒體,被人問“手上有沒有繭子”。對於一門存在了幾千年的宗教來說,這是不公平的。當代社會的同化能力大的簡直沒辦法估量,幾乎沒有人能逃脫。在本片的末尾,毛主席的巨幅照片和雕塑被擺了出來。在這之前,有個鏡頭是一位老婦人在神像前拜了又拜。而此時,被跪拜的變成了毛澤東。一個宣揚無神論的人被人們捧成了神。不知道有沒有人留意廟裡的嗩吶演奏的音樂,竟然是放慢了的《西遊記》的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
導演簡介
獨立紀錄片製作人,1966年出生於江蘇泰州,現居南京;1991年江蘇教育學院美術系畢業;1988年油畫作品參加江蘇青年藝術周;1992年綜合材料作品參加廣州雙年展;2001年攝影作品參加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大展;2000年建立徐辛紀錄片工作室,專業從事紀錄片創作;2002年創作紀錄片《馬皮》,81分鐘;2004年創作紀錄片《車廂》,18分鐘;2005年創作紀錄片《房山教堂》,80分鐘;2006年創作紀錄片《火把劇團》,110分鐘;徐辛的紀錄片關注中國最底層的生存狀態,尤其是弱勢群體和少數群體。對作者而言,紀錄本身就是參與建構歷史的一種方式。
2003年10月紀錄片《馬皮》參加英國SHEFFILD國際紀錄片電影節;2005年11月《馬皮》參加第二屆廣州三年展;2006年4月《房山教堂》參加在第三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2006年8月《車廂》參加柏林“中國製造-來自北京的藝術與電影”;2006年9月《馬皮》參加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2006年10月《馬皮》《車廂》《房山教堂》被栗憲庭電影基金及宋莊美術館收藏;2007年2月《車廂》參加柏林中國獨立紀錄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