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間奏曲》

《飢餓間奏曲》

《飢餓間奏曲》是勒克萊齊奧的最新力作,是他獻給母親的自傳體小說。

基本信息

看點

飢餓間奏曲飢餓間奏曲

這部小說的結構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特點。艾黛爾的生活故事之前和之後,作者安排了“前奏曲”和“尾聲”:“前奏”是作者勒克萊齊奧記憶中的“飢餓間奏曲”,講飢餓給人帶來的飢不擇食的感覺;“尾聲”則是主人公“未來的”兒子從母親那裡聽來的《博萊羅》舞曲首演的壯觀場景,講強烈的音樂節奏給人心靈的震撼。以飢餓為主題的“前奏”,充滿了一種混雜酸甜苦辣的味覺感受,而以《博萊羅》為主題的“尾聲”,則充滿了嘈嘈切切的壯美的聽覺感受。從味覺引入,再從聽覺引出,使得讀者對整篇小說有了更多的感官上的經驗。

內容簡介

《飢餓間奏曲》是勒克萊齊奧的最新力作,是他獻給母親的自傳體小說。

從母親的少女時代一直到結婚成家,小說透過一個女性的眼睛去看待二戰,描述了戰爭給被占領的法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正是在這樣困苦的生活中,母親被鍛造成了一位獨立堅強的女性,全篇洋溢著作家對母親的脈脈溫情,母親的形象堅韌、憂鬱而充滿光彩。以“飢餓”開篇,再以“間奏曲”收尾,調動多種感官,給讀者非一般的閱讀享受。

作者簡介

勒克萊齊奧,一九四○年生於法國尼斯,一九六三年出版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並獲得勒諾多文學獎。至今已出版四十多部作品,包括小說,隨筆,翻譯等。一九八○年,勒克萊齊奧以小說《沙漠》獲得保爾·莫朗文學獎。一九九四年,他在法國《讀書》雜誌一次讀者調查中,被評選為當代最偉大的法語作家之一。二○○八年,勒克萊齊奧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寫作背景

正如作者在小說最後點明的那樣:“我寫下了這個故事,以紀念一個年輕姑娘,無論如何,她曾是一個二十歲的英雄。”不過,小說畢竟是小說,《飢餓問奏曲》的女主人公身上除了有作者母親的影子之外,還應有另一些人的影子,小說開篇之處的題詞頁上,作者寫了“傑米娜,永遠的”的字樣,這興許也說明了什麼。

依我看來,在小說《飢餓間奏曲》中,作者勒克萊齊奧不斷地匯集並改編著世界的痛苦進程給他的內心帶來的反響。這部小說,如同此前的《革命》,代表了他最新的創作動向,即虛實雜糅地撰寫,走向家族史的追溯,把主要人物的個人虛構故事,跟宏大的人類歷史(如法國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作品的女主人公叫艾黛爾·布倫,生於一九二一年,她父親是一個從模里西斯移居到巴黎來的工業家,母親是留尼旺資產階級的富家女子。小說一開始,讀者就見識了小小的天真爛漫的艾黛爾跟隨她舅公去參觀巴黎的殖民地展覽會,展覽會上的那座“紫房子”,寄託了小艾黛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寄託。但艾黛爾似乎注定要經歷不幸,原本衣食無憂的她命當度過一段刻骨銘心的“飢餓歲月”。可不,讀者在艾黛爾周圍的小小世界中也早就看出了苦難的預兆:長年彼此爭吵不休的父母,父親的情婦莫德給家庭生活帶來的陰影,總想返回故鄉模里西斯島的年邁的舅公,隨著寡母移民法國的白俄同學謝妮婭,星期日下午前來她家沙龍瞎混的那個小圈子,那些投機者關於社會和政治的種種右派觀點……唯一的亮點,似乎是那位後來成了艾黛爾丈夫的神秘的英國青年羅蘭。

隨著最疼愛她的舅公薩繆爾·索里曼的去世,隨著她家承建的建築工程陷入官司,隨著她家遭遇的經濟破產,隨著戰爭的爆發,隨著政府對猶太人迫害的開始,艾黛爾漸漸認識了浮出水面的不幸的現實生活:訴訟、背叛、詛咒、痛苦、白眼、顛沛流離、世態炎涼,當然,也包括真正意義上的飢餓。

在敘述艾黛爾認識飢餓的過程中,兩個人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一個是父親亞歷山大,他從一開始的一家之主,驕橫傲慢(完全是仁慈可親的老舅公性格的反面),後來因破產而變成了一隻泄了氣的皮球,逆來順受,任憑女兒和妻子的擺布,最後客死他鄉,連遺骨都無法回到巴黎的家族墓地中。另一個是父親的老情人莫德,她作為一個歌唱演員,當年在舞台上、在艾黛爾家的沙龍中是何等風光,何等活躍,但流浪到了南方的藍色海岸後,不得不住進了破敗的西沃德尼亞(這個詞在俄語中的意思是“今日”,我們似乎可以把它理解為“今不如昔”)公寓,每天都要去集市場揀剩菜爛葉,以此度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她的不幸遭遇,教會了小艾黛爾真正認識到了社會的不公、世態的炎涼。

莫德的形象,可以與《革命》中的卡特琳娜姑婆相比,在《革命》中,正是卡特琳娜姑婆讓小男孩讓·馬羅認識到了家族史的秘密,莫德之於艾黛爾,恰如卡特琳娜姑婆之於少年讓·馬羅。在《革命》和《飢餓問奏曲》中,她們是男女小主人公成長道路上的導師。

小說中還隱約透露了一些年少的艾黛爾·布倫所不熟悉的卻實實在在存在在她眼前的可怕事物:巴黎的冬季腳踏車場,那是離她家所在的富人區不遠處的一個體育場,後來,巴黎被德國軍隊占領後,很多猶太人就是被勒令集中到這裡,然後被遣送到遠方的納粹集中營去的……集中營究竟在哪裡,小艾黛爾根本就不知道。半個世紀後,她的兒子回到巴黎後,在懷舊的傷感漫步中,他在這一街區的一家博物館裡見到了一張地圖,恰『合就是集中營的分布圖。小說也專門用了一頁,白描一般地標誌出了那些集中營所在地的地理分布。

這部小說的結構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特點。艾黛爾的生活故事之前和之後,作者安排了“前奏曲”和“尾聲”:“前奏”是作者勒克萊齊奧記憶中的“飢餓間奏曲”,講飢餓給人帶來的飢不擇食的感覺;“尾聲”則是主人公“未來的”兒子從母親那裡聽來的《博萊羅》舞曲首演的壯觀場景,講強烈的音樂節奏給人心靈的震撼。以飢餓為主題的“前奏”,充滿了一種混雜酸甜苦辣的味覺感受,而以《博萊羅》為主題的“尾聲”,則充滿了嘈嘈切切的壯美的聽覺感受。從味覺引入,再從聽覺引出,使得讀者對整篇小說有了更多的感官上的經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