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

《風蕭蕭》

《風蕭蕭》的作者是徐訐,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08年6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概述

風蕭蕭風蕭蕭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徐訏的經典長篇《風蕭蕭》,繼《未央歌》去年出版後,又一部塵封65年之久的新經典再版。這部間諜小說比張愛玲《色戒》更撲朔迷離、精彩異常。徐訏小說和《風蕭蕭》更是被寫入《現代文學史》獲得很高評價。建議此書最適合電視劇改編,呼籲國內知名導演重視這部非常適合影視表現的小說,並期待早日轉化為影視作品。人民文學版《風蕭蕭》由作家王蒙作序,此書獲得王蒙的高度評價。《風蕭蕭》是一部內容精彩並展現小說藝術魅力的淋漓盡致之作。

小說及作者

11

徐訏《風蕭蕭》曾居“暢銷書之首”,解放後卻被視為“特務文學”。小說將白苹等放入抗戰的間諜鬥爭中,通過她們對國家與道德的忠貞選擇,塑造出理想的女性形象。本文將重讀這部小說,由白苹之死分析出在救國與道德之間糾纏著的女性困境,這種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實符合了傳統父權制對女性的期待。
徐訐《風蕭蕭》於1943年3月起在重慶《掃蕩報》副刊連載,引起巨大轟動,居當年“暢銷書之首”。《風蕭蕭》在50年代曾被作為資產階級反動文藝受到嚴厲批判,甚至被視為“特務文學”而被打入文學的另冊。八十年代後,《風蕭蕭》調和雅俗的傾向、浪漫主義特徵、生命哲學意蘊等多重價值開始得到重視。本文將重讀這部小說,由白苹之死分析出在救國與道德之間糾纏著的女性困境,這種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實符合了傳統父權制對女性的期待。

故事情節

故事在青年哲學研究者“我”和這三個美麗的女子之間展開。這三個女子是:百樂門紅舞女白苹、交際花梅瀛子、具有歌唱天賦的海倫。“我”素抱獨身主義,對女性的興趣“只限於有距離的欣賞”,因此與三個女子都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太平洋戰爭爆發,好友美國軍醫史蒂芬被投入集中營後,“我”才知道他們的特工真實身份,“我”激於民族大義也加入美方工作。美方懷疑白苹為日本間諜,梅瀛子派“我”到白苹寓所竊取日本海軍部的秘密檔案。第一次成功,第二次卻被白苹發現,她將“我”擊傷。後得知對方為重慶特工,雙方因此聯手。在偷取日方密件的行動中,白苹中了日方間諜宮間美子的計,被擊身亡。梅瀛子在以毒酒除掉宮間美子後改名換姓。“我”放棄了海倫的愛,鼓勵她去深造音樂,“我”則去內地從事“屬於戰爭的民族的”工作。

重讀徐訏的《風蕭蕭》

王蒙 之序言
ww

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曾經受到徐訏的小說的誘惑。我讀起《鬼戀》、《吉普賽的誘惑》等就放不下。我所以說是誘惑,是因為當時我從政治上意識形態上與文學觀念上否定徐的作品。我當時一心革命,一心批判現實主義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後來在拙作《青春萬歲》里,“資產階級”出身的蘇寧因為讀徐訐的作品還受到楊薔雲的批評。 但同時我又放不下徐小說,哪怕是讀完了心裡不滿意,咕咕噥噥地將他在心裡“批判”一回。

徐訏簡介

書中的“我”書中的“我”

徐訏(1908-1980)浙江慈谿人,1933年北大哲學系畢業,轉該校心理學系讀研究生。北大讀書時發表短篇小說《煙圈》。1934年在上海任《人間世》月刊編輯。1936年發表了短篇小說《郭慶記》。同年赴法國留學,得巴黎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抗戰爆發後回國,居上海。先後任《天地人》、《作風》等刊物主編。其間完成《吉布賽的誘惑》、《荒謬的英法海峽》、《精神病口才的悲歌》及《一家》四部長篇小說,成為上海最多產的暢銷作家。193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鬼戀》,是作者的成名作。1942年赴重慶執教於中央大學。1943年他的作品位居大後方暢銷書榜首,這一年被出版界譽為“徐訏年”。1944年出版長篇小說《風蕭蕭》。1948年出版《進香集》等5部詩集,總稱《四十詩綜》,收1932年以來的詩作。 建國後,作家定居香港,六十年代先後在新加坡、香港任教,這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彼岸》《江湖行》等作品。後由台灣正中書局將其種類體裁作品計六十餘種統編為《徐訏全集》十七卷。1999年,其長篇小說《風蕭蕭》入選《亞洲周刊》廣邀文化界名人推舉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名列第67位。 徐訏是一位主觀想像型的作家,其早期作品往往以愛情為經,心理分析為緯,將浪漫傳奇的幻境與哲學理念結合起來,構成了先鋒與通俗的怪異組合。  

——論徐訏《風蕭蕭》的矛盾美

長篇小說《風蕭蕭》由“鬼才”徐訏創作。1943年發表後,而榮登全國暢銷書之首,該年亦被稱為“徐訏年”。在30、40年代現實主義創作占據主流時期,《風蕭蕭》這部代表後期浪漫派的著作之所以風行,與書中針鋒相對的人物設定、雅俗共賞的故事情節和虛實相融的環境描寫密切相關。而這部作品也因其高超的敘事手法也給當今文壇以深遠影響。

後期浪漫派著作 20世紀40年代正值中國抗戰時期,國統區、淪陷區和延安根據地因戰爭形勢的演變,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不斷發生變化。這種氣候對該時期的小說創作產生深刻了影響,及時反映中國社會巨變成了一種迫切的需求,於是現實主義創作風潮便占據文壇主流。與此同時,由於社會急劇變化給作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與經驗,這時期成了中國現代中長篇小說創作的豐收期。除了在30年代已成名的作家繼續發表著作,彼時初登文壇的作家也已成熟,另有40年代湧現出大批新晉作家,這一切使得當時小說文壇欣欣向榮、人才輩出。 而徐訏(1908-1980)正是當時文壇傑出的生力軍之一。他於30年代就進行創作,有《鬼戀》、《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中篇小說。1943年他在《掃蕩報》上連載發表了長篇小說《風蕭蕭》,該作立刻風靡大後方。彭歌在《憶徐訏》一文中曾評價說:“……重慶渡江輪渡上幾乎人手一紙,這應是純文學小說與報紙結合最成功的例證之一。”

嚴家炎先生書評

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中把徐訏歸為“後期浪漫派”,“在三四十年代現實主義風潮十分盛行的時候,後期浪漫派小說的出現,打破了藝術上的一統天下,開創了小說創作的一種新的境界,促進了小說領域的多樣化局面的到來。”如此之高的評價顯然是因為《風蕭蕭》所具有的清新獨特的文風有關。然而如果僅因為此,那么《風蕭蕭》的成功就只能說是時代所造就,《風蕭蕭》之所以能成為最暢銷的書籍決不僅僅是因其文風文筆之功。它其中必定具有更高級更持久的藝術魅力。“這個小說家世界或宇宙,這一包含有情節、人物、背景、世界觀和‘語調’的模式、結構或有機組織,就是當我們試圖把一本小說和生活作比較時,或從道德意義和社會意義上去評判一個小說家的作品時必須仔細加以考察的對象。”①那么,從小說最基本的三要素,即人物設定、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上來對《風蕭蕭》加以解讀,以此尋求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無疑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書中人物書中人物

司馬長風書評

品評會品評會

司馬長風將《風蕭蕭》藝術地位放在茅盾《子夜》、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和老舍《四世同堂》之上,認為其“最大的成功,是寫活了三個不同風格的女性”。這三個女性個性迥異,形成一種“參差的對照”。白苹雖為風塵中的舞女,卻神秘脫俗,有著如“百合初放的笑容”;中美混血的梅瀛子是眾星捧月的交際花,“永遠象太陽一樣的光亮”;海倫則是一個純潔害羞的“象燈光一樣”的女子,她有著“低迷的笑容”和“含情的歌聲”,讓人感到親切而放鬆,她代表著自然的人性;但正因為純潔和純粹,她幾乎不能適應污濁的社會,她的生命力非常脆弱,幾度迷失自己。
《風蕭蕭》中的人物雖然“栩栩逼真”,但“缺乏血色和活氣”。“世間原沒有完美的人,小說里也不能有完美的人”。白苹以其完美無缺的道德和犧牲成為理想女性的楷模,但也永遠告別女性真實的歷史現實,孤獨地坐在父權制和救國的神壇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