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岩寺羅漢像》

《靈岩寺羅漢像》

以後的金元明清數代,寺院雖然未再擴大,但依然保持了相當的規模。 靈岩寺內倖存的古代藝術珍品中,最有價值的莫過於千佛殿內的40尊彩塑羅漢像。 同時,在創作過程中合理的配料和精心的製作,使塑像經受了溫度、濕度的變化,而保存至今,幾近完好。

《靈岩寺羅漢像》靈岩寺羅漢像
《靈岩寺羅漢像》,靈岩寺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縣,其內千佛殿中40尊等身高的彩繪羅漢像,分別塑於宋代和明代,是聞名的雕塑藝術珍品,被近代文學家梁啓超譽為“海內第一名塑”。

概述

靈岩寺座落在泰山西北支脈的靈岩山上,並因山而得名。它由高僧朗公創建於東晉時代,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 被毀,後來,又在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間(公元520年至525年)由法定和尚主持重建。到唐代,靈岩寺已經具有相當規模,至北宋則達到鼎盛。以後的金元明清數代,寺院雖然未再擴大,但依然保持了相當的規模。
靈岩寺內倖存的古代藝術珍品中,最有價值的莫過於千佛殿內的40尊彩塑羅漢像。這些塑像環列於殿內四周的壁壇上,壇座高約78厘米,腳座高約33厘米,壇座至羅漢頭頂高約155厘米,整體看大小一致,比真人略大。塑像大都完成於宋代,少量是明代塑的。
羅漢像的胎骨主要有鐵制和木製兩種,製成後用粗泥捏成大體形態,待其乾後再用粘軟的細泥塑出具體形象。細泥乾後,用以榆皮絨麻筋細沙膠泥等合成的泥膏塑造形體表面的細緻部分,並在整體乾後進行整形,塗以經膠質調和的白堊為底色,最後用點、染、刷、塗、描等技法敷彩,畫出細部,對手足、顏面等肌膚露出的部位塗以油臘或蛋清,使之呈現柔軟、光澤的質感。繁複而細緻的製作程式保證了塑像生動的形態,尤其是羅漢身著的絲般質感的袈裟、額頭凸起的青筋、手背隆出的血管,無不給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印象,以致於今人竟不願在部分油彩脫落的地方進行補色,唯恐破壞了塑像渾然一體的感覺。同時,在創作過程中合理的配料和精心的製作,使塑像經受了溫度、濕度的變化,而保存至今,幾近完好。
創作塑像的古代匠師們大膽地採用了寫實風格,不但形體、比例、相貌與真人維妙維肖,血脈、筋骨也清晰可見,完全符合人體解剖學。塑像的衣飾貼體利落,對衣紋線條的曲直、角度的轉折,光線的明暗都注意到了剛柔相濟和虛實對比,甚至透過衣紋可以體察到人體的筋骨。此外,衣飾的細部製作也十分精緻,即使衣帶的來龍去脈和結扣的穿插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創作中,工匠們摒棄了宗教作品一貫的冷漠,對人物的性格刻畫入微。儘管這些羅漢均採用座姿,但由於動作各異,形神不同,竟無一絲單調的感覺,反而因為它們豐富的面部表情,使人平添一種親切的感覺。

相關評論

靈岩寺羅漢像在中國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在參觀後,欣然揮毫題道“靈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