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悻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提示
這首詩是黃景仁的代表作之一,它書寫了詩人空有絕世才華和凌雲壯志卻得不到賞識的悲憤之情。其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一聯頗能引起古今讀書人的共鳴。
注釋
讖:事後應驗的不詳預言或預兆。
風蓬:隨風飛旋的蓬草,比喻到處漂泊的生涯。悲歌氣:慷慨高歌的雄心壯志。
泥絮:沾泥的柳絮無法再隨風飄蕩,比喻不再為男女之情動心。朱弁《風月堂詩話》記,蘇東坡在彭城,“遣官妓馬盼盼持紙就(僧人參寥)求詩,參寥援筆立成,有‘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東風上下狂。’之句”
背景
黃仲則是清代乾隆年間詩人,三十五歲去世,是短命的多才詩人。黃仲則一生貧病交迫,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中,為了生計,二十歲開始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漂泊,三十五歲時病死在山西運城。
七言律詩《雜感》,是黃仲則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後寫的,當時黃仲則二十歲。黃仲則喜歡在自己的詩中寫愁苦的語言,朋友都勸他“愁苦的詩歌不是好的預言”,但是黃仲則堅持不平則鳴,回顧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發出不平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