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

“雜感”作為漢語辭彙是指各種零散的感受,名詞。文學家魯迅把自己的一些散文通稱為“雜感”,則近似於文體名。近代黃遵憲、張際亮作為詩歌作品題名,《雜感》就成為了具體的詩歌作品名。

基本信息

辭彙信息

【詞目】雜感
【拼音】zá gǎn
【英譯】[andom thoughts]
【基本解釋】
1. [random thoughts]∶對現實生活和社會現象的各種零散感受。
2. [a type of literature recording thoughts]∶抒發零散感受的文字。
【詳細解釋】
1. 零星的感想。
魯迅 《題辭》:“這半年我又看見許多血和許多淚,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
2. 指寫零星感想的一種文字。
魯迅《題記》:“在一年的盡頭的深夜中,整理了這一年所寫的雜感,竟比收在《熱風》里的整四年中所寫的還要多。” 瞿秋白 《序言》:“ 魯迅 的雜感其實是一種‘社會論文’--戰鬥的‘阜利通’。”
沒有刻意敘述描寫一個具體的主題有感而發,隨心所寫,這就是雜感。寫雜感,你就選定任何一件事,用自己的話寫幾段從不同方面看這件事的感受。然後把這幾段不同的感受用較為連貫的語言連起來,而且要定一個中心思想,不要偏離中心思想。
3. 非專心思考的狀態。

詩詞作品一·黃遵憲

作品原文

雜感
【近代】黃遵憲
大塊鑿混沌,渾渾鏇大圜[1];
隸首不能算,知有幾萬年。
羲[2]軒造書契,今始歲五千;
以我視後人,若居三代先。
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紙研;
六經字所無,不敢入詩篇。
古人棄糟粕,見之口流涎;
沿習甘剽盜,妄造叢罪愆。
黃土同摶人,今古何愚賢
即今忽已古,斷自何代前?
明窗敞流離,高爐蒸香菸;
左陳端溪硯[3],右列薛濤箋;
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
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斕[4]斑。

注釋譯文

[1]圜:(yuán)
[2]羲:(xī)
[3]硯:(yàn)
[4]斕:(lán)
開天闢地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歷史更迭很常見。我們的時代,後人看起來跟我們看上古三代一樣。但是現在好多人尊古復辟,簡單地從形式上模仿古代。古人拋棄了的糟粕,他們見了也垂涎三尺,甚至鑽在故紙堆中,抄襲剽竊妄造,生出許多罪孽。同樣是黃土造的人,我們自己的手寫自己的想法,為什麼非要泥古不化?即使就是今天的俗語,我們今天如果編寫好。五千年後的人,也驚異為古代文物,綻放異彩!

作者簡介

黃遵憲(1848—1905) 近代詩人。在提倡政治變法的同時,與譚嗣同、夏曾佑等人倡導“詩界革命”,被認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論詩主張“我手寫我口”;認為“今之世界異於古”,今人作詩“何必與古人同”;詩歌應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詩歌形式應熔鑄古今,變化多樣,力求創新。一生詩歌創作達千餘首,內容廣闊,記錄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變,反映中國近代社會的嚴重危機和主要矛盾,批判落後事物,表現愛國精神。詩歌多宏篇巨製,採用散文手法,不避新名詞和“流俗語”,努力使舊格調與新內容相和諧,語言通俗,氣勢流暢。著有《人境廬詩草》 、《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

詩詞作品二·張際亮

作品原文

雜感
【清】張際亮
積雨沿村漲,新晴刈稻忙。
日沉山紫翠,稼納谷青黃。
燮理資台省[1],征輸賴井鄉[2]。
迢迢天外雁,何處覓秋糧?

字詞注釋

[1]燮理:調理,安排。資:憑藉,依賴。台省:官署。
[2]賴:依賴,依靠。

作品簡析

作者在《雜感》二十四首原題下有序云:“余既折回浮梁西鄉山中從兄宅,倏將八月,緣江路阻兵,童僕又遘疾,遂以滯留。感傷時事,輒復成詠。其存沒友朋,有與於此際之感者,連類及之,凡得二十四首,後之鑑者可略推其身世已。壬寅七月二十二日。”從序中可見此詩是一首“感傷時事”的作品。詩歌描寫了秋收時節的情景和感受。一二句寫秋雨剛停,農家趁“新晴”刈稻,一“忙”字點出了農家收穫時的緊張忙碌。三四句寫農村日落時分的景色和稻穀的上場時的情景。五六句,有敘有議,點出“征輸賴井鄉”,最後兩句,以問句作結,天外大雁,無處覓秋糧,也暗含著秋收後的農家在“征輸”之後,家無餘糧的現實。言語之中,透露出詩人對農家生活命運的關懷。全詩語言清新自然,生動形象,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作者簡介

張際亮(1799—1843),字亨甫,福建建寧人。少孤,伯兄資助讀書。肄業於福州鰲峰書院,為山長陳壽祺器重。道光十五年(1835)舉鄉試第一。第二年入京師,試禮部,朝野重其名。因書責曾燠,負狂名,為朝貴所忌,會試不售。後遊歷天下山川,窮探奇勝。道光二十年(1840)姚瑩邀他去台灣,畏險而止。後姚瑩因事下獄,他奔走勞瘁致病而卒。其詩才氣橫溢,名重一時。尤其是寫於鴉片戰爭時期的詩作,表現了愛國情感和對人民遭遇的同情。有《思伯子堂詩集》三十二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