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尖銳地批評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對非洲傳統藝術的戕害以及自稱熱愛非洲藝術的上等階層的貪婪與偽善。本片的主角是來自黑非洲的人物雕像、面具和其他非洲藝術品,但是它們的演出場所並非黑人的故鄉,而是白人的歐洲,藝術品市場和藝術品拍賣會是它們頻頻出沒和滯留的中轉地。這些本來被非洲部族用來抵抗死亡的面具和雕像,如今卻呆在博物館的櫥窗里靜靜地死去。此時,畫外音告訴我們:“當人死去的時候,他便進入歷史;當這些雕像死去的時候,它們進入了藝術;這種關於死亡的學問,我們最後稱之為文化。”
幕後製作
由於本片具有鮮明而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自拍竣之日起即遭到法國政府禁映,直到1963年才解禁。本片由強於剪輯的阿蘭·雷乃操刀剪輯,由強於寫作的克里斯·馬凱撰寫解說,充分發揮了兩人各自的強項,可謂強強合作的結晶。
導演介紹
阿倫·雷乃法國導演,導演生涯從拍短片開始。其中《梵谷》獲得1949年度奧斯卡最佳短片獎。50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崛起時,他和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攜手,拍攝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影片,形成左岸派。1958年導演第一部劇情長片《廣島之戀》,獲得很高的評價。
他是法國新浪潮的中堅分子,但跟其他新浪潮影人不同的是,他沒有《電影筆記》雜誌的背景,他的特點是關注形式主義、現代主義以及社會和政治議題,經常以時間和記憶作為主題,從嚴肅文學中汲取營養,從哲學高度看問題;在敘事結構上採用神秘而新奇的手法,攝影華麗,剪輯重抒情性,作品常惹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