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叢書名: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
平裝:230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103033326
條形碼:9787103033326
商品尺寸:18x11.8x0.8cm
商品重量:141g
ASIN:B001MJ021K
內容簡介
《阿爾班·貝爾格》是“羅沃爾特名人傳記叢書”中的一本,“羅沃爾特名人傳記叢書”涵蓋了幾乎人類全部知識領域和文化領域,只要某人對某一知識和文化寶庫,諸如哲學、宗教、自然、科學、政治、軍事、文學和各種藝術門類(音樂、造型藝術、戲劇、電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貢獻,或者對社會的歷史進程起過顯著影響,羅沃爾特出版社就請人為其撰寫傳記性的文字收入叢書,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單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頁上下的小冊子,但具備科學性和可讀性兩方面的價值。叢書每個單行本都以傳記主人公的名字為書名,書名下有副標題:“以傳記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據,配相應的圖片文獻加以說明”。副標題強調叢書的兩個特點: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寫成,加強傳記的客觀性和可靠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有關音樂家傳記的出版物,中外有個通病、常常把音樂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們的生活浪漫化,傳記作者不遺餘力收集音樂家的趣聞軼事,把它們當成認識音樂家的主要視窗,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語言、不確實的虛構譁眾取寵。“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不這樣,每一個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說明,說他寫這本傳記要打破過去在這位作曲家身上製造的神話,還他一個真面目。二是所有書中均配有同傳記主人公有密切關係的同時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經歷的歷史事件和音樂活動的圖片,做到圖文並茂。這些插圖並非用於裝飾,而是用形象來說明問題。最近出版的單行本取消了這個副標題,但我們注意到新版傳記強調第一手材料的原則不變,書的排版做到圖文並茂的努力沒變,非但如此,新版還換上了許多彩圖。編輯推薦
《阿爾班·貝爾格》作者福爾克爾,舍爾利斯生於1945年3月26日,早年在漢堡和佛羅倫斯上大學,學習音樂學、藝術史和哲學。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1972年至1976年在羅馬的德國歷史學院音樂史系工作。1977年至1979年在蒂賓根大學當助教。1979年至1991年在特羅辛根國家音樂學院任音樂學教授,自1991年至今在呂貝克音樂學院工作。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福爾克爾·舍爾利斯福爾克爾,舍爾利斯生於1945年3月26日,早年在漢堡和佛羅倫斯上大學,學習音樂學、藝術史和哲學。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1972年至1976年在羅馬的德國歷史學院音樂史系工作。1977年至1979年在蒂賓根大學當助教。1979年至1991年在特羅辛根國家音樂學院任音樂學教授,自1991年至今在呂貝克音樂學院工作。
發表關於音樂象徵手法和近代音樂史的文章,其中包括:《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到17世紀初期的藝術作品樂譜》(漢堡,1972年)、《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音樂大師作品35》(慕尼黑,1982年)、《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和他的時代》(拉伯,1983年)、《阿德里安·萊沃奎恩(1885-1940)——托馬斯·曼筆下的一位德國作曲家——文學創作和現實》。《布登勃洛克議價》的展覽目錄(呂貝克,1993年),《羅西尼》(羅沃爾特專著集第476頁,賴恩貝克,1991年)。
目錄
序言青少年時期
榜樣和第一批音樂作品
奏鳴曲(作品第1號)
歌曲(作品第2號)
人性特點:阿諾德·勛伯格和海倫娜·貝爾格
弦樂四重奏(作品第3號)
單簧管樂曲(作品第5號)
《阿爾滕貝格歌曲》(作品第4號)
管弦樂曲(作品第6號)
戰爭
《沃采克》
《室內協奏曲》
維也納樂派一無調性一十二音體系
施托姆歌曲和《抒情組曲》
《葡萄酒詠嘆調》
性格一日常生活一生活環境
《璐璐》
貝爾格的“音樂劇藝術理念
小提琴協奏曲
注釋
年表
對貝爾格的評論
作品目錄
圖書目錄(節選)
1994年新版後記
作者簡介
序言
近年來我國愛好西方古典音樂的人,特別在青年中愈來愈多了,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現象。就在當前出現的古典音樂普及規模愈來愈大的喜人形勢下,人民音樂出版社選擇了德國漢堡羅沃爾特出版社(Rowohlt—Verlag)出版的“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數十種翻譯出來,目的是供我國包括發燒友在內的廣大音樂愛好者、音樂從業人員(教師、演出工作者)等從事音樂欣賞、學習、研究和教學時參考。羅沃爾特出版社是德國歷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於上世紀初。它隨著德國百年來的政治滄桑幾起幾落,但始終以求新扶新為己任,在推動德國文化創新上有著值得自豪的傳統和聲譽。“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是羅沃爾特出版社“名人傳記叢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套書在全德國乃至所有德語國家都是聞名的。如果你有機會到德國普通的家庭做客,幾乎可以在每家的書架上發現這套五顏六色的叢書部分或成套地排列在書架上,十分引人注目。說這部叢書家喻戶曉並不過分,它已經成為人們經常查閱的工具性參考書了。
“羅沃爾特名人傳記叢書”涵蓋了幾乎人類全部知識領域和文化領域,只要某人對某一知識和文化寶庫,諸如哲學、宗教、自然、科學、政治、軍事、文學和各種藝術門類(音樂、造型藝術、戲劇、電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貢獻,或者對社會的歷史進程起過顯著影響,羅沃爾特出版社就請人為其撰寫傳記性的文字收入叢書,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單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頁上下的小冊子,但具備科學性和可讀性兩方面的價值。叢書每個單行本都以傳記主人公的名字為書名,書名下有副標題:“以傳記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據,配相應的圖片文獻加以說明”。副標題強調叢書的兩個特點: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寫成,加強傳記的客觀性和可靠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有關音樂家傳記的出版物,中外有個通病、常常把音樂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們的生活浪漫化,傳記作者不遺餘力收集音樂家的趣聞軼事,把它們當成認識音樂家的主要視窗,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語言、不確實的虛構譁眾取寵。“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不這樣,每一個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說明,說他寫這本傳記要打破過去在這位作曲家身上製造的神話,還他一個真面目。二是所有書中均配有同傳記主人公有密切關係的同時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經歷的歷史事件和音樂活動的圖片,做到圖文並茂。這些插圖並非用於裝飾,而是用形象來說明問題。最近出版的單行本取消了這個副標題,但我們注意到新版傳記強調第一手材料的原則不變,書的排版做到圖文並茂的努力沒變,非但如此,新版還換上了許多彩圖。
羅沃爾特出版社物色的撰稿人,都是對撰稿對象、相關領域及有關問題有深入研究並做出卓越成績的專家,這可以從叢書編輯部為每個作者所寫的介紹中看出。有的撰稿人還是相應研究領域中的權威,比如《華格納》的撰寫人漢斯·邁耶先生就是世界華格納研究權威之一。因為在文學和音樂方面的淵博學識和突出成就。而且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日耳曼語文學學者,漢斯·邁耶先生被北京大學授予名譽教授稱號。
羅沃爾特出版社組織了一大批專家學者為“羅沃爾特名人傳記叢書”各科的單行本撰稿,使通俗性的小冊子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這也是值得我國出版界和各學科的專家學者,特別是音樂學科中的專家學者效法的。上述特點和做法,保證了“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的科學性,值得讚揚和推薦。
我們認為這套叢書還有另外兩個特點值得指出。
一是叢書的單行本在不斷更新。以莫扎特、貝多芬、蕭邦為例,單行本已更換成全新的版本,新版由新的撰稿人寫出。通過比較,我們注意到新版的觀點和材料因學術界對這幾個音樂家的研究有新的進展和新的成果而與舊版有所不同,一般說新版拋棄了作者認為是陳舊的觀點,從新的視角來觀察問題,補充新的材料。這種做法和我國的“與時俱進”精神是相通的。另外,新版拋棄了舊版堆砌材料搞繁瑣哲學的缺點,敘述和行文比以前簡潔扼要,篇幅也減省了。
另一個特點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內容和豐富圖片文獻的搭配。我國的出版界常用“圖文並茂”形容好的出版物,但是有的書刊文字配了許多花花綠綠的圖片,看起來琳琅滿目,但與文本內容沒有多大關係。“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豐富的圖片資料與文本內容相得益彰,放在有關內容旁邊,起到了使內容具有直觀的形象性作用,使讀者閱讀時不感到枯燥,而且加深了對內容的印象。
為了滿足一些讀者深入研究的需要,書中的引文都一絲不苟地在書後章節附注中標明出處。附帶說明:書中若有對我國讀者陌生、但對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關鍵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詞和所說的事件、問題,原作者沒有加注,但我們的譯者把這些都作為腳註放在當頁的下方。叢書每個單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樂作品的完備目錄,這是音樂愛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據,書後的對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書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評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出版的。這兩個附錄我們原封不動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後面。應該指出,這兩種附錄所提供的資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每個單行本還附有作曲家的生平大事年表,可以幫助讀者對作曲家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同時也有助於迅速查考作曲家生平事跡和作品完成的準確年代。
叢書還附有傳記主人公的同時代或後代的重要思想家、音樂評論家和同行作曲家們的評價,或帶有箴言性的摘要語錄。這些評論常常代表了不同時代的各種不同的觀點,但總的來說是客觀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這些不同時代、不同觀點的評論可以開闊讀者的視野,有利於促進讀者對作曲家的思考和認識。
人民音樂出版社把“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譯審任務交給我們三個人,我們感到這個任務很有意義,就欣然接受了。但我們都感到責任重大。因為任務是艱巨的。一是數量大,全套有60本、而且都是德文。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懂德語的人雖然不像解放初期那樣鳳毛麟角,但比起英語、俄語、法語來,畢竟人數尚少,合格的德文譯者不易尋覓。二是這些書的內容專業性強,與一般的音樂家傳記相比,它們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們組稿時必須找那些既有較高德語修養,同時又有一定音樂知識的譯者。幸好,很多譯者都是古典音樂愛好者,他們特別對德國音樂有相當豐富的知識。
但是要譯好這樣的叢書,對僅僅是一個懂德語的音樂愛好者來說,仍有許多音樂專業上的難關要克服。幸好我們的譯審小組中有專門從事音樂專業教學、研究的音樂史專家余志剛,有在大學兼任了十幾年音樂欣賞教學的德國古典文學專家嚴寶瑜,以及有過業餘翻譯音樂類書籍豐富經驗的歌德研究專家高中甫。由他們各自組稿的譯稿完成後、都由他們精心審校。如審稿時遇到疑難問題,譯審小組在人民音樂出版社理論辭書編輯室的負責同志和責任編輯的參與下一起研究解決。總之,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所有翻譯者都抱著高度的責任感,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地去完成這項工作。因為所有參加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完成這個任務意義重大。都願竭盡綿薄之力,為我國的社會主義音樂事業的普及和提高做一點工作。
以上便是我們要說的話。因為許多話是我們對讀者怎樣理解和使用這部音樂叢書有關,所以我們把這些話當作“序”放在書前,我們沒有認為我們的話是絕對正確的,寫上這些僅為讀者作參考之用。竭誠希望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