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

《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

這是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二日毛澤東同尚比亞總統卡翁達談話的一部分。毛澤東主席關於劃分三個世界的正確戰略,為國際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國家和被壓迫民族團結一致,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反對蘇美兩霸和它們的戰爭政策,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關於三個世界的理論,是我國當時制定對外政策的重要依據。

簡介

《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

20世紀60年代,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陸續瓦解,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一些國家紛紛取得獨立,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根據二戰後國際局勢的演變,1970年,毛澤東同志在會見非洲客人時指出,亞非拉是第三世界,第一次明確表示中國屬於第三世界。

1974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再次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從而明確地提出了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

1974年4月,鄧小平在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發言,第一次向世界全面闡述了毛澤東同志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他還宣布:“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

毛澤東同志關於劃分三個世界的正確戰略,為國際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國家和被壓迫民族團結一致,建立最廣泛的一戰線,反對蘇美兩霸和它們的戰爭政策,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關於三個世界的理論,是中國當時制定對外政策的重要依據。70年代,中國聯合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結成反對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的統一戰線,為國際社會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形成的原因

《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

一是對蘇聯霸權主義的抵制及認識。從50年代後期以後,蘇聯領導集團即開始憑藉本國在戰後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的國力推行同美國合作主宰世界的方針,並逐漸向霸權主義的方向演變。為此,他們不斷干涉別國別黨的內政,要求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都要受蘇聯“指揮棒”的驅使,服從蘇聯的全球戰略。對於堅持獨立自主,反對蘇聯控制的國家和政黨,則不斷施加壓力,甚至進行軍事威脅,終於導致了社會主義陣營的破裂。毛澤東一直警惕和關注著蘇聯領導集團的演變,堅定地維護著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對於蘇共領導人提出的有損中國主權的要求,如建立長波電台、聯合艦隊等等,毛澤東都毫不含糊地予以拒絕;對蘇聯為迫使中國屈服而施加的種種壓力,如單方面撕毀契約,撤走援華專家,逼迫中國還債,增兵中蘇邊境等等。

毛澤東都領導中國人民以大無畏的氣概堅決頂住;當蘇共領導集團把中蘇兩黨的分歧公開化,對中國共產黨發動全面攻擊時,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同蘇共領導集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公開大論戰,開展了對於蘇聯現代修正主義的全面批判。誠然,由於受當時“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這些批判中固然有不妥之處,對於修正主義的概念也缺乏科學的解釋。但毛澤東堅持使中國保持獨立自主地位,寧可蒙受損失也不向任何壓力屈服,則不僅完全正確,而且意義深遠。隨著這種鬥爭的深入和蘇聯演變的發展,毛澤東逐漸得出了蘇聯已蛻變為霸權主義、社會帝國主義的結論,認為這個曾是“老大哥”的國家,已墮落成富有侵略性的危險敵人。
二是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的認識。作為戰後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由於50年代侵朝戰爭的失敗,和60年代長期陷於侵越戰爭的消耗,自身實力和對其盟國的控制力都大為削弱,但仍能憑藉其實力上的優勢維持著對盟國的控制。而這些盟國則隨著自身力量的恢復和發展,越來越不甘心受美國的擺布。離心傾向逐漸增長,甚至公開分庭抗禮,從而使帝國主義陣營內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對這一情況,毛澤東早有預料。早在1956年中東發生蘇伊士運河事件時,他就根據美英兩國暴露的矛盾指出:現在衝突著的,有“兩類矛盾,一類是帝國主義跟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即美國跟英國、美國跟法國之間的矛盾,一類是帝國主義跟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

三種力量,第一種是最大的帝國主義美國,第二種是二等帝國主義英、法,第三種就是被壓迫民族。”他還認為,在這些矛盾著的力量中,“帝國主義之間鬧,互相爭奪殖民地,這個矛盾大些。”1964年,毛澤東進一步指出:“美帝國主義甚至對它在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的盟國,也實行弱肉強食的政策,力圖把它們踩在自己的腳下。”為此,他號召“所有受到美國侵略、控制、干涉和欺負的國家要聯合起來,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保衛世界和平。”以後,毛澤東又對他曾經提過的“中間地帶”的看法作了重新解釋,把西歐、日本稱為第二中間地帶,亞非拉稱作第一中間地帶。顯然,毛澤東在當時已經把西歐、日本同美國作了明確區分,把他們看作是可以爭取、聯合的力量。
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國由於自身力量的衰落和中國的發展壯大,已難以繼續維持其不同中國交往的僵硬政策。因此,尼克森出任美國總統後,明智地作出了改善中美關係的表示。毛澤東及時地抓住這一契機,推動中美關係開始了正常化的進程。同美國關係的解凍,也為中國同受美國控制的西方國家之間改善關係創造了條件。
三是對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60年代是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的時期。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宣告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對此,毛澤東非常振奮,並多次代表中國政府對各國人民的反帝反殖鬥爭給予堅決支持和高度評價。他在60年代曾先後指出:“世界各國人民的正義鬥爭,都得到並將繼續得到六億五千萬中國人民的堅決支持。”“中國人民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帝國主義鬥爭的勝利看作是自己的勝利,並對他們的一切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鬥爭給以熱烈的同情和支持。”“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革命風暴,定將給整個的舊世界以決定性的摧毀性的打擊。”

對被壓迫民族和人民革命鬥爭的前途,毛澤東充滿了信心。他在1970年5月20日發表的聲明中指出:“無數事實證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國能夠打敗強國,小國能夠打敗大國。小國人民只要敢於起來鬥爭,敢於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就一定能夠戰勝大國的侵略。這是一條歷史的規律。”在60年代毛澤東關於國際問題的論述中,對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和評價占了相當大的份量;世界各地幾乎所有的反帝愛國鬥爭,毛澤東都發表談話或文電錶示支持。這不僅體現了毛澤東對人民反帝鬥爭的重視,而且還說明他早已把共同進行這一鬥爭的廣大亞非拉國家看作是一個整體。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毛澤東當時已經把世界各種政治力量看成為三個部分,即:企圖主宰世界的美國和蘇聯;在反帝反殖鬥爭中日益崛起的亞非拉開發中國家;以及處在兩者之間的一批已開發國家。《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的戰略思想便是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形成的。

所具有的指導思想

《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

1、當前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爭霸與反霸,主要危險是霸權與戰爭。爭奪世界霸權的只有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蘇聯既要充當超級大國,就不能不走同美國爭霸的道路;美國要保住其昔日世界霸主的地位,也不能不同蘇聯激烈爭奪。正如毛澤東指出的:“美國在世界上有利益要保護,蘇聯要擴張,這個沒法子改變。”為了在爭霸中壓倒對方,雙方必然要拚命擴充軍備,必然要在全球爭奪勢力範圍。這樣就使戰爭的危險不可避免地降臨到世界人民頭上。因此,毛澤東認為,美蘇爭霸,必有一戰。由於一旦戰爭爆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毫無疑問都將是受害者。因此,為免受戰爭災難,大多數國家和包括美蘇兩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人民必然要堅決反對蘇美兩國的霸權主義和戰爭政策,這一矛盾也就成為具有突出地位的主要矛盾。毛澤東當時還認為,在蘇美爭霸中,由於蘇聯採取戰略攻勢,所以具有更大的侵略性和危險性,是世界人民的頭號敵人。
2、以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對霸權和戰爭的態度為標準,將所有國家劃分為三個世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自不必說,毛澤東把他們劃為第一世界。中國和廣大亞非拉開發中國家,儘管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各異,相互間也存在著各種矛盾,但歷史遭遇和維護民族獨立、擺脫貧窮與落後、反對霸權主義和戰爭威脅等現實任務卻是共同的。因此,毛澤東把我國和廣大開發中國家都列為第三世界。處於兩者之間的一批歐洲國家及日本、加拿大等國,經濟上雖都比較發達,但軍事上實力不如甚至依賴於美蘇兩國,政治上也受著這個或那個超級大國的控制,因此都具有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的要求。他們既無力發動戰爭以謀求霸權,又害怕因發生戰爭而蒙受損失。因此,毛澤東把西歐各國和美國相區別,把東歐國家同蘇聯相區別,將他們劃為第二世界。這裡,毛澤東改變了以往用社會制度和階級屬性為標準劃分世界政治力量的傳統做法。因為這種做法已不能夠準確地反映變化了的客觀實際,而三個世界的劃分則比較準確地反映了新的世界格局,也有利於制定正確的外交方針和政策。
3、世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第三世界是反霸鬥爭的主力軍。這不僅是因為第三世界國家人口眾多,分布廣闊,而且還由於他們在歷史上曾長期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迫,在現實中又飽受超級大國的欺負和侵略威脅,甚至成為超級大國在爭霸中任意宰割的對象,因此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和開展聯合鬥爭的要求。事實上,這種鬥爭也從未間斷,到70年代,則出現了明顯的聯合反霸的趨勢,如拉美國家發起的反對超級大國海洋霸權的鬥爭;阿拉伯國家和其他石油輸出國維護石油權益的鬥爭;七十七國集團為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進行的鬥爭等等,都給超級大國的強權政治以沉重打擊,成為國際反霸鬥爭的主要力量。
4、第二世界是反霸鬥爭中可以聯合的力量。這些國家並不甘心於受超級大國的控制,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有時不得不參加超級大國之間的角逐,但總是力求擺脫超級大國對他們的控制。其中一些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雖然同第三世界有著深刻矛盾,不願放棄舊的殖民統治。但是美蘇兩國的霸權主義和戰爭政策對他們的威脅則更直接、更現實。從而使聯合第二世界共同反霸,不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因此,毛澤東指出:“要爭取他們,如英國、法國、西德等。”
5、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因為政治、經濟各方面,中國不能跟富國、大國比,只能跟一些比較窮的國家在一起。”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有著類似的經歷,又共同面臨著反對霸權,發展經濟,擺脫貧窮的長期任務,而且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要求。大國沙文主義、霸權主義,同社會主義的原則是不相容的。中國既然要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永遠不會謀求世界霸權,做超級大國。不僅現在經濟落後時不稱霸,就是將來經濟發達了,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也仍然不稱霸,仍然屬於第三世界。正如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莊嚴宣告的那樣:“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開發中國家,中國屬於第三世界。”“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
以上內容體現了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就是以第三世界為主體建立最廣泛的國際反霸統一戰線。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這一戰略思想中也存在著某些不盡符合實際的認識,比如對歐洲國家的劃分就過於籠統,沒有把東歐和西歐作區別。但是其總的方面和聯合反霸的指導思想,則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它不僅為人們正確認識國際形勢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也為我國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的條件下,排除“左”傾錯誤的干擾,適時地調整對外政策,搞好外交工作,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

全文內容

毛澤東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毛澤東提出劃分三個世界的理論

毛澤東:希望第三世界團結起來。第三世界人口多啊!
卡翁達:對。
毛:誰是第一世界?
卡:我想應該是那些剝削者和帝國主義者的世界。
毛:第二世界呢?
卡:是那些已經變為修正主義分子的人。
毛: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
卡:我同意主席先生的分析。
毛:美國、蘇聯核子彈多,也比較富。第二世界,歐洲、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核子彈沒有那么多,也沒有那么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你看這個解釋好不好?
卡:主席先生,你的分析很確切,十分準確。
毛:研究一下吧。
卡:我想不用研究,我們的意見就可以取得一致,因為在我看來,這個分析已經很確切了。
毛:第三世界人口很多。
卡:確實如此。
毛: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相關解讀

《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

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在同尚比亞總統卡翁達談話時提出了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毛澤東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第二世界,歐洲、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毛澤東文選》第八卷,第441-442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在這裡毛澤東明確肯定“歐洲”屬於第二世界。但是在1996年版和1998年版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教材中卻把“歐洲”改成了“西歐”,稱“西歐、加拿大和日本屬於第二世界”(第107頁,第130頁)這並不符合毛澤東談話的原意。而1992年版的中學歷史教材則把1974年毛澤東劃分三個世界問題談話說成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屬於第一世界;亞、非、拉的開發中國家是第二世界;處於這兩者之間的已開發國家是第二世界。”這也和毛澤東原意不符,因為毛澤東1974年談話中並未涉及“已開發國家“這個概念。

我們知道歐洲這個概念包括西歐和東歐,而西歐是不包括東歐的。教材把“歐洲”改成了“西歐”,那么“東歐”國家算到哪個世界範圍里呢。顯然“東歐”並不屬於第一世界,也不屬於毛澤東所說亞、非、拉國家。

的確對於“三個世界”的概念,國內外看法不一,這是事實,正因為有不同見解,我們更要準確表述毛澤東關於1974年的三個世界劃分問題的見解,如實地說明毛澤東的原意,而不能改變毛澤東的原意。毛澤東這段原話最早見之於中央文選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毛澤東外交文選》,1996年版教材完全可以按照權威機構的文獻來表述。

據教材編者稱,“在編寫教材時,參考了《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注釋30的解釋,即‘第一世界,是指美國和蘇聯兩個具有最強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在世界範圍推行霸權主義的超級大國;第三世界,是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的開發中國家;第二世界,是指處於這兩者之間的已開發國家。’(見《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1983年7月第1版第378-379頁。)”

其實《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已自1994年7月起,出版第二版,改稱《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第二卷,我們且不說教材出版者單是引用這段注釋(即第425頁注釋42)引文就出現了四處差錯[:“第一世界,指”寫成了“第一世界,是指”;“兩個擁有”寫成了“兩個具有”;“第三世界,指”寫成了“第三世界,是指”;“第二世界,指”寫成了“第二世界,是指”]。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注釋並未說明毛澤東談話原文,也沒有除蘇聯以外的歐洲僅指西歐的意思,更何況怎能以注釋的概括來取代對原文的表述呢。

教材出版者在回答人們質問時還提出這樣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的東歐國家應該被列入‘已開發國家’,還是被列入‘其他地區的開發中國家’?如果是前者,那么就是教材錯了,應當改正。”言外之意,如果東歐屬於已開發國家豈非沒錯。

毛澤東談話的時間在1974年,當然包含對於20世紀70年代世界形勢的概括?當時的東歐國家屬於蘇聯社會主義陣營,是結盟國家,並不屬於第三世界,人教社教材在敘述“第三世界的興起”時也沒有包括東歐國家,而三個世界理論正是在這一節加注說明的,怎么能把“東歐“國家納入第三世界呢?教材另有一節闡述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包括了東歐的變革,教材十分明確地把東歐列入了社會主義國家。怎么提出一個“東歐國家應該被列入‘已開發國家’。還是被列入‘其他地區的開發中國家’”的問題來?

總之,毛澤東1974年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時講的就是“歐洲”而不是中學教材中所說的“西歐”,毛澤東的這次談話也沒有涉及“已開發國家“這個概念,這一點從中央公布的文獻看是十分清楚的。

至於對第三世界的理解,見仁見智。中學教材編者表達這樣的見解:“儘管對‘三個世界’這一概念理解不同,但‘第三世界’這一概念幾乎為世界上所有國家接受,它是指擺脫了帝國主義壓迫或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開發中國家。”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開發中國家”一說,宜改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的開發中國家。”說“這一概念幾乎為世界上所有國家接受”顯然太絕對了。因為人們在使用“第三世界”這一詞時,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卻相距甚遠,它並不意味著一定認同教材編者對第三世界概念的理解。如有些人並不把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列入第三世界之內,有些人也不把參與兩大集團政治的開發中國家列入第三世界。更何況戰後50多年來,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的情況已經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

評價

《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

首先是縮小了打擊面,用建立聯合反霸統一戰線的方針取代了反帝反修的方針。在60年代,面對美國的敵視政策和蘇聯逐步升級的反華行徑,中國曾採取了既反美又反蘇的對外方針。這在當時確實有迫不得已的因素。因為我們必須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領土安全而鬥爭。問題是這種鬥爭同時又受到了黨在處理國內問題時階級鬥爭擴大化錯誤的影響,致使打擊面不斷擴大。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們在對外宣傳中竟提出“打倒帝、修、反”的口號。作為馬列主義政黨,“帝修反”當然要反對,但當時在極左思潮的干擾下,我們實際是根據這一口號,在外交工作中推行了一系列強加於人,四面出擊,不顧政策的做法,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毛澤東發現這一情況後,從1968年起屢次對上述做法提出嚴厲批評,並指出這是“因為中國內部有人搞大國沙文主義,搞極左”。在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中,他又十分明確地把追隨或依附於美蘇兩國的國家,同美蘇兩國本身作了區別,只把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面;在超級大國中,又把處於攻勢地位的蘇聯和處於守勢地位的美國加以區別,把蘇聯當作最危險的敵人。從而極大地縮小了打擊面,擴大了聯合面,糾正了一度向“帝修反”全面進攻的“左”傾做法,並根據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這一當代世界人民的主要任務,確定了建立最廣泛的國際反霸統一戰線的對外工作方針。
二是加強了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們黨在極左思潮干擾下,曾片面地把支持世界革命同保持國與國之間的和諧關係對立起來。結果使我們疏遠了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也給中國的外交工作造成了不少困難。三個世界劃分戰略的提出,糾正了脫離實際地追求世界革命的“左”的傾向,把聯合第三世界共同反霸作為外交工作的重點。為此,中國作為第三世界中的一員,努力加強了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堅決支持第三世界國家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反對外來侵略和干涉的正義鬥爭。同廣大開發中國家一道,為打破大國欺負小國,富國壓榨窮國的國際舊秩序,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進行了堅持不懈的鬥爭,從而使我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威信日益提高,影響不斷擴大,朋友愈來愈多。從1970年到1982年,同我國建交的第三世界國家達56個,比1968年以前增加了將近1倍。其中在60年代同中國外交關係一度中斷或發生波折的7個非洲國家,都在此期間先後同我國恢復或改善了外交關係。可以說,70年代是我國同第三世界國家關係大發展的年代。
三是積極改善了同第二世界國家的關係。這些國家不是一些老牌的帝國主義,就是曾被我們認定的“修正主義”。其對華政策又分別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左右,而我國原來又把反帝反修作為國際鬥爭的首要任務,從而使我們很難同這些國家進行正常交往。1972年中美關係解凍後,使中國同日本及西歐國家改善關係的障礙開始得到克服。而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由於論證了爭取和聯合第二世界共同反霸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從而進一步排除了我國同第二世界國家正常交往的障礙,為中國的外交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餘地。70年代中國外交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可以說就是同第二世界國家關係的改善。1969年以前,西歐、北歐和南歐只有6個國家同中國正式建交。英國和荷蘭只同中國互設有半建交性質的代辦處。而到了70年代末,除了安道爾等4個國家外,中國已同這個地區所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另外,和歐洲共同體,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也先後建立了外交關係。在廣泛建交的同時,中國同西方國家在經濟貿易方面的合作也有了實質性進展。從1973年到1977年,經毛澤東批准,在周恩來的推動下,中國陸續同日本、西德等國簽約、成交了一批價值達39.6億美元的引進技術項目,為後來的對外開放政策作了一次重要嘗試。在此期間,我國同東歐幾個國家的關係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貿易、科技交流、人員互訪,都有所恢復。因此,當後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對外開放的決策時,中國面向第二世界的大門,事實上已經打開了。這不能不歸功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與實踐。
當然,由於“文化大革命”尚在繼續,中國的外交工作此時還不可能根本擺脫“左”傾錯誤的影響。特別是江青一夥把同外國的正常交往別有用心地誣衊為“崇洋媚外”、“賣國主義”,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給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貫徹和外交工作的開展造成了極大困難。但儘管如此,中國的外交工作在70年代還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左”傾錯誤破壞的後果,而且也在事實上促成了廣泛的國際反霸統一戰線。這固然同周恩來、鄧小平等人抵制“左”傾錯誤的努力分不開,但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及由此產生的方針政策則起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正象鄧小平後來指出的:毛澤東在他晚年為我們制定的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對於團結世界人民反對霸權主義,改變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於打破蘇聯霸權主義企圖在國際上孤立我們的狂妄計畫,改善我們的國際環境,提高中國的國際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現實意義

1974年4月9日下午,研究原料和發展問題的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鄧小平在會議上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的發言,給與會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1974年4月9日下午,研究原料和發展問題的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鄧小平在會議上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的發言,給與會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1974年2月22日在同尚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談話中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毛主席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毛主席關於劃分三個世界的理論,從國際戰略的高度,區分了國家之間的不同,明確了我們要依靠和團結的對象,為國際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國家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團結一致,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反對蘇美兩霸和它們的戰爭政策,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在幾十年以後的今天,儘管國際形勢風雲突變,但毛主席關於三個世界的理論仍然具有極強烈的現實意義。
毛主席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並沒有過時。今天的世界,仍然是三個世界的格局。只是,由於蘇聯的消亡,美國成為了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俄羅斯已經事實上淪為了第二世界國家,中國等廣大亞非拉國家仍然屬於受奴役和欺負第三世界國家。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稱謂代替了三個世界的劃分。美國為已開發國家不錯,但美國不是開發中國家嗎?當然是。美國不僅是開發中國家,而且是最為重要的開發中國家。把世界劃分為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顯然模糊了三個世界之間的區別,既缺乏科學性,又缺乏嚴謹性。
只有三個世界的理論,才能有效地幫助我們很好地分析世界認識世界。
冷戰結束,這個世界應該變得美好起來,但事實與人們的期望大相逕庭,當今的世界,依然是矛盾重重,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安寧。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之間,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第二世界之間,第二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都存在著各種矛盾和衝突,存在著不同的國家夙求。
由於失去了蘇聯的制約,美國變得一超獨大,一超獨大的結果,是它在這個世界上越來越肆無忌憚地倒行逆施胡作非為,它已經成為了這個世界上動盪不安的最大的亂源。
美國雖然一超獨大,但它絕不可能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我是深信主持正義維護和平,仍然是這個世界的主流。美國要倒行逆施必然會受到廣大第三世界和人民的反對,也會受到第二世界國家和人民的反對。
第二世界的北約國家同美國雖然有著許多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利益夙求,但它們之間同樣存在著矛盾和區別。到目前為止,第二世界國家雖然沒有力量與美國抗衡,但它們也會時不時地發出自己的聲音。美國侵略伊拉克,俄法德等國並沒有與它保持一致,在伊朗問題上,如果俄法德等國堅定地同美國站在一起,恐怕未必會是今天的局面。
現在雖說不講鬥爭講和諧,你好我好大家好,但這個世界仍然存在著鬥爭,存在著矛盾和衝突卻是不爭的事實。你對美國這樣的無賴國家再怎么講戰略夥伴,再怎么講友好,它也成為不了你的朋友。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今天的世界不得安寧的根源。中國要真正成為世界大國,要在世界事物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中國就應該旗幟鮮明地站在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一邊,維護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才是中國可信賴的朋友。超級大國是靠不住的。中國不僅應該團結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也應該團結第二世界國家和人民,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寧,為建立和諧世界做出中國應有的貢獻,這就是毛主席關於三個世界的理論給人們的啟示。

其啟示

《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

首先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觀察和分析形勢的思想方法。如果我們在70年代仍然固守那種以社會制度和階級屬性為標準劃分世界政治力量的思想方法,那就不可能對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後的世界形勢作出清醒的、正確的判斷,更不可能作出三個世界的戰略劃分。三個世界劃分戰略思想的提出,再一次體現了毛澤東一貫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也說明毛澤東儘管晚年由於思想脫離實際,犯了嚴重錯誤,但還並未完全拋棄他曾身體力行多年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如果說他對於國內形勢的分析和判斷是愈來愈脫離實際的話,那么他對於國際形勢的分析和判斷則愈來愈接近或符合實際。三個世界劃分戰略思想的提出,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雖然,如前所述,這一戰略思想當中也包含有某些不切實際的認識,但只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觀察和分析形勢,這一缺陷是不難彌補的。這也說明了實事求是在毛澤東思想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主導作用。

其次是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孤立少數,集中打擊最主要的敵人的策略方針。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又一次體現了毛澤東在長期對敵鬥爭中形成的這一統一戰線的策略思想。在當時世界存在的多種矛盾中,毛澤東準確地抓住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矛盾;同時又深刻地洞察到美蘇兩霸之間存在著的尖銳矛盾,以及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採取攻勢的蘇聯。從而使國際反霸統一戰線對依靠誰、聯合誰、打擊誰,有了明確的策略方針。由於這一方針的貫徹,有效地粉碎了超級大國主宰世界的企圖,壯大了維護和平的力量,制約了戰爭危險的增長。這一成功的實踐再次證明,任何敵對勢力,不論多么強大,都不會是鐵板一塊,總有矛盾可以利用;任何中間勢力不論多么動搖,都可以也應當努力爭取;作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先進政黨,不論任何時候,都應該堅持依靠進步力量,爭取儘可能多的同盟者,儘量縮小自己的對立面。這一點,在今天的國際鬥爭中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再次是對於戰爭危險的警惕與判斷。不可否認,毛澤東確曾過分強調過戰爭爆發的危險,認為美蘇爭霸必有一戰,而且戰爭危險迫在眉睫,並要求國內一切工作都要服從戰備的需要。而戰備工作則要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從而擠掉了一些必要的經濟建設。這在軍事對抗加劇,侵略威脅臨近的情況下,是不可避免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必要的。正是由於對戰爭危險的重視,我國及許多國家才保持了對戰爭的高度警惕,加強了反侵略戰爭的準備,從而制約了戰爭危險的增長。同時,還應當看到,毛澤東在預測形勢發展時也曾認為:不是戰爭引起革命,就是革命制止戰爭。70年代初他還認為:“新的世界大戰的危險依然存在,各國人民必須有所準備。

但是,當前世界的主要傾向是革命。”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不僅繼續指出了美蘇爭霸所產生的戰爭危險,而且也明確指出了第三、第二世界聯合起來,反對霸權主義,制止戰爭爆發的緊迫需要與現實途徑。這說明,隨著形勢的發展,毛澤東也認為世界戰爭並非不可避免,問題在於制止戰爭的途徑。事實證明,毛澤東構想的通過革命制止戰爭的途徑是不切實際的,而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所開闢的通過聯合反霸制止戰爭的途徑則是現實可行並卓有成效的。70年代以來世界和平局面的得以維持,以第三世界為主體的聯合反霸鬥爭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聯合反霸所產生的威懾力,並不僅限于軍事力量的增強,而主要是體現在經濟與政治力量的發展。上述幾點啟示,對於人們根據形勢的發展,再對戰爭危險作出新的更加符合實際的判斷,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