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閱讀舞台:舞台美術卷》具有鮮明而強烈的邊緣性特徵的舞台美術,其內部包括舞台設計、燈光、服裝、化妝、道具等屬於視覺傳達方面各專業的集成與綜合,並且與構成舞台演出的劇作、導演、表演、音響等密不可分,同時還因為舞台美術自身固有的物質屬性,必然地與科學技術的現實條件與發展緊密相關。作者簡介
孫惠柱,1969年下鄉,1977年考上大學,1981年上海戲劇學院碩士,1990年紐約大學博士。曾在北美四所大學教授世界戲劇及劇作、表演、人類表演學十年,任博士生導師和導演,1999年回國。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副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戲劇院校亞太局主任,《戲劇藝術》主編,紐約《戲劇評論》特約編輯,英國《戲劇及表演研究》顧問編委。劇作有《中國夢》、《掛在牆上的老B》、《明日就要出山》 、《神仙與好女人》、越劇《心比天高》、京劇《王者俄狄》等,曾在中、美、日、新加坡、挪威等國演出。近著有《第四堵牆——戲劇的結 構與解構》、《誰的蝴蝶夫人:戲劇衝突與文明衝突》等;一百三十餘篇中英文論文發表於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等。
姚振中,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曾任舞台美術系主任、《戲劇藝術》副主編。長期從事專業基礎教學工作,曾有西藏自治區成立十周年主題宣傳畫、《黃河從這裡流過》等美術作品發表。擔任《等待戈多》、《原野》等劇的舞台設計與設計指導,並有譯文、譯著《現代舞台美術》、《舞台與電視照明基礎》、論文《戲劇專業教學路向之探析》等發表。
前言
今年全國都在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戲劇藝術》也迎來了三十周年的刊慶,這並不是偶然的巧合。當年,正是在中央改革開放決策的激勵下,在全國思想解放的熱潮中,上海戲劇學院的學報應運而生,而且一問世就洛陽紙貴,一本難求。
這么說一點都沒有誇張,1978年是書店門外經常排起長隊的年頭。那時我還在江西,剛通過聯考成為七七屆大學生不久,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首次招收的研究生,急需相關參考書,打聽到編劇理論權威顧仲彝先生的論著尚未成書,正在剛創刊的《戲劇藝術》連載。可是我在江西遍尋此刊而不得,直到接到通知回上海準備複試時,才在上戲圖書館裡得以完整地借閱。可以說,我和《戲劇藝術》的第一次接觸是從“苦苦追求”開始的,也正是它幫助我考取了上戲的研究生。
畢業留校後我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在《戲劇藝術》編輯部當編輯,第一篇學術論文也是在《戲劇藝術》發表的,和不少該刊發表的論文一樣,後來被多本中外論文集轉載。三年後我去美國留學,又留下教了十年書,其問經常去幾個名牌大學的圖書館,如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波士頓哈佛大學的圖書館都有大量中文藏書和期刊,而《戲劇藝術》都是那裡唯一訂閱的中文戲劇學術刊物,也是我跟蹤國內戲劇研究動態的主要渠道。
精彩書摘
演出形式與舞台設計——國外情況簡介
舞台美術是戲劇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戲劇的演出是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說,舞台美術工作者主要是對舞台上的整體視覺形象效果負責的。近代的戲劇演出形式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大類:(一)文學類,它是以文學和語言藝術為主的戲劇演出,如話劇;(二)音樂類,它是以音樂為主的戲劇演出,如歌劇,又如“音樂劇”(音樂劇BookMusicals是流行於歐美各國的一個劇種,它的音樂部分頗似西洋歌劇,而文學部分——劇本中的唱詞則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類型的劇本相接近);(三)直觀藝術類(audio—visualform),它是以視覺與聽覺形象為主,而不是以語言藝術為主的一種演出形式,如芭蕾舞、舞蹈以及近來出現的關於所謂“視覺一音響劇”的試驗性演出。上述三類戲劇形式又可綜合成為另一類形式,如合唱劇(ChoralReadings)和舞蹈劇(I)ance—Drama)。
國外主要是西方的戲劇演出,近代總的趨向是:它不但在內容上逃避現實,而且在演出的形式上也是在不斷地花樣翻新。如以內容輕鬆的音樂喜劇(MusicalComedy)取代了沉悶的、傳統的大型歌劇(GrandOpera);而“音樂劇”的流行也在某種程度上促使傳統歌劇在內容上起了變化,後者原來一貫是以作曲家的聲譽、歌唱家的音色和音樂作品的水平來標榜和號召的,對於唱詞的內容與文學性是較少推越的,但在現代的情勢下也對這方面有所改進。
盤點有關戲劇藝術書籍
戲劇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按照作品容量的大小,可以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按照作品題材不同,可以分為歷史劇、現代劇、兒童劇等;按照作品的樣式分類,又可以分為悲劇、喜劇、正劇三大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