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孫惠柱,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劇作家、導演,國際劇協演藝高校聯盟副主席 ,人類表演學旗艦學刊紐約《戲劇評論》(TDR)聯盟輪值主編,英國大學戲劇聯合會學刊《戲劇及表演研究》顧問編委。
1969年赴江西下鄉插隊,77年聯考入中文系,79年跳級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讀研究生,81年獲文學碩士留校。84年赴美,85年獲紐約州立大學人文碩士,90年獲紐約大學人類表演學博士。89年起在北美四所大學全職教授世界戲劇及劇作、表演、人類表演學等課程十年,1993年起任博士生導師,並任導演,1999年回國任教。曾任上戲研究生部主任(2004-07)、副院長(2006-12)。
主要學術研究領域:人類表演學、跨文化戲劇、戲劇敘事學。著作有《第四堵牆——戲劇的結構與解構》、《誰的蝴蝶夫人:戲劇衝突與文明衝突》、《摹仿什麼?表現什麼?》、《社會表演學》、《心比天高:中國戲曲演繹西方經典》等;主編《人類表演學系列》(TDR中國版)叢書;160餘篇中英文論文發表於中、美、加、英、新加坡。劇作《中國夢》(1987)、《掛在牆上的老B》、《明日就要出山》、《神仙與好女人》、《排隊》、《蘇州河北》,越劇《心比天高》、《海上夫人》,京劇《王者俄狄》、《朱麗小姐》、《紅樓佚夢》、《徐光啟與利瑪竇》等在十多個國家演出;策劃編導國際項目《孔門弟子》戲曲系列劇,已在多國演出,並吸引各國演員參與;導演作品包括《貴婦還鄉》、《排隊》、《美狄亞》、《高加索灰闌記》、《蘇州河北》、《中國夢》等。
現任職務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劇作家、導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演藝高校聯盟副主席
國際一流人文社科AHCI學刊《戲劇評論》( TDR: The Drama Review NYU)聯盟輪值主編(Consortium Editor,1988-2010年為協作編輯Contributing Editor)
紐約《戲劇評論》 TDR中文版《人類表演學系列》主編
英國《戲劇與表演研究》( Studies in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全英大學戲劇系學會會刊)顧問編委
主要貢獻
將近三十多年來發展極快的人文新學科“人類表演學”引進中國,根據中國國情在國際上首創“社會表演學”,提出理論框架和實踐舉措,培養人才團隊,得到國內各界的廣泛歡迎和國際學界的積極回響
代表上海戲劇學院,組織“人類表演學國際”第20屆世界大會,於2014年7月在上戲舉行,來自40餘國家的700多代表參加了為時5天、包括論文宣講、工作坊、座談會、演出的300多場活動
代表上海戲劇學院,聯合美國頂級大學布朗、杜克、耶魯、哥倫比亞、紐約大學等,自2012年起每年1月在上戲主辦高水準“冬季學院”,已成為國際戲劇教育一大品牌。
主要履歷
1969年國中肄業去江西山區務農,70年代中開始戲劇創作
1974年進江西高安師範學校,76年畢業回山區任教於石境中學
1977年參加聯考,78年春入江西師範學院宜春分院中文系
1979年跳級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讀碩士,81年獲文學碩士(MA)留校
1984年赴美留學,85年獲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人文碩士(MA in Humanities, SUNY Buffalo)
1990年獲紐約大學人類表演學博士(PhD in Performance Studies, NYU)
1989年起在北美四所大學全職任教(多倫多約克大學89-90,北嶺加州州立大學90-92,波士頓塔夫茲大學92-95,明尼蘇達馬開勒斯特學院96-99);教授以西方戲劇為主的世界戲劇史、文學、理論、編劇、表演、人類表演學等課程;93年起任博士生導師,並常任導演。
1999年回上海戲劇學院任教;2004-07任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部主任;2006-12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
2008-2013兼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戲劇院校亞太局主任
中英文劇作
曾在上海、北京、紐約、波士頓、華盛頓、洛杉磯、新加坡、東京、奧斯陸、巴黎、倫敦、德黑蘭、米蘭、首爾、新德里、德國、瑞典、愛爾蘭等地演出,包括:
《掛在牆上的老B》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王曉鷹等導演,84-85年,到天津、上海等多城市巡演;新加坡生活劇社,85年;上海戲劇學院,88年。
《中國夢》(與費春放合寫)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黃佐臨等導演,1987-88,文化部特邀赴京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榮譽演出,應邀巡演新加坡、南京、無錫等地;紐約外百老匯(英文),1987;波士頓大學,1988;東京阿里斯托芬劇團(日文),1989;北京朝陽區僑聯/上海戲劇學院(朝陽9劇場,上海戲劇學院,本人導演)2014年,羅馬尼亞錫比烏國際戲劇節,2015年。
《明日就要出山》紐約泛亞劇團(英文),本人導演,1987;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世界級大師理查·謝克納導演,1989。
《中國孤兒漢雷》(與費春放合寫),夏威夷大學(英文),1990。
音樂劇《香格里拉傳真》(與費春放合寫),明尼蘇達巫劇團(英文),1998。
翻譯美國劇作《娜當那的靈光》中國青年藝術劇院與史可工作室,1999。
《生日謀殺案》(與費春放合寫),上海話劇藝術中心,2002。
《鞦韆情人》(與費春放合寫),上海演出家協會藝術團,2002。
為中央電視台創作八集電視連續劇《胖墩小隊》(與謝菁合寫)2000拍攝完畢,2001年3月播出。
《神仙與好女人》(中英文雙語話劇)上海戲劇學院和紐約巴德學院聯合演出,2003年10月(紐約),2004年1月(上海);上海戲劇學院與德國福克旺大學,2013年4月(福克旺),2013年10月(上戲)。
《心比天高》(與費春放合寫,越劇,取材於易卜生《海達·高布樂》)杭州越劇院,2006年,杭州、北京、上海,奧斯陸易卜生國際戲劇節;巴黎中國戲曲節,2007年11月,得最佳創新劇目獎;德國羅拉赫戲劇節,2009年10月,得最佳編劇及最佳演出等四個大獎;新德里易卜生戲劇節,2009年12月;美國紐約大學、普林斯頓、洛杉磯加州大學巡演,2014。
《王者俄狄》(新編京劇,取材於希臘神話)浙江京劇團,西班牙巴塞隆納國際戲劇院校戲劇節,2008年9月;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及華盛頓馬里蘭大學邀請演出,2009年10月;展演於15屆國際古希臘戲劇節,2011年7月;在浙江各大學巡演,共已演出130餘場。
《朱麗小姐》(與費春放合寫,京劇,取材於斯特林堡同名話劇)上海戲劇學院,首演於2010年3月;2011年展演於華沙戲劇節;2012年應邀巡演於伊朗、英國、愛爾蘭、瑞典、義大利、韓國;2013年9月代表上戲展演于越南胡志明市亞太戲劇院校戲劇節。2015年7月再度應邀赴米蘭歐盟劇院演出。
《孔門弟子》(戲曲系列劇總策劃總編劇)上戲該劇組於2010、2011、2012年分別赴韓、印、美、意、保演出;2011年秋上戲與美國劍橋公學、保加利亞國家戲劇電影學院演員聯合演於國際劇協第33屆在廈門召開的世界大會。該系列劇還吸引了各國學生來學京劇演“孔子”,2014年7月人類表演學國際大會上呈現了9出不同內容和風格的《孔門弟子》。2015年7月再度應邀赴米蘭歐盟劇院演出。
《排隊》(話劇)上海戲劇學院上戲劇院/東方喜劇展2010年9月;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2015。
《海上夫人》(與費春放合寫,越劇,取材於易卜生同名話劇)挪威易卜生劇院/杭州越劇院簽約創作,2010年10月首演於杭州及上海國際藝術節;美國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巡演,2014。
《蘇州河北》(雙語音樂話劇,英文名 Shalom Shanghai),首演於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2012年3月;英語版首演於紐約電影學院,2012年5月。大劇場版由美國大師李·布魯爾導演,2013年10月首演於上海國際藝術節。駐場演出版本人導演,2015年8月26日再次首演於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紅樓佚夢》(與費春放合寫,新編京劇)2012年12月首演於上海戲劇學院端鈞劇場,2013年3月演於台灣藝術大學國際日奈研討會。
《悲慘世界》(取材於雨果同名小說,教育示範系列劇總編劇總導演,指導研究生集體創作,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基地項目)2015年6月首演於上戲附中,8月起培訓中學師生學演該劇。。
《徐光啟和利瑪竇》(原創京劇,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首演於義大利米蘭歐盟劇院(Piccolo Theatre/Theatre of Europe)及利瑪竇家鄉馬切拉塔和維羅納的歌劇院,2015年7月。
《忠言》(與費春放合寫,越劇,杭州越劇院委約創作,取材於莎劇《李爾王》)杭州越劇院,2015.
導演作品包括瑞士迪倫馬特的《老婦還鄉》(1995),美國豪瑞烏茲的《排隊》(1996)和林內的《異教山溝》(1997),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1998);在塔夫茲大學與范益松聯合導演京劇風格的《奧賽羅》(1994),在新加坡實踐戲劇學院專業演員研究訓練班和紐約大學蒂詩藝術學院兩度導演戲曲風格的布萊希特《高加索灰闌記》(2005及2011);兩度導演《蘇州河北》於紐約電影學院(2012)、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2015);兩度導演北京朝陽9劇場版《中國夢》(2014/5)和上戲版《中國夢》(2014/11)。
學術著作
《話劇結構新探》(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
《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3年),
《感悟美國夢》(學術散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戲劇的結構與解構》(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06年),
《第四堵牆——戲劇的結構與解構》(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2011年),
《誰的蝴蝶夫人?戲劇衝突與文明衝突》(商務印書館,2006年,2010年)。
《摹仿什麼?表現什麼:一部別樣的中外藝術美學描述集》(百家出版社,2008年)
《社會表演學》(商務印書館,2009年,2011年)
《心比天高:中國戲曲演繹西方經典》(中英雙語劇本暨研究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年)
《京劇表演入門教程》(中英雙語教材,與趙群等合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
《人類表演學系列·平行式發展》(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人類表演學系列·人類表演與社會科學》(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人類表演學系列·謝克納專輯》(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人類表演學系列·政治與戲》(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
《人類表演學系列·藝術表演與社會表演》(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
《戲劇藝術三十年·闡釋戲劇》(總主編,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戲劇藝術三十年·閱讀舞台》(總主編,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戲劇藝術三十年·戲曲考論》(總主編,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戲劇藝術三十年·表導演者》(總主編,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戲劇藝術三十年·穿越前沿》(總主編,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戲劇藝術三十年·安魂曲》(總主編,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TDR: The Drama Review -- Performing Shanghai and Beyond (英文學刊紐約《戲劇評論》2014年春季期,主編,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MIT Press)
在中、美、加、英、俄及新加坡、香港、台灣發表中英文論文160餘篇,包括:
《梅蘭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三大體系審美理想新探》(《戲劇藝術》82/1,入選王朝聞主編的《中國新文藝大系·理論卷》等四種論文集),
《話劇民族化與現代化的實驗》(與丁羅男合寫,《文學評論》82/2),
《黃佐臨的戲劇寫意說》(與龔伯安合寫,《戲劇藝術》83/4),
《論戲劇表演的四種方法》(《文藝研究》84/5),
《美國的導演和劇作家之爭》(《外國戲劇》85/2),
《梅蘭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在中國舞台上及其美學意義》(台北《文星》86/11;英文,董保中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戲劇》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87年),
《三大體系在中國劇壇及其美學意義》(北京《戲曲研究》第29輯)
《觀演關係與社會效果》(英文,新加坡《表演藝術》89/5),
《舞台與生活之間的模糊界線:中國的“貧困戲劇”》(英文,陸潤棠編《中西比較戲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90年),
《紀君祥<趙氏孤兒>,伏爾泰<中國孤兒>及莎士比亞<漢姆雷特>比較》(英文,佛羅里達大學編《文本與演出》92年),
《世界華人戲劇:傳統與革新》(主編系列論文,英文《戲劇評論》94/2 ,AHCI文章),
《面具還是面孔:四個作品的文化身份分析》(英文《戲劇評論》94/4,AHCI文章)
《大眾傳媒時代的後布萊希特戲劇》(《戲劇藝術》94/4;英文《國際布萊希特學會通訊》97/1),
《羅馬圓形劇場的聯想》(《戲劇藝術》95/4),
《電腦時代的影視和戲劇》(上海《海上文壇》95/10),
《家庭價值觀與美國家庭劇的悖論:兼論奧尼爾劇作的一個母題》(北京《戲劇》95/4)
《<中國夢>:東西方文化的戲劇性對話》(英文,Patrice Pavis編《跨文化表演讀本》倫敦Routledge出版社96年)
《毛猿的喜劇與人的悲劇:奧尼爾過時了嗎?》(廖可兌編《奧尼爾評論集》北京外語教學出版社97年),
《政治表演與國際傳媒》(英文《戲劇評論》97/4)
《娜拉的男人走了以後怎么辦?》(《戲劇藝術》98/3),
《周信芳》、《袁雪芬》、《裴艷玲》(牛津大學出版社英文《國際舞蹈大百科全書》,主編Selma Jeanne Cohen,1998)
《戲劇電影電視劇在美國文化中重新定位》(《戲劇藝術》98/5),
《中國戲曲表演的悖論》(英文,劍橋大學出版社《新戲劇季刊》99/1,AHCI文章)
《重在表演:社會表演學導論》(《戲劇藝術》99/3),
《話劇的大與小》(長春《戲劇文學》99/12)
《一個古老故事的超越當代的意義》(《戲劇藝術》2000/3),
《論現代戲劇的三大體系與面具/臉譜》(《戲劇藝術》2000/4),
《跨種族表演的魅力與問題》(英文《戲劇評論》2000/4,AHCI文章)。
《熊佛西的定縣農民戲劇實驗及其現實意義》(《戲劇藝術》2001/1,《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5),
《西方不同政見者伏爾泰的跨文化戲劇》(英文,四川大學《比較文學:東方與西方》,2001/1)
《歐美戲劇市場運作的三種模式》(《文藝研究》,2001/3),
《娜拉走了以後去哪裡——評跨文化的〈玩偶之家〉》(王寧編《易卜生與現代性》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戲劇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戲劇藝術》2002/1)
《看戲、遊樂與托夫勒的“體驗業”》(《文景》2002/3)
《中文系與寫作》(《文景》2002/4)
《後現代——戲劇?》(《文景》2002/5)
《新世紀的戲劇與體驗業——兼與朱壽桐先生商榷》(《文匯報》2002/8/17)
《解釋者與合作者——從闡釋學看導演的創造》(《戲劇藝術》2003/1)
《<波斯人>、戰爭、東方主義》(《文景》2003/4)
《美國人的國家劇院夢》(《上海戲劇》2003/11-12)
《戲劇高等教育的兩種模式及其前景》(《戲劇藝術》2004/1)
《西方文化批評者伏爾泰的跨文化戲劇》(中央戲劇學院:《戲劇》2004/1)
《“細菌”和“營養品”》(《文匯報·文藝百家》2004/1/18)
《<獅子王>與世界新秩序》(《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4/3,《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1)
《西方人的<蝴蝶夫人>情結》(《東南大學學報》2004/6)
《戰爭、災難與美國戲劇》(《文景》2004/7)
《摹仿什麼?表現什麼?》(《文匯報·每周演講》9/19/2004)
《文明衝突與戲劇衝突——兼評亨廷頓和賽義德的文化理論》(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當代中國:發展、安全、價值》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暴風雨>和殖民敘事》(中央戲劇學院:《戲劇》2005/1)
《盛大的節日,集體的思辯——希臘戲劇的啟示》(《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5/1)
《阿瑟·米勒——充滿悖論的戲劇大師》(《文景》2005/2)
《跨文化戲劇展現東西方文明衝突》(上海社科院《社會觀察》2005/3)
《<圖蘭多>與東西方性別之爭》(《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2)
《社會表演學與人類表演學:哲學基礎及實踐意義》(《戲劇藝術》2005/3)
《傳統·歷史學·人類表演學》(《文景》2005/7)
《猶太母題遮蔽下的同性之愛——<威尼斯商人>的文化衝突》(《社會觀察》2005/8)
《白領話劇:一種新的商業戲劇》(《文匯報·文藝百家》2005/8/28)
《創意產業之創意何來?》(北京《藝術與設計》2005年第八期)
《戲劇的快樂與沉重》(上海《文景》2005/11)
《<奧賽羅>與京劇:雙向的文化借用》(英文:紐約《戲劇評論》2006/1. AHCI文章)
《社會表演學與和諧社會》(《解放日報·思想者》2006/4/2)
《連線台北、上海和西方的馬拉松輪迴——從賴聲川的<如夢之夢>說起》(英文:紐約《戲劇評論》2006/2. AHCI文章)
《易卜生與比昂遜:文學的生態平衡?》(《文景》2006/7)
《黃佐臨的客觀寫意說》(《文景》2006/10)
《全球化與上海的跨文化戲劇》(《社會觀察》2007/3)
《話劇百年的時尚風景》(《社會觀察》2007/5)
《百年話劇與先鋒戲劇》(《文景》2007/10)
《喜劇的新路與話劇的繁榮》(《戲劇藝術》2007/6)
《警惕紅衛兵思維——論人類表演學是否帝國主義》(英文:紐約《戲劇評
論》2007/4 .AHCI文章)
《規範VS自由:社會表演學的哲學探討》(《人類表演學系列:平行式發展》,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社會表演學:現實與虛擬之間》(《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中西戲劇文化的碰撞與交流》(《解放日報·思想者》2008/3/30)
《戲劇和刊物:從悲情到希望》(長春《戲劇文學》2008年第8期)
《從反映生活到變成生活:新時期話劇的範式轉型》(上海《文學報》2008/10/23)
《莎士比亞是我們的同時代人》(《文匯報·每周演講》2008/11/1)
《大都市的公共文化布局:紐約與上海的比較》(《解放日報·思想者》2008/12/15)
《現實與虛擬:社會表演學的哲學探討之二》,(《人類表演學系列·人類表演與社會科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問題劇:傳統與創新》,(與張瀟瀟合寫,《上海文化觀察·戲劇觀察》遲志剛主編,文匯出版社,2009年)
“Performing Arts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Era of Interculturalism,” TDR, Summer 2009. (AHCI文章)
《從藝術表演(學)到人類表演(學)——藝術和藝術學的一個重要新趨勢》,(《劇本》月刊2009年第9期)
《西方影視的發展與人類表演學》,(《外國藝術十六講》姚扣根主編,百家出版社,2009年)
《諷刺·歌頌·教育:東方喜劇展的聯想》,(《文匯報·文藝百家》2009/12/20)
“Social Performance Studies: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Virtual,” with Faye C. Fei, Mapping Landscapes for Performance as Research: Scholarly Acts & Creative Cartographies, eds. Shannon R. Riley. Palgrave, 2009.
“ Othello and Beijing Opera: Two Ways of Appropriation,” with Faye C. Fei, Shakespeare in Asia: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Eds. Dennis Kennedy and Yong Li L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人類表演學與影視的發展》(《文匯報·每周演講》2010/7/5)
《從“間離效果”到“連線效果”:布萊希特理論與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實驗》(《戲劇藝術》2010 第六期)
《戲曲、教育與文化身份》(《戲曲藝術》2011年第一期)
《主動VS客動:社會表演學的哲學探索》(中央戲劇學院《戲劇》2011年第二期)
《批評要有品牌意識:美國文藝批評的啟示》(《文匯報·文藝百家》2011/6/8)
《從“前表意”到“強表意”——跨文化語境中的中國戲曲表演和巴爾巴的理論》(與劉璐合寫,《福建藝術》2011年第六期)
《從歐美文化市場看文化產業和事業的區分》(南京《藝術百家》2011年第四期)
《從實驗到主流:跨文化語境中中國實驗戲劇的路徑》(南京《藝術百家》2012年第一期)
《普通人的審美與經典標準:杭州越劇院幾部作品的啟示》(中央戲劇學院《戲劇》2012年第二期)
《我們所不知道的百老匯》(《文匯報·文藝百家》2012/8/18)
《當代中國高校藝術教學的方法與前景》(南京《藝術百家》2012年第五期)
《中國戲曲與現代文化》(《中國戲劇》2012年第11期)
《理想範本與自我呈現:論藝術表演學的基本矛盾及表演教育中的若干問題》(《戲劇藝術》2012年第六期)
《如何借鑑西方的“理想範本”》(《文匯報·文藝百家》2013/1/27)
《<女僕>、<紅樓夢>與人生的真與假》(南京《藝術百家》2013年第三期)
《“練習曲”:教育戲劇中一個學生也不能少的關鍵》(杭州《美育學刊》2013年第三期)
《“國劇運動”和愛爾蘭文藝復興的聯想》(哈爾濱《劇作家》2013年第三期)
《藝術加工:激化還是淡化矛盾衝突?》(《文匯報·文藝百家》2013/6/22)
《藝術表演學與表演教育》(《文匯報·每周講演》2013/7/6)
“Social Performance Studies: Discipline vs. Freedom,” TDR, Fall 2013(和費春放合寫,AHCI文章)
《激化、淡化和深化:敘事藝術處理衝突的方法》(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2014年第3期)
《跨文化戲劇:從國際到國內》(《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04期)
“Social Performance Studies: a New PS Schoo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 Studies in Mo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 Citron, Atay, et al. London: Methuen, 2014.(和費春放合寫)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Dramaturgs: Dramaturgy in China,”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Dramaturgy. Ed . Magda Romanska. London: Routledge, 2014.
《我們自己的話劇》(《文匯報·文藝百家》2014/11/25)
《音樂與戲劇:一對歡喜冤家》(《文匯報·文藝百家》2015/1/22)
《結合音樂與戲劇的教育》(新加坡《聯合早報》2015/1/31)
《尋找被後的劇作家——紐約劇壇“一日游”初探》(與費春放合寫,中央戲劇學院《戲劇》2015年第二期)
《為他人和藝術和為自己的藝術》(《解放日報·朝花》2015/7/19)
《珍視韻文——中國語文的一大財富》(《文匯報·文藝百家》2015/8/)
在美、中、新加坡多家報紙雜誌發表的英、中文專欄評論包括:
《中國要對話,不要教訓》(明尼阿卜勒斯 Star Tribune,97/3/10)
《大家都上大學,誰來挖溝?》(克利夫蘭 Plain Dealer,97/5/28等六家美國報紙)
《難道中國在對美國以毒攻毒?》(聖保羅 Pioneer Press, 97/7/17)
《美國人可以向亞洲學生學習》(聖保羅 Pioneer Press, 97/10/14)
《美國大學有重要的社會功能》(聖保羅 Pioneer Press, 97/12/28)
《〈悲慘世界〉與戲劇教育》(《文匯報·文匯時評》2002/6/26)
《多一點公益文化》(《文匯報·文匯時評》2002/7/31)
《〈悲慘世界〉與文化產業》(《上海商報》,《新疆經濟報》2002/10/26)
《文藝評獎為什麼?》(《文匯報·文匯時評》2003/8/1)
《草根文化的意義》(《文匯報·文匯時評》2003/8/19)
《國際大都市的文化建設——兼為上海的文化建設進言》(《文匯報》2003/9/14)
《藝術節的意義在於文化的公共性》(《文匯報·文匯時評》2003/10/27)
《終極戲劇:中國人如何直面自己?》(《上海壹周》2004/7/14)
《端午的拯救和傳統的發明》(《文匯報·文匯時評》2005/6/10)
《大學還應是社會的創意孵化器》(《文匯報·文匯時評》2005/8/18)
《創新:對話文化挑戰獨白文化》(《文匯報·文匯時評》2005/11/28)
《從兒童戲劇的參與性看都市文化》(《文匯報·文匯時評》2006/11/3)
《社區文化考量城市生活質量》(《文匯報·文匯時評》2007/5/8)
《“文化金字塔的”的“中端建設”》(《文匯報·文匯時評》2007/8/14)
《為市民藝術家喝彩》(《新民晚報》2007/10/18)
《呼喚作為藝術的都市公共美術》(《文匯報·文匯時評》2007/12/31)
《馬雲和蓋茨的“花錢”觀》(《解放日報·觀點》2008/8/19)
《文化內需也要啟動》(《解放日報·觀點》2009/4/14)
《“喜劇時代”的一個悖論》(《文匯報·文匯時評》2009/5/25)
《廣播體操能否更具“中國儀態”——兼談文化遺產如何進入日常生活》(《文匯報·文匯時評》2009/6/16)
《文藝批評的四種形態》(《解放日報·觀點》2009/7/11)
《重提重在表現》(《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3/31)
《行路難?管路難?難也不難》(《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4/21)
《誰說非得有房有車?》(《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5/5)
《車車車,變味的美國夢》(《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5/12)
《侈談一流大學,不如先建一流課堂》(《文匯報·文匯時評》2011/5/25)
《笑話和人文素養》(《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5/26)
《領導開會有方》(《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6/2)
《防止文化笑話,請試三貼藥》(《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6/9)
《略薩“下生活”嗎?》(《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6/23)
《空洞的“勵志”忘了什麼前提?》(《文匯報·文匯時評》2011/7/6)
《文藝院團能不人心惶惶嗎?》(《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7/14)
《當國王來做學生》(《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7/28)
《請系好安全帶》(《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8/11)
《教育的“天之道”》(《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8/18)
《宣洩是“淨化”還是“激化”?》(《文匯報·文匯時評》2011/8/29)
《說“不”以後,請你來做做》(《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10/20)
《中國大學改革的方向》(《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11/10)
《如何給官員打分》(《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11/17)
《被看、被說、被笑的奧秘》(新加坡《聯合早報》2012/1/14)
《當儒家遇到兵家》(新加坡《聯合早報》2012/4/21)
《一流大學並不只有一種聲音》(《南方周末·自由談》2012/5/31)
《遊記不是論文》(新加坡《聯合早報》2012/6/16)
《官員表演,“秀”到自然流露》(《南方周末·自由談》2012/6/28)
《在米蘭看政績的“大”和“小”》(《南方周末·自由談》2012/7/12)
《保加利亞的人口會走光嗎?》(新加坡《聯合早報》2012/8/6)
《城市化大潮中的英國莊園》(《南方周末·自由談》2012/8/23)
《拒絕貓膩,插隊有“理”》(《南方周末·自由談》2012/10/11)
《“國劇運動”、愛爾蘭和莫言作品》《文匯報·文匯時評》2012/10/17)
《舉手前請閉眼》(《解放日報·觀點》2013/3/26)
《公開的簡餐與秘密的高薪》(《文匯報·文匯時評》2013/3/28)
《開會的求同與求異》(《解放日報·觀點》2013/4/9)
《誰來教學生動手做事?》(《文匯報·文匯時評》2013/5/23)
《上海人和猶太人的故事》(《聯合早報·言論》2013/12/28)
《藝術生活化與生活藝術化》(《聯合早報·言論》2014/1/4)
《非營利不是不經營》(《人民日報·爭鳴》2014/1/21)
《如何減少舌尖上的浪費與污染》(《聯合早報·言論》2014/2/15)
《台灣如何提高藝術內需》(《聯合早報·言論》2014/3/22)
《舌尖上的浪費怎么治》(《解放日報·朝花》2014/4/2)
《文化走出去需要更多“超級推銷員”》(《文匯報·文匯時評》2014/6/26)
《決心與命運的搏鬥》(《解放日報·朝花》2014/8/21)
《從戲劇看西方理論引進中的誤區》(《文匯報·文匯時評》2015/1/3)
在中文報紙發表的評論包括:
《舞台上的孩子》(《藝術世界》2001/6)
《瘋馬:世界上最大的雕塑》(《藝術世界》2001/7)
《狗魅之魅》(《文匯報》2002/8/2)
《揭開浪漫的面紗——<長恨歌>賞析》(《文匯報》2003/4/11)
《臉的背後——觀<面孔被撞扁以後的瘋狂奇遇>》(《新民晚報》2003/9/2)
《一個美妙的童話——<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觀後》(《新民晚報》2003/9/9)
《對話的魅力和陷阱——話劇<奧里安娜>觀後》(《新民晚報》2003/9/21)
《以人為本為人寫意——觀加拿大多媒體劇<震顫>》(《新民晚報》2003/11/2)
《高朋滿座白日夢——觀荒誕劇<椅子>》(《新民晚報》2003/11/16)
《黑土地上的奇葩——觀話劇<秋天的二人轉>》(《新民晚報》2004/3/13)
《“驚悚喜劇”來了——看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生新戲<該誰負責>》(《新民晚報》2005/1/8)
《“瘋皇帝”和“騷姑子”的韻味——觀話劇<李亞子>》(《新民晚報》2005/3/31)
《劇作家之死》(《第一財經日報》2005.2.18,P.C5)
《可愛與同情——王安憶改編<金鎖記>的成就和缺憾》(《上海戲劇》2005年第3期)
《喜劇細胞滿台跳——觀陳佩斯的<陽台>》(《新民晚報》2005/4/22)
《可愛的配角——觀話劇<午夜的哈瓦那>》(《新民晚報》2005/7/24)
《年輕作者的“警世通言”——讀於東田的<大路千條>》(《文匯報》2006/2/7)
《“啥也沒”,就是笑——觀鬧劇<糊塗戲班>》(《樂》雜誌Time Out, Shanghai,2006/2)
《尊嚴讓人肅然起敬——觀話劇<晚安,媽媽>》(《新民晚報》2006/3/8)
《莎翁:古代還是現代?》(《上海戲劇》2006年第4期)
《文獻魅力勝硬編——話劇<情書>觀後》(《新民晚報》2006/7/12)
《切肉的刀舞出了詩意——觀喜劇<秀才與劊子手>》(《新民晚報》2006/10/24)
《歡蹦亂跳的活化石——假面喜劇<一仆二主>觀後》(《新民晚報》2006/10/26)
《別具一格的母親——評姚劇<母親>》(《新民晚報》2006/11/25)
《樸實故事亦動人——觀話劇<臨時病房>》(《新民晚報》2006/11/27)
《魯迅精神,怒其不爭——談越劇<梁祝>的新演繹》(《新民晚報》2006/12/17)
《人過留影,戲過留痕——觀話劇<凌河影人>》(《上海戲劇》2007年第1期)
《<超級笨蛋>很聰明》(《新民晚報》2007/7/19)
《於連:偶像化的洋裝白領——話劇<紅與黑>的得與失》(《新民晚報》2007/9/2)
《跨文化戲劇的文化解讀》(《文匯報·書緣》2008/2/04)
《戲劇:從悲情到希望》(《文匯報·書緣》2008/2/16)
《草根的學院派喜劇——香港“戲劇組合”印象》(《文景》2008年第4期)
《喜見另一個湯顯祖——觀崑劇<紫釵記>》(《上海戲劇》2009年第3期)
《情感懸疑,吊足胃口——話劇<臨時居所>欣賞》,(《新民晚報》2009/5/24)
《藝術學的悖論:研究與創作的割裂與結合》(《文匯報·書緣》2009/9/4)
《多乎哉?不多也——談批評的形態》(《文匯報·文藝百家》2009/10/11)
《改譯別具魅力——看張信哲主演的話劇<露露,聽我說>》(《新民晚報》2009/11/15)
《深藏不露的寫實力作——觀美國話劇<懷疑>》(上海《話劇》2010年2期)
《戲曲折子戲的新範式——觀<紅樓人物秀>有感》(《上海戲劇》2010年第7期)
《“嚇絲絲”中受教育——觀驚悚懸疑劇<血錢>》(《新民晚報》2010/8/3)
《傑出的表現藝術——從譚盾<天頂上的一滴水>說起》(《文匯報·文藝百家》2011/2/28)
《跨文化創作中的民歌“籍貫”問題》(《人民日報》2013/7/5)
《打破“原創”迷信:<劇院魅影>的啟示》(《文匯報·文藝百家》2014/2/8)
《現代人莎士比亞》(《北京日報》2014/4/24)
《向哪觸摸——音樂劇<觸摸>觸發的思索》(《解放日報·朝花》2015/1/31)
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及應邀專題講學:
《歷史上的跨文化戲劇》(英文課題召集人,美國戲劇研究學會96年會11月)
《〈中國夢〉與跨文化文學》(講座,復旦大學外文系“白菜與國王講座”97年6月)
《歐美現當代戲劇》(系列講座,中國戲曲學院97年6月)
《跨文化表演的魅力與問題》(英文論文,芝加哥西北大學,美國戲劇高教學會97年會8月)
《文化交流與政治》(英語討論主持人,明尼蘇達州奧德威劇院98年4月)
《劇作家與作曲家》(英語講座,明尼蘇達大學音樂系98年5月)
《文明會不會衝突?》(講座,復旦大學“新世紀論壇”99年6月)
《一個跨文化的〈玩偶之家〉》(論文,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易卜生國際研討會”99年6月)
《環球莎士比亞》(英語專題討論,奧地利“薩爾茲堡研討會”2000年3月)
《社會表演研究》(講座,南京大學2000年9月)
《社會表演研究》(講座,浙江大學2000年11月)
《跨文化戲劇研究》(講座,浙江大學藝術學系2000年11月)
《野蠻人、聖人及舞台——西方跨文化戲劇中的東方》(英語講座,倫敦Roehampton大學2002年2月)
《〈獅子王〉:多元文化還是文明衝突?》(英語講座,英國Exeter大學2002年2月)
《莎士比亞在中國》(英語講座,英國Exeter大學2002年2月)
《〈蝴蝶夫人〉與〈獅子王〉:兩個跨文化戲劇的個案研究》(英語講座,英國威爾斯大學2002年2月)
《人類表演研究:西方與東方的視角》(英語講座,英國威爾斯大學2002年2月)
《娜拉的丈夫走了以後怎么辦?》(論文,復旦大學與奧斯陸大學“易卜生研討會”2002年9月)
《布萊希特與跨文化戲劇》(英語演講,紐約巴德學院“布萊希特研討會”2003年10月)
《大學的戲劇教育:學術與實踐》(演講,廈門大學“戲劇戲曲學學科建設研討會”2004年3月)
《人類表演學和社會表演學》(講座,中央戲劇學院2004年12月)
《文明衝突與戲劇衝突》(論文,上海社科年會2004年12月)
《<暴風雨>與殖民敘事》(論文,復旦大學“莎士比亞與中國”研討會2004年12月)
《京劇與布萊希特》(英語講座工作坊,耶魯大學戲劇學院2005年2月)
《導演的理念和流派》(講座,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戲劇研究生課程班,2005年7月)
《社會表演學和中國的戲劇教育》(論文,南京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中國戲劇:從傳統到現代”研討會2005年7月)
《美國的戲劇教育與社會表演學》(英語演講,北京大學外語學院“美國戲劇與英語戲劇教育”研討會2005年8月)
《全球化與上海的跨文化戲劇》(論文,上海“白玉蘭國際戲劇論壇”,2006年3月)
《戲劇高等教育內涵建設芻議》(論文,中央戲劇學院“亞洲戲劇教育論壇”,北京,2006年5月)
《上海戲劇學院的教學模式》(英語演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國際戲劇高校校長論壇,2006年5月,馬尼拉)
《大戲劇觀與人類表演學》(演講,上海戲劇學院國際戲劇高校校長論壇,2006年10月)
《創意經濟與市場機會》(演講,CFO上海論壇2006年會,上海國際會議中心,2006年11月)
《表演研究的四種範式》(英語演講,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2007年1月30日)
《百年話劇與先鋒戲劇》(演講,江蘇話劇百年慶典講壇,南京大學,2007年5月22日)
《戲劇與教育:從獨白到對話》(英語主旨演講,四個國際藝術教育學會與香港政府聯合組織的“世界創意峰會”,香港,2007年7月26日)
《抓住世博機遇,發展社區文化》(演講,世博局“世博進社區”活動開幕式,2007年8月5日)
《舞台上中西文化的碰撞》(講座,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10月11日)
《人類表演學的範式沿革》(論文,“13屆美國戲劇研討會”,上海大學2007年10月18日)
《戲劇·體驗業·前景》(講座,山東藝術學院,2007年11月16日)
《西方經典和戲曲的融合:中國化的<海達>和跨文化的<四川好人>》“Fusing Western Classics with Chinese Opera: Sinolizing Hedda and Contextualizing The Good Woman”(英文論文,加州大學亞洲表演藝術研討會,爾灣加州大學2008年1月26日)
《大都市的公共文化布局:紐約與上海的比較》(論文,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師範大學、美國都市傳播基金會合辦“上海、紐約都市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6月24日)
《跨文化時代的傳統表演藝術》(英文主旨演講,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70周年院慶“新亞洲想像”學術研討會,2008年8月1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戲劇院校亞太局的構成及理念》(英語主旨演講,國際戲劇院校校長會議,西班牙巴塞隆納,2008年9月13日)
20屆開羅國際實驗戲劇節評審,埃及開羅,2008年10月10-20日。
《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演講,“舞台無邊界——社區藝術面面觀”研討會,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11月22日)
《“表演學”的五種範式》(講座,南京大學人文社科高級研究院,2008年12月19日)
《探訪現代戲劇的“桃花源”》(與金士傑對談,上海“東方講壇”2009年6月6日)
“A New Type of Creative Dram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論文,世界藝術教育高峰大會,英國紐卡瑟,2009年11月)
《中西比較中的社區文化》(講座,武警政治學院文化幹部高級培訓班,2009年11月23日)
《中國喜劇的現狀與未來》(與陳佩斯對談,上海“東方講壇”2009年12月2日)
《創造中國特色的創作性戲劇》(主旨演講,香港華人世界戲劇教育研討會,2009年12月)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Era of Interculturalism.” (論文,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掌握創造力”國際研討會,2010年4月)
“Towards a New Paradigm of Educational Theat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論文,紐約東區學院“表演世界”國際研討會Eastside Institute Conference, “Performing the World,”2010年9-10月)
《莎士比亞當下的跨文化解讀》(講座,北京大學百年講堂2010年11月12日)
《社會表演學》(講座,武警政治學院文化幹部高級培訓班,2010年11月17日)
“Social Performance Studies in China: Discipline vs Freedom.”(主旨演講,以色列海法大學,“謝克納與人類表演學”國際研討會,2010年12月)
“Two Paradigms of Theatre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Third.”(印度國立戲劇學院,亞太戲劇院校校長論壇,2011年1月)
“Intercultural Theatre in China and in the West.”(演講,洛杉磯,迪斯尼創意娛樂部頭腦風暴會,2012年1月)
“From Professional to Amateurs: Theatre Projects for School Children.”(論文,英國利茲大學,第18屆人類表演學國際大會,2012年6月30日)
“Traditions and the Modern: Three Paradigms of Theatre Education in Asia.”(論文,台北藝術大學,亞太戲劇院校學術論壇,2012年8月30日)
“Etudes as a Key in Theatre Education That Leaves No Child Behind.”(論文,紐約東區學院“表演世界”國際研討會, 2012年10月)
“Intercultural Experiments Mix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 Avant-garde Theatre and Beyond.”(韓國戲劇學會國際研討會“後先鋒以後戲劇的路徑”,首爾韓國國家藝術大學,2012年10月20日)
《戲曲程式的文化信息》(論文,中國戲曲學院,“戲曲表演新程式”學術研討會,2012年12月)
《經典名劇的改編與創新》(講座,台灣交通大學外文系,2013年5月1日)
《人類表演學:藝術表演與社會表演》(講座,華東師範大學,2013年5月15日)
《跨文化研究概貌:理念與途徑》(講座,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13年5月28日)
《跨文化戲劇表演》(講座工作坊,台灣中國文化大學,2013年6月3日)
《跨文化研究概貌:理念與途徑》(講座,台灣輔仁大學文學院,2013年6月4日)
“Surface and Substance: How to Enhance/Distort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US?”(主旨演講,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與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等在上海舉辦的“美國文化交流中心2013年大會”,2013/6/18)
“Downloading Modern Classics and Reviving Ancient Conventions.”(論文,史丹福大學,人類表演學國際19屆大會,2013/6/29)
“Intro to the Shanghai Theatre Academy and PSi 20 at STA.”(演講,史丹福大學,人類表演學國際19屆大會全體會議,2013/6/30)
《戲劇與人類表演學》(系列講座,雲南藝術學院,2014年9月3-5日)
“Dialogue with Schechner: Approaching the Broad Spectrum”(與謝克納大會主題對話,上海戲劇學院,人類表演學國際20屆大會,2014/7/6)
“Host-Move (主動Proactive) vs Guest-Move (客動Reactive):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Performance Studies.”(講座,耶魯大學社會學系,2014/10/2)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 in Chinese Opera.”(專題討論,香港演藝學院30周年校慶國際研討會“亞洲的蛻變”2014年11月20日)
《戲劇與跨文化交流》(講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2014年12月4日)
“Cultural Commodity vs Academic Subject: A Cycle of Dramaturgical Approaches to Presenting Shakespeare in China.”(演講,“全球莎士比亞”研討會,阿布達比紐約大學,2015/4)
“Towards a New Paradigm of Educational Theatre for All Students.”(主旨演講,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中國教育論壇,2015/5/2)
2003年4月,新加坡實踐戲劇學院:布萊希特式表演。
2001年暑假、2003年寒假、2004年暑假,北嶺加州州立大學:戲劇與演出,3學分課程。
2011年春季,紐約大學蒂詩藝術學院:從歷史看跨文化戲劇,以亞洲視角表演布萊希特。
2013年春季,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中戲比較戲劇,跨文化表演方法與套用。
在塔夫茲大學指導通過三名博士生(一人後任耶魯大學本科戲劇系主任,一人任加州大學正教授),兩名碩士生;在上海戲劇學院指導通過15名博士生,20餘名碩士生;現正指導12名博士生,10名碩士生。
得獎及贊助科研項目
93年個人得塔夫茲大學研究獎金赴義大利參加尤金尼奧·巴爾巴的“國際戲劇人類學校”工作坊任戲劇編導顧問;
94年得紐約亞洲文化協會(洛克菲勒家族創辦)資助在塔夫茲大學主持“莎士比亞與京劇”國際工作坊,請上海戲劇學院教師教授京劇基礎並聯合導演京劇風格《奧賽羅》,指導學生寫研究論文,翌年率四博士生赴紐約首屆“人類表演研究國際研討會”發表總題為《亞洲戲劇的表意性》的系列論文;
95年個人得美國國家文科基金會研究(NEH)獎金回國研究“中國非國營劇團戲劇”,所得材料用於兩篇論文《中國的“地下現實主義”戲劇》和《大眾傳媒時代的後布萊希特戲劇:一個跨文化的考察》分別發表於美英學術刊物;
97年個人得馬開勒斯特學院研究獎金到中國戲曲學院主持戲曲與西方戲劇相結合工作坊。
2001年得中國國家藝術科學規劃課題三年研究基金,寫作專著《從西方跨文化戲劇看文明的衝突與交流》。
《熊佛西的定縣農民戲劇實驗及其現實意義》(《戲劇藝術》2001/1)獲得“田漢戲劇獎”論文一等獎(2002年6月)。
劇本《中國夢》(《劇作家》2002第一期)獲得“田漢戲劇獎”劇本一等獎(2003年9月)。
2004年得上海哲學社科科研項目三年基金,寫作專著《社會表演學研究:表演在非戲劇情景中的運用與濫用》。
2005年得上海市委宣傳部省部級科研基金,進行“紐約和新加坡:特大型城市公益文化體系建設研究”。
《戲劇高等教育的兩種模式及其前景》(《戲劇藝術》2004/1)獲得2005年7月教育部“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在人民大會堂頒發的藝術教育論文一等獎。
越劇《心比天高》獲2006年中國越劇節銀獎,2007年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2007年巴黎中國戲曲節“最佳創新獎”,2007年浙江省戲劇節最佳劇目獎、最佳編劇獎,2009年德國羅拉赫戲劇節最佳編劇及最佳演出等四個大獎。
京劇《朱麗小姐》2011年7月獲華沙國際戲劇院校戲劇節最佳演出獎。
京劇《王者俄狄》2014年4月在土庫曼斯坦國際戲劇節獲土庫曼斯坦國家文化部頒發金質戲劇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