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全身心投入北美生態世界,整整三年,我們忘卻了城市的喧鬧,回歸到恬靜的自然…… 著名華人作家融融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在這本書里將自身的體驗化為最美的文字。書中用心拍出的照片更是抓住了最生動、常人難以觀察到的動植物的美麗。
內容簡介
世界到底有多美?我們根本說不清。
她開著房車遊走在北美的土地上,以一種特別的旅行方式感受自然之美。她觀察野生動物,觀賞野生植物,關注那些熱愛自然的人,然後通過這樣一本小書,讓備受現實生活壓力的我們跟著她一起突圍出水泥森林,用奢侈的體驗方式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文字往往更能給人一種無邊無際的想像空間,融融的文字引領著我們涉足從未見過的野生環境,仿佛那排成兩隊整齊前行的野豬部隊正從面前經過,而抬頭的瞬間又看到藍鳥夫婦為了保護雛鳥四處製造假象,蒙蔽那些想靠近他們鳥屋的人們……
《開著房車走北美》一書記錄了作者三年來的野外紀實,靈動真切的語言讓你有透過文字身臨野外的感覺,大量高清晰度的照片真實展現了野外景物。
我們都有兩隻眼睛,很多人被現實紛擾阻撓,無暇去了解身邊的世界有多美。
而融融比我們多長了一隻眼睛。第三隻眼睛來自心靈,來自對自然的熱愛、敏感和默契。
人不能脫離自然而談論,人與自然中的生物是平等的,自然的偉大,造物的神奇,生命的感應,這一切都能在融融的文字里感受到。眼睛掃過這些文字,口中輕輕念出聲音,一起來看世界到底有多美。
作者簡介
融融,著名美籍華人作家,祖籍上海,早年留學夏威夷,後遷居美國,自1997年開始文學創作以來,先後在《世界日報》、《僑報》、《星島日報》等大型中文報刊發表書評、隨筆、遊記、影評、小說等百萬字。2003年起為星島日報副刊等多家美國知名刊物專欄作家。美國輕舟出版社主編。其散文以自然文學和野外攝影為特色,被海內外多家報紙雜誌選用,獲得多國媒體好評。
著有長篇小說《素素的美國戀情》《夫妻筆記》《中國棄嬰愛蜜麗》;文化散文集《吃一道美國風情菜》《天涯誌異》等多部。主編《一代飛鴻——北美中國大陸新移民作家精選和點評》《我和洋老闆的故事》《吃到天涯》等。
其中,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棄嬰愛蜜麗》獲得美國東方文學華文佳作獎,短篇小說《早安,野熊先生!》被上海文藝出版社收入《中國留學生文學大系》。短篇小說《海上生明月》獲2007年海外新移民華語短篇小說“情為何物”大賽二等獎。
媒體評論
融融沿著太平洋、美國西海岸一路南下,到了美國的南方,再沿著墨西哥海灣往東開,兩年時間裡,融融走了三萬多公里,從最初的走走、拍拍,到最後創作出一本環境文學《開著房車走北美》一書,融融收穫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多的是對大自然的一份敬畏和尊重,她希望這本書能給讀者一些啟示。
看了融融的這些攝影作品,真的仿佛和融融一起走進了鳥的世界,走進了大自然,重新和融融一起認識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為了讓我們的家更美好,讓我們一起保護我們的家園,每一個人都為這個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CCTV《華人世界》專題紀錄片推薦
她的作品,甚難得的是對自身傳統文化重負的果敢揚棄,身心裡洋溢著擁抱新文化的膽量,而這,正構成當今海外新移民作家迥異於大陸本土作家最寶貴的精神特質。
——陳瑞林(著名華人作家)
當下的文學視點日趨縮小,幾乎成為人類自戀的獨白。美籍作家融融的這本書為國內環境文學打開了一個盲點,讓我們讀懂鳥語,明了大自然的美德和男歡女愛。
融融是個大地的觀察者,在她筆下復活的生靈,就像陽光、空氣、水分一樣自然。此書引領國內讀者走進真實的北美自然界,喚起一代青年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石英(著名作家,原《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目錄
第五節高原藍鳥
第六節天然舞台
第七節盈盈魚水情
第八節生命的挑選——加拿大亞當斯(Adams)河觀魚回歸
第二章房車生活
第一節過暖冬
第二節 奢侈旅遊純樸享受
第三節福瑪沙的白鷺
第四節馬丁湖的神秘面紗(LakeMartin)
第五節好也鱷魚,壞也鱷魚(AlligatorsinFL)——美南驚險游
第六節沙漠綠珠——德州寶墨海公園
第七節波光,鳥影,幽徑——岩石漁港一瞥
第八節給野豬拜年(HappyNewYearJavelina!)
第三章 深入土地
第一節多一隻美麗的眼睛
第二節飛翔的寶石(FlyingGems)
第三節海豚情歌
第四節相遇荒原
第五節沙麗娜的生日
第六節人造島上的野生景觀——訪JettyIsland
第七節葉紅情濃好個秋
第八節森林的甦醒
第九節枯樹的命運
第十節雪花爛漫四月天
第十一節西紅柿手記
第十二節賞鷹盛宴
前言
“文學即人學”曾是個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基本文學理論”。它本是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各種“以人為本”思潮的理論概述。而中國文人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提倡的“新文化”運動把人文主義的種種思想又進一步簡化為口號,就使“文學即人學”成了深入人心的一種偏見。把原來頗為廣泛的文學概念限定為自戀的獨白。
時移世易,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在生存環境急劇惡化的壓力下,悄悄地放棄了這口號和理論偏見,再回過頭來重讀幾千年的文學史,就很容易看到古代文學作品本身根本不支持這樣的口號。我們的先民總是沿著河流創建他們的文明,而與我們共同生存的飛禽走獸也逐水草而居,是我們的緊鄰,是我們的生活夥伴、朋友——當然也難免淪為給我們提供卡路里和蛋白質的食物,正如我們也有可能淪為它們的食物一樣。這種亦敵亦友、相生相剋、密不可分的關係注定了我們人類行為之一——文學活動——不可能把它們排除在外,更不可能把將我們與它們連在一起的那張疏而不漏的生態大網排除在外。
翻開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第一章第一篇,我們看到的首先是與我們共享自然棲息地的水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我們沿河而居,雎鳩則在水中沙洲上築巢。到了春天,生命本身的律動催促鳥兒為物種繁衍而歡唱求偶,而它們的歌唱引起了河岸上人類生命的共鳴,就有了緊接在後面的兩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一章曾被“以君為本”的文人處於政治目的而曲解成歌頌“后妃之德”;後來信奉“以人為本”的文人猛烈地抨擊了這種曲解,並引用了一套文學術語,說這兩句詩是“賦、比、興”中的一個“興”字,以水鳥為“引子”,“興”起對人間男歡女愛的熱烈謳歌。這樣一來,本來平行、平等的人鳥關係一下子就變成了以人為主、以鳥為輔的主次關係。更有甚者,人、鳥所賴以生存的共同棲息地——沙洲、水流、河岸——在這兩種文學解讀中都失蹤了,充其量也只變成“背景”,而失去了它們在原作品中所具有的主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