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1999年將迎來建國50年大慶,也將迎接一個嶄新世紀的到來。在回顧過去50年艱苦奮鬥歷程的同時,很自然地會聯想起一本影響過幾代中國人的文學作品,那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據中央電視台《讀書》欄目所公布的訊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文革前是我國暢銷書的第6位,到文革後的20年再統計,卻已經是暢銷書的第5位。今天再來重新讀這本小說,使人感到,它的取勝之處並不在於語言的優美和情節的曲折,而在於是一個普通人所講述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於真實的記述所體現出來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逐步成為革命隊伍中具有高度自覺性的戰士。這個艱苦的人生錘鍊的過程,不僅能讓現在已經是中年和老年的人重溫這部小說在自己成長和成熟的經歷中所產生的影響,對於今天的青少年一代,也依然能有深刻的啟迪。
保爾的形象,在中國讀者心目中,曾一度成為正直和堅強的象徵,成為艱苦奮鬥和自強不息的象徵。“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生命給予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可以說,我的整個鮮血和生命,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鬥!”這段曾經被無數中國人當作座右銘的話,今天讀起來仍然讓我們充滿激情。這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無疑是崇高的。即使時代變了,體制變了,這種精神仍然值得提倡。物慾橫流,競爭激烈,發展個性,強調自——在人心浮躁的今天,人們又在重新呼喚真誠友愛,呼喚正直善良,呼喚艱苦奮鬥的作風和奮不顧身知難而上的英雄主義精神——再看一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會使人們在深刻反思的同時,重新感悟一次人生的價值,從而使我們今天的腳步走得更堅實。
“創作本片是為了紀念那些在饑寒交迫中執著地相信光明的未來一定會到來並用自己的全部身心為這一刻的實現而獻出青春的一代年輕人”。這是俄通社-塔斯社記者在報紙上發表訊息時對中國人重新拍攝〈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所作的定語。它也比較能準確地反映出我們的拍攝初衷。
同時,迄今為止,中國的電影和電視劇還從來沒有改編和拍攝過外國的作品,因此這在中國文藝創作史和文藝製作史上也是很有意義的。
根據奧斯特洛夫斯基同名小說改編和拍攝的20集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由中央電視台、深圳市委宣傳部和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聯合投資出品,由深圳萬科文化傳播公司策劃和承制。是向建國50周年獻禮的重點劇目。
本片於1999年2月16日在烏克蘭首都基輔正式開拍,目前已經完成全片的四分之三,預計將於今年8月底結束拍攝,10月完成全部後期製作。
影片描述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講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十月革命的偉大歷史時期身殘志堅,為實現自身的價值和崇高理想頑強奮鬥的故事。“人生最可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保爾·柯察金的這段膾炙人口的名言激勵和影響了千百萬的中國人,人們從主人公保爾和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身上看到了偉大的獻身精神和理想主義的光芒。為確保這部電視連續劇能夠拍成高質量的作品,由我國的著名作家梁曉聲根據小說創作了電視劇本,並請烏克蘭劇作家進行後期修改,這也是中國影視界迄今為止第一次改編拍攝外國文學作品。
這部連續劇由我國深圳萬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資1000萬元人民幣,演員全部來自烏克蘭,保爾、冬尼婭等幾位主角都是烏克蘭的一流演員。曾導演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電影《咱爸咱媽》等影視片的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韓鋼和曾參與導演《紅櫻桃》的青年女導演嘉娜·沙哈提(哈撒克族)擔綱導演這部電視劇,與中方合作的是烏克蘭基輔多夫任科電影製片廠,這個廠曾於40、50和70年代三次拍攝影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中描寫當年保爾揮杴築路的撼人場面就發生在基輔附近的小城博亞而卡。影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將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真實地反映歷史原貌。
《鋼》劇製片人蔣少華在談到拍攝此片的動議時說:“這部小說自譯成中文後,至今已發行幾百萬冊,小說中所描寫的人物曾鼓舞了幾代的中國人,現在人們仍然懷念保爾,艱苦奮鬥和忘我獻身的精神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仍需大力提倡。”
電視連續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計畫在今年底與廣大的中國觀眾見面。
劇情簡介
保爾從小在苦水中長大,早年喪父,母親替人洗衣、做飯,哥哥是工人。保爾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他在食堂里幹了兩年,受盡了凌辱。
十月革命爆發後,保爾的家鄉烏克蘭謝別托夫卡鎮也和蘇聯其他地方一樣,遭受了外國武裝干涉者和國內反動派的踐踏。紅軍解放了謝別托夫卡鎮,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爾什維克朱赫萊在鎮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萊在保爾家裡住了幾天,給保爾講了關於革命、工人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許多道理:“現在全世界都著火了,奴隸們起義了,他們要把舊世界推翻,但是,為了這個,需要的是一伙勇敢的、能夠堅決鬥爭的弟兄。”朱赫萊的啟發和教育對保爾的思想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突然,朱赫萊被匪徒抓去了。保爾急著四處打聽。一天,在匪兵押送朱赫萊的時候,保爾出其不意地猛撲過去,把匪兵打到壕溝里,與朱赫萊一起逃跑了。但是由於波蘭貴族李斯真斯基的兒子維克多的告密,保爾被投進了監牢。從監獄出來後,保爾拚命地跑,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便不自覺地來到冬妮亞的花園門前。他縱身一跳,進了花園。冬妮亞喜歡保爾的“熱情和倔強”的性格,保爾也覺得冬妮亞“跟別的富家女孩不一樣”。後來他們又有幾次見面,慢慢地產生了愛情。保爾為了避難,便答應了冬妮亞的請求,住了下來。幾天后冬妮亞找到了保爾的哥哥阿爾青,他把弟弟送到喀查丁參加了紅軍。
在一次激戰中,保爾頭部受了重傷。但他以驚人的頑強毅力戰勝了死亡。出院後,他已不宜於重返前線,便參加恢復和建設國家的工作。在這裡他同樣以工人階級主人翁的姿態,緊張地投入各項艱苦的工作。他做團的工作、肅反工作,並直接參加艱苦的體力勞動。在興建窄軌鐵路中,保爾表現了高度的政治熱忱和忘我的勞動精神。
保爾自從在冬妮亞家裡與她告別後,只見過她兩次面。第一次是他傷愈出院後,最後一次是在鐵路工地上,保爾發現,隨著革命的深入,他們之間的思想差距越來越大了,他們已經完全沒有共同語言了,於是便分道揚鑣。
在築路工程快要結束時,保爾得了傷寒。病癒後他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他參加了工業建設和邊防戰線的鬥爭,並且入了黨。但是,由於保爾在戰爭中受過多次重傷和暗傷,後來又生過幾次重病,加之他忘我的工作和勞動,平時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體質越來越壞了。1927年,他幾乎完全癱瘓了,接著又雙目失明。嚴重的疾病終於把這個滿懷革命熱情的年輕人束縛在病榻上。但保爾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忍受著難以想像的痛苦的情況下,重新找到了“歸隊”的力量。他給自己提出了兩項任務:一方面決心幫助自己的妻子達雅進步;另一方面決定開始文學創作工作。這樣,“保爾又拿起了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
製作團隊
編劇:梁曉聲、萬方、周大新(中國)
阿列克-比利霍奇科(烏克蘭)
總導演:韓剛
導演:嘉娜-沙哈提(中國哈薩克族)
製片人:鄭凱南
攝影:徐紅亮周勃
剪輯:楊耀祖
照明:趙立民鄭自力
美術:謝爾蓋-布羅日托夫斯基
演員:安德列-薩米寧(飾保爾-柯察金)
列霞-薩瑪耶娃(飾冬尼亞-圖曼諾娃)
尼克萊-巴科拉恩(飾費得爾-朱赫萊)
絲維達-布魯思(飾麗達-烏絲金諾維奇)
人物形象
保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個在布爾什維克黨的培養下,在革命烽火和艱苦環境中鍛鍊出來的共產主義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崇高的道德風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蹟般的生命活力和鋼鐵般的堅強意志,譜寫著把一切獻給黨和人民的壯麗詩篇。
保爾是一個自覺的、無私的革命戰士,他總是把黨和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與火的戰爭年代,保爾和父兄們一起馳騁疆場,為保衛蘇維埃政權而努力,同外國武裝干涉者和白匪軍浴血奮戰,表現了甘願為革命事業獻身不怕犧牲的精神。在那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艱難歲月中,他又以全部熱情投入到和平勞動之中。雖然他曾經金戈鐵馬,血染疆場,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沒有考慮個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為黨和人民做點事情。黨叫他修鐵路,他去了;黨調他當團幹部,他去了,而且都是豁出命來乾。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犧牲愛情。他愛麗達,但受“牛虻”的影響,要“徹底獻身於革命事業”,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來了個不告而別。在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後,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夠繼續為黨工作。正像他所說的:“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保爾更是一個剛毅堅強的革命戰士,他在人生各個方面都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面前,他寧死不屈;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他勇往直前;在與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鬥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卻步,創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蹟。尤其是他在病榻上還奮力向藝術的殿堂攀登的過程,表現了一個革命戰士鋼鐵般的意志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保爾又是一個於平凡見偉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歷表中,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偉大業績,他總是從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對疾病的沉重打擊,他也曾產生過自殺的念頭,而且就是在他與病魔抗爭的英雄主義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險。保爾後來也終於認識到他不愛惜身體的行為不能稱之為英雄行為,而是一種任性和不負責任。因此,保爾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漸歷煉成熟起來的鋼鐵戰士,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讓人感到親切的榜樣式人物。
保爾性格:他有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高貴品質,保爾又是以作者自己為原型塑造出來的帶有自傳性質的典型形象,作家是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真情實感為基礎來描寫保爾的。因此,保爾的動人事跡不是藝術上的虛構,而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惟其真實,所以更加感人。但作者又反對把這部小說完全看成作家的自傳,因為“這是小說,而不是傳記”。他在保爾身上集中了他同時代許許多多同類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徵,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他說:“在這本書中,我寫的不是保爾.柯察金一個人,而寫的是千百萬柯察金,是為了爭取自己的幸福而奮身投入戰鬥的千百萬男女!”保爾的形象既是自傳性的,更是梗概性的,是社會主義青年一代中最光輝最典型的代表。
冬妮婭——保爾初戀對象,她是一個林務官的女兒。她純潔善良,美麗動人。她曾把《牛虻》這部小說介紹給保爾看。這部書啟發了他的思想。她是在偶然的相遇里認識保爾柯察金的,由於他的倔強和熱情,她不自覺地喜歡他,而愛他。但由於階級出身的關係,她沒有和當時許多的青年一樣去參加保衛蘇維埃政權的偉大鬥爭。
朱赫來——共產黨員,一個堅強的紅軍戰士,勇敢、機智,善於領導和組織民眾,他在革命鬥爭中很好地團結了廣大的工人和教育了無數的青年,保爾就是深受他的教育和培養而成長起來的。
阿爾青——他是保爾的哥哥,一個火車司機,鉗工,市蘇維埃主席。他具有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和敵人進行了不懈的鬥爭,他是朱赫來最好的助手。
麗達——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保爾真正深愛的對象。她漂亮、機智,打扮簡單而幹練,心地善良而堅定。她酷愛工作,善於出謀劃策,能夠積極應對突發事件,不讓私人的感情影響工作大局。她愛憎分明,熱愛自己所信仰的共產主義,與保爾志同道合,配合默契。
幕後製作
一部中國電視劇,全班碧眼高鼻的烏克蘭演員。他們隨著中央電視台正在播出的20集電視續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下簡稱《鋼》劇)而深入廣大中國觀眾的心裡。尤其幾位主演與劇中激動人心的故事一起,引起了觀眾的極大興趣。
他就是保爾總導演韓剛第一次與烏克蘭左岸劇院演員安德烈握手,就認定了劇中男主角。小伙子身材瘦挺,面容如雕塑,一雙藍眼睛顯得深邃而有神,仿佛天生就是演保爾的,而且他十幾歲時就曾跟著當演員的媽媽在電影裡扮演過少年保爾。儘管今天的烏克蘭已與七、八十年前大不一樣了,但他執著地認為,保爾的品質、情感和人格魅力在任何時代都是可貴的。他說我自己就非常希望成為保爾這樣有堅定人生目標、堅強意志、能夠克服一切困難的人。憑著這種理解,再加上肯吃苦,安德烈準確地表現了在那個艱難歲月里的英雄本色。特別是演到最後向病魔和生命極限挑戰,他的大段內心獨白和跳躍而出的閃光語言“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把人物的精神推向高峰,十分感人。
安德烈說,能在這樣長篇的電視劇里扮演這樣重要的角色,是演員的一大幸運。他笑說還有一個幸事就是在劇中先後與4位女性戀愛,每位女性都有各自的吸引力。至於保爾最愛誰,還是讓觀眾自己判斷吧,說不定會有不同的結論。
我比冬妮婭幸運同樣來自烏克蘭左岸劇院的萊霞以她山花般的笑容和金髮美女的形象在《鋼》劇開機前的一刻得到冬妮婭這個角色。劇組認為她的氣質和內蘊更接近冬妮婭。她在劇中與保爾的戀情十分動人,在冰雪之冬與保爾分手的悵惘更是扣動觀眾的心。萊霞說,我非常喜歡這個善良、可愛、為愛情獻出一切的人物,也希望中國觀眾喜歡我這個角色。
冬妮婭與保爾由於思想原則等原因而分手,真令人惋惜。我比她幸運,因為我沒有與自己喜愛的人分手。她說,雖然《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已從我們的教科書中拿掉,但是像保爾這樣的藝術形象具有永恆的價值,他的獻身精神和他的勇敢值得每個時代的人推崇。
雖然離我很遠,但我喜歡她扮演麗達的佛蘭科劇院演員斯維塔說,《鋼》劇在烏克蘭拍攝對我們是件很大的事情,很多姑娘都想演麗達,但導演選中了我。進劇組時我穿著生活裝,皮大衣和裙子,而導演要我從一開始就穿麗達的軍服和勞動時的服裝,這是我扮演麗達的第一步。讀劇本時,腦子裡有很多疑問,一個女性,為什麼要當軍人,為什麼要上戰場,經歷那么多苦難,是什麼信念支持她?這一切都離我很遙遠,但我漸漸喜歡上了這個角色,我的心與角色靠得越來越近,她的痛苦、興奮伴著我度過了很多時日。斯維塔還說,麗達那沒有結果的愛情也與我很相似,但我還年輕,還有更多的路要走,並不見得我的愛情已走到頭了。
灑脫成熟的朱赫萊左岸劇院主要演員尼克萊演過很多話劇,也拍過多部影片,擁有豐富的舞台和銀幕表演經驗。此次他和幾位年輕主演一起走進《鋼》劇,儼然是位大哥,保爾的扮演者就是他推薦的。他在劇中扮演工人出身的革命者給人以成熟、厚重感,較之小說還增添了幾分灑脫和親切。他的表演嫻熟,細膩,有分寸感,導演韓剛對他的評價頗高。看著這位相貌堂堂的“鬍子大叔”,你很難想像,就在不久前的一部取材於義大利故事的烏克蘭影片《幾個愛情故事》里,他裝扮成一個女人,女性特點逼真,竟然沒有被別人發現。
幕後花絮
那是一個充滿革命理想和青春熱情的年代,需要單純的偶像。但影片比起那些刻意營造高大全英雄的主題電影,顯得稍微立體一點,也更具真實性。另外一個版本是1956年由阿洛夫導演的《保爾·柯察金》(PavelKorchagin),中國觀眾似乎對此有更深刻的情意結。2001年國內還推出了與俄羅斯合拍的連續劇版本,用的是俄羅斯的演員,還有中國的製作班底,試圖將革命精神傳授給新一代青年。除此之外,1975年蘇聯還...
1957年蘇聯根據《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二部拍攝了電影《保爾·柯察金》。
1999年時,中國大陸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原著改編了一部同名的電視劇,劇中使用了多名烏克蘭演員並用中文配音。這是第一部中國改編的蘇聯電視劇。2000年播映受到好評。編劇:梁曉聲等。總導演:韓剛。該劇獲得第18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和第20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長篇獎,保爾扮演者安德烈·薩米寧獲得男演員評審會特別獎。
主要內容:小說以保爾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從1915到1930年前後蘇俄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
幕後紛爭
梁曉聲細說《鋼鐵》幕後紛爭緣由
最近有報導說,梁曉聲出書著文,發泄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劇導演韓剛和製片鄭凱南的不滿,稱導演不尊重他,電視劇沒有按照他的劇本拍肯定拍不好云云。又引用導演韓剛的話說:確實沒照梁曉聲的第一稿劇本拍,而是按烏克蘭編劇的劇本拍攝的,這個戲跟梁曉聲沒有任何關係,劇組梁曉聲等人的名都署上了,他們本來應該“偷著樂”。
報導還說:韓剛覺得梁曉聲的本子一是沒有生活基礎,某些情節不真實,比如安排冬尼婭受牽連去掃馬路,烏克蘭方面反映“這是你們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不是我們的現實”;第二是抒情性的對話太多,情節推進緩慢。為此製片人鄭凱南、導演韓剛曾去見過梁曉聲,想說服他修改劇本,沒說幾句話,就沒法說了,全是他說了。
讀到報導後,記者聯繫採訪了梁曉聲。梁曉聲說:“我當時受邀參與改編《鋼》劇,幾次推託,只想當責任編輯,但被鄭凱南的執著所感動,最後接下寫了。對怎么改,增加什麼,都與鄭以及兩個同行討論過,這個討論過程還錄了音。鄭把它拿到深圳市委宣傳部給有關人聽,反饋說認可改編宗旨,這才動筆寫。從1998年5、6月份到1999年1月,我除了中間有兩個月去完成別的任務外,其它時間都投到寫作這一劇本,怎么寫都與鄭商量。我們各有看法,互有堅持或採納對方的意見。但我一直不知道導演是誰。到去年8月,才知道導演是韓剛。我個人希望與導演有交流的時間,但這時韓剛才看一半的劇本。韓提出將原著改成8集就差不多。我認為這離投資商的20集差距很遠,這樣就出現了矛盾。當時我們沒有像他們所說的那樣爭論得劍拔弩張。而有關抒情部分,我與他們是有爭論,那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後來與他們再談過一次,由於導演才看了一半的劇本,我說得多一點是事實,我渴望講給他聽。那以後再也見不到他們了。我要求他們交流,但沒有機會。
“《重塑保爾·柯察金》一書,是作為中國改編者想留一點資料給後人參考,談了點為什麼拍,怎么改編,想在播前一兩個月出版,增加收視率。當時打電話問,他們說《鋼》劇可能在去年‘十·一’之後播,我的書就在7、8月左右出了。出書後,又聽說該劇在新年播,後來又推遲到春節後才播。這期間有報刊記者來採訪我,我無法拒絕採訪,但我卻沒有看過一寸樣片,沒法談,只能談當時改編的情況,絕對沒有攻擊韓剛和鄭凱南。他們說這個劇跟我沒有任何關係,但如果沒有我們的初稿,哪來的電視劇?他們還是按初稿所提供的線索,把冬尼婭延續到最後,豐富了安娜,按我們的意思沒有完全照原著改編並適當反映革命勝利後的黨內鬥爭。
“韓剛那樣說令我驚訝。所有採訪中,我只是重複改編的初衷而已,電視劇播出後我什麼話也沒有說,我拒絕了記者的採訪,得罪了很多人,不是我把爭論搞得沸沸揚揚呀!烏(克蘭)方也沒有改變什麼,我們的一些段落意見韓剛還很欣賞。如果說我什麼作用都沒有,我很願意把我的名字拿下。這樣抹殺‘中方’編劇的辛勞,好像都是烏方和韓剛的成就。韓剛為什麼不提我們強調戰爭場面?難道我們勞動那么長時間全是白紙、廢紙?”
在採訪過程中,梁曉聲再三問記者可不可以不寫這篇報導,因為他實在不想再說話了。
引發反思
保爾這位英雄的名字,為什麼聽起來雖很遙遠卻絕不陌生;不讓生命碌碌無為、虛度年華這種已然平淡的字眼,為什麼在今天再一次動人心魂;一部並非出自大文豪之手的文學作品,只是一個普通人所講述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為什麼過去了半個世紀我們仍然覺得其生命力健旺……
中央電視台最近正在播出的中國版20集電視連續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僅在廣大民眾中引起強烈反響,也在文藝界引發深刻的反思。
“保爾又一次感動了我們”
“這是一位英年早逝的青年作家創作的一部生命久遠的有特殊影響的作品;這是一位有著特殊經歷的烏克蘭英雄用文字拷貝出一位特別可愛的英雄保爾形象;這是一部有堅定信念的中國藝術家為了人類崇高的事業而活化了一位異國英雄的電視史詩。”國家一級編劇、因創作電影《蔣築英》 、 《離開雷鋒的日子》等多部影片而屢獲大獎的王興東觀看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興奮異常,他說保爾真正地感動了中國觀眾,也感動了自己,認為這是繼《紅岩》、《突出重圍》之後又一部描寫英雄成長,再現英雄形象,展示英雄壯舉,弘揚英雄氣概的好作品。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張鍥欣喜地談到,從小說的出版到現在的電視連續劇,已經過了大半個世紀,但今天看來仍然引起很多親切的回憶,重新點燃了我的理想主義火花。保爾是我們那一代人的楷模,他曾激勵我們度過青春年代。我們是唱著俄羅斯的歌曲,讀著俄羅斯的文學作品參加革命的。我初讀這部小說是在我剛剛參加革命的解放戰爭時期,當時的條件很艱苦,與保爾生活的時代有相似之處,所以他的思想感情和鬥爭經歷就很容易和我們產生共鳴。保爾那種為了共產主義理想犧牲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是我們那個時代青年人的精神動力。保爾的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英雄主義精神不僅激勵了俄國青年,也激勵了眾多的中國青年,這部作品在中國和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影響。
“保爾、朱赫來、冬妮婭和麗達等不管是‘堅硬’的還是‘柔軟’的人物形象,始終在我們心裡縈繞著,這就是厚重文學作品的巨大精神力量和永久魅力。解放初期,我國還先後出現過‘中國的保爾’式的人物,像寫過《把一切獻給黨》的吳運鐸等。這次電視劇中保爾的扮演者和當時我看到的中譯本封面上的形象是相當吻合的。”著名作家韓靜霆同許多作家一樣,在觀看這部劇時浮想聯翩。
“人類精神文化史的活化石”
保爾的精神永存,從一定意義上說它已經成了人類精神文化史上一塊獨特的活化石。
文藝工作者不能混同於普通人,作為人類靈魂的塑造者,必然地要肩負起歷史的重載。普通人可以沒有歷史感或者使命感,而文藝工作者不能沒有。筆者最近在文藝界各種不同的場合,聽到最多的是作為作家、藝術家反思自身如何在社會精神生活更好地發揮積極的作用。
許多文藝工作者談到,作為作品中的青年英雄形象的保爾,與作為生活中的英雄的奧斯特洛夫斯基,雖然是同一個人,然而作品中英雄形象的生命已經遠遠地超過了作家的生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作家在用英雄主義的情懷、理想主義的信念孕育了這位不朽的烏克蘭英雄——保爾。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鄧友梅回憶起當年的情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在30年代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就開始有中譯本。
1944年前後天津、上海、北京等地有了租界出版的譯本,13歲我在天津書店裡見過這部書,書的封面是錘子、石頭和火花,所以真以為是一部煉鋼鐵的書。後來我到了解放區才開始讀本書。在那樣一種歷史時期,這部書影響了當時一大批青年走上抗日前線和革命道路。它對我國青年樹立崇高理想,從艱難困苦中衝出去,樹立正確人生目標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河北青年作家關仁山說:我也趕上了“文革”,由於出身不好,當不成紅小兵、紅衛兵。在逆境中,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第八個是銅像》等書籍和其中的人物激勵著我度過那段歲月,他們使我奮進,使我獲得精神的韌力。今天我能夠自覺地去吃苦,自覺地關注老百姓的生活,自覺地反映人民的甜酸苦辣的責任感,應該說,與青少年時代的這種閱讀是分不開的。在傳統文學觀里,文學是經天緯國之大事,因此中國有責任感的作家們不但會把文學創作當成一種藝術的選擇,而且也同時把它作為一種人生的選擇。在文學與人生緊密結合的情況下,卓有成就的作家們抒寫出了壯闊的文學畫卷,理想主義情懷、英雄主義精神大行其道。一些文藝工作者回憶起新中國建立之初的文學長廊時,顯得格外興奮。他們如數家珍似地開列出一大批被稱為“紅色經典”的長篇小說,像《銅牆鐵壁》、《新兒女英雄傳》、《紅日》、《林海雪原》 、 《保衛延安》 、《三千里江山》、《青春之歌》、《紅旗譜》、《烈火金鋼》、《鐵道游擊隊》、《紅岩》。他們認為,這些新中國文學前三十年經久不衰、極獲讚譽的紅色經典令人難忘,這些輝煌的作品與《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起映入廣大讀者的視野。而到了世紀之交的今天,文壇藝苑的繁榮景象更是令人歡欣,它們以時代之聲呼喚人民投身於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張鍥說:“文藝作品有教育作用,有認識、審美、娛樂等多方面的功能,我們曾在一段時間內只突出強調它的教育作用,這是對文學簡單化的理解,這是偏頗和不妥當的。但是完全否認文藝作品的教育、認識作用,只看到它的娛樂功能也是不全面的,同樣不利於文學藝術的發展。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定是有力度的,對人的思想、靈魂產生震撼的。儘管時代不同,但它們不會隨著時光消逝而失去光輝,《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能放棄精神家園”
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播出的日子裡,許多文藝工作者心中有喜悅,也有隱憂。喜悅的是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黨的文藝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的方針始終沒有偏失,主流文藝家們肩負的使命感絲毫沒有丟失;說到隱憂,一些文藝工作者對當前某些不健康的文藝現象提出批評。
王興東說:“我在尋找那些不朽與速朽的作品之間有什麼差別。
為什麼我們有些影視作品剛剛拍出,就沒有人看了,甚至有些永遠成了壓庫存品。應該看到在商品大潮中,文藝創作上的世俗化現象湧起,討好觀眾的庸俗化情節泛濫,有的作品就只為了博觀眾一樂,譁眾取寵,毫無思考品味,還有一些急功近利的作品,神侃於象牙塔中,沒有生活支撐,沒有真實生活的體驗,那些取媚於世俗的作品有意遠離和淡化英雄主義題材,這樣浮躁的創作心態產生的作品必然會是速朽的命運,這是不是創作的一種悲哀。”
許多文藝工作者談到,一度文學寫作與藝術表現的個人化現象值得深思,這種個人化的表現就是私密性、極端的個人體驗、充滿遊戲精神等。另外,文藝的基本價值受到質疑,意義被消解,審美功能被忽視,可以隨意嘲笑責任、道德和理想,他們聽從的只是自己的召喚。
暢銷書、排行榜、爭獎戲、首發式、研討會、簽名售書……都在爭先恐後,對比以往曾經有過的文藝禁錮的史實,我們的確獲得了寬鬆的自由度,然而,某些文藝工作者似乎缺乏自製。面對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播出,作家們認為,作品鋪天蓋地而精品寥若晨星的文藝現象,至少告訴我們,經過歲月激盪後積澱下來的,體現在文字中的藝術的金子,應是作者從最寬廣的人文思考出發,經過艱苦卓絕的藝術探求而最終濃縮成的精神食糧。如果失去了對人、對民族群體最本質的思考,作品只能是浮泛和迎合。
“藝術的生命力最為可貴”
如何看待文藝作品的生命力,是許多文藝工作者在觀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不斷追問的。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高洪波說:“保爾對革命、對事業那種奮不顧身、勇猛奮進的鬥士姿態,他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會隨著蘇聯的解體而消逝,這種精神在人類文化史和文學史上都會留下一筆,就像一塊珍貴的化石一樣,時間愈久愈珍貴。”
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完全可能通過生動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表現的。我們這類作品不少,但有些既不生動也不感人。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成功足可以借鑑,許多文藝工作者對此深有感觸。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詞作家陳曉光說:“我們有些作品長於說理,缺乏形象的征服民眾的藝術魅力,以致本來在生活中非常感人的事跡,轉換成文藝作品後卻不那么感人了。不談藝術性,只談思想性,作品就不會有很強的生命力。看來如何讓一部思想性很強的作品使得民眾樂於接受,仍然是我們一門不能缺課的課程。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要有生活,有了生活,你才可以寓哲理、理想、信念於生動的情節和形象之中。《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思想性政治性都很強,但這些都是在感人的藝術形象中出現。所以裡邊有很多哲理性的警句都被幾代人當成了人生的座右銘。我在青少年時代就把這些話恭敬地抄錄在日記本上贈給好友。當前,我們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有先進人物和激動人心的事件湧現,我們應該有效地給廣大民眾以潛移默化的作用。”
文藝作品必須鑄魂
鄧友梅先生認為,這部俄蘇文學作品在我國至少影響了兩三代人。
這次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很受歡迎,說明讀者既需要多彩多姿的文學作品,也需要鼓舞人、摧人奮進的作品。目前,我們的創作環境是解放以來最好的時期,雙百方針貫徹得好,作家和讀者可以選擇多種多樣的作品進行創作和閱讀。在主鏇律和多樣性這兩個方面,我認為現在主鏇律的東西似乎倒是少了點。電視連續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大受歡迎,說明廣大觀眾還是喜歡有理想、有道德感染力的文學作品的。這對我們的創作是個啟發。
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陳國星在接受採訪時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給我們這一代人很多東西,當我成為一名電影工作者後,我應當給觀眾多少東西一直是心頭須臾不離的東西。從我拍攝的《孔繁森》到前不久拍攝了影片《橫空出世》,通過觀眾搶上台來跟我擁抱的勁頭,從他們發自肺腑的心聲,從他們抱著演員流出的熱淚,使我感到這類作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他們把這些作品看成精神寄託。電影經濟雖然十分嚴峻,但這些熱情的觀眾讓我明白了比錢更重要的命題。”
中國正進入一個偉大的改革時代,而這個時代造就和湧現著許多看起來很平凡的英雄,正是這些像保爾一樣的英雄支撐著共和國的精神大廈,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王興東動情地說:“雖然我們大多數作家不能像張海迪那樣成為奧斯特洛夫斯基式的非凡作家,但是,我們可以像他們那樣去走近英雄,理解英雄,讓英雄的情感攝入我們的視野,不被人們遺忘才對。”
大膽創新
由中國和烏克蘭合作拍攝的20集電視連續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已經封鏡多日,不久將在螢屏亮相。梁曉聲、萬方、周大新等三人共同擔任該劇的編劇工作。最近,梁曉聲實話實說了一些對原著改編的情況。該劇是深圳萬科公司策劃的。萬方撰寫童年保爾救朱赫來而被捕,以及逃出後被冬尼婭等人送上火車這一過程。保爾尋找紅軍,以及在紅軍隊伍中具體的生活、戰鬥經歷等情節在原著中幾乎是空白,由周大新進行添補。緊接著的部分由梁曉聲完成。
梁曉聲表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曾經被視為“革命文學”的樣本讀物,但那個年代人們對作品津津樂道的也多是愛情。保爾戰勝殘疾的毅力,以及獻身於鐵路事業的愛國精神,都有著跨越國界的永恆的感染力。他對愛情的神聖感和對工作的忘我精神非常可愛,但他對革命曾有過狹隘的詮釋,因為革命並不排斥愛情。過去,人們喜歡保爾也未必就是因為受政治含義上的偶像的影響,今天,他很難說會成為青年們的偶像,這是必然的,人們更多地還是從文學的審美意義上看待“保爾”這個人物。
原著一些地方的敘述現在看來有問題。保爾把革命與愛情進行偏執的對立,因為冬尼婭穿得“花枝招展”就大為光火,並說自己“首先屬於革命,其次才屬於親人,屬於愛”。他開除弄斷“進口車刀”的工人,視團員們周末打牌為“庸俗的遊戲”。他在達雅家中吃住隨心,並和人家女兒同居,等等。
這些敘述對保爾的形象是一種持久的損害,所以在劇本中被梁曉聲分別予以刪減和修正。比如:在達雅家的事件全部被去掉。劇本把達雅設計成鎮蘇維埃委員會的一個打字員。保爾為弄清冬尼婭的遭遇,與達雅結識,二人產生感情。全劇結尾時,彌留之際的保爾最後說“我愛過”,這三個字在身邊的人群中溫暖地傳遞著。大雪紛飛,纏著黑紗的冬尼婭在最後一個搶購到剛剛出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閱讀中落淚。她感覺到保爾還是那么愛她。
梁曉聲表示:港台電視劇大都缺少一種“男人性格”硬度,這部小說卻真正提供了顯示這種硬度的機會和條件。室內劇排斥遠景而側重內景或中、近景,這部電視劇多用外景、遠景,因為山川、河流所釀就的氣氛,是主人公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當今不少電視劇差不多都以通俗歌曲配唱,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卻是憂鬱深沉的、有著俄羅斯風情的歌曲被譜入。
評析
李小甘(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電視劇《鋼鐵》出來以後,很多人問我們:“深圳方面為什麼會來策劃拍攝這樣一部片子?”
首先,正如這幾年深圳推出的兩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 ,我們認為它產生在深圳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和試驗地,市場經濟比較發達,商品意識比較濃烈,處於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存在多元選擇,有不少的青少年對港台歌星、影星追逐崇拜,出現了“追星”族。我們感到,越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越是需要樹立保爾這樣的英雄形象,弘揚保爾的革命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精神。所以早在1998年初,市委宣傳部就下決心來組織策劃這件事。
其二,我們認為電視劇《鋼鐵》的主題思想以及保爾?柯察金的這種堅韌不拔、不斷開拓的精神,和我們的深圳精神具有一種內在的密切聯繫。深圳精神是“開拓、創新、團結、奉獻”,“孺子牛”是這種精神的形象體現。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20周年,在短短的20年時間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社會經濟發展成就,靠的就是這種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動力。《鋼》劇的拍攝和播出,正如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張高麗同志所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鼓舞著深圳的廣大幹部民眾為貫徹江總書記“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重要指示精神而繼續開拓拼搏。
其三,我們認為這次能夠成功組織策劃創作電視劇《鋼鐵》,也和這幾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兩個文明建設,狠抓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的文藝精品生產,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密切相關。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子彬同志曾說過:“經濟是一個城市的形,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神。”我們只有將兩個文明建設都搞得非常好,做到形神兼備,才能充分論證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性。我們這幾年來致力於形成有利於文藝創作和文藝發展的良好的機制和氛圍,比如資金保障機制,這幾年裡我們建立了“宣傳文化事業基金”,又有“文化事業建設費”。所以我們每年有充足的資金可以用於文藝精品生產。再比如激勵機制。我們成立了深圳“宣傳文化精品獎”,每兩年評選一次,對深圳市和全國獲獎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統一的作品進行獎勵,而且是重獎。還比如人才機制。大家知道深圳文化積澱比較淺,文化人才比較少,我們採取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懷,以深圳本土的文藝創作隊伍為基本依託,面向海內外,充分利用海內外的文化藝術隊伍,把深圳文藝創作的劣勢變成優勢。《鋼鐵》的運作也是這樣一種嘗試,我們依靠深圳和國內的優秀影視人才為依託,全部啟用烏克蘭演員並在烏克蘭實地拍攝,也是這樣一種人才的視野和運作機制在起作用。我們通過《鋼鐵》的策劃運作,進一步積累了文藝精品生產的經驗。
章以武(廣東省作協副主席):
該劇的成功,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是,策劃非常成功。此片宏揚了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當前來講,切中要害,不能忘掉革命傳統,這種對理想執著追求、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在新時期里我們一樣是非常需要的。此片在深圳策劃成功,看起來是個偶然,其實也是個必然。深圳人二十年來,總是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高,資金是巨人,人才是巨人,都是引進的。本片的巨人就是原著。它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優秀的著作,我們在此基礎上提高,洋為中用。
單世聯(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研所副研究員):
如果說《鋼》劇表現出來的精神韻味、追求、獻身精神和現代社會通行的某些準則是有距離的話,我覺得這本身也是它的一個成就。《鋼》劇不僅僅拓展了廣東電視劇現有的格局,也提出了一個非常新鮮的課題。《鋼》劇基本上是寫一個革命者,一個有一股正義感的青少年成長為一個堅定的戰士的過程。我想,假如我們周圍有一個人就像保爾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會很喜歡他,在這個意義上講,《鋼》劇是非常豐富的,可能比我們其它很多寫改革開放的、寫優秀人物的作品提供的東西更多。
胡經之(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人這一輩子應該怎么過,這個命題本身是個永恆的主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了回答,以保爾成長過程,以保爾一生的經歷來說明。我們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可能完全像保爾那樣生活了,不是戰爭年代,而是和平建設了。但它的意義並不因此而取消。儘管不可能再跟他的過去的生活方式一樣了,但是也面臨著同樣的主題。任何改編都是隨著不同時代的需要來改編的,在戰爭時期,可能突出怎么面對戰爭,在建設時期,它更突出怎么發揚頑強精神,怎么面對困難。現在在我們這個條件下來改編,就應該是怎樣宏揚我們的時代精神,我覺得,我們在這個劇上還是花了功夫,否則,它的吸引力就小。
傅騰霄(深圳大學師範學院院長):
在我們這個特區,拍出這樣一個戲,很了不得。像我們這一輩年紀的,對《鋼》劇有懷舊情結,實際上我想,這個戲更重要的是給年輕一代看的。從這個作品在深圳改編的成功,我也看到,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生命力。因為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提出歌頌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這個觀點很長一段時間曾受到冷落。
“給中國電視劇壇一個震動”
劉斯奮(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廣東省文聯主席):
中國拍電視劇還從來沒有想到要拍到境外去,要利用境外的文化資源、人才力量來繁榮我們中國的電視劇市場,這正體現了深圳人的膽識、眼界。特別高興地是,該劇再一次成功地驗證了我們廣東電視劇這些年所追求的方向是正確的,是符合社會人民需要的。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離不開精神和理想,如果沒有這種英雄主義、理想主義,這個社會就會全部跨下來,塌下來。該劇拍得非常認真、講究、嚴謹。從劇本、導演、攝影、演員,都體現了力圖搞出精品的追求,這對推動電視劇的發展成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新招,還是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那很快人家就會超過你,趕上你,《鋼》劇一出來,我們又走到前面了,人家還在國內,我們拍到國外去了,人家搞中國名著,我們搞外國名著了。這個開創性給了中國電視劇壇一個震動,並推動我們廣東電視劇繼續走在前列。
張檸(廣東省作家協會創研室評論家):
為什麼有的地方一直在拍喜劇、鬧劇,廣東、深圳、廣州不斷在拍正劇。這種正劇又拍得讓觀眾愛看,確實有很多學問。我覺得《鋼》劇用一個緩慢的節奏來吸引人們,在我們這個十分浮躁的商業時代里自然有它的可取之處。一旦把心靜下來,進入了緩慢的劇情以後,一種相當急躁、浮躁的心情就會平靜下來了。北方的正劇也有它的特點,像劉羅鍋這類作品,有它的悲劇色彩,但看了以後你覺得生活整個沒戲了,我們唯一可做的就是像劉羅鍋一樣發揮自己的智慧,跟帝王跟權勢周鏇。它不是像廣東這樣的電視劇給人一種出路和力量的東西。
尹昌龍(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天的文化生產,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地方性的生產,任何一個生產都可能變成國際性的文化生產,像《鋼》劇這部作品,它的生產方式已經不僅僅在廣東,在中國,而是延伸到比如說烏克蘭、俄羅斯。實際上這種合作方式不僅是這個劇,當時的《紅櫻桃》也是加入一種國際化的生產,來開拓文化生產的空間。深圳的文化資源非常有限,想企業文化生產,必須要注意對其它地區和其它國家資源的調用,這個劇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他們不僅會用北京人,會用上海人,會用湖南人,還會用烏克蘭人、俄羅斯人,實際上表明了深圳不得不使用的一個文化生產的策略。作為一個文化研究者,應該怎樣通過這個讀出今天文化生產的策略。這部片子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能夠成為我們文化研究的一個非常好的讀本。
楊宏海(特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實際上,深圳文化的生產形成這么一種模式,政府、民間比較好的結合,主流意識形態和企業的運作機制也在尋找一種結合點,這似乎會形成將來深圳文化生產方式的一種很有意思的走向。這個劇張揚了一種理想主義的價值追求,看這部劇,我們不是要重複保爾當年的生活,但是我們要弘揚保爾當年的理想。對保爾這種精神,這種理想,這種價值取向,還是要繼續弘揚它。這也是這部電視連續劇給我們的另外的一個思考。
周明燕:(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教授)
這部作品用大家熟悉的名著進行改編是一個非常高明的選擇。不管這部作品的歷史背景如何,作為藝術形象的保爾?柯察金留給人們的印象是他的堅強、勇敢的獻身精神,中國的確有幾代人受過保爾精神的影響。《鋼鐵》劇中的形象對年輕一代也是一個全新的藝術形象,也是對青少年習慣的欣賞內容和模式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鋼鐵》一劇提出了一些非常嚴肅的人生問題,通過保爾這一人物形象,讓年輕人看到世界上確實有這樣無私無畏的人,它會讓和平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感到震驚,進而產生對英雄的崇敬。
鄭凱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製片人):
拍攝《鋼鐵》的全過程也是我不斷提高思想水平和藝術水平的過程。我們有一個創意在冒出來的時候,不等於當時就具備了這種思想準備。我非常感謝,包括那些當初勸我不要做的人,如果當時大家都一片叫好的話,這件事情我會做得很輕率。如果沒得到政府和意識形態部門領導的支持,我真的覺得很可能還沒出土就被扼殺了。社會影響有了,轟動效應有了,精品意識具備了,但我說,原先我們構想的喜歡的人現在真的是在喜歡了,我們所沒有把其囊括在觀眾裡面的人,現在依然在外面。我也知道一個作品不可能讓大家都喜歡,有多一些人喜歡,我就覺得已經很滿足了。
“極大地需要保爾精神”
張維(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
現在世界的電影、電視劇獲奧斯卡等大獎的有兩三個特點,一個是名著改編,一個是真人真事、又有很強的文學性的,或者是裡頭有一個青春的偶像,主要人物是個偶像,或者演員是個偶像的。《鋼鐵》這個連續劇,它就是個偶像,它又是真人真事,文學名著改編的,它文學性和影視性結合是比較好的。人物的魅力是跨越時空的,它所包含的人性的真、善、美也是跨越時空的,改革開放時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各界觀眾,極大地需要像學習雷鋒一樣學習保爾的精神,這也是深圳人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生動體現。
戴木勝(深圳市文聯副主席):
這些年來,廣東的影視作品及其它文藝門類都取得了很大成績,從早期的《情滿珠江》 、《英雄無悔》、《和平年代》,到現在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真正是又叫座又叫好。如果要寓教於樂的話,這部片子是一個成功的範例。它政治上高屋建瓴,藝術上的追求也比較完美,演員的表演也很夠水準。劇作沒有用大紅大綠的鮮艷色彩,而是用一種老照片的色調,有年代感,蒼涼、悲壯感和歷史感。
宮瑞華(《特區文學》副主編):
一個社會一定需要理想,一定需要典型,我覺得典型首先是有象徵性的,保爾實際上,就是我們藉助了一個烏克蘭的藝術符號來傳達出我們現在的社會需要的典型、理想、價值取向。另外,是典型的一定是中心的。保爾在這部戲裡就是一個中心人物,就是一個中心形象。像這一類的典型又一定是神聖的,他代表了進步的價值取向,他一定是先進的,他一定是神聖的,有感染力的,沒有這些,這個戲是不能成功的。
周思明(深圳特區報社委辦副主任):
當今世界並不是天下太平,在這種政治背景下,我們的影視如果一味渲染榮華富貴、卿卿我我或是個人憂愁,還有所謂的有一點囂張,有一點任性,還有一點猖狂,我看是不行的。《鋼鐵》的重鑄絕不是對歷史題材的簡單重複,它有深刻的社會職能和藝術職能。在美學風格上,《鋼鐵》具有崇高的色彩。從主人公保爾的人生道路上,將個人的命運,和人民解放大潮,和歷史前進的步伐合拍;對待挫折和不幸,超出常人的精神意志和鬥志,都洋溢著崇高和壯美的色彩。
李華:(深圳文聯理論研究處副處長)
無疑地,在這部電視連續劇的改編、拍攝、製作過程中,都體現出了策劃者把它當作精品來生產的初衷:思想性上,既忠於原作、保持其歷史真實性,又超越了原作。藝術性上,在如何使形象豐滿、情節生動、結構合理、視覺美觀等方面都作了一定探索。特別是在對保爾形象的加工處理上,能將“英雄”與“人物”、“戰士”與“人”這兩種不同的性格、氣質較好地融於一身,使他更加真實感人。小說《鋼鐵》是一部將革命英雄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電視劇《鋼鐵》在革命英雄主義的基調上增進了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
影片獎項
長篇電視劇特別獎:出品:深圳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影視部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攝製:深圳萬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優秀導演獎:韓剛嘉娜-沙哈提
優秀攝像獎:徐紅亮周勃
優秀照明獎:趙立民鄭自力
優秀音樂獎:王憲
男演員評審會特別獎:安德烈-薩米寧(烏克蘭基輔“左岸”話劇院演員)
美術評審會特別獎:謝爾蓋-布羅茲多夫斯基(烏克蘭基輔烏挪納電視製片公司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