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簡介
《重訪》是一檔37分鐘的帶有紀錄片元素的歷史類專題節目,從2005年8月開始著手籌備,於2006年1月1日推出,欄目的定位立足於新影特色,即以新影大量的老的影像資料為前提,把鏡頭對準原影片中曾經拍攝過的人、事、物、景,重新記錄當年的紀錄。
欄目名稱決定了節目的內容,即對過去老影像的重訪。重訪的形式多種多樣,節目將把老影像中那些未展現的內容、可延展的空間、鏡頭背後的故事講述出來,通過追尋,讓曾經的人和故事更加豐滿起來,把它們原有的狀態和幾十年間的變化真實地紀錄下來。《重訪》的這些紀錄不僅僅是對前一次的補充,更將是新的發現——一種站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對離我們最近的歷史的詳細了解。這樣,它就不僅僅是回顧、是對比,而會成為未來人們眼中關於這個時代以及《重訪》所紀錄時代的一部影像史。
新欄目的內容側重於生活化的、趣味性強的、個體的、具象的和典型性的選題。每期一個話題(或一部老影片),將老影片原汁原味的展現。我們親臨故事的發生地,走訪當事人、當年的拍攝者、親歷者等,並以主持人(或出鏡記者)作為串場。
發展歷史
在《重訪》欄目之前,以老影片為基礎,重訪片中人、片中事的“重訪”類節目就已經存在。新影廠在1984推出兩集彩色紀錄片《重訪大陳島》,通過重訪1956年走訪過的因國民黨守敵撤逃而成為廢墟的浙江省大陳島,展現大陳島上當年的開拓者及其後代建設新大陳島的事跡。1992年新影廠推出《重訪大寨》和影片,通過歷史畫面和現實寫真,回憶了當年山西昔陽大寨人修山造田創業的艱難,講述了改革開放給大寨人帶來的祥和幸福的好日子。《重訪戶縣》,通過1974年初訪陝西省戶縣和1992年的重訪,展現名揚天下的農民畫鄉的變化。2002年,上海紀實頻道創建《經典重訪》,成為一檔一度深受觀眾和業內人士歡迎的周播節目。《經典重訪》遴選國內外在學術上或社會上有深遠意義的優秀紀錄片,邀請製作人、片中主人公以及著名學者到演播室,敘述在作品完成背後的故事和感受,共同探討片中所引發的社會熱點及作品背後的人文背景。節目以邊敘邊議的方式,將演播室訪談和與話題相關的精彩紀錄片片斷交叉剪輯。不過《經典重訪》“重訪”的是紀錄片的製作團隊,而非紀錄片中涉及到的人和事。
2005年1月1日,鳳凰台推出一檔以當事人述說歷史為定位的周播訪談類欄目《口述歷史》,由資深時事評論員曹景行先生擔當主持。節目採用口述和人本的敘事方式,從歷史親歷者口中重尋被塵封的重大歷史往事。節目旨在“因事找人,因人找事”,選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重大歷史事的親歷者見證人,聚焦重要歷史人物、國家政要所親身經歷的歷史事件,重點在於搶救記憶,反省歷史。《口述歷史》以其質樸、真實、客觀的形態獲得2005年南風窗雜誌“為了公眾利益”榜的“年度組織獎”。有人對鳳凰衛視《口述歷史》的評價是這樣的:“把一些歷史見證者,引向螢幕,面對大眾說出壓在心中多年的塵封故事,給中國人的近現代史記憶增添了豐富的細節。這一欄目不僅充分拓展了華語媒體的話語空間,而且它的很多工作都是搶救性的。”
中央電視台的《重訪》欄目則是在吸收上述欄目和節目的經驗基礎上,依託新影廠豐富的歷史影像資源,通過主持人基本不出鏡的採訪,重訪老膠片所紀錄的人和事,通過當事人或見證者的口述,結合老膠片和其他文本資料的還原,續寫數十年前的新聞,延續完整的歷史脈絡,講述漫長歲月中的人世變遷。
亮點
(一)重訪親歷者:今昔視聽和跨越時空的雙重對比
懷舊是每個人都難以擺脫的心結,是所有紀錄片的法寶。首先,《重訪》的片頭設計上獨具匠心。片頭曲選用婉轉傷感的輕音樂,伴隨著幾聲炮響,多幅黑白照片與鏡頭剪輯,組成穿梭時光的空間,周總理、農民、記者等人物黑白剪影,一張張似曾相識的面龐就撲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隨著一張張黑白照片層疊飄落在印有兩隻腳印的金色沙灘上,鏡頭落定。節目一開始就奠定了懷舊與追憶的欄目基調。
《重訪》大量運用數十年今昔對比,產生強烈的視聽衝擊。重訪中出現的人物和景象,通過伴有同期聲的歷史影像與當下採訪紀實影像對比、通過黑白照片與彩色照片對比、通過鮮活人物的幼年形象與中老年形象的對比,展現人物數十年的風雨洗禮,凝結成一種揪心的生命厚重和歲月匆匆的悲劇體驗,衝破觀眾脆弱的心理防線,喚起了觀眾的共鳴。《重訪》通過鏡頭前人物的口述,填補巨觀歷史影像中無法紀錄的細節,以柔化剛,真實動人。前後影像的巨大反差和今昔同期聲的對比再現,使《重訪》具有其它紀錄片所無法比擬的真實性和可信性,瞬間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產生強烈的視聽衝擊力和心靈震撼。
《重訪·北京春節場環城賽》中,在展現首屆比賽參賽選手風貌時,編導選用了當時還是高中生的蓬鐵權在寒風中勁跑的黑白影像:結實修長的身材、豪邁優美的步伐,展現出主人公年輕時的颯爽英姿。而緊接著觀眾看到的,卻是數十年後頭髮花白的蓬鐵權老人的彩色畫面。黑白與彩色、少年與老人,這種強烈的視覺反差和急速的時空穿梭感,產生了《重訪》無法抗拒的表現力與震撼力。
(二)關注群體:個人命運與集體記憶相輔相成
《重訪》作為一種帶有延續性新聞特質的紀錄片,對節目的時效性、製作和播出時間都提出一定要求。新影廠現保存了約42000本膠片、42萬分鐘長度的紀錄電影資料,為《重訪》提供了以舊翻新再創作的廣闊空間。
不同於其它同類型欄目,《重訪》在選題上沒有單一地選擇個別歷史偉人或重大歷史事件,而更多的是關注某一群體,關注一段很多人共同經歷過的、並至今影響著他們生活的事件。《重訪》以某一典型集體事件為基礎,選擇的採訪對象往往是具有某一群體的代表性,在地點上具有接近性,通過多名被採訪者的口述,捕捉儘可能收集到的文本資料、實物等細節,從點、線、面的三方聯繫,立體式還原故事內容,勾連社會變革講述人物故事,同時也在大的社會背景下關注個人命運,挖掘時代背景在人物身上的體現,增強節目的感染力。
作為新辦的周播類節目,《重訪》每期節目大約需要2個月的製作周期。在早期的選題乃至製作過程中,《重訪》也曾出現過選題零亂、節目儲備不足、精彩程度參差不齊的情況。如《時代笑聲》系列節目製作相對粗糙,《絲路漫行》系列、《赤水河》等改編節目,與其他紀錄片並無太大區別,淡化了《重訪》欄目的特色。
(三)注重策劃:前期製作與後期播出相互配合
1、 注重過程性
《重訪》注重還原歷史細節,揭示歷史真相,解開歷史之謎,真正實現“重訪過去的歷史,紀錄今日的重訪”。如《六十年代的自動化》、《莫讓年華付水流》和《在中國留學》等節目,選擇建國以來不同時期的熱點話題,展現當時的百姓生活。《重訪》把蒐集線索時充滿失望與欣喜、艱難和曲折的探訪過程展現給觀眾,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既留住觀眾,又打動觀眾。即使節目的事件沒有戲劇性的衝突和傳奇色彩,也能憑藉細節引領觀眾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因為唯有觸及人物性格、命運的元素才可能引發人們心靈的共鳴。
以《北京春節環城賽跑》為例,北京春節環城賽跑於1956年大年初三首次舉辦。針對這一新中國歷史上舉辦次數最多、延續時間最長的民眾體育項目,編導們充分把握其民眾參與性,體現人文關懷。在採訪對象的選擇上,節目沒有選擇表現活躍、曝光度較高的首屆冠軍張威作為展現對象,而選擇了校園英雄蓬鐵權、工人崔雲海、自強不息者李燕琨,他們是當時蓬勃發展的學校體育、工人體育的代表,既有典型性和故事性,又具大眾性。這體現了紀錄片平實樸素、關注民生的平民視角。這樣的平民視角也體現在關注非專業體育院校上。紀錄片對在環城賽中站有一席之地的專業體育院校——中央體育學院(今北京體育大學)一筆帶過,著重展現推廣學校體育、工人體育的北京礦業學院,關注業餘長跑愛好者的體育生活。
2、注重情感性
這裡的情感性主要指時代精神。如首期《重訪·紅旗渠》中解說詞中所述:“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一個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一個時代總要有時代精神”,《重訪》著重展現新中國50到80年代的時代特色和百姓生活,呼喚人們重新審視,重塑當下時代精神,這體現了《重訪》欄目承襲央視十套科技頻道一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訪》還原當代青年20多年來的成長環境,從民生角度詮釋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變革,這些影像不僅僅是當代青年成長成熟的鮮活記憶,也成為年輕一代直觀真切地感受父輩們青春歲月的平台從而勾勒屬於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烙印,找尋屬於當代年輕人的歷史歸屬感,《重訪》無形中幫助人們填補代溝,拉近隔代人之間的距離,成就當前社會轉型時期所呼喚的一種凝聚力。《重訪》起到一個總結歷史、整合社會的功能。
3、注重時效性
這裡的時效性是指在有特殊意義、紀念意義的時間裡播出節目。如紀念北京春節環城賽50周年的《北京春節環城賽跑》、紀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關注唐山地震孤兒的《好大一個家》、紀念第100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廣交會》等。這類節目選擇既有紀念性又有民眾性的歷史事件,以歷史上事件發生和現實相重合的時間點上作為新聞點,實現《重訪》延續性新聞的紀錄。這類節目對時效性要求高,在節目的籌劃運作上要求更強的預見性和計畫性,因而也往往最能打動人,凸顯和放大其播出效果。另一方面,《重訪》也製作了一些時效性不強的文化藝術類節目,如《春蕾》、《神奇傀儡》、《濃情歌仔》等,這些節目播出時間靈活,可以配合時效性強的節目的播出,保證節目儲備,確保欄目連貫播出。
所獲榮譽
由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舉辦的第三屆“紀錄•中國” 評獎活動中,《重訪》欄目被評為十大金牌欄目。
播出時間
首播:周日11:20
重播:周六11:20;周日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