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影片是一部以當代英模人物為題材的主鏇律電影。超強的創作陣容、真實的人物事跡,讓黨的好乾部鄭培民“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的公僕精神得以最好的詮釋。影片由曾經執導過《故園秋色》、《劉天華》等一系列獲獎作品的導演鄭洞天執導,曾在《我的一九一九》、《鳳凰琴》、《巫山雲雨》等多部影片中有過出色表現的演員修宗迪擔綱主演,而實力派演員姚安濂、黃梅瑩等的傾情加盟,讓這部為慶祝建國55周年及迎接中國電影100年的獻禮片更加精彩奪目。
劇情介紹
盛夏的湘西大地覆蓋著蒼翠欲滴的山林。青山深處,一條蜿蜒的盤山公路猶如纏繞在山間的一道彩練,在婆娑的樹影林濤間豁然開闢出一片通向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此時,在這條嶄新的山路上,錦旗飄揚、鑼鼓喧天,樸實的湘西山民身著節日的盛裝,正翹首等待著一位遠方的親人能為今天的新路通車儀式點燃第一聲爆竹。然而,此時此刻,在遠隔千餘里的首都北京,湘西山民們翹首期盼的富裕之神、原湘西自治州州委書記鄭培民正在被送往急救中心的路上。看著眼前被病痛折磨的鄭書記,秘書小劉和老部下陳方平的記憶回到了十年前的湘西自治州。
十年前,剛剛出任湘西自治州州委書記的鄭培民,在全州最貧困的鄉村火龍坪村村民期盼的目光中鄭重許下承諾,一定要幫助火龍坪村修建一條連通山外世界的公路,讓山裡的世界和山外的世界息息相通。從此鄭培民的生命就和這條山路、這塊土地聯繫在了一起。
山路難修,資金、環境樣樣令人棘手,鄭培民披星戴月、身體力行的為山路奔波。而更難、更難料的還是人事的變化。路還沒修好鄭培民就要調走了,這未完成的使命只有寄托在剛剛提拔上來的縣委書記陳方平的身上。身份變化後的陳方平為搞政績工程,他私自挪用修路款,使得好不容易修了一半的山路被迫停工,鄭培民知道後大發雷霆,建議州委撤掉了陳方平的職,而山民知道後卻冒著大雨來為陳方平求情。
陳方平終於明白了手中的權利是從何而來,親自出任公路總指揮,和民眾戰鬥在修路第一線。直到通往山外的公路順利竣工。湘西的山民們因為通往山外世界的公路開始改變著貧困山區的面貌,可他們所為之惦念的好書記鄭培民卻因心臟病突發,在北京籌備黨的“十六大”時,搶救無效,永遠地離開了他所熱愛的湘西人民。
幕後花絮
瀟湘電影製片廠的新片《鄭培民》劇組一行人在湘西鳳凰實地取景拍攝期間,筆者有幸參與全過程。現在帶來新鮮的花絮,從而將這樣一個勤勉,活潑又充滿了人情味的劇組的方方面面展現在大家面前。
“毛主席是那金色的太陽!”
劇組化妝師賀亞琳的丈夫,就是在多部影視劇中扮演青年毛澤東的演員王英。我們到達鳳凰的第二天,他便從外地趕過來陪伴妻子。
那幾日天公不作美,一直陰雨綿綿,無法外出拍戲,劇組上下都很著急,王英便說:“別急,明天一準晴天,你們肯定能拍成!”沒想到第三天一大早起來,果真雨過天晴。當天的拍攝任務順利完成。等回到賓館,雨才淅淅瀝瀝的下起來。大家都說“神了!”等見到王英了,都半開玩笑地說:“真是托您的福!毛主席真是那金色的太陽!”
可愛的“馬導”
有人打趣說:“拍攝的時候,整個劇組最招人煩的就是‘馬導’啦!”
“馬導”大名馬建國,可他不是導演,而是劇組裡負責拍劇照的攝影師。為什麼說他招人煩?好不容易拍完一個鏡頭,導演和演員們剛鬆了口氣,準備休息會兒,他卻跑過來要給人家拍劇照,確實叫人無可奈何。而且,他工作起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光線,角度,背景等每個因素考慮得面面俱到,指揮被攝者擺出各種不同的姿勢,神態,還要經常換位置,以求拍出最佳效果,嚴格得跟導演一樣,“馬導”這個外號就是這么得來的。
可是,玩笑歸玩笑,只要看一眼他拍出來的劇照,沒有人不嘖嘖稱讚的,大家從心裡敬佩著“馬導”,他的四句口頭禪:“到位!”“我的問題。”“不要慌!”“又一個奧斯卡獎誕生了!”劇組所有人都能背出來。經常是他剛說出一句,旁邊就有人噼里啪啦地把其它三句一口氣說出來。
“LostInTranslation”
拍攝過程是很緊張,很辛苦的,所以一有時間,大家便會開開玩笑,松馳一下。當拍到鄭培民和小劉爬上臘爾山察看修路情況的那場戲時,有二十多名當地土家族民眾演員參與“修路”。可是他們聽不懂國語,機器,燈光,錄音全準備就緒,該“勞動”起來的時候,任憑副導演和現場製片喊破了喉嚨,他們還是茫然地站著,面面相覷。
導演鄭洞天在一旁搖搖頭,無奈的說:“這才叫‘Lostintranslation’(本屆奧斯卡獎獲獎影片),迷失在翻譯裡頭呢!”大家都被逗笑了,原本緊張的氣氛一下子放鬆下來。
一隻小知了忙壞一群人
一天中午,艷陽高照,劇組正在山上拍攝鄭培民被調往長沙,鄉親們依依不捨送別的那場戲,四周靜悄悄地,只聽得見演員的對白。這時,突然從離現場幾十米處的一棵樹上,傳來了一陣知了的叫聲,錄音師聽
著不對勁,影響錄音效果,便揀起一顆石子扔過去想趕走它,沒想到知了在樹上頑強地一動不動,繼續唱歌。於是,六七個工作人員圍著那棵樹,不停地搖晃,扔石子,總算讓它安靜下來。錄音師在一邊抓緊時間錄完音,大家才鬆了口氣。可真是一隻小知了,忙壞一群人!
“收到老頭一名!”
身在劇組,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一種濃濃的人情味。其實組裡很多人都感嘆,很久沒有遇到過像《鄭培民》這樣有人情味的劇組了,彼此之間心無芥蒂,互相關心,融和得像一家人一樣。
閒暇時,片中扮演張老爹的北京人藝的七十多歲的老演員王宏韜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獨自從劇組回北京,組裡的人替他買好機票,送他到機場,還是放心不下他老人家,於是拽住飛機上的工作人員,千叮萬囑一定要照顧好。人家不敢怠慢,一路上小心翼翼。到北京之後硬是讓接機的人給開了一張“收據”,上面寫“今收到老頭一名。”讓人家簽上字,完成任務。
有驚無險
在鳳凰的最後一場戲,是有一千多名民眾演員參與的火禾公路通車慶典的大場面,需要動用熱氣球從空中俯拍。
拍攝那天,風力很大,風向也不穩。熱氣球載著攝像師升到空中以後,在大風中劇烈晃動,攝像師和設備搖搖欲墜,不但戲拍不了,弄不好還會出人命。現場的工作人員都跑過來,緊緊抓住固定熱氣球的繩子,還是力量不夠,眼看快要栽下來了,製片主任急得直罵娘。最後,幸虧大量當地民眾都過來幫忙,才穩住了熱氣球。於是,最後一個鏡頭,在眾人提心弔膽地注視下完成了。當攝像師在大家的祈禱下帶著設備毫髮無傷地回到地面,整部電影也終於在有驚無險中結束了拍攝。
感人肺腑的樸素情
四月十號,天氣晴和,電影《鄭培民》劇組再返湘西。
四月十九號,在八七年拍攝《湘西剿匪記》地隔鳳凰縣城五十餘里的鼻樑山,劇組圓滿完成最後一個千人民眾送別公僕鄭培民的大場面拍攝後,次日將別湘西。
少時讀《邊城》,鳳凰早已成心中勝地,此番隨劇組顛沛工作,未能盡閱山城邊土,不免心有欲說還休的惆悵。吃過晚上的“關機飯”後,偶與北京人藝七十二高齡的王宏韜老先生閒暇把話。王老在劇中扮演張老爹,他特別樂意大家直呼其“老爺子”或者“老王頭”。老爺子給我說了劇組裡發生在黃昏的兩個小故事:有一日在山裡拍戲,劇組投資方之一的劉總路遇一苗人老嫗。老人比老爺子還老的多,卻背著大背簍幾次努力想爬上一個險坡,終因年老體弱,有些力不從心。劉總問她所欲何往,老人答說去山上拾柴。劉總勸其年事已高,爬坡危險。老人笑笑,不置言語,最終還是爬上坡去,不久便背著滿簍的柴枝下來。彼時已是日暮黃昏,劉總擔心老人夜黑路遠,提出買下她的柴火。老人同意了,但她只肯收十元錢。僵持不下,耄耋之年的老人辛苦拾得的滿簍柴枝十元成交。老人卻樂呵呵的心滿意足而去。劉總唏噓之下回到劇組的車裡,準備返回駐地,忽有人輕敲車窗,劉總一看,竟是去而復返的拾柴老人。老人仍是笑呵呵的,對他說:“吃了晚飯再走吧!”又有一日,為避過山鎮趕集高峰,劇組早上五點不到就出發了。下午六點,山裡的日頭都快下去了,劇組仍架燈奮戰。人困馬乏,一些工作人員在路邊休息。因劇情需要當天請了一些當地的老鄉當民眾演員,一位老鄉走過去,請他們抽苗民自製的旱菸。樸實的老鄉有點木訥的坐了半晌,然後對他們說:“住下吧,今天晚上!”
“吃了晚飯再走吧!”“住下吧,今天晚上!”兩句當地山民平實而真誠的話在深具話劇台詞功底又飽含個人情愫的老爺子轉述下尤其令人動容。這種誠摯邀約樸素得何其慷慨!
黃永玉先生在《太陽下的風景》里談起“從文表叔”時有語“什麼力量使他把湘西山民的樸素情操保持得這么頑強?”日前,曾去沈老墓前瞻拜。驚詫這位文化崑崙的墓地居然簡陋到只有一塊天然的五彩石和一些翠樹環繞其間。這種飄逸灑脫的境界樸素得何其坦蕩!
沈老曾在《湘西雜記》里說到“湘西人歡喜朋友,知道尊重知識,需要人來開發地面,征服地面,與組織大眾,教育民眾。”鄭培民——叭仁村村民信中“盤古千年來第一個能深入到我們海拔1700米高山陡坡上的省委親人”正是這樣一位被需要和歡喜的朋友。他一生以“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為準則,身居高位而心繫百姓,從來不搞特殊化,從來不做違規事,他兩袖清風做了幾十年官,光明磊落做了一輩子人。生命的最後,他留給自己無限熱愛的土地和人民是一句“不要闖紅燈!”能始終堅持剛正為人,一心為民,能做到真正令萬民稱頌,這等壁立千仞之節概樸素得何其頂天立地!
儘管拍的是鄭培民的電影,但劇組裡很少有人言及鄭培民。電影的拍攝地大多在地勢險要的偏遠山區,所以劇組很早就得從駐地出發,午飯都由工作人員從縣城裡運過來,因為要把握午間良好的日照條件,到下午兩三點才吃午飯是常有的事。飯後,劇組的李主任總會提醒大家把飯盒、餐筷放回原處並認真檢查。山裡頭拍戲很不方便,“人有三急”,大家只能找個遠點的僻靜處自行解決。那天上午在鼻梁山頂,不巧天降大雨,我們都躲在車裡,忽見組裡一人撐著傘隨鄭導而去。我們車裡有人問:“鄭老師,幹嘛去?”可愛的導演邊走邊答:“嘩嘩!”大家都樂不可支的會意而笑。第一次跟劇組,切身體會到銀幕上風光的背後竟有如此多不為人知的艱苦,而大家竟習以為常泰然自若,不禁慨然。劇中扮演鄭培民的主演修宗迪也已屆“耳順”之齡,且有恙在身,但鏡頭前的他總是神采奕奕,舉止言語都是活著的鄭培民。因為多場劇情里都需要民眾演員,所以劇組與當地苗民接觸頻繁。無論是對鄉鎮幹部還是對普通村民,大家都很尊重,無論來自北疆還是南海,大家都互稱“老鄉”。老鄉們第一次參與電影拍攝,很好奇也很熱情,電影拍攝中,他們給了無數令人感動的合作與支持。
所以我忽然想,儘管大家的話題很少圍繞電影的主人公,但身在鄭書記工作過的山區,踩著鄭書記走過的山路,與鄭書記一直牽繫於心的民眾共處,克服種種困難,團結協作認真工作完成拍攝,誰能說大家的心裡沒有裝著鄭書記呢?工作環境的艱苦,與當地老鄉純摯的友誼,電影主題和主人公在無時無刻不在的微妙影響,這種工作精神和作風狀態不也樸素的令人肅然起敬嗎?心中豁然開朗……
影片評價
《鄭培民》這部影片,真正體現了新時期黨的優秀領導幹部的光輝形象,真正感受了公僕情懷。它是繼電影《焦裕祿》和《孔繁森》之後又一部具有強烈震撼力的優秀影片。這部主鏇律影片取得了很大的藝術成就,是一曲質樸無華的共產黨員的頌詩,是一首發自湘西老百姓肺腑的動情山歌。
該片以素描式的藝術手法,通過一系列典型事例,樸質自然、集中凝練地展示了鄭培民同志“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的公僕精神,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彰顯了鄭培民同志保持本色、心繫百姓、廉潔從政、不畏艱險的風範。讓觀眾從平實中體味崇高,在質樸里受到震撼。在我們援藏幹部將努力把西藏建設得更加美好的進程中,作為一個認真踐行“老西藏精神”和“援藏精神”鮮活生動的教材,《鄭培民》為我們樹立起了優秀黨員幹部的良好形象。
公僕是平凡而偉大的,鄭培民做到了這種平凡中的偉大。他是官員,更是公僕。他視老百姓為自己的父母,一直踏踏實實地為老百姓造福。電影《鄭培民》正是通過一系列的細節,點滴涓細地用事實為觀眾勾勒出了一個黨員領導幹部的形象:他被組織上安排到地域偏遠經濟落後的湘西工作,不辭辛苦而毫無怨言;反對陳方平身著西裝、腳穿旅遊鞋去見老教授;親自安排專家為老教授的愛人治病;過問勞改犯的孩子上學、生活;而對待自己的妻子楊力求,生前一直沒有給她換工作,只是順便時買一雙雙的布鞋給她,不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讓她搭車……所有這一切,都以小見大,從細微處見精神,深刻而鮮明地烘托出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懷,真實而準確地表現了一個新時期人民公僕的精神境界、人文底蘊和人格魅力。
影片呼喚著黨性,呼喚著真情,呼喚著社會和公民的良知。用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用點點滴滴、實實在在的業績,用生動的細節書寫了鄭培民同志堅實的人生足跡,樹起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巍峨豐碑。影片告訴觀眾,在鄭培民同志眼裡,當官是階段性的,做人則是終生的學問。普通老百姓要知曉做人的道理,為官者更需要明白首先是做好人。鄭培民同志嚴謹務實、平易近人、廉潔自律,從未因位高權重而忘卻勞動人民的本色,他牢記“老百姓比天大”的原則,心繫民眾、事必躬親、腳踏實地地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這就是優秀影片《鄭培民》給我的深刻啟示。
紀念建黨90周年影片
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9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而不懈奮鬥,取得了新民族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在迎接中國共產黨90華誕之際,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上海聯和電影院線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大光明院線有限公司舉行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 周年電影展映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