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國[中國美術家協會國畫家]

馬建國[中國美術家協會國畫家]

馬樂 --在讀書和行路中漸悟山水之靈 。馬樂 (本名馬建國)1963年10月1日出生於太行山麓的古趙都城邯鄲的馬建國先生畢業於號稱中國新聞界黃埔軍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新華書畫院副秘書長、新華社外事局局務會成員、高級記者。

畫家簡介 -- 媒體山水寫意探靈者:

樂:在讀書和行路中漸悟山水之靈 的媒體人

在搜尋引擎上輸入“馬建國”和“新華社”等關鍵字,您查到的恐怕都是的馬建國在北京、倫敦作為新華社記者發表的與新聞有關的文章和書籍:

有倫敦捷運大爆炸的訊息,有前中國駐英國大使傅瑩的訊息,有倫敦金融城的動態,有旅英華人藝術家獲得英國女王頒發的勳章的訊息,有中國首發旅遊團到英國的行蹤,有發自希臘的奧運會足球新聞……有他出版的《看不透的英國》和《我們能相信BBC嗎?》的書訊……他是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學碩士的新華社高級記者,不少新入行的記者更喜歡稱他為老師,因為他們在大學裡就念過他編著的課本。

但您輸入“馬建國”和“書畫”等關鍵字 ,您就會發現一個迥然不同的領域:以馬樂為藝名的他,是中國美協會員,一個專情於中國北方大山大水的寫意畫家。

1963年10月1日出生於太行山麓的古趙都城邯鄲的馬建國先生畢業於號稱中國新聞界黃埔軍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新華書畫院副秘書長、新華社外事局局務會成員、高級記者。

書畫可以說是馬樂先生的家學。自小他就跟著父親四處寫生繪畫,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書畫的種子。

而用他自己的話說,“藝術不大可能頓悟,即是有人們所說的頓悟也需要一個漫長的漸悟過程,一個用數十年讀書、寫作、遍游世界各地山川風光中的思考、領悟過程,一個通過不斷的探索把人對客觀世界的感悟轉譯成繪畫語言的漸悟過程。

他曾不止一次說,“知識和文化不是一回事兒,遊歷的地方多與有見識也是兩碼事兒。把知識轉化成文化有個提升過程,世界各地走了個遍,如果沒有品味和思考也不可能有見識。要在讀書中思考,在遊歷路上感悟,才能夠實現不斷提高的漸悟,才能夠成為有修為,有個人對世界解讀的畫家。”

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英語採訪編輯學碩士研究生身份分配到《中國日報》(China Daily)後,馬樂先生除了作為國際部編輯的“主業”為,作為“副業”義務承擔了中國日報文化部每周一個版面的藝術欄目。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那段時間,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畫廊、中國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軍事博物館、北京廣播電台的墨嵐畫館、北京音樂廳畫廊和北京幾家大飯店的畫廊等的書畫展覽活動常常能夠看到他的身影。

期間,馬樂先生先後採訪過吳冠中、葉淺予等眾多書畫前輩,從中領略了藝術大家的風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以說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不懈追求,而畢業於號稱“太學”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馬樂先生,不但讀書,也出書頗豐。他先後出版了《挖掘你的潛力 -- 用身體說話》、《不許玩賴》、《英文報刊導讀》 、《英語新聞寫作》、《看不透的英國》和《我們能相信BBC嗎?》等書。其中,他編寫的《英文報刊導讀》更是作為不少高等學府的教材先後被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印刷了十次。讀書、寫書無疑提高了他對文化和藝術的理解能力。

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英語新聞採訪專業的馬樂先生,不但在專業領域學有所成,他對中國古今山水畫的熱愛更使他把中國的傳統水墨書畫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專業。宋元明清的名師、大家,特別是五代的北派山水大師荊浩成了他崇拜的偶像,而黃賓虹、李苦禪、李可染和當代的中國畫壇巨匠、大師都成了他的藝術導師,品讀和觀摩他們的畫作成了他每日的功課。

馬樂說,山水有靈,畫家的重要使命是把這些常人看來沒有生命的東西的靈魂表現出來,讓觀者從畫作中感觸到山水的律動,寄情山水。

作為新華社記者,他曾常駐非洲、歐洲,足跡遍及世界數十個國家。非洲的茫茫荒原、赤道雪山,歐洲的大湖、高地、教堂、牧場,埃及的金字塔、北非的遠古遺蹟和土耳其的歐亞風光都成了他萬里路上滋潤心田的風光。

而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泰特現代博物館、法國的羅浮宮、梵蒂岡博物館和埃及博物館的藝術收藏那些人類藝術寶庫更浸潤了他的每個細胞。

太行山和北京西郊的十渡世界地質公園風景是馬樂先生寫意山水最常見的主題。

品讀一幅被畫家命名為“十渡風物”的2米多的長幅作品,在驚呼畫家把十渡的地質結構活現直面的同時,有心者自然會發現張仃先生焦墨山水的影子;在“太行秋濃”斗方中,人們似乎又能夠看到李可染大師濃墨光影的痕跡;而馬樂畫作的結體又分明有宋元大家山水的遺韻。

從上刊載於中國網等網路藝術欄目的上百幅作品中,人們似乎能夠看到馬樂的寫意山水充溢著個性,又吸收了各家專長。

馬樂先生的父親現在退休在家,但在邯鄲鋼鐵廠工會的工作生涯早就了他這個善於寫生的草根畫家。馬樂常說,上國小前,他的一大樂趣就是看父親四處寫生。每逢周末,他就跟著父親大工廠、鬧市寫生。雖然當年他沒有動筆,但對書畫的興趣一直影響著他。

到中國日報工作後“承包”藝術周刊的經歷與他從小養成的藝術修養不無關係。馬樂說,跟著父親寫生是他的藝術啟蒙,而善於吸收學習的天性讓他獲益良多。

除了品讀古今中外大師的作品,他會千方百計的向任何他喜愛的畫家拜師求教。在他的朋友圈中,有專長畫太行山者、有專攻黃河寫意者、有擅長畫大山大海者,也有專於藝術收藏評論者。

河北省美協副主席、被馬樂稱為“老師”的柴宗潔先生說,馬樂是在用腦子和激情畫畫,他四處拜師學藝,但自己是“遍嘗百家,養我個性”。他的繪畫雖然仍然處於“進行時”,但品讀他的太行山寫意作品,你能夠感到一種撲面而來的個性或者是馬樂個人對太行山靈魂的解讀和表達。

作為記者和管理者,馬樂先生贏得了同事的尊敬,而業餘時間,每日數小時雷打不動的筆耕更“感動”了不少專業人士。不少同行感言:勤奮必將與他的文化品味一起成就馬樂的藝術氣象。

讀馬樂先生的畫,“震撼”是不少人脫口而出的評價。他的畫裡有太行風骨、有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有西方繪畫的影子。

2014年7月19日,馬樂先生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的中國工商銀行江蘇分行三樓舉辦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山水畫展 --“靠山系列:馬樂寫意山水畫展”。為期一周的這個“靠山畫展”匯集了馬樂先生30多幅以太行山為主題的寫意山水畫。出生於太行山麓的邯鄲市的馬樂,現在鍾情寫意太行山水畫。他的作品曾刊載於包括新華網、央視網、中國網、《人民畫報》網、中國日報網和文化網等中國多家主流新聞網站,不少作品並被聯合國高官和一些國際機構收藏。

知識、文化、見識、修養、勤奮……似乎一切的總和成就了馬樂先生寫意山水的獨到和品味。 (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