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呈現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 細弱的桅桿常在風濤里搖。 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後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 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 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裡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讚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
作者介紹
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省閩侯人。l904年6月10日生於杭州,1955年4月1日病逝於北京。1916年入北京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4-9月隨父林長民赴歐洲遊歷倫敦、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地,同年人倫敦聖瑪利女校學習。1921年回國復人培華女中讀書。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1927年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同年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台美術設計。1928年3月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後去歐洲考察建築,同年8月回國,並回福州探親。在福州期間,曾為烏石山第一中學演講《建築與文學》,為倉前山英華中學演講《園林建築藝術》,1929年出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講授《雕塑史》和專業英語。是年,張學良出獎金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中獎。1930年因患肺病到北京香山雙清別墅療養。1931年應聘到北京中國營造學社任參校。從1931年到1946年在中國營造學社期間,參加調查研究中國古建築,足跡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浙江、河南、山東、陝西等地。1946年後擔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講授《中國建築史》課並為研究生開設《住宅概說》等專題課。1949年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工作,1951年為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設計紋飾和浮雕圖案,1951年調查研究景泰藍生產工藝並設計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景泰藍新圖案,還親自參與測試。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工程師,1953年當選中國建築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建築學報》編委、中國建築研究委員會委員。參與設計的工程有北京大學地質館、灰樓學生宿舍。雲南大學學生宿舍、清華大學教師住宅。中南海懷仁堂裝修工程等。她發表的有關建築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的鑑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築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她的文學作品主要有《誰愛這不息的變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詩集》(198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與香港三聯書店聯合編輯出版了《林徽因》(中國現代作家選集叢書之一)。
作品賞析
《那一晚》可以說是林徽因對一段隱秘情感的真實、細膩的回溯,也是她不多的詩作中藝術質量上乘的作品,儘管有人指責其沉湎於個人情感的小天地,但不可否認,這使其捲入了另一組家庭鏇渦的情感表現得極其真切、崇高,在其後來的詩作中,鮮有超出此詩的藝術圓熟的動人作品出現。林徽因的作品以意象玲瓏剔透、風格清瑩婉麗,頗富音樂美見長。但大多數文學史也僅僅提到過她與新月派與新月詩派的密切聯繫。她並不以詩文名世,但從她鮮見留世的一本後人整理的作品集中可窺見這個昔日才女的情感世界、美學風格、藝術理想和人格特點。
和很多少女在孤獨中對愛情的期待一樣,林也是一個渴望有人愛的女子。1937年,她曾向沈從文動人的回憶起自己當年隨父客居倫敦的生活:“理想的我老希望有點浪漫的事發生,或是有個人來叩門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同我坐在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要有個人要來愛我。我做著所有女孩做的夢,而實際上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從不認識一個男朋友,從沒有一個浪漫聰明的人來同我玩”。其童年家庭的境遇也常使她困惑和感傷以至於影響到她後來的性格,這也是她後來不斷追求性格上的獨立和自由的原因。而後留學英國和遊歷歐洲使她感受到更多西方文明的薰陶,因此對純真愛情的渴望便反映在其早期唯美主義的詩作中。
林徽因的寫作新詩,開始受到徐志摩的影響和啟蒙。林是1930年左右住香山雙清別墅休養的日子裡開始提筆寫作的,《那一晚》也作於這一時期。徐對其影響可以隱約地從一些作品中可以找到:《那一晚》、《仍然》、《深夜聽到樂聲》、《情願》、《別丟掉》等。而《那一晚》又是在一個非常微妙的時期。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結婚,徐志摩也離婚再娶。這時的林徽因在各方面都已成熟,而徐也一直保存著對林的浪漫幻想。徐志摩與梁思成是很好的朋友,梁思成的父親梁啓超更是徐的老師,這樣一些複雜的關係也使得他們將彼此的欣賞和情感理智地對待,並含蓄地表現在一些詩作中。
然而正是這樣一首動人的詩作,1932年陳夢家在主編《新月詩選》時並未收錄,而當時同樣以筆名“尺棰”發表的《仍然》則被收入其中。作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圈內朋友,陳夢家也並非不知道兩人精神上、文學上的聯繫,當時一度訛傳的兩人關係是否是陳夢家沒有選《那一晚》入《新月詩選》的原因,筆者也不敢妄加猜測。但《那一晚》發表在1931年4月《詩刊》的第二期,主編是徐志摩。這首詩一發表,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詩給予回應:“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著你/放輕些腳步/別叫塵土揚起/我要認清你遠去的身影/直到距離使我認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響你的名字/不斷地提醒你有我在這裡/為消解荒街與深晚的荒涼/目送你遠去”。這份感傷動人、含蓄的情誼在其唱和的詩作中得到了真切流露。
《那一晚》用雋婉、纖麗的筆調向讀者敞開自己內心世界,我們可以感到作者是如何輕溯這雖已過去但仍縈繞在心的神聖、純潔的精神邊境。
全詩的第一句以缺乏施動者的被動句,倒置句首,開門見山而又絕不平凡。如果按正常的順序應為“你的手牽著我的手”,“你和我分定了方向”,“我的船推出了河心”,這種打破順序的排列,既有韻式上的安排:起首的陰平(心、星),小節尾的去聲(向、樣),使詩情有了一種跌宕的別樣韻致。同時也以事、景、情的悖反、錯位來擠壓、碰撞、暗示、補充,從而營造出一種氛圍並通過畫面的閃回組接設定了幾個懸念:為什麼是我的船推出了河心,你的呢?為何而推?是什麼在推?又推向哪裡?為什麼又是晚上?然而作者卻宕開敘事以景來渲染情感。由“澄藍的天”“迷茫的”“密密的”環境的靜謐安詳見出“托著”的雅致和“牽著”的柔情,實又為這種將變的情感預設了一種悽惋、迷離的基調。“迷惘”的茫茫無邊,“封鎖”的強行介入與不可抗拒。“你和我”又有“分定”的主次,“認取”則有找尋和有了結果的意味,也就是你我“生活的模樣”。動詞“托著”、“牽著”、“推出”、“封鎖”、“分定”、“認取”見出了相悅、遇阻、分定的過程。那么,你我在之後怎么樣了呢?
然而作者在接下來的第二個詩節中又作了轉折,迴避了對你在“如今”的敘述,以四個“到如今”的平行式結構獲得轉折、遞進、層疊且掀起情感波瀾的效果,如果說船尚能在河心平穩航行與靠岸的話,那么這船現已被推入不知兇險多少倍的大海里飄搖了。“細弱的”不僅見出了風濤的險惡,也襯出了船的險境。“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後徘徊”、“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呼應了“那一晚”的“迷惘”,由寧靜到暴烈而壓抑,這隻無岸可靠、越走越遠的船即象徵理想情感的越來越遠。時間副詞“仍”“常”“只”,動詞“留守”“在”表狀態,“我的船”推出河心去向蒼茫的海面,只見“細弱的”桅桿,“密密的星”到“風濤里”,於不變中見出了變幻。“天”“江邊”“岸上”這些遙遠的空間距離通過“記著”“想念”奇蹟般的消隱,“星光”“眼淚”“白茫茫的”“紅花兒”“黃花兒”把永恆的存在和瞬間的一閃念感悟縈迴留存。特別是兩個“我還”又強化了變幻中的不變。
第三個時段再次轉折,如果前兩個時段是緬懷過去的感喟的話,“那一天”則以虛擬的語氣對未來作展望而塗上了一層亮色,“走”“跨”“射”因“希望”的輕巧,“頂層”對“層層的陰影”的意圖掙脫,“蜜”“滋潤”對感傷的稀釋。“帶羽翼的箭”“滿弦”多么的迫切!作者似乎要對前面暗設的問題作一個交結了,聯繫上文出現的“岸上”,可得出“你”可能還在當初“我們”分定的地方,還繼續耕種“你的”“紅花兒”“黃花兒”,直到成了生動的“花園”。“鳥般的歌唱”是一種自然狀態的本能,是不計回報的,然而“我靜候你的讚賞”,讚賞什麼?看來所有的問題只能在最後一句得到解答:與前面透明,乾淨,甜美的氣息相比,實際上“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卻是現實的落寞;與行動上的“靜候”冷靜相比,實際上是心裡難抑的“私闖”的激流。一個情感的理想主義者對現實的理智承受而又不甘,理想情感受阻卻又不能自已,既為他人獲得理想情感而欣慰,現實中自己又難以放棄情感的複雜心態。“船”作為一種從彼岸到此岸的承載工具便獲得了一種深刻的隱喻意義。“那一晚”和“私闖”又散發出一種懷舊和經年難掩的惆悵,特別是“我要”、“你要”以一種不容置疑的主觀口吻把真實用一種假設語氣表達出來,更顯出一份含蓄、蘊籍。
全詩在意象的閃回、組接中緊跟潛意識的浮沉,與一剎那的感悟遇合。詩人的“創造形體顏色,給音聲保留長短節奏,它給直覺意識、情感理智以及整體的快愜”也體現在詩歌審美的追求上,如意象的瑰麗、氣氛的迷離、想像的奇特,這些意象的排列組合,隨著詩情的起伏而流動,情景交融有古典主義的風格,場景畫面卻又具有現代主義的色彩,使得全詩在朦朧中透出色彩鮮明、悵惘而又明朗的抒情氣質。而其婉約、雋永的風致類似宋人小令,講求文法的凝鍊、節律又有唐人絕句的遺韻。詩人以其嫻熟的文字技巧和對於美術造型建築藝術的駕馭也體現在詩行當中,如色彩的鮮明、動態的描摹,視點的多變,從低高、近遠、外內、清晰迷離,都顯出構思上的獨特性。詩行大致壓韻,有尾韻可尋,前一句有散步的自由,後一句有跳舞的節律。意象具有可視性和建築特點,精微地傳達出由低沉壓抑轉向輕快中的憂傷,特別是一個“頂層”使傷感的情緒又得到提升和清洗。
在形式上又體現為對音樂性的節奏和意境統一性的追求,有西方樂章的特點:如果說第一時段的柔緩舒放是一支小夜曲的話,那么第二時段則是沉鬱迷離的狂想曲,第三時段有多聲部的混諧:輕快的小行板,聲、光、影、形幻化閃回、游移恍惚的奏鳴曲,最後逐漸化為瀰漫著憂傷的協奏曲……語序上的倒置避免了平淡,轉折又顯得曲折跌宕,結構上的退回過去又抵達將來、延宕開去而又兜轉回來,在虛與實之間穿來插去、沉重與輕靈之間騰挪,在推進當中而又壓抑到極點、句式上的錯落反覆似傾訴又似急不擇言,理智、情感、理想、現實的衝突、撞擊、悖反、錯雜而產生一種奇妙的張力、一股盪氣迴腸的悱惻纏綿……她的渴望理想的浪漫主義精神可見一斑,由此也見出她做到了新月派關於創作的主觀情緒的客觀化和理性節制感傷的審美追求。
在這裡,沒有幽怨,有的是理智認取分定方向的生活,也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繾綣和物是人非、難系流光的遺憾。無論如何幻變,過往的一切正如作者在另一首詩里所言:“仍要保存著那真”!作者:滕斌,重慶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0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