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一隻狗》

《遇上一隻狗》

《遇上一隻狗》是范迪斯2007年的新作,用范迪斯式幽默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上層社會的紳士,遇上了一隻下層社會的狗。穆爾德先生是位典型的上流人士,他從荷蘭遠赴巴黎,過著衣食無憂的遁世生活。直到某天夜裡,他目睹了一場發生在非法移民公寓的火災。火災中一隻倖存的狗跟上了他。狗改變了安靜的生活,它拖著這位新主人遍尋自己的舊相識,由此,穆爾德先生進入了一個由酒鬼、乞丐、小販所組成的全新世界裡。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圖片
遇上一隻狗》是作者阿德里安·范迪斯移居巴黎後對移民和社會問題觀察和思考的結果,批評中帶著溫厚與幽默,他所偏愛的文化衝突的主題更在此得到充分的彰顯。主要描寫的是一位上層社會的紳士,遇上了一隻下層社會的狗。穆爾德先生是位典型的上流人士,他從荷蘭遠赴巴黎,過著衣食無憂的遁世生活。直到某天夜裡,他目睹了一場發生在非法移民公寓的火災。火災中一隻倖存的狗跟上了他。狗改變了他原本安靜的生活,它拖著這位新主人遍尋自己的舊相識,由此,穆爾德先生進入了一個由酒鬼、乞丐、小販所組成的全新世界裡……

作者介紹

阿德里安·范迪斯(AdriaanvanDis)1946年出生於北荷蘭省的貝爾亨小鎮,荷蘭著名作家,文化訪談與旅遊電視節目主持人。
范迪斯的父親是印尼出生的荷蘭人,母親來自荷蘭布雷達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們在印尼相識,後在荷蘭組建成再婚家庭。范迪斯是這個家裡唯一一個白種孩子。缺少殖民歷史的親身經歷,范迪斯成為家庭中格格不入的局外人,他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中糾結長大:有如遠方天堂的熱帶印尼,以及戰後灰暗陰冷的祖國荷蘭。獨特的成長經歷讓“文化衝突”成為令他著迷的主題,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均有體現。
范迪斯做過報社編輯,1983年,憑藉中篇小說《內森·希德》(NathanSid)確立了在荷蘭文壇的位置,並贏得“金折頁獎”最暢銷處女作文學獎,此後,他佳作不斷,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均得心應手,代表作品包括《印尼花園》(Indischeduinen,1994)《遣返》(Familieziek,2002)等,其中,《印尼花園》為他贏得“金貓頭鷹獎”和“《忠誠報》公眾獎”兩個大獎。范迪斯還曾獲得“金鵝毛獎”、“胡潤曼語言獎”等多項榮譽。
《遇上一隻狗》(Dewandelaar)是他2007年的新作。作品用范迪斯式幽默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隻遊蕩天涯的下層狗,闖入一位紳士的上層生活。安寧的世界由此變得支離破碎,而孤獨的漫步者開始試圖尋找生命的意義。這部作品在荷蘭銷售了15萬多冊,售出德國法國義大利丹麥以色列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中國等多國著作權。

名家點評

阿德里安·范迪斯是一位低調的大師,對那種針對世間的苦痛想要“做點什麼”的願望加以微妙的反諷。他成功地寫就了一部小說,讓讀者在閱盡世事之後深感不安。
——《新鹿特丹商報》
《遇上一隻狗》是無助與憤懣的見證,也是西方都市社會磨折與苦痛的共鳴。
——《共同日報》
《遇上一隻狗》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源於范迪斯式的靈動風格。流暢的語句,優雅而不失尖銳的用詞,對人物的精準塑造,淋漓盡顯。
——《布拉班特日報》
這是一本關注當下、提出問題的話題小說。時空的統一營造出敘述的緊湊感,而語言上的節奏與流暢控制得恰到好處。
——《愛思維爾》

讀書評論

《遇上一隻狗》是荷蘭著名作家阿德里安·范迪斯的新作,在荷蘭銷售了14萬多冊,售出德國、法國、義大利、丹麥、以色列、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中國等多國著作權。這本書與作者自己遷居巴黎、觀察到巴黎種種移民和社會問題有關,但筆法仍舊是批評中帶著溫厚與幽默,正如作者其人。小說的主角穆爾德先生是個典型的“上流人士”:衣著整齊有品位、不食人間煙火,因為他有一筆寬裕的遺產,不必工作也可以過得很舒服。某日他目睹一場火災,那是一棟非法移民居住的公寓,只見人們紛紛從樓上破窗跳出,死的死傷的傷,路人只能無助地旁觀這場慘劇。
奇怪的是,火災倖存的一隻狗卻跟上了穆爾德先生,而且顯然認定他是自己的新主人。但在這段關係里,穆爾德先生可能還更像寵物,因為他原本安寧、與世無爭、不介入也不衝突的存在被搞得天翻地覆。狗狗彷佛象徵了穆爾德先生壓抑的自我,凡是他克制而不去做的事,狗狗偏要去。
不僅如此,狗認識的人還很多,硬拖著穆爾德先生到處尋找舊識,也為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非法移民、醉鬼、流浪漢、六根不太淨的神父。可憐的老好人穆爾德先生想要做點好事,想查出火災真相,幫助非法移民,但在巴黎這個充滿了不安與仇恨的民族熔爐,動亂似乎一觸即發,他一個人的力量顯得渺小而微不足道。
作者說,“我想表達的是,歐洲處於快速的變化之中。以前的歐洲是一個完全白人組成的社會,而現在殖民地國家的人都跑到歐洲來了,作著最低賤、最骯髒的工作,我想描畫出所有這些‘看不見的人’,他們分布在歐洲,巴黎只是一個縮影。我創造了這樣一個主人公穆爾德先生,他平常對他們是視而不見的,他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狗帶著他去遍訪巴黎,去尋找大家都不願面對的巴黎的另外一面。”
這部作品與作者個人的經歷相關嗎?
范迪斯說:“我住在巴黎,經常在傍晚的時候外出散步,我看到了隱藏在美麗的博物館和美麗的大街背後的另外一個巴黎,這裡到處是乞丐,我把所見所聞告訴我的一位巴黎的朋友,他說:‘這不是巴黎。’接著我走得更遠,到了更加郊區的地方,發現這些地方完全是禁地,不是人住的地方,成千上萬的人住在那裡。這裡骯髒不堪,無人打掃,可是在巴黎中心城區,每天都有人負責清掃,連周日也不例外。我告訴我的朋友,我去郊區都看見了些什麼,他還是說:“這不是巴黎。”
作者為何把狗作為本書的重要角色呢?
范迪斯告訴書會上的記者:“平常人與人之間相遇,由於彼此陌生,往往沉默不言,而一旦出現一隻狗,它會上來主動聞你,於是人與人就這樣發生了聯繫。現在我們活在自我的封閉的空間裡,跟自己行業相關的人打交道,很少跟街上陌生人打交道,但是狗就不同,它充滿好奇,它帶著你去認識到另外一個生命。所以我說,我就是這隻狗,我曾經做過記者,對萬事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對於你們而言,可以這樣說,‘我剛剛遇上了一隻狗,這隻狗就叫做阿德里安·范迪斯’”。《遇上一隻狗》是無助與憤懣的見證,也是西方都市社會磨折與苦痛的共鳴。
今天的范迪斯,在荷蘭國內已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而他與中國讀者的第一次相遇,將從這隻“狗”開始。范迪斯來中國之前,讀過一部中國作家的選集,認為中國有很好的小說和詩歌。他說:“我現在把荷蘭文學介紹到中國,下一步就是把中國文學介紹到荷蘭了。未來一百年,中國將是世界的主導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