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老北京的城、老北京的牆、老北京的門到底是什麼樣的?老北京的食、老北京的戲、老北京的廟會又有著怎樣的面貌與滋味?本書作者徐城北——一位熟悉北京文人,熟知北京掌故,更是親見親聞北京諸多風物的老北京人,把自己成長中玩得最高興、記憶最深刻、感觸最幽深的北京的舊時舊物,從“話鋒一轉說花鳥”“飲食滋味最悠長”“京戲京劇不一般”“從廟會到集會”等方面進行書寫。在這些漸行漸遠的舊時風物里,細細讀來,有惆悵,亦有神往。
作者簡介
徐城北,1942年生於重慶,長於北京,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京劇文化和京城文化,著有《老北京:帝都遺韻》、《老北京:巷陌民風》、《老北京:變奏前門》、《過往的君子聽我言:京劇閒閒說》、《京劇與中國文化》等書。
書籍目錄
第一章北京的形象
第二章話鋒一轉說花鳥
第三章放眼水系與城垣
第四章道路·屋宇
第五章公園乃是新事物
第六章飲食滋味最悠長
第七章京戲京劇不一般
第八章從廟會到集會
第九章說年節論婚喪
第十章從市場看客商
第十一章覓野趣尋生機
第十二章教授展開新人格
第十三章京城文化再錘鍊
第十四章京城也有負面
第十五章我期待於牡丹灰鶴
文摘
為什麼先談太廟?它在天安門的東側,與西側的中山公園正好對稱。按照中國“左右相比,左為上”的傳統,所以先談。它本來就是明朝的家廟,正殿中供著明代各位皇帝的牌位,肅穆而寧靜。清軍占領北京,把這裡改成自己的家廟,而把明代君主的牌位移送到白塔寺東面的歷代帝王廟中,讓朱元璋和他的兒孫與李世民、趙匡胤等做伴去了。清君主每年在這裡舉行五次祭奠:大年初一、四月初一、七月初一、十月初一和十二月二十九。每當戰爭獲得勝利,也在這裡舉行慶典,讓重要的戰俘在這裡排列成行,給已經駕崩了的皇帝看。但,1911年11月26日,同樣是在這裡,清朝的攝政王和清政府的諸位王爺在袁世凱的監督下,向已故皇帝的牌位叩拜,發誓永遠放棄他們的皇位與權力,接受新議會的十九項條款,即將帝制改為議會制。清亡國後,太廟的大門仍然關著,並沒有立刻向公眾開放。說到它的大門,請不要誤會成今天那個開在長安街上的大門。實際上,太廟的正門與社稷壇(即中山公園)的正門,原來都開在天安門內,皇帝從午門出來,向東可以進太廟,向西可以進社稷壇,這兩處是他的私產。天安門一關,老百姓根本別想進來。後來,中山公園首先向社會開放,為了老百姓進入的方便,在天安門西側開了大門。為了對稱,也順便在東邊給太廟開了正門。雖然開了正門,但依然沒有公開開放。我在本書開頭講過的太廟灰鶴,長期以來非常準確地來去北京,來時通常是三月初,走則通常是陰曆七月十五前後。在這些日子裡,它們在太廟上空飛來飛去,從中南海里撈小魚給它們的孩子吃,飛在空中時的叫聲很大,仿佛北京就是它們的濕地。如果是平時的祭祀,它們絲毫不迴避前來的親王與官員;如果是皇帝親自出馬,這些灰鶴不知如何獲得信息,則早幾個小時離開。當義和團剛興起時,皇帝命慶親王到太廟祭奠,灰鶴不像平時那樣飛走,而是盤鏇在天空,大聲叫了一個多小時,這才向西飛去而沒有回來。一直等到西太后與皇帝從西安返回北京,這些灰鶴才重新進入太廟。一個西方人在1933年寫成的《古都舊景》當中記錄了這件事,他不禁在發問:“難道不奇怪么?羽毛動物對未來事情的認識比高明的政治家還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