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歲月》

《蹉跎歲月》,這是一部通過對知識青年生活和愛情的描寫,竭力鞭撻反動血統論的小說。近30年來,《蹉跎歲月》這本書一印再印,已經有過十幾個版本,印刷過幾十個版次。成為難能可貴的常銷的暢銷書。“蹉跎歲月”四個字,也已成為人們對那個特定年代知青們遭遇的代名詞。

基本信息

簡介

《蹉跎歲月》《蹉跎歲月》

1980年最先發表於《收穫》雜誌的《蹉跎歲月》,創下了雜誌發行量之最:刊登該書上半部分時,《收穫》發行了五十多萬份;刊登下半部分時,《收穫》發行了110萬份,這是《收穫》發行最高峰。該書掀起了知青文學的一個高潮。“蹉跎歲月”四個字成為人們對那個特定年代知青遭遇的代名詞。小說以上海這個大都市為背景,細膩而有深度地刻畫了命運陡變中的女性對愛的企盼、深陷底層的女子對愛的渴望和無奈、傑出的都市女性對愛的憧憬和嚮往,反映了歷史巨輪推進中各不相同的女性命運。作者不單純寫逆境和痛苦,而是寫生活的辯證法,寫出了作家所懂憬和追求的“於逆境中奮進,於痛苦中進擊”的人生理想。政治與歷史對個人命運的介入和改寫,成為一代人的疼痛記憶,而這部小說無疑會將讀者重新帶入那種疼痛之中。該書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小說連播節目播出,出版單行本不到一年就連續加印三次,行銷37萬冊。出版近30年來,一印再印,成為難能可貴的長銷的暢銷書。1982年同名電視劇播出,成為中國電視連續劇的開山之作。

內容概述

《蹉跎歲月》連環畫《蹉跎歲月》連環畫

這是一部通過對知識青年生活和愛情的描寫,竭力鞭撻反動血統論的小說。

故事發生在1970到1976年間。這個時期,中國的政治風雲多變,每個人的命運都象一隻在疾風暴雨中飄蕩的小船,忽沉忽浮,不知駛向何方。就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出身不好的知青柯碧舟不顧生活的磨難和重重政治壓力,仍然堅定執著,於逆境中進擊,為他插隊落戶的山區人民發掘資源,建立了小水電站。感於他的品格和處境,軍幹家庭出身的女知青杜見春,對他產生了連恤和同情。但反動的血統論給杜見春的心靈布下了鴻溝,使她在柯碧舟純潔愛情的追求之前怯了步;不久,杜見春的父親被打成“走資派”,面對政治地位的急劇變化,杜見春的靈魂經受了一場嚴酷的洗禮。在她父親被平反後,她才執著地愛上了柯碧舟。小說通過這個故事的主線,充分展示了不同類型、不同出身青年的戀愛和生活態度,從而刻劃了這些青年的不同理想和追求,活畫出了那個年代一幅幅活生生的政治風俗畫。

青年時期總要各自探索自己的路,青年男女相處一起也總要產生愛情的。究竟應該走什麼樣的人生之路?究竟以什麼確立為愛情的標準?這本書是會給人以啟迪的。

近30年來,《蹉跎歲月》這本書一印再印,已經有過十幾個版本,印刷過幾十個版次。成為難能可貴的常銷的暢銷書。“蹉跎歲月”四個字,也已成為人們對那個特定年代知青們遭遇的代名詞。

作者簡介

葉辛(1949~),1969年赴貴州山鄉插隊10年,後在貴州省作協工作近11年,其間擔任省作協副主席、《山花》雜誌主編。1990年回到上海。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1977年發表處女作《高高的苗嶺》。著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三年五載》、《華都》、《纏溪之戀》等。另有“葉辛代表作系列”3卷本;《當代名家精品》6卷本;《葉辛文集》10卷本;《葉辛知青作品總集》7卷本;“葉辛新世紀文萃”3卷本等。短篇小說《塌方》獲國際青年優秀作品一等獎;長篇小說《孽債》獲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由本人根據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分別榮獲全國優秀電視劇獎。

評價

在為數不少的描寫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文學作品中,葉辛於而立之年奉獻給讀者的長篇小說《蹉跎歲月》,自發表之日起就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好作品。

小說描寫了一群上海知青於70 年代到貴州偏遠山區插隊落戶的故事,以柯碧舟和杜見春的命運遭際為主線,以柯碧舟與杜見春、邵玉蓉之間的感情糾葛為基本情節,生動地記錄了一代知識青年所度過的那段令人難以忘懷的“蹉跎歲月”,真實地展示了他們所走過的那條雖曲折坎坷、但奮進向前的道路。作品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便是有別於若干以悲嘆為主調的知青文學,它沒有片面地強調社會環境的險惡,也沒有僅僅局限於描寫知青們是如何歷經磨難、遭受屈辱乃至走向沉淪與毀滅的。相反,《蹉跎歲月》把個人的不幸放到整個人民蒙難大的環境背景下去考察,將知識青年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真實而深刻地表現了那段特定歷史時期一代青年完整的精神風貌。因而,它的基調是健康高昂、激勵人心的。

人物塑造

《蹉跎歲月》《蹉跎歲月》

小說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塑造了以柯碧舟、杜見春為代表的一批在風雨中走向成熟、而又未被人為地理想化了的人物形象。

作品對柯碧舟性格的刻畫是極富典型意義的,他的心態,他的行為對於當年為數眾多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來說並不陌生,因而,他的或消沉或奮進無不具有一種動人情懷的藝術牽引力;

杜見春思想前後的幾次大波大折在作品中也被描述得頗為細膩、富有層次感,無論是她初期性格中的單純、幼稚和果斷,還是她後期性格中的堅強、深沉與成熟;也無論是她對柯碧舟的不屑一顧,還是對柯碧舟的執著追求,都可以從這個人物的思想中找到內在的依據,足以令人信服。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中對邵大山、邵玉蓉兩代農民的塑造也是感人至深的,他們的樸實、善良躍然於紙端,給冷峻的生活平添了幾多溫馨。尤其是邵玉蓉,作者幾乎是用禮讚的筆調為讀者摹寫了這個容貌與心靈盡美盡善的農家少女的藝術形象。這一形象,出自一個知識青年出身的作家的筆下,尤其顯得難能可貴。不難推測,沒有實際生活的體驗,沒有與農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水乳交融般的情感聯繫,或者戴上一副清高的貴族式的有色眼鏡,無論如何是創造不出這樣令人為之動容的藝術形象的。

情節

情節引人入勝,但又不離奇古怪是《蹉跎歲月》又一成功點所在。

讀著這部小說,極易為作品中波瀾起伏、跌宕有致的情節所吸引,每每產生不忍釋手的感情。雖說該小說僅僅是作者的第三部長篇,但在結構布局和情節安排上還是頗見功力的。小說從柯碧舟與杜見春相識、初戀寫起,一下子把讀者帶進了一段生活的自然流程之中,便於入“戲”,因而也就立刻抓住了讀者。接著,杜見春得知柯碧舟的身份,退避三舍,愛情隨之夭折:柯碧舟救牛摔傷,邵玉蓉不僅為其精心調治,而且給了他純潔的愛情。

接下來是邵玉蓉之死和杜見春的蒙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這兩個突發性事件改寫了柯碧舟的生活履歷表,正是他對杜見春的熱情安慰與積極開導,雙方才復萌了真摯的愛情,事實恰好證明了這種歷經磨難的愛情是經得住考驗的。小說就是這樣環環相接,絲絲入扣,渾然而成一體。《蹉跎歲月》是作為作家的葉辛走向藝術成熟的一塊“基石”,更是作為知識青年一員的葉辛“在醒來的土地上”面對“遙遠的山谷”,對不無感傷卻瀰漫溫情的往事的深情追懷。

1982年《蹉跎歲月》真正開啟中國電視劇時代

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一個半月後,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問世了。作為現場直播,演員不能錯一個字,不能出一點雜音,而影像資料更是沒有,只有當時的照片作為留念。1980年,中央電視台製作出了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但真正開啟電視劇時代的是1982年的《蹉跎歲月》,這是第一部描寫知青生活的電視劇,造成了當時巨大的轟動。電視機的普及也為《蹉跎歲月》的熱播提供了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