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三檄文和宗教改革》

《路德三檄文和宗教改革》

《路德三檄文和宗教改革》於2010年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以簡體中文出版。本書系“世界宗教關係史文叢”之第一種,所收錄的三篇檄文——《論德國基督徒的尊嚴》、《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是天主教和新教這兩個宗教之間的分水嶺,是思想史的一個新起點,也是我們進入路德思想的大門,和進入近代西方思想史的大門。它們所呈現的思想脈絡和現代社會發展線索一脈相承,時至今日,其生命力依然強盛。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2010年9月1日)
叢書名:世界宗教關係史文叢
平裝:287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208094659
條形碼:9787208094659
商品尺寸:22.8x14.8x1.4cm
商品重量:381g
品牌:上海世紀
ASIN:B0045A61E0

內容簡介

路德三檄文和宗教改革》內容簡介:人其實是在某種宗教情感中思維的。終極性的依賴情感存在於每一個人的生存中。問題在於,它該落實到哪裡?
這個宗教性問題催生了一個又一個宗教傳統。每一個宗教傳統都宣稱,他們能夠滿足人們的終極依賴情感。
然而,每一個宗教傳統都不可避免地面對時間和空間的挑戰。不同宗教在時空中直接交往。結果呢?——一些宗教傳統消失了;一些宗教傳統出現了;一些宗教傳統強化了。
這便是宗教關係史。宗教關係史文叢就是要呈現這些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宗教間的交往。
在當今的全球化過程中,我們無法避免和不同宗教進行直接交往。也許,我們可以從過去的歷史中學點什麼東西。

編輯推薦

《路德三檄文和宗教改革》:世界宗教關係史文叢。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馬丁·路德(MartinLuther)譯者:李勇叢書主編:劉新利注釋解說詞:謝文郁
馬丁·路德,馬丁·路德的名字早已深深地嵌入了德國歷史、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之中,他所引發的宗教改革運動開創了基督教新教傳統,導致歐洲文明脫胎換骨,面貌一新,主導世界文明至今。
本書所收錄的三篇檄文——《論德國基督徒的尊嚴》、《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是天主教和新教這兩個宗教之間的分水嶺,是思想史的一個新起點,也是我們進入路德思想的大門,和進入近代西方思想史的大門。它們所呈現的思想脈絡和現代社會發展線索一脈相承,時至今日,其生命力依然強盛。

目錄

導言:解讀馬丁·路德的思想密碼(謝文郁)/1
論德國基督徒的尊嚴/28
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106
論基督徒的自由/216
附錄一:給教皇利奧十世的信/248
附錄二:馬丁·路德作品魏瑪版史略/257
譯者後記/285

序言

這些年來,隨著冷戰時代結束,在全球化運動波及之下,人們發現,我們不得不在一個多元宗教共處的現實環境中生活。於是,在全球思想界(包括中國在內),宗教對話儼然成了一個熱點。人們在尋找對話的模式和途徑時提出了許多構想,比如,盲人摸象比喻中的多元主義原則;信仰立場不斷轉換的“第二軸心論”;尋找共同倫理原則的普世價值論;儒家天下意識中的寬容原則,以及宗教排他主義中的他者指向;等等。在這些熱熱鬧鬧的理論討論中,論者讀者雲裡霧裡,大多可以感受到在空中飛翔的愜意;雖然不著邊際,卻還是有某種興奮在其中推波助瀾。可以預見,這波熱潮的能量還在慢慢地消耗中,儘管它和現實生活中的宗教活動沒什麼直接關聯。
宗教活動涉及人們的終極依賴情感。無論在什麼宗教中,人們在情感上都執著於某種不可褻瀆的神聖存在。這種情感是人們過一種宗教生活的基礎。放棄它,等於放棄自己的宗教生活。它的神聖性是理所當然的,是碰不得的。不但在行為上碰不得,在儀式上碰不得,而且在語言上也碰不得。說它是理所當然,並不是說它是理性的;而是說,對於當事人來說,它就是理性的出發點。

後記

馬丁·路德是中世紀基督教改革運動的發起人,基督教新教誕生的奠基性人物。身為虔誠的奧古斯丁修會的修士,他本想在教會保持團結的前提下推進教會改革。然而,事與願違,他的改革思想促使了基督教新教的誕生和發展,結束了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會在當時整個歐洲的獨霸地位。他的演說、寫作和翻譯對歷史產生了深刻影響。
這裡收入的三篇檄文,即“論德國基督徒的尊嚴”、“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實際上是自成一體、有機相關的思想體系。
“論德國基督徒的尊嚴”是一部宣言書。它在總綱上確立了“因信稱義”這一基本神學原則。在這篇檄文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路德“良心”和“愛”的悸動,能聽到他心中為基督徒的自由與平等的呼喊。作為一名虔誠的奧古斯丁修道院修士,他最為關心的是神的恩典和人的拯救。路德認為,所有人的得救只能來自於那位惟一的主,所有基督徒所要面對的只是那位上帝,而不是教皇、教規抑或其他東西。因此,他要喚起德國基督徒的“尊貴性”或者“尊嚴”,讓他們用信心“直面”仁慈與恩典的上帝,憑藉對上帝恩典的信仰而被上帝稱為義。這才是真正的信仰之道。
“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具體描述了當時的基督徒是如何被羅馬教會“囚禁”的,揭示了他們在信仰上的痛苦和困境,告誡在魔鬼的“囚牢”之中的基督徒已經遠離了上帝之道。進一步,通過對“聖禮”這一基督教傳統禮儀的考究,路德以《聖經》為惟一評判標準,最終確立“聖餐禮”和“洗禮”為聖禮。

文摘

仿佛至聖的聖餐不值得他這可憐而惡臭的罪人站起來向上帝表示尊敬一樣。所有基督徒都要比這最聖潔之父的教皇更聖潔,而他們領聖餐都是畢恭畢敬的。假如上帝因為我們容忍與附和我們主教們這般對上帝的不敬,又因為我們的默認或阿諛而使自己成為這種可咒詛之驕傲的幫凶就降災給我們,那又算得上什麼稀奇呢?
當教皇攜帶聖餐在遊行隊伍中時也是如此。教皇被人抬著,聖餐在他前面放著,像一罐酒擺在桌上一樣。總而言之,在羅馬,基督算不得什麼;教皇就是一切。他們還威脅我們去贊同、讚美和尊敬這種敵基督的罪惡,即使這是違反上帝和一切基督教教義的。願上帝的幫助能讓我們召開一個自由會議來教訓教皇,使他知道他自己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並不如他自己所妄想的那樣高於上帝。
12.到羅馬朝聖的規定要廢除,或不允許信徒由於好奇心或虔敬的衝動去做的朝聖之旅,除非他被他的神甫,或地方當局,或他的尊長認為他有充分的理由去那樣做。我這樣說並不是因為朝聖本身是一件壞事,而是說此時的朝聖被惡意扭益了。在羅馬看不到好的榜樣,只有叫人跌倒的事。用他們自己的一句俗話說就是“愈靠近羅馬,便愈是更壞的基督徒”。從羅馬回來的人所帶回來的是對上帝和他誡命的藐視。有人說:“一個人第一次到羅馬,是尋找痞徒;第二次在羅馬,找著了一個痞徒;第三次,就把痞徒帶回家了。”現在,他們變得如此聰明,把三次旅行做一次完成;他們把那些“美麗的東西”從羅馬帶回來了。如果他們從未見過也未知道羅馬,那倒是好事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