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經濟科學出版社,重磅推出。單周銷售逾100000冊,創造日本書業的銷售神話——資本主義的“日式”解讀。
英國《泰晤士報》2008年11月18日報導,中國《參考訊息》2008年11月20日報導。
金融危機無法避免?美國經濟緣何衰退?日本經濟宿命難逃?
——日本最暢銷的資本主義讀本,來自華爾街的深刻洞察與良知拷問
日本人如何看待資本主義?日本人如何理解金融危機?神谷秀樹的《貪婪的資本主義華爾街的自我毀滅》為您進行資本主義危機的“日本式”解讀。
在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目前最暢銷的就是批判資本主義的書籍,要在銷量上擊敗神谷秀樹的《貪婪的資本主義,華爾街的自我毀滅》還真不容易。
——英國《泰晤士報》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揭露了美國投資銀行家家道德準則“今天賺到的紿我,明天賠掉的歸你。”美國的貪婪資本主義一直以來是日本的楷模,但這次轟然坍塌。作者認為現今情勢下應該深思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建立什麼樣的經濟社會。作者簡介
神谷秀樹,1953年生於東京。1975年從早稻田大學第一政治經濟學部畢業後,進入住友銀行。1984年進入高盛後居於紐約。1992年刨建RobertMitalliLLC。著有《華爾街模式——五個人的“大公司”》《別了,貪婪的資本主義》(亞紀書房)等暢銷書。目錄
致中國的朋友們序章美國經濟為何衰退?
美國式泡沫經濟的昔日繁華
華爾街的實質
令但丁都感嘆的“華爾街地獄篇”
法拉利的鑰匙
令電影人物黯然失色的銀行家們
狡詐而無孔不入的商業伎倆
盛宴開始走向尾聲
第一章高盛的變質
投資銀行的歷史
被日本銀行奉為榜樣的倫敦
金融大爆炸使投資銀行走向毀滅
“金融大爆炸”
投資銀行的重組與變質
顧客不過是“市場的一部分”
高盛是個巨大的對沖基金
無能為力的“萬里長城”
地位下降的銀行部門
陷入銀行家不足之困境的美國
擴展到全世界的華爾街模式
第二章製造業衰敗的美國
不是豐田的對手
最需要的是“顧客”
製造業衰敗的美國
在電機產業也出現了相似的情形
應以“製造”為本
第三章今天賺的給我,明天賠的歸你
世界上最貪婪的職業
在日本也蔓延開來的貪婪資本主義
投資銀行的花言巧語
從後門溜進來的小偷
為外資打頭陣的日本人
“全球化模式”的陷阱
今天賺的給我,明天賠的歸你
日本金融機構中雇用的人們
懂得金錢遊戲理論的人
擦屁股的是納稅人
第四章貪婪資本主義的結構
為了出售而創建公司
令人矚目的經營者的態度
日益巧妙的手段
透支50年、100年的“利益”
過於寬鬆和強化管制
只要合法怎么做都可以
和“朋友”們建立市場
乾邑白蘭地空瓶記
乾邑白蘭地空瓶記之二
售空瓶者勝出
出售問題企業能二度盈利
想吃火鍋時鴨子背蔥而至
背蔥而降的北京烤鴨
如何才能避免當美味的鴨子
第五章資產操作熱潮
華爾街全部產業面臨崩潰
所謂“2·20”的報酬結構
“只有金錢”里蘊涵價值
歪曲的“股東中心主義”
股東資本主義的欺瞞
CEO的巨額報酬
次貸問題的本質
“破產”、“拋售”
虛假的3A
繞了許多彎路後又回來的損失
善於把納稅人當作人質
與華盛頓勾結
第六章由次貸危機開始的世界
範圍不景氣
金融立國的崩潰
多達130兆日元的巨額損失
更為恐怖的商務不動產貸款的破敗
單一險種保險的“巨大地雷”
為了破產處理而重新啟用解職人員
誰是罪魁禍首
杯水車薪的經濟對策
滿身瘡痍的美元
殘酷的美國國內落差
“經濟成長”是為了什麼?
第七章泡沫經濟破滅時應如何
面對
下村博士的卓見
亡國的“前川報告”
被華爾街榨取
“信任網路”的破裂
“日美經濟聯合時代”的終結
“零增長”時代的生存之道
在美國逐漸湧現的新氣象
巴拉克·歐巴馬的出現
日本再生的新氣息
滋養復興的土壤、水分和陽光
精彩書摘
序章 美國經濟為何衰退?美國式泡沫經濟的昔日繁華
泡沫經濟崩潰後,當日本的實業家們為了企業、組織乃至整個國家而奮起直追時,也不得不對當時美國經濟的繁榮而望洋興嘆。
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日本便持續了近20年的經濟低迷,日本國民,特別是日本商業人士對一直以來自己信奉的價值觀似乎失去了信心。
這時,政壇上出現了小泉一竹中政權,他們在“全球化模式”的美名之下,喊出了“把東京建成國際金融城市”、“日本也要以金融立國”等口號,誓以美國經濟的繁榮為榜樣。
可能與一直以來日本社會的相對閉塞有關,很多實業家的看法在當時發生了很大轉變,開始這山望著那山高了。他們認為,到美國的商學院取得MBA學位後進入外資開辦的金融機構才是最接近成功的捷徑,這可比在國內一點一滴地當學徒學習快得多。
結果,拜金主義的風氣也在日本四下蔓延開來。模仿華爾街,日本出現了“六本木森林族”。圍繞富士電視所發生的“堀江貴文”風波和村上世彰表現出的飛揚跋扈,都事實勝於雄辯地說明了這種拜金主義風氣之盛。其實,日本人早就不再推崇付出汗水的辛勤勞動了,而這時便表現得更為露骨。人們開始輕易地把人或企業分出個“勝”“負”來,其實短暫的成功並不能夠正確地判斷一個人是否優秀,也不能衡量一個企業是否有發展前景,只有通過艱苦的努力建立起來的事業或商業成就才值得人們的尊敬。但是無論當時或是如今,這樣的企業在日本已經屈指可數。
有這樣一種“勝”者,他們建立的企業其實連實業都稱不上,僅是個與IT有關的產業,建成後選擇一家上市標準低的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股份,就這樣通過投機來獲取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