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戈登資本三部曲完美收管之作美國經濟的崛起是一部關於成功與災難、勇猛與怯懦、新觀念與舊偏見、偉士英才與愚鈍之輩的長篇史詩。在戈登的精心演繹下,我們更為清晰地了解美國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危機和事件,認識那些推波助瀾的偉大人物,洞悉那些改變了國家面貌的科技發明和政治策略。
約翰·戈登總能把經濟發展進程中模糊不清的事件和單調的主題描述得惟妙惟肖。在這部描述美國崛起的鴻篇巨製中,他的確做到了每一頁都取悅我們,教育我們,啟發我們,他那駕輕就熟的表達手法無人可及。
美國圖書獎獲得者羅恩·切諾,《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作者
約翰·戈登是當今最有趣的經濟歷史學家之一,正是他精湛、嫻熟、獨特的手法創作出這部令人稱奇的著作。這部經典作品應該擺放在任何一個關於美國經濟發展的書架上。 歷史學家雲力,《一八六五年四月》作者
在這部脈絡清晰、精彩紛呈的著作中,約翰·戈登講述了美國如何崛起為世界超級大國,講述了金錢的聚斂、工業化的推進、新科技的發明、應對種種危機的才智和鬥志,以及支撐整個民族的創新精神。戈登的作品語言練達,一氣呵成,讀起來叫人愛不釋手。
喬恩·米查姆,《羅斯福與邱吉爾》作者
“約翰·S·戈登天生是講故事的高手,他描繪的經濟、商業歷史不僅脈絡清晰,語言流暢。而且趣味十足,叫人慾罷不能。”
讓·斯特魯茲,《華爾街之子摩根》作者
內容簡介
回望歷史,從古羅馬到現代的英國,幾乎所有的世界霸主都是藉助武力或政治手段締造它們的大國地位,而美國就是一個特例。它僅擁有世界百分之六的人口和領土,卻創造了世界近三分之一的財富;它僅擁有短短二百多年的歷史,然而從採礦到電信等各個經濟領域,從人均農業產值到年圖書發行量再到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它幾乎在引領世界方方面面的事務。
有人把美國經濟的成功看作是必然的甚至是命中注定的結果,然而財富帝國的崛起同樣是一部講述成功與災難、勇猛與怯懦、新觀念與舊偏見、偉世英才與愚鈍之輩的長篇史詩。在戈登的精心演繹下,我們更為清晰地了解美國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危機和事件,認識那些推波助瀾的偉大人物,洞悉那些改變了國家面貌的科技發明和政治策略。或許在我們漫步於這個偉大帝國跌宕起伏的歷史中,能夠尋到開啟未來財富的鑰匙。
作者簡介
約翰·S·戈登,美國作家和經濟歷史學家,1944年生於紐約,其祖父和外祖父均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擁有席位。他1966年畢業於范德比爾特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在過去的二十年,他作為專職作家,著有《偉大的博弈》、《資本的冒險》等專著。多年來,他一直為《美國傳統》的《美國商業故事》專欄撰稿,深受讀者的喜愛。
目錄
導言追尋幸福第一部分廣袤的荒原在怒吼
第一章土地,國民與法律
第二章“以上帝和利潤的名義”
第三章大西洋王朝
第二部分自由的王國
第四章漢密爾頓的創造
第五章強大的協作力量
第六章眾人同心,其利斷金
第七章傑斐遜派的破壞
第八章自由屬於新澤西
第九章留住天堂的閃電
第十章鯨魚、木材、冰塊和金子
第三部分崛起的巨人
第十一章腥牙血爪的資本主義
第十二章帶著玻璃口袋做生意
第十三章竟然會有這樣的買賣
第十四章黃金十字架
第四部分走進美國的世紀
第十五章將價格降到能支付得起的程度
第十六章恐懼本身
第十七章“資本主義又復活了”
第五部分一場新經濟革命
第十八章戰後大繁榮
第十九章新政秩序的危機
第二十章新經濟,新世界,新戰爭
序言
追尋幸福在21世紀曙光初現之時,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事實上,只有回望2000年前羅馬帝國的盛世年華,才能勉強找到一個可比的對象。
羅馬用武力征服了世界。它的力量源自以古羅馬軍團為代表的軍事機器。各個大國自那時起為了自身的利益紛紛對異族人實行政治霸權主義。
一個世紀之前,大英帝國坐擁全球1/4的領土,世界上有1/3的人口是愛德華七世的子民,這些人中只有一小部分會說英語或把自己看做是英國人。
然而,自始至終美國最多勉強承認自己是個帝國主義國家。在20世紀裡,世界大國中只有美國沒有依靠戰爭來擴大其主權領土,儘管也只有它歷經了3場大國戰爭,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今日的美國僅僅擁有全球6%的領土和6%的人口——實際上所有這些人都真正把自己看做是美國人,都說英語,但當今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遠高於19世紀中期處於巔峰期的英國。
美國勝於英國之處是它具備更強的經濟實力。雖然美國只有全世界6%的領土和6%的人口,但是它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了全世界近30%的份額。從採礦到電信等各個經濟領域,從人均農業產值到年圖書發行量再到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超過總獲獎者人數的42%),美國幾乎在領跑全球方方面面的事務。
美國經濟不僅是全世界最強大的,更是充滿活力和富有創新性的。20世紀當之無愧地成為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最重要的100年。這個世紀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是源於美國,就是主要在美國實現產業化進而轉化成各類消費品的。牛仔褲、好萊塢電影、可口可樂、搖滾樂、suV汽車和電腦聊天室等美國文化的代表風靡全球。新技術在全球各地傳播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帶去了美國的行為方式和美式世界觀。
正如拉丁語在過去幾百年在歐洲的地位一樣,英語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大同語言。當今世界進行外國語言研究的學者有60%從事的是英語研究。
作為一種語言課程,英語也逐漸成為各國教育系統的必修科目。英語的運用如此廣泛,一方面要歸功於大英王朝使眾多國家把英語當做第一或第二語言,但同樣也因為美國引領著世界通信和娛樂領域的發展。網際網路作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交流手段總的來說是美國的發明,而現有的40億網頁中超過80%把英語作為網頁語言。
美國的軍事實力固然強大,然而它最強大的地方不是軍事實力而是它的財力,以及財富在人口中的廣泛分配、創造更大財富的能力和能給出種種高效利用財富新途徑的無窮的想像力。
美國是一個財富帝國,一個擁有經濟輝煌的帝國,一個有著眾多理念和制度來助其輝煌的帝國。回望歷史,正如很多成功的例子一樣,有人把美國經濟的成功看做是必然的甚至是命中注定的結果。這個國家畢竟一向有著廣闊、多樣和豐饒的國土,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龐大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國民群體。然而,所有這些優勢阿根廷都有。此外,美國自1870年以來就沒有經受過曠日持久的戰爭,可是阿根廷卻只能竭力爭取保住其中等已開發國家的地位,它的國內生產總值還不及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1/ 3。
兩國間的差距很大程度緣於政治因素。阿根廷的政治體制繼承了西班牙的帝國主義體系,一種自上而下實施統治的政治體制。這種體制常常將財富毀於一旦,它更多的不是促進而是阻礙財富的創造。相比之下,美國的政治體制很幸運地根植於英制傳統,尤其是繼承了法律至上而不是國家至上的觀念。獨特的英式自由觀念也很關鍵:個人有與生俱來的權利,其中包括不可隨意剝奪的財產權,這是對個體至關重要的一項權利。
英國人能提出這樣的觀念,將之融入國家政治傳給子孫後代,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在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長達37公里、常常,險象叢生的水域把大不列顛島同歐洲大陸分離開來。英吉利海峽不寬不窄正合適:不算太寬,所以為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長期密切的聯繫提供了條件;不算太窄,發動侵襲綽綽有餘,但這對於那些想入侵英國的國家來說,只是一個冒險的提議,因為在過去的1000年中對英國的入侵只成功過一次。
由於不需要承擔巨大的軍費開支,在歷史上的多數時期,英國的稅率一直都很低,所以它可以利用現有的經濟優勢去開發更多的資源,而且能夠負擔得起高成本的政府分權體制。地方事務放手交給當地的民眾,國王不多加干涉。在歐洲幾個大國之中,要數英國的社會結構流動性最高。英國國內的貴族們享有傳奇的財富和影響力,但卻不是一個封閉的高貴階層。與歐洲大陸的國家比起來,成功的資產階級家族和地主家庭的聯姻在英國是件很稀鬆平常的事,有才學的人通過聯姻可以更加輕鬆地進入上流社會、成為”人上人”。拿破崙把英國人說成是開店鋪的,意在羞辱,但英國人卻把這句話當成溢美之詞,頗為受用。
英國人習慣安於現狀,所以他們對任何求變的嘗試深為抗拒。在17世紀早期,一些英國人開始帶著這些觀念來到美國定居,並在新的環境中實踐套用。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那時美國的情況與英國頗有幾分相似,只是美國的優勢要更強一些。直到20世紀後半葉,北美地區也一直沒有受過外來侵略之苦,多數時候政府徵收的稅賦很低。當時北歐地區開始主導歐洲和世界的事務,大英帝國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主宰了北歐的商貿幹線,而美國的位置也使它能利用一個完全全球化的經濟崛起的時機受益。美國是大國中唯一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地跨寒帶、溫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的國家。它既是一個擁有足夠軍事防禦能力的島國,也是一塊有著各樣資源的大陸。
來到美國的大部分移民——這些人並不都是英國人,就是想在這片幾個世紀以來被認為充滿機遇的地方以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做自己的事情— —膜拜他們心中的神靈,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美國不僅是世界宗教意識最濃重的國家,同時也是最世俗、最真誠、最具商業意識的國家。
美國人以他們的進取精神而著名,這無疑是傳承了早先紮根於此的先人精神。那些選擇捨棄既定生活的先人們來到這片陌生而遙遠的土地,追尋他們理想中的幸福。與其他任何地方相比,絕大多數人在這裡都能更自由地去追尋幸福,不會受到太多干涉。寬鬆的環境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找到夢想的幸福生活。甚至那些作為俘虜而非出於自願來到這裡的人,情況也是如此。
這並不是說美國的經濟史僅僅是由一個個成功個案組成的歷史,這樣的史書寫出來也沒幾個人愛看。美國經濟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次劫難,如果當時的政治領袖們處理不當的話,危難中的美國經濟就會完全失控。
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經濟發生了大衰退。它的傳統市場主要集中在英國,可是當時美國的產品大都被英國拒之門外。美國的貨幣(此時已經算得上是一種貨幣)幾乎貶得一文不值,政府無力也無法償還債務。1932年的大蕭條波及範圍之廣使很多人開始對美國經濟的未來發展以及共和黨的執政前景頗為懷疑。
前一次經濟危難有喬治·華盛頓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傾力協作,後一次有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力挽狂瀾。憑藉強大的領導力量,美國在這兩次經濟劫難中涉險過關並越發壯大。然而國內的政治家們也有過重大失誤,比如引發大蕭條的一系列決策。安德魯·傑克遜執掌的美國第二合眾國銀行的解體意味著美國在將近80年的時間中不再有中央銀行,結果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金融恐慌再次出現並愈演愈烈,隨之而來的蕭條日趨加深。而情況本不應這樣糟糕。
和很多帝國故事一樣,財富帝國的故事是一部史詩,是一部講述成功與災難、勇猛與怯懦、新觀念與舊偏見、偉世英才與愚鈍之輩的史詩。但最為重要的是,它是一部由數百萬人書寫的歷史,他們克己守法,不斷追求著個人利益,這就是自由的真諦了吧。和所有的史詩一樣,財富帝國的故事好似向我們深刻剖析了什麼使我們成為人。威廉·華茲華斯曾經說過 “獲得和付出都是我們力量的無謂浪費”,在我看來,對於這種說法再沒有比美國經濟的史詩更有力的反駁證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