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歌曲名:讀書郎
作詞:宋揚
作曲:宋楊
年代:1945年
歌詞
小嘛軒郎,
背著那書包上學堂,
不怕太陽曬,
也不怕那風雨狂,
只怕先生罵我懶哪,
沒有學問(囉)無顏見爹娘,
(朗里格朗里呀朗格里格朗),
沒有學問(囉)無顏見爹娘。
小嘛軒郎,
背著那書包上學堂,
不是為做官,
也不是為面子光,
只為做人要爭氣呀,
不受人欺負(呀)不做牛和羊,
(朗里格朗里呀朗格里格朗),
不受欺負(呀)不做牛和羊。
小嘛軒郎,
背起那書包上學堂,
不怕太陽曬,
也不怕那風雨狂,
只怕先生罵我懶哪,
沒有學問(囉)無顏見爹娘,
(朗里格朗里呀朗格里格朗),
沒有學問(囉)無顏見爹娘。
創作背景
楊開華,安順市西秀區華西辦汪家山村村民,苗族,他家是安順有名的蘆笙世家,家中堂屋的兩側,掛滿了大大小小的蘆笙和嗩吶。在汪家山一帶,目前只有楊開華一家人會吹奏蘆笙。幾十年前的汪家山苗寨,幾乎所有的男子都會吹奏蘆笙。每天傍晚,結束一天的勞作之後,悠揚綿長的蘆笙音調便會此起彼伏地蕩漾在山寨前後。他們說每一曲蘆笙調子都有它的歌詞,要學會吹蘆笙,必須先學會背誦每首蘆笙調子的歌詞。如《小嘛小兒郎》的歌詞是:小嘛小兒郎,騎馬上學堂。先生嫌我小,肚裡有文章。
1945年,當時他們剛學會吹蘆笙沒幾年,印象中那年村里確有一些說國語的人到過村里,經常看他們苗家人的歌舞,還時不時用紙筆記錄蘆笙的詞意。
1945年,演劇四隊來到貴州安順,演劇四隊的全稱為抗敵演劇隊第四隊(原一隊),這是1938年8月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周恩來、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親手組建的一支抗日文藝演出宣傳隊伍。
剛到安順,演劇四隊被安排住進了縣立安順女子中學。幾個月的顛沛流離,隊員們為了護運演出道具等公物,將個人行李都丟棄了。眼前是寒冬臘月,安順又多陰雨,隊員們住的地方既陰暗又潮濕,只能用稻草為褥,以幕布當被禦寒。由於給養中斷,隊員們群策群力,在安順城內找老鄉、尋親戚,借款來解決一伙食費用。
入住安順後不久,他們就知道了城郊有一個苗族同胞的聚居區——汪家山和下寨。到了汪家山後,宋揚等人住在苗寨國小里,白天幫助學校講課、教歌,一到傍晚時分,苗族同胞們從山上勞作回來後,他們就去訪貧問苦,時間一長,便與苗族同胞們打成了一片。
有一次,他們請來一經常在外做生意的村民,讓他用漢語唱蘆笙音調的山歌,此人唱了一首《小嘛小兒郎》,宋揚當時便記住了開頭的兩句:“小嘛小兒郎,騎馬進學堂。”由於有了此前的那些生活體驗和對苗族藝術的學習,就在剎那間,宋揚突然來了靈感,便有了創作的欲望,兒歌《讀書郎》便這樣誕生了。
詞曲作者
宋揚,男,漢族。1918年10月生,湖北漢川市人,中共黨員。1938年參加抗日文藝工作,1944年參加抗敵演劇隊,1949年任湖南長沙市工人文工團團長,1954年任湖南音樂工作室主任、湖南音樂工作者協會主席,1955年任中國音協《歌曲》編輯部組長、副主編、第四屆中國音協理事,1974年任中國音樂研究所詞曲組組長。主要從事歌曲創作及音樂理論研究,曾創作歌曲《讀書郎》、《苦命的苗家》、《人民的太陽》等等。出版有歌集《湘江邊的歌聲》、文集《歌曲怎能樣表現情感》。1986年離休時被聘為中國音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10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歌曲視頻
中外歌曲
曲調的異同
中國民族唱法的曲調,多為各民族、各 地區的民歌、民謠或依民歌、戲曲風味而創作的富有民間風味,戲曲風味的歌劇選曲和歌曲,內容 多種多樣,主要是歌唱各地區、各民族的生活風情。歐洲美聲唱法 的曲調是以作曲家所創作歌劇中,最有魅力的獨唱藝術詠嘆調,常見的 獨唱藝術詠敘調,從古流傳至今的宣敘調,以及具 有高度思想性、藝術性、創作性的藝術歌曲為主的曲調,同時也演唱一些以讚美和抒情為主 的康塔塔曲調的大型聲樂套曲。總的來說,曲調難易差別不大, 內容包羅萬象。風格的異同
中國民族唱法的風格是與民族的音樂風格與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審 美習慣等緊密相連。因此,民族風格的聲樂作
品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如北方民歌豪放粗獷,江 南民歌委婉陰柔,高原民歌高亢挺拔,黃河下游的民歌舒展自如,牧區草原民歌自由遼闊等 。而歐洲美聲唱法的風格,從美聲唱法的產生至20的各個時期,其技術要求和演唱風格各具 特色,但從歷史發展看,它們都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實踐理論的在斷完善而漸趨成熟。從 有限的聲樂文獻中看,美聲唱法的風格大致可分三類:1、抒情性演唱。此風格高雅、富貴、 適合演唱,17世紀義大利古典詠嘆調和舒伯特、舒曼等人 的藝術歌曲;2、“女性”裝飾性演唱,此風格可分為花腔女高音、戲劇性女高音、抒情女聲 ;3、朗誦性演唱,此風格可分為嚴肅的、詼諧的朗誦性演唱。聲音特點的異同
中國民族唱法的聲音特點是以清晰、甜美、明亮的聲音見長,以真聲 為主,唱到最高聲區參照美聲唱法,運用假聲,講究氣息通暢和頭腔 共鳴,特別注重吐字規律,強調以字、以氣、以聲唱情,聲情並茂。而歐洲美聲唱法的聲音 特點是混聲唱法,即真假聲結合的唱法,要求氣息既結實又通暢自如,聲音 既圓潤明亮又寬鬆豐滿,強調整體共鳴,講究音色、音質、音量、音域的完 美與擴展。中國民族唱法和歐洲美聲唱法同屬聲樂門類。演唱時都需要講究氣息、共鳴、咬字、吐字,都 特別重視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觀眾,達到歌唱的藝術效果。中國民族唱法,應在吸取 歐洲美聲唱法的呼吸、共鳴、發聲等科學原理的基礎上,克服“大本嗓”的低位置唱法,注重字 中有聲,以聲傳情,聲、腔、字、情揉為一體;當然,應根據中國民族的心態、民族的風俗 習慣、民族的審美情趣和民族的語言特點,來改進“土”唱法,發展中國民族的聲樂藝術, 以適應人們對現代社會生活以及對現代藝術的需求,通過對中國歌唱藝術及歐洲歌唱藝術的 比較,在繼承、借鑑、創造方面更明確,更具自覺性,同時也希望中國民族歌唱藝術呈現百花 齊放、異彩紛呈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