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乾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詩詞正文
山瓶乳酒下青雲,氣味濃香幸見分。
鳴鞭走送憐漁父,洗盞開嘗對馬軍。
注釋
這是杜甫入住草堂後,收到劍南節度使嚴武送來的一瓶青城山道士所釀乳酒後做的詩。嚴武雖為封疆大吏,卻與當時窮困潦倒的杜甫是好友。當杜甫舉家在成都浣花溪邊修建草堂後,嚴武曾招杜甫任參謀之職,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人稱杜甫為“杜工部”。杜甫辭職之後,生活更加窘迫,就連柴米油鹽、鍋碗瓢盆乃至藥物,皆須朋友接濟。凡此類事,杜甫必有答謝,更何況嚴武派人送來的是名噪一時的青城道家佳釀,正合杜甫好酒之意,故贈詩嚴中丞。據記載,嚴武逝世後,杜甫由於缺少照顧,搬出了成都。
青城山,為道家名山,地處四川都江堰市西南,號稱道家第五洞天。乳酒,是四川青城山道士釀的酒,全名叫“洞天乳酒”。
嚴武派人送來的酒,雖只一瓶,禮輕情重,正是杜甫心愛之物,贈詩答謝,理所當然。“山瓶乳酒下青雲”這裡的青雲指的是青城山。一個“下”字,從而也顯見出詩人對酒的企盼,說明了酒的稀少、寶貴。此句將杜甫驚喜之態展露無遺;也體現了杜甫對好友嚴武的思念之情。
“氣味濃香幸見分”,氣味濃香自不必說,“幸見分”是說山上道士釀酒不多,好酒能有幾瓶呢?從這裡可以看出,嚴武對杜甫的關心、關愛,想必嚴中丞也深知杜甫愛酒如命,才派軍卒揚鞭催馬給杜甫送去一瓶難得的好酒。朋友間的真誠、坦然,一切皆融入酒中。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P> “鳴鞭走送憐漁父”。“鳴鞭”是指以鞭策馬,“憐”為憐憫。“漁父”是詩人自謂。在杜甫詩中“野老”、“漁父”、“狂夫”等自謂語很多。詩人此時用“漁父”自謂是說明他居於江邊,或與“漁翁”為伴,或看漁人捕魚,完全溶於當地民眾之中。此句的意思是,嚴武派人揚鞭策馬,抱瓶送酒,你是可憐你這個窮困潦倒的老朋友。
當時的杜甫正在貧困線上掙扎,“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衣被多年沒有換新,蓋在身上又冷又硬,孩子睡覺不老實,用腳把被裡子都蹬裂了,下雨天連床頭都沒有乾的地方,但雨還是下個不停。這就是杜甫的生活寫照,現在好友嚴武派人送酒,是憐憫,更是友情。
“洗盞開嘗對馬軍”,馬軍指的是送酒的軍卒。這句是說,杜甫本人在馬軍前迫不及待地洗盞開嘗了。這時候的杜甫盞必洗,必親洗。因為一是迫不及待,二是酒盞可能好長時間沒用過了,三是不可能有丫鬟、奴僕為其代勞。洗完之後呢?自然是當著馬軍的面就開懷暢飲了。
全詩寫盡了杜甫與嚴武的友誼,寫盡了杜甫的生活窘境,寫盡了杜甫盼酒之情。一瓶“洞天乳酒”對杜甫來說不亞於雪中送炭,更優於雪中送炭。杜甫愛酒,酒比“炭”更好。
這首詩告訴我們,真正的朋友,是知道彼此需要的,需要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