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論中國》,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的新作《論中國》是由美國企鵝公司出版,這本集中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那些歷史事件上,基辛格來過中國50多次,就像很多訪問過中國的人一樣,他表示中國的政治家們在面臨內憂外患之際,已經發展出了一套戰略思想準則,崇尚敏銳、耐性和迂迴超過武力征服。
主要觀點
1、中國文化,談及古代中國文明的璀璨和昌盛時,基辛格在他的新書中,不僅講了孔子文化,還講到《孫子兵法》 ,也講到《三國演義》中所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圍棋的意義等等。
2、中國歷史,談及中國的歷史,他不僅講了鴉片戰爭,也講到了魏源《海國圖志》中的“師夷長技以治夷”。
3、中美關係,基辛格博士在《論中國》中冷靜而現實地寫道不需要——也不應該——變成一種零和遊戲。
4、我欣賞中國人,以及中國人的耐性、敏銳、家庭感以及他們代表的文化。書的扉頁上如此寫道:中國的政治家們在面臨內憂外患之際,已經發展出了一套戰略思想準則,崇尚敏銳、耐性和迂迴超過武力征服。
涉及內容
1、《論中國》認為再無其他國家可以聲稱與其古代歷史和古典原則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繫,因此任何理解中國的嘗試,都必須從重視其漫長的歷史出發。基辛格回顧了從古至今中國外交哲學形成的若干關鍵階段,尤其是毛澤東崛起之後的政策走向,試圖理清其脈絡,並加以深入分析。
2、他述及中國與歐洲列強的交往、中蘇盟友關係的形成與破裂、韓戰、尼克森的北京之行,以及三次台灣海峽危機和過去60年來的中美關係,同時生動描述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如何塑造或改變了現代中國的命運。在本書的最後一章,基辛格對中國作為崛起中的21世紀超級大國的角色做了展望。
3、基辛格認為每個國家都有一種天然的使命感,這種觀念認為美國有義務將其價值觀傳播到世界所有地區。但歷史上中國的優越論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不欲勸人改宗,而傾向於把其他所有國家按照它們與中國文化形式和政治形式的相似度分成不同層次的屬國。
4、基辛格指出中美之間的合作關係“對全球的穩定與和平至關重要”。他警告說如果兩國之間進入冷戰狀態,將阻止太平洋兩岸一代人的進步,也將在一個核擴散、環境、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議題影響國際合作的時代,使爭吵波及每一地區的國內政治。
特色見解
1、關於尼克森,基辛格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達萊克(RobertDallek)認為,尼克森意圖通過訪華的積極姿態,轉移國內對他在越南事務上失敗的注意力。但基辛格指出,首先採取主動的是毛澤東,他意在以此迫使蘇聯不敢對中國輕易動武,而尼克森渴望的是讓美國不要僅僅盯住越南。
2、談及中國的歷史,他不僅講了鴉片戰爭,也講到了魏源《海國圖志》中的“師夷長技以治夷”。
3、基辛格過去的十多本專著,主要以論述外交政策為主,也有記錄他白宮生涯的,唯獨這次,基辛格更像一個歷史學家,以學者的眼光去閱讀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4、基辛格在書中指出,中美之間的合作關係對全球的穩定與和平至關重要。他在書中寫道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不需要——也不應該——變成一種零和遊戲。
歷史意義
1、《紐約時報》稱此書是迷人的、精明的,有時又是悖於常理的,既受惠於史景遷等歷史學家的開創性研究,也得益於基辛格本人與幾代中國領導人的親密交往。像他1994年的著作《大外交》(Diplomacy)一樣,此書也有意捍衛他為尼克森擔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務卿時的歷史形象,同時光大他本人的現實政治理論。
2、他對中國領導人的理解是不同尋常的,他稱毛澤東為哲學王,優雅的周恩來總是處於左右為難的境地,基辛格既可以設身處地地為“堅強”而“目光憂鬱的”鄧小平所面對的艱巨任務著想,也能用儒家的大同思想去解釋“全面和諧”
3、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達萊克(RobertDallek)認為,《論中國》既是他對自己與中國四十年深入交往的總結,也充滿了他對美中關係的現實思考。當然我們也知道,他過度的冷靜向來不討美國新聞界的喜歡,他奉行的現實政治觀念也常常受到左翼知識分子的責難。然而,相對於充斥市場,或者唱衰中國,或者宣揚中國威脅論、鼓動美國不高興的大量中國主題圖書,基辛格式的冷靜與現實也許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