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第1版(2010年3月1日)叢書名:大象學術譯叢
平裝:347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34757401,9787534757402
條形碼:9787534757402
商品尺寸:23.8x16.8x2cm
商品重量:499g
ASIN:B003MEL80W
內容簡介
《語言和歷史描寫:曲解故事》一書是對西方傳統史學的顛覆性作品之一。該書系統論述了語言結構對歷史學的影響,闡述了轉義、敘事、諷喻與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在作者看來,歷史資料不是存在於歷史檔案庫之中,而是存在於話語和修辭當中,因而並不存在著一個“故事”等待著人們去講述。歷史學家的職責並不是平鋪直敘地述說這一故事,相反,“曲解故事”成了一種解讀歷史和構造歷史的方法。編輯推薦
《語言和歷史描寫:曲解故事》是大象學術譯叢之一。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漢斯·凱爾納譯者:韓震吳玉軍等目錄
前言致謝
第一部分另類史料:歷史與語言
第一章對事實的最大尊重
第二章暫時停頓:歷史意識的不連續性
第三章文本的界限:作為章節的歷史
第二部分歷史學家的語言:四大災難
第四章基佐與詩人
第五章敘述場景:米什萊中的敘述問題
第六章“儲藏室”中的人物形象:歌德、浮士德、斯賓格勒
第七章無序的行為:布羅代爾的地中海諷刺文學
第三部分轉義與敘事
第八章秩序的基石:海登·懷特的語言學人文主義
第九章作為敘事理論的誇張性比喻:結構還是諷喻
第十章轉義學對敘事性:弗洛伊德與形式主義者
第四部分諷喻與焦慮
第十一章三角焦慮:歐洲思想史的現狀
第十二章歷史中的敘事性:後結構主義及其之後
結語
索引
譯後記
序言
曲解故事!我承認,有些詞語寫入一本關於歷史話語的書中很危險,尤其是當作者期望(我的確是這樣期望)歷史學家以及文學家們閱讀此書並且去認真思考它時,更是如此。按照一種有影響的學術傳統,平鋪直敘地述說故事正是歷史學家的首要職責。這種傳統假定,首先,存在著一個“故事”等著被講述;其次,這個故事能夠被一個誠實勤勉的歷史學家用正確的方法加以講述。按照這種觀點,曲解故事只會導致欺詐、不當或偏執。而這一切我都不會認可。
然而,我不相信那些所謂的“故事”存在於文獻檔案或以往時代的遺蹟當中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和講述。人類活動和這種活動的現存記錄,都沒有採用這種敘述的形式。它們是複雜文化形態以及根深蒂固的語言習慣的產物。而這種語言習慣源於詞語的選擇,傳統上稱之為修辭。構造歷史不存在一種“平直的、不加矯飾”的途徑,這與歷史學家是否誠實和職業特徵無關。而誠實的標準和專業化特徵,確實可以在那些習慣所允許或要求的東西當中,以及它們所排斥的東西當中找到。全部歷史,甚至是長時段的、量化的和共時的描述,都會被有能力的讀者理解為一個故事的組成部分,一種明確的敘述或含蓄的敘述的組成部分。那種期望能夠獲得清白的、未經加工的資料以便能夠提供一種更為純淨、更為真實的景象(一種浪漫的景象)的想法,注定要遭受挫折。不存在未被加工過的歷史資料;一旦一個文本對象被認定為一種歷史資料,它就已被深深包含在文化系統當中了。
後記
漢斯·凱爾納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英語系教授。他曾任教於密西根州立大學(1977~1991)和得州大學阿靈頓分校(1991~2003)。凱爾納研究興趣廣泛,其研究領域涉及歷史哲學、歷史編纂學、修辭學、語言學、文化理論、歐洲思想史等,目前他主要從事修辭學和歷史話語問題研究。在《語言和歷史描寫——曲解故事》一書中,凱爾納系統地論述了語言結構對歷史學的影響,闡述了轉義、敘事、諷喻與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該書對西方傳統史學進行了徹底顛覆,是後現代歷史哲學的經典作品。本書的出版是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全書由韓震、吳玉軍、陳高華、秦裕翻譯,李晶宜、鄭輝對相關章節做了初稿翻譯,全書由韓震統稿。
漢斯·凱爾納教授知識淵博,全書橫跨歷史學、哲學、文學、修辭學等多門學科,並且書中夾有法文、德文、古希臘文等多種文字,這給本書的翻譯帶來很大難度。由於譯者水平有限,失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有識之士賜教,不勝感激。
文摘
第一部分另類史料:歷史與語言第一章對事實的最大尊重
作為集中考察構成全書隨後各部分的引導性章節,本章的目的是可疑的;從一開始我的論點就是,焦點在某種意義上是任何有討論價值的問題的仇敵(儘管是一個有價值的和必需的仇敵)。這些問題包含於歷史著述與語言之中,本書全部章節正是圍繞著這些問題而反覆展開的。作為合理話語和思想的一種測量標準,“焦點”與“清晰度”這種光學比喻的效力是如此之大且得到普遍的公認,以至於這種比喻的隱喻身份與含義不為人們所察覺。有時由於它本身是個聚焦得如此完美的概念,我們反倒不能看到“聚焦”所包含的東西。不過,在1985年夏天,我參與了一次交流會,使得焦點概念對我來說成了問題。
那是在西德由《歷史與理論》雜誌主辦的一次有關敘述與歷史會議的最後一個早晨。當時與會者坐在一個巨大的桌子周圍,聽取了所有的發言,看完了所有的論文,並最後相互述說著各自的看法。一位來自澳大利亞受教於英美學校的歷史哲學家,在某個時刻簡短地說了一句話。我確信他將這句話當成了清晰自明的東西,把它看做了對於所有真誠關心歷史問題的人來說都是個信條的東西。他的這句話就是:“畢竟,重要的是要正確地、不折不扣地理解故事。”坐在桌子對面的一位英國歷史評論家,其歷史編纂工作一直強調歷史思維的結構性基礎,脫口反駁道:“喔,但你看,問題恰恰是要曲解故事。”在我看來,在這張討論桌旁對史蒂芬·班恩的評論做出的面部反應,似乎將這場國際研討會一分為二:一邊是一些與會者的微笑,他們覺得自己剛才聽到了某種既正確又聰明的言論,儘管他們並不完全同意如何“曲解故事”是問題的要害;在另一邊,是其他人的那種惱怒表情,儘管他們能夠接受歷史表現過程從根本上而言是修辭性的描述的觀點,但他們不能接受這一回答的調侃性,不能接受這一回答對認識論職責的放棄以及(也許)對事實本身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