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圖書公告】 | 【圖書海報】 |
作者:(美)理察·迪克·溫特斯/科爾·C·金西德 譯者:李霄瓏/金煉/陳強 出版年份:2007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所屬分類: 圖書>人物傳記> 圖書>文學>紀實文學>回憶錄/口述史 圖書>軍事>綜合 適合年齡群:青年(14-20歲),普通成人 關鍵字: 1.溫特斯/回憶錄 2.第二戰場/史料 首印年月:2007-10 本版年月:2007-10 本次出版年月:2007-10 版次印次:第1版第1次 簡介:理察·迪克·溫特斯作為空降兵王牌師的一名基層指揮員,從基層官兵的角度出發,記述了101空降師所參與的各個戰役。他的回憶錄,可以說,要比《兄弟連》小說真實許多,而在不同情況下,他和他的部隊所表現出來的真實面貌,也在該書中有詳盡敘述。 |
內容概述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不是一部虛構作品。本書講述的是二戰中的真人真事,是作者的部下和戰友的故事。直到現在,六十多年以後,他們仍跟依然健在的許多人保持著聯繫。回憶錄中包涵了士兵檔案,戰爭,成功的十條法則等精彩內容。史蒂芬·安布羅斯在他的書里把我們稱做“兄弟連”。其實,我們相互關心、相互保護,一同歡笑,一同痛哭,比親兄弟還要親密。我們像孿生兄弟,一人有事,大家感同身受。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兩次前所未有的浩劫,但同時也是兩篇絢爛浩大的史詩。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如此。戰後的歷史學家、軍事學家們在分析戰爭的時候,往往只注意到那些謀劃方略、運籌帷幄的將軍們,卻忽視了戰爭的主體——士兵。可以說,正是這些無數的基層官兵造就了波瀾壯闊的戰爭歷史,正是這群無畏的年輕人締造著一個個著名的戰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的改進與發展,空降兵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尤其是歐洲戰場上叱吒風雲的兵種。不論是巴頓,蒙哥馬利,還是艾森豪,他們在指揮戰爭的時候,無一不把空降兵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正是由於空降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色的表現,才讓101 空降師這個名字響徹寰球。
理察·迪克·溫特斯作為空降兵王牌師的一名基層指揮員,從基層官兵的角度出發,記述了101空降師所參與的各個戰役。他的回憶錄,可以說,要比《兄弟連》小說真實許多,而在不同情況下,他和他的部隊所表現出來的真實面貌,也在該書中有詳盡敘述。
迪克·溫特斯所在的E連,也就是“兄弟連”,於1942年6月20日成立於美國喬治亞州的托科阿軍營。他們經過不長時間的訓練就開赴歐洲戰場,在戰爭中,溫特斯從普通一兵成長為一個營長,在這期間,他所經歷的種種磨難遠不止小說和電視劇所表現出的殘酷和艱難,那么,真實的故事是怎樣的呢?您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戰爭回憶錄,不論作為文學作品還是歷史資料,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線官兵的回憶錄,更是彌足珍貴。它反映出的,不只是戰爭的面貌,更是戰爭中人的面貌。對於我們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理解士兵作戰情緒是非常有意義的。
作者簡介
理察·迪克·溫特斯,1918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蘭開斯特縣附近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41年,在富蘭克林和馬歇爾學院獲科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後志願從軍,成為101空降師506團2營E連傘降小分隊(即“兄弟連”)的首批成員之一,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他於諾曼第登入之日起成為E連的第三任連長,憑藉其出色的指揮才能和英勇無畏的表現立下赫赫戰功,迅速被提升為少校,其強大的人格魅力更是贏得官兵們的一致愛戴。戰後他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過著平靜而安逸的生活。創作背景
安布羅斯寫完《兄弟連》之後便著手寫下一部書,是部鴻篇巨製:《D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高潮之戰》,為此,他要清理一下書桌、地板。他的清理方法就是把他寫《兄弟連》時所獲得的所有當事人的回憶錄裝了一大箱,寄給了我。我的家便成了這些回憶錄的儲藏室。我用了整整一個冬天來整理這些材料,完善和補充我本來就有的士兵檔案。按照他所用的章節,安布羅斯把材料粗粗地分成幾摞,所以要從中找出關於每個士兵的回憶,我必須做大量的整理和閱讀工作。在閱讀的時候,我發現了許多精彩的故事由於篇幅所限沒有寫入《兄弟連》。我當時覺得,現在我還是這么想,這些故事被“埋沒”是件憾事。《兄弟連》出版之後,特別是由湯姆·漢克斯和史蒂文·史匹柏執導的電視連續劇上演以後,洪水一般的書信向我湧來,有人提問題,有人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從我這裡或者從其他的戰士那裡。
本書目錄
前言 序 第一部兄弟連 1 故事的開端 2 在E連沒有容易的事 3 從本寧到尚克斯 4 少年老成 第二部阿喀琉斯時代 5 諾曼第登入日 6 卡朗唐 7 荷蘭 8 島嶼 | 第三部經受戰爭的黑暗歷練 9 間歇 10 再陷重圍 11 最後的巡邏 12 勝利 第四部為了戰爭後的和平 13 占領 14 回家 15 史蒂芬·安布羅斯長眠於此 16 沉思 成功的十條法則 譯後記 |
書摘插圖
試讀章節
【序】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不是一部虛構作品。書里講的都是二戰中的真人真事,是我的部下和戰友的故事。直到現在,六十多年以後,我仍跟依然健在的許多人保持著聯繫。史蒂芬·安布羅斯在他的書里把我們稱做“兄弟連”。其實,我們相互關心、相互保護,一同歡笑,一同痛哭,比親兄弟還要親密。我們像孿生兄弟,一人有事,大家感同身受。安布羅斯寫完《兄弟連》之後便著手寫下一部書,是部鴻篇巨製:《D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高潮之戰》,為此,他要清理一下書桌、地板。他的清理方法就是把他寫《兄弟連》時所獲得的所有當事人的回憶錄裝了一大箱,寄給了我。我的家便成了這些回憶錄的儲藏室。我用了整整一個冬天來整理這些材料,完善和補充我本來就有的士兵檔案。按照他所用的章節,安布羅斯把材料粗粗地分成幾摞,所以要從中找出關於每個士兵的回憶,我必須做大量的整理和閱讀工作。在閱讀的時候,我發現了許多精彩的故事由於篇幅所限沒有寫入《兄弟連》。我當時覺得,現在我還是這么想,這些故事被“埋沒”是件憾事。《兄弟連》出版之後,特別是由湯姆·漢克斯和史蒂文·史匹柏執導的電視連續劇上演以後,洪水一般的書信向我湧來,有人提問題,有人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從我這裡或者從其他的戰士那裡。來信渴望了解更多故事的人是那么多,而且來自世界各地,我覺得唯一可以滿足大家要求的辦法就是寫出這本書。我不管是閱讀讀者來信,還是出去講演,聽到的呼聲都是:“再講!再講!”我不可能給所有的人都寫回信,也不可能同所有的人直接對話。不過有那么一封信,不僅言簡意賅地道明了我和戰友們的故事產生如此廣泛影響的原因,也說出了我的心聲:“艾森豪、巴頓、蒙哥馬利等將領以及羅斯福總統和邱吉爾首相都是世界舞台上的巨人。而在我看來,你和你的戰友們卻不同。你們出生的城市,你們的身世,你們到過的地方跟我一樣。你們的經歷和遇到過的問題跟我一樣。你們的勝利與其說是能力和才幹的勝利,不如說是個人性格的勝利。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你和你的戰友們缺乏才幹和能力,而是說我能夠理解和認同你們的才幹和能力。我可能永遠也不能像邱吉爾那樣出口成章,也不可能像巴頓那樣雄心勃勃。但是我可以像E連那樣緘默堅毅。我可以當指揮官;我可以忠誠不渝;我可以成為一名不錯的戰友。這些都是你和你的戰友們在最惡劣的條件下展示的品質。當然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也可以做得像你們一樣好。”還有一位年輕人從英國來信說:他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什麼特殊的聯繫,“家族裡面沒有什麼有趣的戰爭故事,也沒有親戚英勇戰死”。然而這場戰爭深深地吸引了他。一天夜裡,他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反映“兄弟連”的紀錄片《我們孤膽,我們並肩》,竟致淚流滿面。在給我的信中,他試圖表達對E連戰士們的感激之情:“我與你本人以及像你一樣的人素昧平生,怎么會被你們的事跡所感動呢?是因為你們不怕犧牲為像我一樣的年輕人贏得今天的世界,從而贏得了我的尊重嗎?你每天都眼睜睜地看著戰友們中彈倒下或被炸得粉碎,第二天早上起來你卻仍能義無反顧地面對同樣的噩運,是你的勇氣令我敬畏了嗎?死去戰友的靈魂在看著你們將怎樣生活,而你和你的戰友竟能在戰後重返相對正常的生活,也許是這一點令我頗感著迷吧!”年齡不饒人啊,這是我最後一次陷入戰地記者厄尼·派爾所謂的“戰火兄弟情”之中了,我想用講出“不為人知的故事”的方式來告慰我的戰友們。其中許多故事的主人公已經離我們而去,對於他們和他們的家人,我想不出有什麼比這更好的遺產。最為重要的是,我想與在今天和未來都必須做出艱難抉擇、冒著生命危險捍衛自由的領導者們一起分享我的個人回憶,希望我的經歷能為他們提供借鑑。就本質而言,回憶錄是非常個人化的。在一次戰鬥中,一個士兵只能說出他對自己陣地的回憶。因此,士兵和士官的回憶通常會完全忽視軍隊尚有一條指揮鏈,而這條指揮鏈確實發揮著不小的作用。士官的回憶錄往往忽略軍隊里有中尉這樣一個事實。有時候,他們會提及連長;提到營長的則很少。可是絕大部分回憶錄從不提及營、團、師的參謀人員,好像他們根本就不存在。通常這些士兵似乎只受團長指揮。在構思的時候,我時刻不忘儘量避免犯上述過失。我的回憶是以我保存下來的作戰日記和在戰爭期間寫的書信為基礎的。我將這些材料與當時的作戰報告進行了比對。儘管我也用到了不少與史蒂芬·安布羅斯相同的素材,我的回憶錄中還是包含了許多未公開的資料。我真誠地希望我的這些回憶能有助於各位在動盪不安的世界裡找到自身的一份安寧。 |
【譯後記】 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兩次前所未有的浩劫,但同時也是兩篇絢爛浩大的史詩。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如此。戰後的歷史學家、軍事學家們在分析戰爭的時候,往往只注意到那些謀劃方略、運籌帷幄的將軍們,卻忽視了戰爭的主體——士兵。可以說,正是這些無數的基層官兵造就了波瀾壯闊的戰爭歷史,正是這群無畏的年輕人締造著一個個著名的戰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的改進與發展,空降兵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尤其是歐洲戰場上叱吒風雲的兵種。不論是巴頓,蒙哥馬利,還是艾森豪,他們在指揮戰爭的時候,無一不把空降兵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正是由於空降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色的表現,才讓101空降師這個名字響徹寰球。理察·迪克·溫特斯作為空降兵王牌師的一名基層指揮員,從基層官兵的角度出發,記述了101空降師所參與的各個戰役。他的回憶錄,可以說,要比《兄弟連》小說真實許多,而在不同情況下,他和他的部隊所表現出來的真實面貌,也在該書中有詳盡敘述。迪克·溫特斯所在的E連,也就是“兄弟連”,於1942年6月20日成立於美國喬治亞州的托科阿軍營。他們經過不長時間的訓練就開赴歐洲戰場,在戰爭中,溫特斯從普通一兵成長為一個營長,在這期間,他所經歷的種種磨難遠不止小說和電視劇所表現出的殘酷和艱難,那么,真實的故事是怎樣的呢?您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戰爭回憶錄,不論作為文學作品還是歷史資料,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線官兵的回憶錄,更是彌足珍貴。它反映出的,不只是戰爭的面貌,更是戰爭中人的面貌。對於我們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理解士兵作戰情緒是非常有意義的。本書的第二部由金煉翻譯,第四部由陳強翻譯,第一部和第三部以及其餘部分由李霄壠翻譯,並由李霄壠統稿。在翻譯過程中得到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李建波教授和樂歡等師生的幫助,譯林出版社的陳葉女士審讀了全書,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
讀者心得
【遠去了,硝煙中的身影——讀李霄壠等譯《親歷兄弟連:溫特斯少校回憶錄》】(李澗博) 李霄壠先生等翻譯的《親歷兄弟連》是兄弟連連長溫特斯少校寫的回憶錄。一位年屆90歲的老軍人,自稱是最後一次陷入戰友情深的回憶當中,他的回憶十分珍貴。他的追憶充滿了一位曾經滄海,而今早已平靜下來的老者對死去戰友的懷念,對自己經歷的留戀,感情十分真摯。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60多年。關於那場血與火的戰爭的回憶越來越模糊了。那些硝煙中的身影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尤其是在血與火當中展現的戰友情深,更令人感受到某種情感的洗禮。 同是李霄壠先生翻譯的《戰爭》的作者認為,當士兵戰死沙場的那一刻,沒有人真的是為了美國或是什麼主義而死,甚至也不是為了自己的家人而死;如果他們能選擇為什麼而死的話,他們會選擇為戰友而死,為自己的形象而死。軍人之所以能夠對自己的戰友產生一種強烈的愛,是因為戰友之間互相寄託生的希望。對此,他引用了一段身經百戰的美軍上尉的話來加以說明:“這聽上去真的有點奇怪,但是在戰鬥中真的能產生一種愛,戰友之間的愛,因為你把你最重要的東西——生命都交給你的戰友了。如果他做得讓你失望了,那你不是殘廢就是被殺。而你要是犯了錯誤,同樣的事情就會在他的身上發生。所以你們之間這種依賴的關係必須非常牢固。”關於對個人形象或者榮譽的珍視,戴爾將其追溯到了部落武士的傳統。其實對個人榮譽的珍視是與對戰友的愛相互聯繫的。正是由於存在一種以求生本能為基礎的對戰友的愛,所以才會產生不想讓戰友失望,不想讓戰友看不起的個人榮譽感。生死相托是戰友之情的基礎。 讀著《親歷兄弟連》,不禁想到我軍進行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我對一種場面印象很深:一輛輛換防的軍車由前線開來,有的卡車車廂內只有一兩個人,絕大部分戰士都懸在車廂之外,像腳踏車雜技表演一樣。看得出他們在因離開戰場而激動,感覺得到他們正在進行某種情感宣洩。 想起對越自衛反擊戰,就會想起一位同學,我們中學同屆,但不在同一個班,下鄉在一個公社,但不在一個村。他在下鄉時就很有名,夜裡點兩隻油燈讀馬列,冬天破冰練冬泳,驚得一村人打著寒顫圍觀。他參軍後不久就參加對越反擊戰了。前期作戰十分英勇,以戰士的身份代理排長。但是一天夜裡,他卻開槍自傷。回到家鄉後,經歷了結婚、離婚等波折。最後淪為十足的酒鬼。拎著酒瓶,借錢買醉,醉后街角入睡,並不惹事。很像魯迅筆下的孔已己。最後生病而亡。 讀了溫特斯寫的回憶錄,未經歷過戰爭年代人可以對戰爭有點真切的感受。可能也會對我的那位同學產生必要的同情。戰爭給參戰者帶來的精神壓力是巨大的:身邊的戰友被炸得血肉橫飛,下一秒鐘同樣的命運就可能輪到你自己。晚上睡覺的時候感覺自己就像明天就要被執行槍決的死囚一樣。戰士也是人,他們承受何等的壓力是可以想像的。美國人研究的結果是美軍參戰士兵出現精神崩潰平均在作戰250天前後。 再次走進闊別了的烈士陵園,不免會有悲壯蒼涼之感。遠去了,硝煙中的身影。越來越少的人會再想起你們,因為戰爭本身已經走遠,而且希望它不再回還。(摘自《和訊部落格》) |
讀者書評
【Oldsoldiersneverdie】(特級評論員:北非之熊)老兵都不喜歡談論過去,因為沒有談論的對象,沒有經歷過那場戰鬥的人,不會懂得老兵在說什麼,因此,老兵都沉默,近乎木訥的沉默。RD溫特斯,在我國已經十分出名了,是依靠更為出名的斯皮?伯格、湯姆·漢克斯和史蒂芬·安布羅斯介紹到中國來的,憑藉的就是《兄弟連》這一美版電視劇媒介,後來,大家都知道這么一個Winsters少校,曾經帶作為一支新型戰鬥部隊的基層指揮官,參加了D日猶他海灘登入、市場花園、巴斯托涅突出部幾場惡仗,並成功的率部生存下來,這個1918年出生的老兵,今年已經91歲。
“黑暗的記憶不會消退,你與之共存,這些記憶成為你的一部分”。“找到靜謐的安寧是每個士兵的夢想,有的人尋找的時間比別人更長些。根據我的經驗,找到靜謐要比找到安寧容易的多,真正的安寧一定是發自內心的。”
這本《BeyondBandofBrothers》是2006年溫特斯前傘兵少校的回憶錄,補充了安布羅斯的原書的一些不足,作為一個88歲高齡的老者,在生命的後期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給我一種奇怪的使命感,似乎這是少校最後的mission。也許是在9.11之後,他覺得自己作為老兵的義務。這些人的感觸不是我們能理解的——不能完全理解——也不是我們可以簡單效仿的。
MacAuther說:Oldsoldiersneverdie,theyjustfadeaway.有多少老兵就這樣安靜的fadeaway了,還有多少口述歷史需要現代人予以記憶。
溫特斯似乎在這部書中主要講解了一種領導力,而這個謙遜的只有戰場暴力的人總結的第一條就是:人品無暇。這是我絕對不能做到的,但是我喜歡安東·米勒在《曾為蒼鷹》中的這句話(薩姆·達蒙):你出生在哪裡,你當然無法決定;你在哪裡死,你也可能無法控制。但是你能夠而且應當過好這兩者之間的日子,做一個好人。
【兄弟連的愛好者都應該看一看】(豆瓣——logout)
看完兄弟連原著或電視劇的人都知道溫特斯是一名勇敢的戰士,出眾的營連指揮官。看完他的回憶錄就會發現他還是一名優秀的作者。全書只有二十萬字左右,內容精煉,文筆流暢,完全沒有老兵回憶錄里常見的枯燥乏味的流水帳,個人覺得他的回憶錄寫的比鮑威爾那本《我的美國之路》更具可讀性(也可能是身為中級指揮官的溫特斯不像鮑威爾那樣需要對自己曾經的一些行為進行掩飾吧)。
全書以作者本人的軍旅生涯為主線,補充了很多兄弟連原著中由於種種原因沒能收錄的內容,尤其是作者升入營部後的見聞,並且加入了作者對各種事件的主觀看法。作者所補充的營團一級的內容使讀者可以對101師,506團,2營,E連這些不同級別的單位(也就是美軍所謂的“指揮鏈”ChainofCommand)在戰場上的聯繫和E連的變動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因此,雖然這本回憶錄與安布羅斯在《兄弟連》里引用的不少原始素材相同,但並不會讓人感到重複。
排版不能讓人滿意,字型設定偏小,行距過大,如果字型大些就好了。翻譯在近年來的軍事歷史題材作品裡也算得上佳作了,雖然有一些軍事方面的細節還不能讓軍迷完全滿意,但總的來說要比同出版社的《兄弟連》以及同期的《遙遠的橋》、《史達林格勒》強不少。希望第二版能有更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