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要】:
華生這本1925年出版的《行為主義》可以看作是他對自己行為主義研究工作的一個概括,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本書所闡明的行為主義理論體系在20世紀20年代風靡一時,深刻地影響了心理學的進程,是西方現代心理學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它的矛頭指向心理學兩個中心思想,即意識心理學和內省主義,把行為作為心理學的對象,把客觀法作為心理學的方法。這是一場破主觀心理學、立客觀心理學思想的革命,並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的積極意義。”【作者介紹】
華生(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的創始人。1878年出生於美國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城外的一個農莊,16歲時進入格林維爾的福爾滿大學學習哲學,21歲獲得哲學碩士學位,1900年入芝加哥大學研究哲學與心理學,師從教育哲學家杜威、心理學家安吉爾、神經生理學家H·H唐納爾森和生物學家洛布(J.Loeb)。洛布認為大部分動物,甚至人的某些行為也是由其體內的物理、化學特性所支配的,這一點對華生的觀點有重要影響。1903年華生以論文《動物的教育》獲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隨之出任芝加哥大學講師和心理實驗室主任,1908年受聘為霍普金斯大學正式教授。1913年《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文章發表,行為主義正式誕生,當時在心理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1914年《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出版,同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此時的他不過才36歲,從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後也僅僅11年的時間。1918年獲福爾滿大學名譽博士。1919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美國軍事航空服務社少校。1920年因主持一項有關性行為實驗研究,引起家庭糾紛與妻子離婚而被迫辭職並離開學術界,改行從事商業活動,直至1945年退休。1957年,美國心理學會為表彰華生對心理學的貢獻,授予華生榮譽金質獎章。1958年華生因病逝世,享年80歲。【作品內容概述】
1925年出版的《行為主義》,是華生行為主義的通俗表述,1930年華生對這本書進行了修訂,這是他在心理學方面最後一項專業工作。【簡要評介】
華生的《行為主義》是華生關於行為主義理論的最後且具有決定意義的陳述和聲明,本書所闡明的行為主義理論體系在20世紀20年代風靡一時,深刻地影響了心理學的進程,是西方心理學史上的第一次革命。(1)從研究對象來看,行為主義徹底清除心靈主義的東西,把心理學對象由自我封閉的主體意識變為可觀察、證明的客觀行為;(2)從研究方法來看,行為主義堅決摒棄內省主義,把研究方法由主觀內省法變以客觀觀察法;(3)從心理學的性質來看,行為主義徹底抨擊傳統心理學的玄學性,把心理學的學科力求由類似於哲學的主觀的思辨科學變為真正像自然科學那樣的、以直接經驗材料為基礎的客觀實證科學。正如舒爾茨所指出,“在對象和方法這兩方面,華生的新心理學都是力圖建立一門完全擺脫心靈主義概念和主觀方法的科學,也就是像物理學那樣的客觀的科學。”華生的《行為主義》所闡述的理論觀點不僅對西方心理科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涉及到了許多其他學科,儼然成為一種新的思想潮流。倫敦的《國家》雜誌曾登載過一篇評論華生的《行為主義》一書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他的新書聲稱,不僅要提出一個新方法論,甚至不僅提倡一些新的心理學理論,且要建立一種在他看來將要對倫理學、宗教、精神分析——實際上將要對一切心理科學和道德科學進行革命的體系。”武德沃斯(RobertSessionsWoodworth)也指出:“一個文學評論家在1930年可以斷言,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幾乎平分了現代的西方世界,且在二者之中,行為主義也許更投合美國人的氣質,因為它基本上是有希望的和民主的。”③就連出言較為謹慎的波林也說:“華生的信念後被稱為‘天真的行為主義’,但是它是一種積極的信念,恰當地適合美國人的氣質。在20世紀20年代,似乎整個美國都成為行為主義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