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名貴的繪畫,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一幅畫可和它相媲美。大多數美術理論家認為,達·文西畫了一幅有生命的年輕婦女的優美形象,抒發了人文主義者對現實之美的酷愛,歌頌了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他選擇了一位精神上得到解放,驅散了昔日的呆板而發自內心的微笑的少婦。不錯,畫家確實卓越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的喜悅。

蒙那•麗莎 77×53厘米 法國巴黎羅浮宮 [義大利]達·芬奇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最負盛名的肖像傑作,《蒙娜•麗莎》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據同時代的傳記作家瓦薩里記載:“蒙娜•麗莎”原是佛羅倫斯一位皮貨商的妻子,達·芬奇畫她的時候(1503年畫起),年僅24歲。這位婦女剛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女兒,悲戚抑鬱。畫家為了讓她面露微笑,想出種種辦法:請樂師給她奏樂、唱歌,或說笑話,讓歡快的氣氛幫助她展現笑容。 畫上的蒙娜•麗莎呈現的笑容雖是微弱的,但可以從她的眉宇間看出內心的愉悅,一絲微笑似乎剛從她的臉上掠過,稍翹的嘴角,舒展的笑肌,可以讓人微微感到這位夫人在被畫的時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詳的儀態,表明她的微笑還是平靜的。不致引起情緒上的大波動,是一種古代婦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現。由於蒙娜•麗莎的微笑那樣意味深長,不少美術史家稱它為“神秘的微笑”,少數資產階級美術家乾脆給達•芬奇加了一頂“神秘主義”的帽子,這是很不妥當的。在受基督教禁慾主義控制的年代裡,婦女的行止受到許多約束,她們不能充分地表現自己的歡樂與痛苦,不然,就是對上帝的“褻瀆”。所以中世紀的肖像畫,一般都被畫得呆板、僵硬,面部毫無表情。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開始為表現人的感情而費盡心機,為了畫出蒙娜•麗莎的真實形象,他還從解剖生理學上進行研究,探索隱藏在皮膚下面的臉部肌肉的微笑狀態,研究人在輕鬆愉快時的心理變化與反應過程。為了這,他廢寢忘食,有時,從微風吹起了湖上的漣漪這一現象,也會引起他的注意,啟發他去修改自己的畫面。 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

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娜•麗莎的一雙手。這雙柔嫩的手被畫得那么精確、豐滿,完全符合解剖結構,展示了她的溫柔,更展示了她的身份和階級地位。從這雙手可以看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蒙娜•麗莎沒有華麗的服飾,一條深褐色的頭紗上,也不帶任何裝飾品;衣紋的自然褶襞被畫得很認真。他用一種調膠的顏色來表現軟緞的質感 。袒露的胸部顯示了這位婦女的健康、華貴和青春的美。在背景處理上,達•芬奇運用的是“空氣透視法”,讓後面的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遙遠的深處,仿佛這一切都被籠罩在薄霧裡,以此來突出形象的地位。

這樣一幅不大的肖像畫(77×53厘米)竟用去他4年的時間,這說明達•芬奇不是僅僅為了畫好一個貴婦人的肖像,他在藝術上是有所追求的。 對《蒙娜•麗莎》的藝術價值,不能僅僅從肖像被畫得生動逼真上面去考慮,更重要的是,達•芬奇在這幅畫上體現了他先進的藝術思想,即以科學的精神去觀察自然的態度。達•芬奇主張在藝術上要做自然的兒子。可是在神學思想里,人是被看成罪惡的化身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與宗教世界觀完全相反,它是一首讚美自然的頌歌。他的肖像畫確鑿地肯定了人生和它的美的意義。 這幅畫作於1503~1506年間,距今已有480年的時間,一直來人們對這幅畫的種種謎團有各種神奇的解釋。最近,西方有些美術史家利用最新電腦程控數據,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聳人聽聞的“發現”,認為這幅貴婦人的肖像實際上是按照畫家本人的《自畫像》來創作的。科學探索可以把一些本來已成定論的結論加以推翻,我們期待這種有益於了解人類文明奧秘的探索的深入。這一幅迄今被肯定的原作現被珍藏在法國巴黎羅浮宮內。

《蒙娜·麗莎》《蒙娜·麗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