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19歲的時候,我知道了一個詞:鬱悶。
21歲的時候,我的世界觀發炎了,有了陰影。22到25歲的時候,我似乎不會高興了。細細想想,這是上了大學的結果。
大學裡,你得到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也許人越大,越感覺自己在社會中的渺小。
青春像一條抓在手裡的泥鰍,歡蹦亂跳,不經意間便會從指縫悄悄溜走,當發現的時候,只剩下一個尾巴,越想抓住它,越用力去抓,它跑得越快。
作者:孫睿著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9-1
字數:200000
版次:1
頁數:248
印刷時間:2005/09/01
紙張:膠版紙
ISBN:9787535430984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最值得回味的校園生活剪影:課桌上的畫像、臭球鞋、女生宿舍的暖壺、在雙槓上飄蕩的書包……
《草樣年華Ⅱ》,10000000大學生競相傳閱的校園寶典,是《草Ⅰ》的延續和發展,成長中的孫睿以更加精煉的黑色冷幽默,讓你在捧腹大笑之餘,心頭不免掠過一絲憂傷。用真實貼切的故事,紀錄屬於你、我、他的時代。最受讀者關注的邱飛和周舟的戀情,在《草Ⅱ》中有了大結局。孫睿說,現在回首《草樣年華》,感覺文字粗糙、情節幼稚。《草Ⅱ》無疑是《草Ⅰ》的最新升級版,成長中的孫睿以更加精煉的黑色冷幽默,讓你在捧腹大笑之餘,心頭還不免有一絲憂傷。真實地描述了北京20多歲年輕人的當下生活,是一部講述成長、記述成長的青春祭。紀錄屬於你、我、他的時代。
作者簡介
孫睿,男,1981年出生北京工業大學畢業,代表作《草樣年華》。2004年之前,沒人知道孫睿是誰,而僅僅幾個月時間,一本《草樣年華》已讓孫睿躋身“5大偶像”的行列了。傳聞中他曾就《草樣年華》以十萬向韓寒下了戰書,雖然這一傳聞最終被當事人否決,但孫睿和他的《草樣年華》終究也火了一回,甚至也可以說比《花樣年華》來得更生猛!書摘插圖
大學裡我曾經有個貌美如花溫柔體貼的女朋友,她叫周舟。如果不是因為當時在校生不準結婚,我們差點兒就領證了,不過幸好沒領,要不我現在又多了一個離婚證。畢業後她去了法國,最後一次見到她是在首都機場,她只留給我一個背影,便匆匆離去。聽大學裡睡我上鋪後來被學校開除從此我的上鋪就一直空著以前習慣踩著我肚子或腦袋下床以後再也沒有這種機會了的楊陽說,周舟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班。那年楊陽報名參加了一個法國“七日游”,包吃住和往返的機票,還有諸多旅遊景點的門票,才七千塊。當初他被學校開除後,在社會上混了一段時間,發現沒有一技之長難以立足,又在第二年參加了高考,考回學校,換了一個專業,上了中文系。中文系是學校新開的專業,教務主任有一次登錄學校論壇瀏覽,發現學生們貼在網上的文章文筆甚好,很有思想,有些話說得比校長都有道理,可是卻學著自己並不喜愛甚至厭惡的專業,不要說創造科研成果,就是連通過考試都勉為其難。於是教務主任建議學校開辦人文學院,設立中文、新聞、廣告、多媒體製作等專業,培養多行業人才。楊陽再次進入大學的第一年,就出了一本詩集,叫《悲而不傷》,書商出的,賣得不錯,特別是在大學裡讀者甚廣,還上過圖書銷售排行榜,究竟印了多少楊陽也不知道,書商耍賴,只給了他八千塊錢,然後就把公司註銷了,讓楊陽無處可找。一氣之下,楊陽用那些錢報了旅遊團,到法國轉了一圈發現上當了。吃的都是中國菜,導遊說怕法國菜不合大家胃口,所以特意訂的麻婆豆腐和宮保雞丁。旅遊團所到之處也都是不要錢免費參觀的街道和公園,就像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是個人就能逛,不是人也能逛,王府井步行街樹坑裡的那些狗屎足以證明出入於此多么自由,而旅遊團的行程介紹中卻會煞有介事地寫著:“中國最富盛名的讓無數中外遊客流連忘返的百年老街”。北京的兩廣大街上坐落著一處並不起眼還不算破舊的房子,門口掛了一塊匾:紀曉嵐故居。打小跟北京長大,對於這座房子早已習以為常,在我的印象里,它和路邊的垃圾箱沒什麼兩樣,但每次從這裡路過,看到一群戴著小紅帽的外地遊客饒有興趣地在門前拍照留念的時候,我就能想像到楊陽佇立在香榭麗舍大街上的時候有多無聊。讓楊陽心裡平衡的是,聽說有人花一萬二去法國旅遊,享受的待遇和自己差不多,就是多在一家中國餐館裡聽著馬賽曲吃了幾個法國蝸牛,要不是因為價格貴,真沒覺得比北京街邊大排檔的炒田螺好吃多少。由此得出結論:……編輯推薦
過去,我們大學生是大熊貓,
現在,成了被遺棄的街頭野貓。
1000萬大學生競相傳閱得校園寶典,80作家孫睿繼《草樣年華Ⅰ》、《活不明白》後又一青春小說力作。這部青春小說的書里書外,都洋溢著濃厚的校園氣息,從封面、插圖,到勒口,都有最值得回味的校園生活剪影:課桌上的畫像、臭球鞋、女生宿舍的暖壺、在雙槓上飄蕩的書包……
本書是《草Ⅰ》的延續和發展,最受讀者關注的邱飛和周舟的戀情,在本書中有了大結局。孫睿曾說,現在回首《草樣年華》,感覺文字粗糙、情節幼稚。本書無疑是《草Ⅰ》的最新升級版,成長中的孫睿以更加精煉的黑色冷幽默,讓你在捧腹大笑之餘,心頭還不免有一絲憂傷。作品真實地描述了北京20多歲年輕人的當下生活,是一部講述成長、記述成長的青春祭,紀錄屬於你、我、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