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詩

苕溪詩

《苕溪詩》是米芾中年的作品。書於元祐三年(1088年),當時米芾已三十八歲,在遊歷蘇州無錫,此卷是他出發造訪無錫之前的手筆。雖中年已到,但字中卻不乏天真之氣,以胸中之美,貫注全篇,整個書風令人驚嘆不已。

基本信息

書法內容

苕溪詩苕溪詩
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為秋。久賡白雪詠,更度采菱謳。縷會(此字誤書旁註卜乃點去符號)玉鱸堆案,團金橘滿洲。水宮無限景,載與謝公游。
半歲依修竹,三時看好花。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嘩。朝來還蠹簡,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歲,諸公載酒不輟。而余以疾,每約置膳清話而已,復借書劉、李,周三姓。
好懶難辭友,知窮豈念通。貧非理生拙,病覺養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厭鴻。秋帆尋賀老,載酒過江東。
仕倦成流落,游頻慣轉蓬。熱來隨意住,涼至逐緣東。入境親疏集,他鄉彼此同。暖衣兼食飽,但覺愧梁鴻。
旅食緣交駐,浮家為興來。句留荊水話,襟向卞峰開。過剡如尋戴,游梁定賦枚。漁歌堪畫處,又有魯公陪。
密友從春拆,紅薇過夏榮。團枝殊自得,顧我若含情。漫有蘭隨色,寧無石對聲。卻憐皎皎月,依舊滿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創作背景

文人體
米芾的書體很見文人的間適、優雅的通病。筆畫粗細的變化,構成了米芾書體的美妙之處,因此字字皆有新法。筆畫雖然相同,但到了米芾的筆下,同一字卻有曠世之美,通篇的構築,布局的安排,皆有讓人驚嘆之處。頗見文人內心獨立,以高雅為己任的追求。
中年天真之作
《苕溪詩》是米芾中年的作品。書於元祐三年(1088年),當時已三十八歲。那時他在遊歷蘇州無錫,此卷是他出發造訪無錫之前的手筆。雖中年已到,但字中卻不乏天真之氣,以胸中之美,貫注全篇,整個書風令人驚嘆不已。

歷史傳承

皇家的藏品
此卷原為清代的內府藏品,溥儀出宮時帶到了長春,後失散流落民間。卷中“念養心功厭”六字殘失,“載酒”二字缺損。1963年故宮收得此卷,鄭竹友先生傾力根據未損前的照片將以上所缺之字補全,給了我們一個窺見其全貌的機會。

作者介紹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後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時任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精書畫,繪畫擅長水墨山水,作潑墨雲山,自云:“信筆作之,多煙雲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似便已。”(米芾《畫史》)創“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評:“老米畫難於渾厚,但用淡墨、濃墨、潑墨、積墨、焦墨,盡得之矣。”(《容台別集》)所創“米點山水”意過於形,極富筆墨情趣,使山水之格為之一變。書法初宗二王、顏真卿,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用筆變化多端,有“八面出鋒”之譽,結體欹側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書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並稱“北宋四大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