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姬》

《舞姬》

《舞姬》是由森鷗外所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書籍,發行於2006年7月28日。

基本信息

歌詞--

encoding: gb2312
Artist: 浮世繪
Title: 舞姬
Album: 《Life Exhibition(EP)》
所屬專輯:《Life Exhibition(EP)》
浮世繪
曲:梁翹柏 詞:梁翹柏 編:浮世繪

苦憶中的星夜 可知她的心內
滿載過去的悲憤 街中稀疏依舊
可惜街燈影下 以往笑臉找不到

秋天的風彷彿輕輕吹是為了今夜
千杯情絲像似畫已褪色

秋深憶起花落 怎可掩飾失落 看那眼淚已傷透

想起當天的夢 早於風中消逝 倍覺世界更冰泠
心傷的他只想將悲哀盡幻化生命 最後殘火 在舞中盼再生

搖動舞衣 再別以往情事 陪著舞影 眼淚似是流不倦
何用嘆息 已是過去的往事 隨著舞曲中 終於消失霧煙里

苦憶中的星夜 怎可掩飾失落 看那眼淚已傷透

中稀疏依舊 可惜街燈影下 倍覺世界更冰泠

心傷的他只想將悲哀盡幻化生命 最後殘火
在舞中盼再生

搖動舞衣 再別以往情事 陪著舞影 眼淚似是流不倦
無用嘆息 已是過去的往事 隨著舞曲中 終於消失霧煙里

浮世繪簡介

浮世繪,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也叫德川幕府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民族特色的藝術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藝術。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浮世繪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但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在亞洲和世界藝術中,它呈現出特異的色調與丰姿,歷經三百餘年,影響深及歐亞各地,十九世紀歐洲從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諸流派大師也無不受到此種畫風的啟發,因此.浮世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浮世繪的藝術,初期原為肉筆浮世繪,即畫家們用筆墨色彩所作的繪畫,而非木刻印製的繪畫。肉筆的浮世繪,盛行於京都和大阪,這個畫派的開始,是帶有裝飾性的。它為華貴的建築作壁畫,裝飾室內的屏風。在繪畫的內容上,有濃郁的本土氣息,有四季風景、各地名勝,尤其善於表現女性美,有很高的寫實技巧,為社會所欣賞。這些大和繪師的技術成就,代代相傳,遂為其後的浮世繪藝術,開導了先路。
江戶時代是日本封建社會的晚期,它和我國的清代相吻合。由於經濟的增長,城市裡首先產生一種“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由於市民文化迅速得到發展,作者雲起,需要量擴大,大量印製,以供需求。從而使肉筆浮世繪進入版畫浮世繪階段。浮世繪版畫的印刷技巧,初為單純的墨摺本,以後發展有丹繪和漆繪,用彩筆添入的。真正的套色版畫錦繪,在公元1643年至公元1765年前後出現,浮世繪的印刷技術,達到一個高潮,如錦繡萬花,絢爛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
浮世繪的題材極其廣泛,有社會時事、民間傳說、歷史掌故、戲曲場景和古典名著圖繪,有些畫家還專事描繪婦女生活,記錄戰爭事件或抒寫山川景物……它幾乎是江戶時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而所有這些題材的基調則是體現新興市民的思想感情。一些追求自由戀愛和諷刺封建禮教的作品在民間流布極廣。
浮世繪木刻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形式:“繪本”和“一枚繪”。所謂“繪本”,即是插圖畫本。它在江戶初期是以古典小說的插圖為開端,後來陸續出現通俗的插圖讀物,到萬治年間,隨著市民小說的產生,這種木刻繪本更加迅速發展。民間畫師菱川師宣便是這種“繪本”的創始人。
“一枚繪”,即單幅的創作木刻,它給單獨欣賞一幅畫開創了條件,畫工也更精細一些。尺寸大小不等,總計有二十束種,均按刻制方法、套色多寡不同而分為“墨繪”、“丹繪”、“漆繪”、“浮繪”、“錦繪”、“藍繪”等品種。
浮世繪木刻技法不追求木刻的刀味,卻注意木質紋理的表現效果,而且對於線條的流暢放在極主要的地位,往往需要畫、刻、印三者共同合作來使作品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他們創造的木紋法、光澤法、雲母粉法、無色印刷法等等都是在力求線條與配色取得高度和諧這一目的上總結出來的作畫經驗,擺脫了過去向來使用毛筆的束縛。
日本浮世繪是順應市民經濟文化高漲的年代而產生的,對社會生活有深刻的影響,因此,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浮世繪的作者都出身民間,沒有一個御用畫家,但到了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由於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盛行,致使這種藝術失去了健康的內容,追求色情和低級趣味,漸漸地終於走向衰亡。浮世繪今雖已被現代印刷術所代替,但它那豐富的藝術成果依然為各國人民所珍視。
浮世繪不僅是江戶時代最有特色的繪畫,而且由於它對西方現代美術的推進作用而聞名世界,在西方甚至被作為整個日本繪畫的代名詞。從製作手段上看,浮世繪分為兩種:木版畫和肉筆畫。前者是刻制印刷而成,後者是手繪而成。江戶時代的人們更珍惜比版畫產量小的肉筆畫,也留下許多優秀作品。但是,浮世繪之所以能在長達兩個世紀以上的時間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木版畫這一未開拓的領域中追求新技法和新形式的各種可能性。因此,浮世繪樣式的展開,主要是在版畫中進行的。
在形式方面成為浮世繪版畫母胎的,是木版插圖本。在內容上成為其母胎的則是寬永風俗畫。木版畫在日本曾用於佛畫,17世紀以來受到新傳入的明朝木版插圖本的影響,在寬永年間形成日本木版插圖的初步階段。17世紀後期,成為浮世草子前驅的新插圖本適應新興市民階級的要求陸續刊行,並取寬永風俗畫樣式。江戶以1657年的大火為契機,市民階層掀起移植京都文化並創造獨自文化的熱潮,大量刊行各種色情插圖本,在木版插圖上也出現新鮮的創造意欲。
直至師宣出現時,風俗畫製作的據點仍然在京都,與浮世繪版歪相關的插圖本新動向也首先在京都興起。但是由於傳統環境的原因,木版單張印刷業不太發達,致使浮世繪木叛畫始祖的桂冠戴到了菱川師宣的頭上。京都的西川袖信(1671~1751)的業績同樣值得注意,但活動年代稍遲於師宣。袖信除了肉筆畫外,還有大量的歪本、插圖本,可與江戶浮世繪師抗衡。並且大多為墨印,題材大部分是美人風俗圖。他擅長以京都風格的細緻柔軟的曲線將女性柔美的姿態表現在版畫上,因此具有新的意義。他的美人畫極大的刺激了奧村政信、石川豐信等江戶浮世繪師,特別是對於鈴木春信美人畫樣式的建立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江戶繼清信、清倍、安度等人後登場的是:奧村政信(1688~1754)、西村重長(?~1756)、石川豐信(1711~1785)、烏居清滿(1755~1785)等。在他們活躍的時期內,浮世繪版畫中又產生了紅繪、漆繪,由原來的丹繪發展為更先進的手工著色方法,再發展為初級彩印——紅印階段,在表現方法上還受京都浮世繪的影響,整體上纖細化,抒情化。
 紅繪,是用紅顏料代替丹,再加上其他四五色細心分色描繪的方法。漆繪,是在紅繪中的頭髮和衣帶的著墨部分摻膠而發出漆一樣的光澤,再撒金粉而增添光彩。由於紅繪這一名稱易與紅印繪混同,故普遍將它包括在漆繪中。漆繪創造者,據說是奧村政信。他既是浮世繪師,又是出版商,富於幻想。起初採用西川袖信的畫風,製作柔和的墨印和丹繪,1715~1720年間,用漆繪手法製作美人畫和演員畫,直接推廣了這種新方式。比這稍遲而於1730年代出現的浮繪,據說也由政信首創。
浮繪是將歐洲的透視遠近法好奇地用於描繪街景、遊廊、劇場,大概最早採用了當時京都和江戶市民引為珍貴的“蒂機械”(一種聚光觀測鏡)。這充分反映出他注意社會動向的性格。
發明紅印,大約是1740年,可能受到從長崎輸入的中國彩印版畫的啟迪。當初是採用紅和綠及其他少數色彩,奧村政信、西村重長很早就吸取這種新手法製作出優秀作品。紅印從1760年頃逐漸增加色彩,向多色彩印發展。它作為以後錦繪的準備階段具有重要意義。
它的淵源來自原有的“大和繪”。“大和繪”是專供貴族鑑賞和在上層社會中盛行的一種帶有濃厚裝飾性的藝術;而浮世繪是表現民間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種藝術形式。浮世繪最初以“美人繪”和“役者繪”(戲劇人物畫)為主要題材,後來逐漸出現了以相撲、風景、花鳥以及歷史故事等為題材的作品。畫面的著色,開始只有黑白兩色,逐步發展為簡單彩色,最後成為多色的“錦繪”。
日本元祿時期的菱川師宣是浮世繪藝術的創始人。為日本繪畫史打開了新的境界。浮世繪一經出世,就受到了廣大市民的喜愛。
這種版畫的構成,與我國古代版畫的畫印方法相同,由畫師、雕師、拓師按順序分工合作來完成。首先由畫師作畫,再由雕師刻版,最後由拓師按照畫面不同的色彩分別拓印成畫。這種在木板平面上刻出複雜而又精緻的線條,再彩拓成畫的高超技術,曾被西方畫家視為一種不可思議的技藝。
隨著浮世繪藝術的發展,湧現出許多著名畫師,除了創始人菱川師宣外,比較著名的還有揭開浮世繪的黃金時代帷幕的鈴木春信;美人繪大師鳥居清長與喜多川歌呂;戲劇繪巨匠東洲齋寫樂:還有寫實派大師葛飾北齋,以及將風景繪技巧推向頂峰的一立齋廣重等名師。以上六人被稱為“六大浮世繪師”。
浮世繪藝術占據日本畫壇二百六十餘年,直至明治維新拉開序幕前逐漸消退。這顆跨越三個世紀的東洋藝術明珠,在世界美術史上占有它光輝的一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