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舉全村之力》](/img/0/efe/nBnauM3X2ATOzUzM3UjM4IDN1ITM1MTO0QDMwADMwAzMxAzL1I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作者: (美)希拉蕊·羅德姆·柯林頓 著,曾桂娥 譯
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 2009-4-1
版次: 1
頁數: 309
開本: 16開
I S B N : 9787542629074
內容簡介
非洲有句諺語: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本書書名“舉全村之力”(It Takes a Vmage)即來源於此。
1996年,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公眾人物之一,時任美國第一夫人的希拉蕊·羅德姆·柯林頓闡述了要動員大家的力量來使社會成為一個地球村,以此來幫助所有的孩子健康、快樂、活潑地成長。本書是“一本關於關愛的教科書……充滿了值得一讀再讀的真理”。
在超過38年的時間裡,希拉蕊·羅德姆·柯林頓對孩子們投入了持之以恆的熱情,把他們作為自己的事業。她走遍全世界,觀察到了各個國家在培養兒童方面的舉措。希拉蕊長期以來的經驗——不僅僅是身為母親、女兒、姐妹和妻子,而且是作為律師、法律專家和政治家——鞏固了她內心的信念:孩子們如何發展、他們需要什麼才能取得成功,這一切與他們所生活的社會,以及社會如何支持、幫助家庭和個人密不可分。換言之,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
在為本書寫作的新序言中,希拉蕊反思了美國社會在過去十年間發生的變化,從網際網路的影響到兒童早期發展和教育領域的新研究。她探討了美國日益關注的問題,如安全、環境和國債,審視了美國所取得的進步及有待完成的工作。
《舉全村之力》已然成為經典,十周年版以豐富的資料闡明:我們今天所做的如何撫養孩子、如何支持家庭的選擇將決定我們如何面對21世紀的挑戰。
目錄
![《舉全村之力》](/img/3/377/nBnauM3X3UDNyQDMxkjM4IDN1ITM1MTO0QDMwADMwAzMxAzL5I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引言
舉全村之力
家庭不是孤島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守護者
“鐘形曲線”說混淆視聽
孩子出生時沒帶說明書
世界匆匆,孩子們不
萬千寵愛不如防患於未然
安全不僅僅是一條毯子的事
你能給孩子的最好工具是一把鐵鍬
孩子天生就是信徒
童年也可以是所好學校
培養孩子是平等的工作機會
照顧孩子不是觀賞性運動
教育=期望
眼見為實
每個企業都要有家的擔當
兒童也是公民
為孩子,讓我們共建理想村莊
注釋
索引
致謝
文章節選
舉全村之力
孩子不是我行我素的個人主義者。他們要依賴自己認識的人以及更多的不認識的人,這些人每天作出的決策影響著他們的幸福。我們所有人,無論我們是否承認,都有責任決定我們的孩子是否在一個不僅僅擁護家庭價值、並且重視家庭和兒童的國家長大成人。
在過去的25年裡,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為改善孩子們的生活而工作。我的工作告訴我,他們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源。但是,自己成為母親的體驗才讓我上了最為生動的一課。
當切爾西•維多利亞•柯林頓(Chelsea Victoria Clinton)第一次躺在我懷裡時,一種對她的愛和責任在我心中如潮水般湧起。儘管我已經看過很多書,研究過很多兒童,並曾為他們奔走,但是,這一切都無法讓我做好充足的準備,她的生命完全是一個奇蹟。我生平第一次理解了作家伊莉莎白•斯通(Elizabeth Stone)的話:“決定要一個孩子——這非常奇妙。那就等於決定永遠讓你的心在你身體外面行走。”
![希拉蕊《舉全村之力》將出中文版](/img/f/360/nBnauM3XyUTNygDM4kjM4IDN1ITM1MTO0QDMwADMwAzMxAzL5I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75年我們剛結婚的時候,比爾和我就想要一個孩子,但是我們運氣不佳。l979年,度過了一個期待已久的假期後,我們預約了不孕門診。哎呀,我竟然在那個假期里懷孕啦!(我經常對我丈夫說:如果我們的假期多一點,我們可能有更多孩子!)
比爾時任阿肯色州州長,大家都在討論我懷孕的事情,以至於我以為當我生孩子的時候全州的人都會到場。很多人的確到場了,但是,據我所知沒有一個人拍照片,否則那些照片肯定逃不過你的眼睛。朋友們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關於如何度過孕期及照料孩子的有用的忠告。我最喜歡的一條來自一位曾經當過橄欖球運動員的身材魁梧的朋友,他說:“就把嬰兒作橄欖球,把它緊緊抱在懷裡。”我們看各種指導書籍,向醫生、護士和助產士問過的問題數不勝數。
我說服比爾去參加拉美茲課程,在那兒他和其他即將初為人父的男人們安靜地坐著,雙手抱在胸前,試圖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置身事外的樣子。我們的老師問有多少人曾經帶過孩子或者抱過嬰兒,或者為孩子洗過澡、換過衣服時,一些人開始嘀咕,但幾乎沒有人舉手。然後老師又問有多少人因為負責照料嬰兒而怕得要命,這時人群中爆發出緊張的笑聲,很多隻手舉了起來。那之後,你再也無法讓他們安靜下來!
儘管我們做了許多準備,但是當我比預產期提前三周要臨盆時,我還沒有準備好。比爾•柯林頓州長手裡拿著拉美茲清單,急匆匆四處奔忙,幫我收拾東西。清單上有一項是一個小塑膠袋,裡面需要裝上冰塊以便讓我在生產過程中吸吮。當我艱難地走到汽車旁時,我看到一個人正將一大包冰塊往箱子裡裝。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人們幫助一個女人翻過鐵達尼號的欄桿時,她說:“我是撳了鈴要冰塊,但不是要冰山,這也太荒謬了!”
切爾西的出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每個父母都渴望的最快樂的禮物,同時也讓我們感到謙卑。跟其他孩子一樣,切爾西一出生就很自主,臉上帶有一種堅毅的表情,流露出專注和執著,後來我們逐漸熟知她的這些品質。我祈禱我能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我的每一次不確定和懷疑都摻雜著奇妙和震驚。我自己開始發現一個亘古不變的真理:為人父母者有力量重新定義生命的方方面面——婚姻、工作、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等。進入我們世界中的、力量和希望構成的無助組合向我們展示真實的自我——我們是誰,我們不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希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從我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起,我就喜歡跟孩子們在一起,看他們的表情或者聽他們講故事。像許多家裡的長子長女一樣,我通過照顧自己的兩個弟弟學會了照料孩子。我十幾歲時看護別的孩子。13歲時我得到第一份“真正的”工作——夏日的早晨在公園中照看孩子。通過教會,我幫助照看移民農業工人的孩子,當他們的父母在我家附近的果園和菜地里幹活的時候,我就去幫忙看管。
在大學裡,我擔任孩子的家庭教師。後來,我得到法學院的批准,可以在常規課程中增加一年,學習兒童發展。當我在街上遇到孩子時,我會想像他們的生活,擔心他們的成年過程。作為法律教授和保護兒童基金會(the Children’S Defense Fund)的專職律師,以及在我私人執業過程中,我親眼目睹了未能在兒童最重要的階段投入精力所帶來的後果。我們常常發現,兒童的最大利益似乎既不是個人也不是國家的首要議程。
其後果,我們都看到了:兒童的潛能輸給了足以壓垮精神的貧窮;由於支付不起昂貴的保健,兒童的健康被毀壞;兒童的心靈在離婚和監護權之爭中迷失;兒童的未來在不堪重負的寄養體系中變得虛無縹緲;兒童的生命在虐待和暴力中隕落。因為我們辜負了孩子,我們的社會被自己打敗。
之後,我有了自己有待關愛、去憧憬、去擔憂的孩子。跟大部分母親一樣,在我們家我是個最愛操心的人。切爾西出生後,我從每周操心五天發展到連周末也發愁。我最大的挑戰是壓制住自己保護女兒、不讓任何人、任何事傷害她或令她失望的渴望。每個父母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生命是無法預估的,並且孩子對於獨立的欲望實在太強大。
在我女兒4歲時,夏日的某一天涼得似乎有些不尋常。但是她不聽我的話,拒絕穿毛衣。當她認為我已經超出了一個正常的母親的擔憂時,“媽媽,我不覺得冷,”她說,“也許你是覺得冷,但我的溫度計跟你的不一樣。”但是,跟許多父母一樣,我覺得現在在美國養育孩子實在有太多的東西要擔心。
舉目四望,從暴力、冷漠、家庭破碎到酒精、香菸、性、濫用藥物的誘惑,從貪婪、物質主義到精神空虛,這一切都在傷害我們的孩子。這些都不是新問題,但在我們的時代,這些問題更加嚴重。在如此陰鬱的背景下,在事實和情感意義上養育強壯的孩子、支撐家庭的戰鬥變得更加如火如荼。這場戰鬥抓住了我的心臟、我的大腦、我的生命。
父母對兒女承擔著首要的責任,他們要給孩子餵食,唱歌哄孩子入睡,教他們騎腳踏車,激發他們的天賦,幫助他們開發精神生活,並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數不盡的、決定孩子未來的決定。我很幸運,因為我有一位勤勤懇懇的父親,他始終把家庭擺在第一位,還有一位全心全意照料我和兩個弟弟的母親。此外,我還擁有關心我的鄰居、盡職的醫生、富於挑戰的公立學校、安全的街道以及讓我父親擁有工作的經濟環境。我家的幸運大多不是父母能直接控制的,但是,仍然在其他成年人的控制範圍內,他們的行為會影響我的生活。
孩子生活在小家庭,同樣也生活於大世界。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依賴一大群其他“成年人”——祖父母/外祖父母、鄰居、老師、牧師、僱主、政治領袖以及數不勝數的對他們的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人。成年人管轄他們的街道,監管他們的食物、空氣和水的質量,製作他們在電視螢幕上看到的節目,經營讓他們的父母得以工作的企業,制定保護他們的法律。我們每個人都在每個孩子的生命中扮演一個角色: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
毫無疑問,現代村莊的構成會讓第一次說出這句諺語的聖人感到迷茫。在早期社會,從前的地方,甚至直到不久前在我們自己的文化里,“村莊”都是指一個具體的地理位置,人們和家人生活、工作在一起。對很多人而言;看到這個詞還是會讓他們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個路標:“家鄉美國小鎮,人口5340”,然後就想起當地教堂和居民俱樂部的標誌。
但是對我們大部分人而言,村莊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實際上,我們的文化已經變得太瘋狂雜亂、支離破碎,很難描繪出一幅現代村莊的圖景。大家庭很少居住在同一座鎮上,更別提同一所房子裡了。在很多社區里,犯罪和恐懼讓我們大門緊鎖。過去我們常常坐在門廊或過道上跟鄰居閒聊,現在我們坐在昏暗的客廳里看碟片。我們不再在大街上閒逛,而是花大量時問開車,去逛大同小異的商場。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參加市鎮協會、教會、聯盟、政黨,甚至不再加入保齡球俱樂部。
當下村莊的範圍已經遠遠擴張到城鎮以外。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通過收音機、電視、報紙、書籍、電影、電腦、碟片、手機和傳真機與大量的人和事接觸。技術讓我們與技術所創建的非個人化的地球村緊密相連。
對很多人而言,這個美麗新世界似乎既不人性化,也不宜居。於是人們渴望回到“過去的好日子”,作為逃避當下問題的避難所,這也不足為怪了。但是,逃避的同時,我們也蒙上了自己的雙眼,無視在我們生活中繼續發展的村莊,看不到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村莊不再是地圖上的某個地方,或者是一個人名和組織的清單,但它的核心依然沒變:它是支持和影響我們的生活的價值和關係網路。
作為第一夫人,其殊榮之一就是可以有機會走遍世界,看個體和社會是如何幫助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孩子。我有幸與母親、父親、祖父母、外祖父母、公民俱樂部(ciVic club)、童軍團(Scout troops)、家長教師聯誼會及宗教團體對話。從這些對話中,我知道每個地方的美國人都在尋找,常常也找到了新的辦法來互相支持。
例如,全國各地街道組織拆除危房以保護步行上學的孩子們;企業採取有利於家庭的政策,開設兒童保育中心,提供家長教育和婚姻諮詢;教堂、猶太會堂以及其他宗教機構也不再局限於他們的傳統活動,開設了健身中心、復健組織(recovery group)以及代際日托中心(intergenerational davcare centers)-等等。家長教師聯誼會的出勤率曾經不高,但是現在,嬰兒的那一代人在返校日的夜晚蜂擁而至,來到學校擔任志願者,這讓一些校區的家長教師聯誼會重新煥發了活力。此外,無線電訪談節目、電子郵件以及網際網路等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聯絡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