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自沙縣抵龍溪縣值泉州軍過後村落皆空因有一絕水自潺湲日自斜⑴,
盡無雞犬有鳴鴉。
千村萬落如寒食⑵,
不見人煙空見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潺(chán)湲(yuán):形容河水慢慢流淌的樣子。⑵寒食:指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從這天起一連三天不動煙火,只吃冷食。也有的地方把請明叫“寒食”。
白話譯文
溪水潺潺地流淌,夕陽照射著農家。全村沒有雞犬叫,只聽烏雞叫喳喳。
千村冷落淒涼苦,如同寒食萬戶家。
不見炊煙升騰起,曠野蕭索幾點花。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五代梁開平四年(910年)。唐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弒唐昭宗,立李柷為昭宣帝(即哀帝)。為收買人心,偽裝豁達大度,矯詔召韓偓回京復職。韓偓深知一回長安,即入虎口,便不奉詔,攜眷南逃到江西撫州。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重視延攬人才,派人到撫州邀韓偓入閩。天祐二年(905年)八月,韓偓自贛入閩。這首詩為韓偓入閩後所作。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藩鎮軍隊擾民的罪惡。詩的第一句是從“溪水”和“夕陽”落筆。溪水照舊潺湲流淌,夕陽也依舊地照射著大地。如果與本詩的詩題和詩文的後三句聯繫起來,就會給“溪水”和一夕陽”塗上重重的悲哀的色采。那嘩嘩的水聲,夾著無限的悲愁,那慘澹的夕陽,塗抹在田野上,撒在流水中,這樣使潺潑的溪水更增添了悲愁的氣氛。詩中一連用兩個“自”字,就更增強了詩文的表現力。“水自潺緩”說明經過戰亂,溪流之上無人行船、無人渡河,所以河水也只有空空的自流了。太陽東起西落,似乎與人事沒有關係,可是在乎時,晨旭初紅,便有一無數的男女晨起勞作,夕陽落輝時勞動者扛鋤而歸。而如今,“村落皆空”,無人耕種。所以夕陽也只好空“自斜”了。詩文的第二句是從聽覺止來寫的。這裡沒有雞鳴犬吠,一片死寂,而且在這死寂中,不時傳來一聲聲烏鴉的叫聲。“雞犬之聲相聞”,這是和平的景象,可是如今,這裡既聽不到雞鳴又無犬吠,這一切告訴作者,這裡只是一片廢墟了。詩人在這裡用一“無”字和一個“有”字作一鮮明的對比。這一對比,突出了村落的冷落悽苦。詩文的第三、四句集中描寫村落。映入詩人眼底的,是杳無人煙的村落。在這夕陽斜照的時刻,“千村萬落,見不到一縷炊煙,這使詩人想到了寒食節——可是,這時不是寒食節,是兵災人禍洗劫了村莊。這裡寫出了兵災面積之大,災情之深。在這毫無生氣的荒野上,卻點級著幾技野花,給這死寂又增加了幾分淒涼的色調。
這首詩的藝術手法,最主要的是襯托與用字。杜甫的名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的是安史之亂時國家殘破的景象。有人評註杜甫這兩句詩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認為詩的可貴之處,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像杜詩這樣只說“有”什麼,不說“無”什麼,確實使詩含蓄蘊藉,藝術手法高明。而韓偓這首詩同時寫“有”又寫“無”,以“有”襯“無”,卻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沿路看到的村莊“有”什麼,“有鳴鴉”;“無”什麼,“無雞犬”。能“見”到的是什麼,是“花”;“不見”的又是什麼,是“人煙”。這樣,一“有”,一“無”,一“見”,一“不見”,就把“千村萬落如寒食”的荒涼破敗的慘景,描繪成一幅具體形象的藝術畫面,活脫脫地展現在人們眼前。襯托是一種有效的藝術手法。以醜襯美,美者更美;以動襯靜,靜者更靜;同樣,以“有”襯“無”,也可以使“無”更顯得一無所有,如果說,杜甫的《春望》是含蓄之美,那么,這首詩則是襯托之妙。
古代不少詩人喜用“自”、“空”二字,常把這兩個字用在同一聯的上下句形成對仗。例如“山鶯空曙響,隴月自秋暉”(何遜《行經孫氏陵》),“過春花自落,竟曉月空明”(許渾《旅夜懷遠客》),“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等等。這首詩也用了這兩個字,可是用法獨特,另具一種韻味。他似乎覺得用一個“自”字份量還不夠,所以在首句一連用了兩個“自”字。他又並不把“自”與“空”對仗,他不是在第二句,而是在末句才用了個“空”字。“水自潺湲日自斜”這兩個“自”字,和“不見人煙空見花”的“空”字,兩相呼應,呈現出當時農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滅,無人問津,空空蕩蕩,一派荒廢。這樣,既把“千村萬落如寒食”的悲慘景象展現了出來,同時也把詩人對泉州軍暴行的憤怒之情含蓄不露地表達了出來。
歷代評價
《閩小紀》:閩中壤狹田少,山麓皆治為隴畝,昔人所謂“磳田”也。喪亂以來,逃亡略盡,磳田蕪穢盡矣。余《寒食登邵武詩話樓》詩,有“遺令不須仍禁火,四郊茅舍久無煙”之句。及觀唐韓偓過閩中,有“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煙火只見花”之句……千古有同悲也。《韓翰林集》:原注,此後庚午年。庚午,梁開平四年。
《唐人絕句精華》:此偓南依王審知於閩時所作,二十八字中一片亂後荒蕪景象。如寒食者,無有舉火之人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