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底經濟學》

《臥底經濟學》

《臥底經濟學》是哈福德編寫的一部書籍,2006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臥底經濟學》臥底經濟學
作者:(英)哈福德 著,趙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7-1
字數:192000
版次:1
頁數:211
印刷時間:2006/07/01
紙張:膠版紙
ISBN :9787508606750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為什麼咖啡店都設在街道一角?為什麼同一家超市,有人覺得譁眾取寵有人覺得物超所值?為什麼老買不到一處位置好價錢便宜的好房子?交通擁堵的背後有什麼經濟原因?……為什麼富裕的國家與貧窮的國家差距如此之大?

作為經濟學家版的“萬變之宗”,這部迷人的著作為你一一解惑。在本書中,一位神秘而睿智的臥底經濟學家總是潛藏在現象背後,時時提醒你利用經濟學的各種調查工具,解開日常生活之謎:星巴克為什麼會賺大盆滿缽滿,如何看清超市看似善意的促銷信息,等等。

在這部引人入勝的偵探式著作中,我們的臥底經濟學家指出:日常生活不過是談判中的複雜博弈,體力的角逐和智力的較量。書中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專業理論,只有讓你受用無窮的日常經濟學知識。相信看完本書之後,你一定能成為一位更精明的消費者,看清楚種種現實背後的真相。

作者簡介

蒂姆·哈福德《金融時報》“親愛的經濟學家”的專欄作家。在這個專欄中,他用最新的經濟理論,為好奇心十足的讀者提供輕鬆詼諧、深入淺出的答案。他同時還在世界銀行工作,擔任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的主筆。之前,哈福德不但做過《金融時報》的經濟學社評作家,還曾擔任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經濟學家、牛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他現居華盛頓。

目錄

致謝
序言
第1章 你喝咖啡,誰賺錢
草甸與移民
“邊際”土地至關重要
從草甸回到咖啡屋
變化的經濟模型
綠化帶與輕軌
我們正在被“宰”嗎
資源“地租”
何時犯罪是划算的?
“一致對外”的專家
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
經濟學家應該做些什麼
第2章 超市對你隱瞞了什麼
每分鐘出生一位大方的客戶
第三種方式:火雞投票贊成感恩節
不只咖啡屋這么做
以“天然”之名進行的價格欺詐
廉價購物和廉價商店
搞亂價格
真實性檢驗之一:公司真擁有稀缺力量嗎
真實性檢驗之二:公司能堵住漏洞嗎
價格定位有時對
價格定位有時錯
第3章 完美市場和“真話世界”
價格透露的信息
完美市場:真話,只有真話
沒有市場的生活
價格的信號功能
效率與公平:我們能處理好嗎
我們能夠藉助市場實現公平嗎
行不通的例子
行得通的例子
第4章 城市交通
我的世界出了什麼錯
司機如何影響到局外人
不同類型的價格:邊際價格和平均價格
定價應該反映損失
反對外部效應費用的兩種意見
你的命值多少錢
知識的兩種空白
紐奧良效應
低成本治理污染
環境太重要,不能成為道德問題
正面外部效應
好東西太多
尾聲:經濟學到底研究什麼
第5章 內幕故事
內幕信息
內幕信息和健康保險
製作檸檬水
檸檬,醫療,美國
不完全信息—完整論述
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
用鎖眼經濟學鎖定醫療體制
第6章 理性的瘋狂
隨機遊走
價值與價格—超越隨機遊走
理性的傻瓜
看長線
對於稀缺的明智考量
稀缺與技術
第7章 對價值一無所知的人
愛情,戰爭,撲克
30萬美元的房子怎么只賣了3 000美元
針對笨人的博弈論
走入拍賣人中間
為什麼採用拍賣的方式
現代史上最大的拍賣案
記住:力量來自於稀缺
餘波未平
第8章 窮國為何會窮
缺失的那塊拼圖板
強盜政府理論
強盜,無所不在的強盜
制度至關重要
世界上最糟糕的圖書館
激勵機制與尼泊爾的項目開發
有發展的機會嗎
第9章 啤酒,小吃,全球化
全球化是好事嗎
全球化是綠色的
貿易對窮人有利嗎
特殊利益集團的力量
我們如何改善窮人的境況
第10章 中國的致富之路
兩次農業革命
為將來投資
在經濟成長中走出計畫時代
進入市場和稀缺力量
中國和世界
結語:經濟有那么重要嗎

媒體評論

理性選擇,宗教社會學新範式及其他
出處/作者:管毅平 (2006-12-28 10:46:58)
才收到《比較》雜誌第27輯,我看了其中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是科爾奈(J Kornai),就是那個啟迪了一代轉軌經濟學人制度分析思想靈感的名著《短缺經濟學》的作者。
我很欣賞此文的一點是,作者雖然年邁,卻寶刀不老。他不像國內的一些人,要么抨擊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假設一無是處,要么鼓吹經濟學帝國主義;Kornai很有分寸地提到理性選擇理論的局限性,同時肯定這一理論對於經濟學的重要性,對於其他社會科學分支的廣泛影響,體現了大家視野的廣度和深度。此文雖然名為《社會科學各學科分離還是融合?》,探究了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法學等學科之間難於相互理解的現實與可能的融合路徑,但關於理性選擇的論述,是此文的一個顯要"文眼"。
之所以這樣說,是早已存在這樣一個理論背景:當代的理性假設或者假說,已經不是當年簡單的“經濟人”假設了,理性假設已被大大擴展了,它兼容了精神和物質效用(偏好)、兼容了心理和行為習俗、路徑依賴、以及制度演進等社會科學理論分支分析範式的可行方面,在經受許多原本似乎敵對的理論的批判中,吸收了對手的合理非議,可以更好地解釋許多原本難以解釋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社會學、法學、政治學,尤其是新政治經濟學的當代發展,越來越多地不得不受到這一範式浸淫的原因。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發表的一組宗教社會學的文章提到,宗教社會學者,如以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S. Warner教授為首的一些學者,套用包括理性選擇理論的新範式,分析了不同於歐洲的美國宗教行為特徵,給出了來源於、又不同於M. Weber、E. Durkheim等傳統社會學理論範式的解釋性框架。
來源於――例如,M. Weber常被引用的話:“不是思想,而是物質和理想興趣直接地控制著人們的行為。……一個人“來自什麼”,又是“為了什麼”?人們希望得到回報,而且我們不要忘記,依靠人們對世界的想像,人們可能得到回報。” S. Warner引申道:"興趣"提供了大部分人類行動的動機,“思想”則是激勵機制。"(這期學報第37頁)。這差不多就是經濟學理性假設的活用!理性人的精神效用函數裡,興趣是重要的因子。一個人,吃飽了之後,常常專注於自己的興趣所在,興趣導引他追究事物的底里。A. Smith寫作《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如此,K. Marx寫作《資本論》也是如此,……興趣是他們的精神利益所在,動機當然利己。思想呢,思想只能在邊際上出新,爾後遞減,出新不已,遞減不已,……西西弗斯的宿命,人類科技進步的激勵因子。
不同於――例如,美國普度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系的楊鳳崗副教授,在其文中寫道,Finke和Stark "總結了歐美的情況而提出一個主要命題:“如果宗教經濟是無管制的和有競爭的,宗教參與總體程度會高。”(這期學報第43頁)。這又多么近似於經濟學競爭市場與監管理論的話語!楊本人分析美國和中國的宗教市場和信眾行為時,基本工具和方法是經濟學的,分析的問題卻是宗教社會學的。他的分析具有實證性,邏輯不誤,符合現實,很有想像力。
我想,是否可以這樣說,新古典時期的經濟學從社會學汲取了諸多思想資源,當今的宗教社會學又從當代經濟理論中獲得了一些關鍵的分析方式?這一滴水,可以窺見大海狂瀾之一潮么?
當然,我清醒地認識到,極力擴展一種理論範式解釋域的努力,絕不意味著否認任何理論範式都是有限的命題,正如理性總是受限一樣,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萬一有,那準是上帝的意旨。
中國社會科學評論》2002年的文章,《理性動機與利他行為》的觀點,與目前觀察到的這樣一些理論發展現象,有吻合之處,可以批判地看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