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里的聖物。另有說法:聖杯實際上指的是耶穌的配偶,象徵著神聖的女神。另外,也有電影用此命名。
聖杯簡介
Grail(聖杯)一詞本來拼作graal,起源於古法語的gra(d)al,而gra(d)al則由中世紀拉丁語gradalis演變而來,意指某種餐具。對聖杯最傳統的解釋是在耶穌受難時,用來盛放耶穌鮮血的聖餐杯。
在聖經中聖杯的具體描述如下: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哥林多前書》 11:25)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耶穌說:“這是我立(新)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馬可福音》14:23~24)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耶穌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新)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馬太福音》26:27~28)
但歷史上對聖杯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最新的流行解釋來自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書中說,聖杯並不像羅馬教廷宣稱的那樣,是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使用的杯子,而是一個隱喻。聖杯實際上指的是耶穌的配偶,象徵著神聖的女神。
達文西密碼中的聖杯
【 錯 謬 】:
丹•布朗在《達文西密碼》書中把聖杯sangreal (San+Greal)這個字拆成:Sang+Real又說Sang的法文即是blood,而Real的意思是Royal,所以Sangreal字面意思可以解作“王室血脈”。
丹•布朗只是說對了一半。Sang即是blood是對的,例如:sanguine是血紅色。但是real在法文中沒有皇室的意思。
PS:real在西班牙語中是皇室的意思,比如眾所周知的“皇家馬德里”俱樂部就是“Real Madrid”。而法語同西班牙語同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它們的鼻祖都是拉丁語,所以說它們之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法國南部與西班牙交界一些法國地區,那裡的人們可以在不懂西班牙語情況下,用法語與不會法語的西班牙人交流,可見兩種語言的同氣連枝。因此西班牙語的Real一詞的“皇室”涵義也很有可能已經潛移默化到了法語當中,當然了這樣的說法比較牽強。
【 真相 】:
聖杯(Holy Grail),或稱為聖爵(=古代一種飲酒的器具),原是克爾特(Celtic西歐)神話中的一隻具有魔法的大鍋(caldron),名為“豐饒之鍋”,裡面的食物永遠食之不盡,但只有勇者與具備高尚美德的人才能夠使用它。西歐另一個家喻戶曉的神話,就是成立圓桌武士的亞瑟王(King Arthur),曾3次駕駛他的魔船環繞死亡島航行,島上有6000名士兵把守,亞瑟王的武士與島上的士兵爭戰,最後只剩下亞瑟王與他的7名武士生還,但他們成功奪得那隻大鍋。由於圓桌武士後來的墮落,那隻大鍋從他們當中消失了。直等到圓桌武士蘭斯洛(Lancelot)之子,十全十美的加拉赫特爵士(Sir Galahad),因著他的純潔,成功尋回聖物,但故事來到這裡大鍋搖身一變,成了聖杯。加拉赫特把聖杯從不列顛(=英國)帶到地中海的薩拉斯島。加拉赫特逝世時,聖杯也升到天上去,今後沒有人再看見它。
第一個有關聖杯傳說的故事是法國詩人克雷蒂安(Chretian de Troyes)在12世紀末寫成的。到了13世紀,聖杯傳說就與聖經中為耶穌安排殮葬的亞利馬太的約瑟(Joseph of Arimathea)扯上關係。話說亞利馬太的約瑟與馬利亞瑪達肋納,用一個盤子盛載耶穌在十架上流出的血,(但新約聖經從未有此記錄),這盤子具有神奇力量,可以使人死而復活云云。1218年,德國詩人艾森巴克(Wolfram von Eschenbach)寫德文版史詩《巴斯庫》(Perceval),又將聖殿騎士(Knights Templars)加入其中,成為聖杯守護人。到了15世紀末,馬洛禮爵士(Sir Thomas Malory)寫《亞瑟王之死》(La Morte d’Arthur),以上雖然都是耳熟能詳的虛構故事,但也是當代社會很受歡迎的文學作品,用意不在描述歷史史實。
到了20世紀,聖杯傳說拜導演史匹堡的一套《Indiana Jones聖戰奇兵》所賜,重現江湖。來到21世紀初,丹•布朗將聖杯與騎士再度包裝,大灑中世紀與古代世界的玄秘典藉元素作為餡料,烘製出一個令他名利雙收的“豐饒之鍋”。
聖杯的傳說
尋找聖杯不僅是要了解聖杯是什麼,還要發現它已經伴隨了我們1000多年,深深的植根在每個現代人的內心。聖杯從中世紀開始,已經以各種可能的形式存在,對聖杯的尋求讓很多的人著迷。那么我們對於聖杯的起源又知道些什麼呢?
關於聖杯的傳統觀點認為它是一隻聖餐杯,曾經盛放基督的血液。後來阿里瑪西亞的約瑟夫把聖杯帶到了英國,據信,約瑟夫把它帶到了英國南部的格拉斯通堡,從那時起,聖杯的下落就成了一個謎,傳說這個杯子,或者說聖杯,是在最後的晚餐上使用過的。而在耶穌受難時,也用來裝放耶穌的聖血,儘管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人物負責收集聖血,——有些人說是阿里瑪西亞的約瑟夫,有些人說是尼科德姆斯,有些人說是抹大拉的瑪麗婭。故事流傳了數個世紀,在中世紀達到了頂峰。
最早的聖杯羅曼司,是在公元12世紀到13世紀間寫作的,其中的大部分寫於1190年到1240年,儘管故事有似乎更早的口傳傳統。這些故事正伴隨著聖殿騎士團在中世紀的歐洲興起。羅曼司本身主要就是由西多會和本篤會僧侶們寫成的,其中許多的故事和羅曼司都是以聖殿騎士的事跡為藍本的。
早先,很明顯沒有一個單獨的關於聖杯的故事,或者說沒有典型的故事,大部分的聖杯羅曼司甚至都相互矛盾。最早知道的關於聖杯的故事之一,是由切雷蒂安•德•特羅伊斯,大約在1190年寫作的《聖杯騎士》(Le Conte Du Graal),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第一次認識了帕西瓦爾,一個坦率的騎士,一個聖杯故事中的粗略原型。帕西瓦爾在菲舍爾王的城堡里第一次見到了他所認為是聖杯的東西。在聖杯和亞瑟王的傳說里菲舍爾王是一個古怪的人物。但是他的古怪性格沒有完全被理解。看起來,切雷蒂安在沒有完成他的有趣作品之前就去世了。而後人在《補遺集》(The Continuations)里。幫助他完成了一部分, 這些新加入的版本在原作的基礎上大加修飾添彩,加入了很多後代創作中是為標準的元素。
兩個其它的聖杯故事大約創作在1200年,是羅伯特•德•伯倫的作品《阿里瑪西亞的約瑟夫》和《梅林》,這些故事傾向新基督教徒,把尋找聖杯看成是騎士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是完全為了效忠朝廷或者是博取美人的芳心。說到這裡,在13世紀的早期,羅伯特•伯倫的故事與當時非常受歡迎的亞瑟王的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那個時期故事裡都有賈文和加拉哈德。還有在英語世界裡當時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探求者(the Queste)》,講述加拉哈德,朗斯洛的兒子的故事,根據15世紀托馬斯•馬洛的傑出史詩作品《亞瑟王(Le Morte D'arthur)》改編。這部作品,比其他的任何作品,對於現代人理解亞瑟王的傳說,還有聖杯的羅曼司,都大有裨益。馬洛的書在過去的500年間,在這方面造成的影響,比人們所能夠想像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大。
大約在1205年,一位巴伐利亞的詩人,名叫沃爾弗蘭•馮•艾斯琛巴赫,他寫了一首詩歌,《帕西發爾》,其中他講到了最早切雷蒂安•德•特羅伊斯寫過的英雄的帕西發爾對聖杯的尋求。不同的是,在沃爾弗蘭•馮•艾斯琛巴赫的作品裡,聖杯是一塊石頭。不過不是什麼古老的石頭,而是一塊從天堂落下凡間的能發光的石頭。與其他的羅曼司相比,這是第一次聖杯被描述為一件不是杯子的物品。沃爾弗蘭的石頭被騎士們保護著,那些騎士叫做聖殿守護者,很明顯是有意識的代指聖殿騎士。在沃爾弗蘭的故事裡,年輕的帕西發爾尋到聖杯的城堡,那裡叫做“拯救山”,他在路上碰見一位年長的智者,名叫特里弗里貞特,他們倆在一起呆了15天,最後才知道老人原來是帕西發爾德舅舅。舅舅告訴他,聖杯的故事源自一個名字叫做普羅旺斯的喬特的智者。根據很多學者的研究,喬特是確有其人的。他化名奎奧特•德•普羅文斯,給出了一個根據事實講出的故事。特里弗里貞特說喬特偶爾在西班牙的托萊多看到了一本用不信上帝的人的文字寫的一本奇異的書,內容是關於聖杯的故事。那“不相信上帝的人”很有可能是阿拉伯人,曾經在北非荒原旁邊的托萊多生活。特里弗里貞特繼續對帕西發爾說,這本書是一個叫做弗萊格塔尼斯的人寫的,他的媽媽是猶太人,有所羅門王的血統,而他的父親似乎是一個占星家。
沃爾弗蘭講述的這個帕西發爾的故事是一個關於純潔和裁判的故事,一個人只有擁有純潔的心靈和思想,才可以得到聖杯,而只有上帝才可以評判誰有資格得到它。在故事中,帕西發爾最終把聖杯歸還聖杯之城。向菲舍爾國王提出了正確的問題,救了垂死的國王。最後帕西發爾自己成了聖杯之王,又一輪循環開始了。
聖杯是關於基督血統的隱喻,而關於這個家族血統的由來則是一個相對新近的問題。儘管有很多當代作家討論這個問題,讓我們相信事實是在各個時代,一些“被選出”的藝術家和智者通過歷史了解真相,他們在自己的藝術作品或者建築中把這些思想用密碼的形式寫了進去。郇山隱修會的觀點和他們的大師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聖杯最初的用途——收集受難的耶穌留下的鮮血——的故事,明確聯繫前面的基督的鮮血盛放在聖杯里,和對確實的基督彌賽亞血統的隱喻。糾纏在這個理論的是基督所謂的在死前與抹大拉的瑪麗亞有婚姻關係的觀點。並且,她還為他生了一個孩子。按照推測,基督的血緣家族,應該是法國墨洛溫王朝讓聖杯的藤蔓聯繫著基督的血脈,才傳到今天。在基督受難後,抹大拉的瑪麗亞帶著他的孩子逃到了法國。與法蘭克部落的人聯姻,從而延續了基督的血脈,也有了墨洛溫王朝。這個觀點是從暢銷書《聖血與聖杯》開始興盛起來的。始作俑者,就是該書的作者米歇爾•白根特、亨利•林肯,以及理察•雷。該書第一版出版於20年前,而現在由於《達•芬奇密碼》一書的大熱,又有重新走俏的趨勢。因為《達•芬奇密碼》一書大量的借鑑了《聖血與聖杯》的觀點。
聖杯的身世
基督教最為常見的禮儀之一是“聖餐”,儀式中人們飲用紅葡萄酒來代表的基督之血。亞瑟王版本的傳奇基於一段故事,說的是羅馬將官朗吉諾斯曾用長矛插入基督身側,以確認他的死亡。當時,亞利馬太的約瑟夫拿來基督在最後晚餐中用過的酒杯,承接流出的血液。這具酒杯,一般被認為就是聖杯。基督的屍身,據說被放置在亞利馬太約瑟夫家族的葬室內。愛德華一世率領的英格蘭軍隊在十字軍遠征中幾近潰敗,於公元1274年從巴勒斯坦返國後需要重整士氣。亞瑟王的騎士們被描繪成純為正義事業獻身的鬥士。搜尋聖杯可以更理想化這個目的。
由於亞利馬太的約瑟夫是基督的追隨者,他在基督殉難後不久便遭到羅馬人的監禁。他理應是保存下了聖杯,隨身攜帶它旅經羅馬到達法蘭西南部,在那裡的朗格多克省與抹大拉的瑪利亞以及其他信徒們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據說他(可能與基督本人一道,很多人相信基督並未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作者才附加這種猜測。)前往英格蘭,終生定居在現在英國南部的格拉斯頓伯里城。不列顛的第一座基督教堂就建在這個地方,現在仍然可見修道院的廢墟,而聖杯或許就曾藏在這裡。它從那時起就消失了,這成為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走上尋找聖杯之旅的起點。
人們相信,聖杯曾在義大利停留了300年,先由羅馬教廷的執事——聖勞倫斯僧侶保管。據說臨近公元3世紀末,他派了兩名西班牙軍團士兵將它送回了他在庇里牛斯山的家鄉烏埃斯卡城。他的結局悽慘不堪——他的好友教皇西克斯圖斯二世。羅馬基督教會早期殉教聖徒之一,被羅馬皇帝瓦雷利尤斯殺害。本書作者引用的日期屬於傳言,西克斯圖斯教皇的殉難日應為公元258年。被處決數日後,他也被烤死在鐵烤架上。聖杯在舊聖彼得羅教堂保存到公元711年。教堂的羅馬式走廊上有一些可暗示聖杯存在的圖案,其中有一位天使向耶穌交遞酒杯。
卒於公元1230年的沃爾夫拉姆•封•埃申巴赫,被普遍認為是中世紀最傑出的日耳曼敘事詩人。他的主要作品之一為《波西佛》,日後成為理查•華格納的歌劇主題。他所用素材的一大來源是克蕾蒂安的作品,融會由普羅旺斯省基奧特提供的其他材料。基奧特的敘述多半基於他在西班牙的見聞,那裡居住著穆斯林和猶太的哲學家,以及托利多城,那是當時科學與文化的中心。沃爾夫拉姆堅持認為,聖杯是類似“豐饒角”的一塊靈石,它能提供無盡的食品和永恆的青春。
聖杯的最終棲身之地(我們迄今仍能在那裡看到它),是西班牙瓦蘭西亞大教堂的一所附設禮拜堂。雖然羅馬天主教廷從未把它崇為聖物,但他們承認它是最後晚餐中獲基督賜福的酒杯,在聖勞倫斯把它送到西班牙之前曾為教皇們使用。聖杯如今保存在防彈玻璃之內。公元1437年3月18日,納瓦拉,公元9世紀在庇里牛斯山脈西南地區形成的王國。興盛時期是11—12世紀,通過聯姻這一家族曾占據加斯底爾、阿拉貢、里昂等國的王位,並在13世紀獲得對法蘭西的統治權。16世紀初,南部被西班牙王國占領,西部因納瓦雷的亨利三世變成法蘭西的亨利四世而被兼併。的國王派人將聖杯送到瓦蘭西亞天主大教堂,爾後只於反法獨立戰爭和西班牙內戰時,因安全起見而兩度短暫遷移別處。
聖杯的純金底托上鑲嵌著28顆珍珠、2塊紅寶石和2塊綠寶石。它的杯體高55厘米,直徑95厘米,壁厚3毫米。包括底托,杯高17厘米,寬145厘米。傑出的考古學家安東尼奧•貝爾特蘭說,我們今天看到的聖杯製作於佩尼亞的聖胡安修道院,製作者大概是來自拜占庭的金匠。聖杯的上部原制於近東地區,不是埃及的亞歷山大便是敘利亞的安提奧克。貝爾特蘭說,毫無疑問,聖杯是在公元前最後一個世紀的最後半期與公元第一個世紀的第一個半期之間造成。該時期恰好就是耶穌基督的生活時代。
安東尼奧•貝爾特蘭解釋說,石質底托才是真正聖杯的組成部分。在這容器的立足之處,刻有一段無人能夠完全確切翻譯的阿拉伯語銘文。不同的譯文有:“贈給攜來輝煌之人”;“讚美瑪利亞”;“慈悲之主”(這是阿拉伯人對安拉的稱謂);“繁榮之主”,等等。根據一些傳奇,銘文“LAPIS EXCILLIS”(超凡之石)有時也出現在上面。
我們大概永遠也不會知道聖杯的真實模樣,但我們今天可以觀賞到的那件精緻而美麗的物品,可能就是耶穌基督在兩千年前用過的真杯,而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奠定了西方神話與浪漫主義的基礎。“聖杯”如今依舊引人入勝,它是我們文化結構的一個部分。就此而言,尋找聖杯的內涵不只是發現這物品本身,還要認同聖杯是什麼和意味著什麼。
塔羅牌中的聖杯
在塔羅牌中,聖杯是小阿爾克那中的其中一個花色。在四要素中象徵水之要素,水屬性的星座包括巨蟹座、天蠍座和雙魚座,都是柔情似水的星座。圓形的聖杯可見聖杯是陰性的牌組,而且更屬陰中之陰,代表的是女性的心靈層面。牌組所代表的大都是人的情感,人際關係。在問及有關感情的問題時很少甚至沒有聖杯牌便表示大家對對方的感情未必很重了,當然亦需顧及當時牌陣的實際情況才能再作解釋。至於聖杯宮廷牌,一般構想人格特徵為比較敏感而浪漫的。
後來發展為撲克牌中的紅心。
動畫聖杯
Fate Stay Night:
簡介:
《Fate Stay Night》詳細簡介聖杯,那是傳說中可實現持有者一切願望的寶物。
聖杯戰爭,則是為了使這聖杯出現並將其奪取的殺戮的儀式。
由聖杯選擇出的七名魔術師,他們被稱為Master。而由聖杯選擇的七位英靈,他們被分為七個職階,以使魔的身份被召喚出來,被稱為Servant。而每個Master就與Servant的其中一人結下契約,與其他的Master與Servant爭奪聖杯,也就是說,要除掉其他的魔術師,存活到最後,以證明自己是最強的。這,就是發生在冬木市的聖杯戰爭。
主人公衛宮士郎,在十年前一場發生在冬木市的特大火災奪去了自己的家庭,而在他醒來之後,他的過去的記憶差不多全部喪失,而將他從火場救出的那個男人——衛宮切嗣的身姿,則永遠地烙印在了他的頭腦之中,他發誓,長大之後一定要成為“正義的夥伴”,拯救所有受到苦難的人們。因此,在衛宮切嗣收養了他,告訴他自己是個魔術師之後,他就硬纏著切嗣要學習魔術,想以此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由於他沒有才能,過了好幾年也依然只學會了一種魔術。在衛宮切嗣已經去世數年後的現在,他仍然只是個半調子的魔術師。
而有一天,士郎在偶然的情況下被捲入了servant的戰鬥之中,之後在逃避追殺的時候,不知為何居然召喚出了這次聖杯戰爭最後一個未被召喚的職階的Servant——Saber,並與她結下了契約。而之後他發現,那個他曾經憧憬過的學園第一美人遠坂凜,居然是一個能力數一數二的魔術師,她冷冷地向他表示:除非他躲起來獨善其身,但只要參加了聖杯戰爭,只能在殺人與被殺之中二者擇一。
士郎這個不想殺人只想救人的魔術師,該如何在這場殺戮的儀式之中生存下來?他能如他所想的一樣去阻止這場殺戮嗎?他那為正義而戰的理想,又該怎樣實現?
聖杯: 傳說中可實現持有者一切願望的寶物。而為了得到聖杯的儀式就被稱為聖杯戰爭。參加聖杯戰爭的7名由聖杯選的魔術師被稱為御主,與7名被稱為從者的使魔訂定契約。他們是由聖杯選擇的七位英靈,被分為七個職階,以使魔的身份被召喚出來。聖杯承認的使用者只有一個,御主(Master)一定得與七種職業的從者(SERVANT)之一立下契約,證明自己是有資格擁有聖杯的人。《Fate/Zero》是以描述第四次聖杯之戰為主,故事原著《Fate/stay night》則為第五次聖杯之戰。
From Tsukipedia
Fate內為冬木市中出現的寶具,世界各地也有不同的聖杯
由於是霊體所以人類不能觸摸
以一器皿為聖杯的觸媒,利用降靈儀式的手法使其落在器皿中,
傳說指出聖杯可以達成願望
該聖杯的所有者只有一人,也只會實現一個人的願望
Fate中聖杯的召喚儀式需要七個魔術師
聖杯,以等價交換的方式(破壞且篡改現實為代價),為原料的願望達成機
聖杯力量之源為英靈之魂.魔力
當無視時間軸,世界以外的英靈座之門因英靈回歸而打開的瞬間
利用界外之洞打開的時機
作為到達根源的道路(根源-根源之渦請參考空境)
霊體姿態具現到實態的聖杯,無屬性的魔力常成為災難的開始,
第三次聖杯戦爭,アインツベルン召喚的英靈アンリマユ令聖杯受到汚染,無色的力量有一部份變為黑色,
雖然靈魂回歸聖杯之時,會失去人格,且聖杯會因製作道路而把英靈給予的魔力全部用光
但アンリマユ的願望使無色的聖杯力量受到汚染
才會出現HF中的闍之影
同名電影
基本資料
聖杯
外文片名
The Silver chalice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片長
142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面
幅面
西尼瑪斯科普系統銀幕
混音
單聲道 4-Track Stereo
級別
Sweden:15 Finland:K-12 USA:Approved
製作成本
,500,000 (estimated)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Victor Saville
編劇 Writer
Thomas B. Costain .....novel
Lesser Samuels
演員 Actor
維吉尼亞•梅奧 Virginia Mayo .....Helena
皮耶爾•安傑利 Pier Angeli .....Deborra
Jack Palance .....Simon The Magician
保羅•紐曼 Paul Newman .....Basil
Walter Hampden .....Joseph of Arimathea
Joseph Wiseman .....Mijamin
Alexander Scourby .....Saint Luke
Lorne Greene .....Saint Peter
David J. Stewart .....Adam
Herbert Rudley .....Linus
Jacques Aubuchon .....Nero
E.G. Marshall .....Ignatius
Michael Pate .....Aaron Ben Joseph
娜塔利•伍德 Natalie Wood .....Helena, as a child
Donald Randolph .....Selech
Mort Marshall .....Benjie
Peter Reynolds .....Basil, as a boy
Booth Colman .....Hiram
Terence de Marney .....Sosthene
Robert Middleton .....Idbash
Ian Wolfe .....Theron
Lawrence Dobkin .....Ephraim
Philip Tonge .....Ohad
Albert Dekker .....Kester
Beryl Machin .....Eulalia
Paul Dubov
Strother Martin .....Father of Lame Girl
John Sheffield .....Witness to Adoption
Arthur Space
Charles Bewley .....Roman Commander (uncredited)
Alfred Allegro .....Cameleer (uncredited)
Anthony Eustrel .....Maximus, the Ship's Master (uncredited)
Frank Hagney .....Ruffian (uncredited)
William Hudson .....(uncredited)
John Marlowe .....Witness to Adoption (uncredited)
Allen Michaelson .....High Priest (uncredited)
Shirley Patterson .....Ahnpa (uncredited)
Paul Power .....Witness to Adoption (uncredited)
Jack Raine .....magistrate (uncredited)
Lester Sharpe .....Oasis Keeper (uncredited)
Norma Varden .....(uncredited)
Mel Welles .....Marcos (uncredited)
Harry Wilson .....Ruffian (uncredited)
製作人 Produced by
Lesser Samuels .....associate producer
Victor Saville .....producer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1954年12月20日
芬蘭
Finland
1955年8月19日
奧地利
Austria
1955年9月
葡萄牙
Portugal
1955年9月21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55年10月21日
瑞典
Sweden
1956年6月1日
丹麥
Denmark
1956年11月23日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Victor Saville Productions [英國]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美國]
發行公司
Sociedade Importadora de Filmes (SIF) [葡萄牙] ..... (Portugal)
影片評價
一句話評論:
I bid you seek the lost Silver Cup... for Sin is rising like the swollen rivers...
相關電影
達文西密碼 (電影)
索尼旗下的哥倫比亞製片公司已經將小說改編成電影。於2006年5月19日全球同步上映。羅浮宮準許攝製組進行拍攝。拍攝權以6百萬美元購得。朗霍華德導演,Akiva Goldsman為編劇。湯姆•漢克斯飾演羅伯•蘭登。奧黛莉•朵杜飾演索菲•納芙。讓•雷諾飾演貝祖•法希。詹姆斯•霍納將為電影作曲。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達文西密碼/達•芬奇密碼
外文片名:The DaVinci Code
影片類型:驚悚/劇情/懸疑
片長:149分鐘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法語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攝影機:
Arricam LT, Cooke S4 Lenses
Arriflex 235, Cooke S4 Lenses
攝製格式:35 mm .....(Kodak Vision2 Expression 500T 5229,
Vision2 200T 5217, Vision2 100T 5212, Vision 250D 5246)
洗印格式:35 mm .....(Kodak Vision 2383) (anamorphic)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朗•霍華德 Ron Howard
編劇 Writer:
丹•布朗 Dan Brown .....(novel)
阿齊瓦•高斯曼 Akiva Goldsman .....(screenplay)
演員 Actor:
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Dr. Robert Langdon
奧黛麗•塔圖 Audrey Tautou .....Agent Sophie Neveu
伊安•麥克萊恩 Ian McKellen .....Sir Leigh Teabing
保羅•貝坦尼 Paul Bettany .....Silas
讓•雷諾 Jean Reno .....Captain Bezu Fache
尤爾根•普洛斯諾 Jürgen Prochnow .....Andre Vernet
伊什尼•齊科特 Etienne Chicot .....Lt. Collet
讓-皮埃爾•馬里埃爾 Jean-Pierre Marielle .....Jacques Saunière
克里斯多福•福什 Christopher Fosh .....Armed Responce Police
Officer (uncredited)
保羅•赫伯特 Paul Herbert .....Sophie's Father (uncredited)
Clive Carter .....Biggin Hill Police Captain
Seth GABEL .....Michael
Marie-Françoise Audollent .....Sister Sandrine
David Bark-Jones .....Hawker Pilot
Jean-Yves Berteloot .....Remy Jean
Daisy Doidge-Hill .....Sophie at 8 Years
Joe Grossi .....Old Church Official
Arnaud Klein .....French Police Officer (uncredited)
Dhaffer L'Abidine .....PTS Agent (uncredited)
Michael Norton .....French Detective (uncredited)
Peter Pedrero .....Father of Silas
Harry Taylor .....Detective Chief Inspector
Marc Reardon .....Hospital Patient (uncredited)
阿爾弗雷德•莫里納 Alfred Molina .....Bishop Manuel Aringarosa
Rita Davies .....Elegant Woman at Rosslyn
Francesco Carnelutti .....Prefect
Shane Zaza .....Youth on Bus
Andrew Clark .....Docent
Fausto Maria Sciarappa .....Young Church Official
Denis Podalydès .....Flight Controller
Harry Taylor .....British Police Captain
Garance Mazureck .....Sophie at 13 Years
Lilli Ella Kelleher .....Sophie at 3 Years
Crisian Emanuel .....Sophie's Mother
Charlotte Graham .....Mary Magdalene
夏維爾•德•高依本 Xavier De Guillebon .....Junkie
Tonio Descanvelle .....Bank Guard
Serretta Wilson .....American Woman
Eglantine Rembauville-Nicolle .....Student
Dan Tondowski .....Student
Aewia Huillet .....Student
Roland John-Leopoldie .....Student
David Saracino .....DCPJ Agent
Lionel Guy-Bremond .....Officer Ledoux
Yves Aubert .....Louvre Computer Cop
Rachael Black .....Policewoman
Dez Drummond .....London Police
Mark Roper .....London Police
Brock Little .....American Embassy Cop
Matthew Butler .....Westminster Cop
Roland Menou .....DCPJ Technician
Hugh Mitchell .....Young Silas
Tina Maskell .....Mother of Silas
Sam Mancuso .....Pope
Andre Lillis .....Pope
Mario Vernazza .....Young Constantine
Agathe Natanson .....Ritual Priestess
Daz Parker .....Peasant Mother
Andy Robb .....Peasant Father
Tom Barker .....Peasant Boy
Maggie McEwan .....Peasant Girl
Michael Bertenshaw .....Priest
Sarah Wildor .....Priestess
David Bertrand .....French Newscaster
Lynn Picknett .....Bus Passenger (uncredited)
Clive Prince .....Bus Passenger (uncredited)
Norman Campbell Rees .....passerby (uncredited)
製作人 Produced by:
丹•布朗 Dan Brown .....executive producer
布萊恩•格雷澤 Brian Grazer .....producer
John Calley .....producer
Todd Hallowell .....executive producer
Kathleen McGill .....co-producer
Louisa Velis .....co-producer
朗•霍華德 Ron Howard .....produ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漢斯•茲米爾 Hans Zimmer
非原創音樂 Non-Original Music:
Flipper Dalton .....(song "Secrets")
Martin Terefe .....(song "Celice")
攝影 Cinematography:
Salvatore Totino
剪輯 Film Editing:
Daniel P. Hanley
Mike Hill
選角導演 Casting:
Janet Hirshenson
John Hubbard
Jane Jenkins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Allan Cameron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Giles Masters
Tony Reading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Richard Roberts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Daniel Orlandi
視覺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Angus Bickerton
Mark Breakspear
Gary Brozenich
James Madigan .....The Senate VFX
Eric J. Robertson .....Brainstorm Digital
Richard Stammers .....MPC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Virginie Audouard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Paul Bennett .....additional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Sylvain Bressolette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Tom Brewster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visual effects
unit
Lyndsay Bullock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Jane Burges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additional crew
Jamie Christopher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Nicolas Coatantiée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William M. Connor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Yann Cuinet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France
Morgan Develay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Ben Dixo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Yannick Fauchier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Robert Grayso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otion control
& model unit
Elisabeth Guthmann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allie Anne Hard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VFX/model unit
Toby Hefferma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Bryn Lawrence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Carol Lecacheur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France
Marie Levent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Johann Lorillon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France
Terence Madden .....crowd assistant director
Sébastien Marziniak .....additional assistant director: Paris
Mathey-Dreyfus Arnaud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Paris
Christophe Perie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extras
Marie Rolinde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Celine Rossi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Jane Ryan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Lilas Saadat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France
Paul Sack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additional crew
Pascal Salafa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France
Bettina Sanchez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France
Matthew Sharp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Hans Titze .....assistant director: Paris
Olivier Vergès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France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美國]
Imagine Entertainment [美國]
Brian Grazer/John Calley [美國]
發行公司: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美國] ..... (2006) (worldwide)
(all media)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美國] ..... (2006) (USA) (theatrical)
博偉國際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 (2006) (Switzerland)
(theatrical)
哥倫比亞三星電影發行公司 Columbia TriStar Film Distributors
International ..... (2006) (Singapore) (theatrical)
Falcon [捷克] ..... (2006)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德國] ..... (2006) (Germany)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義大利] ..... (2006) (Italy)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荷蘭] ..... (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新加坡] ..... (2006) (Singapore)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Brainstorm Digital [美國]
Double Negative [英國]
Effects Associates Ltd. [英國]
The Moving Picture Company (MPC) [英國]
The Senate Visual Effects Limited [英國]
其它公司:
Pinewood Shepperton Studios (Shepperton) [英國] ..... movie
studio
ARRI Media [英國] .....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Lee Lighting Ltd. [英國] ..... lighting
Mad Dog Casting [英國] ..... extras casting
Motion Control Cameras Ltd. [英國] ..... visual effects
SA19 Ltd. [英國] ..... extras casting
The Casting Company [美國] ..... casting
上映日期
日本
Japan
2006年5月
巴林
Bahrain
2006年5月17日
比利時
Belgium
2006年5月17日
埃及
Egypt
2006年5月17日
法國
France
2006年5月17日 ..... (Cannes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2006年5月17日
冰島
Iceland
2006年5月17日
約旦
Jordan
2006年5月17日
摩納哥
Monaco
2006年5月17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6年5月17日
阿曼
Oman
2006年5月17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6年5月17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6年5月17日 ..... (French speaking region)
敘利亞
Syria
2006年5月17日
阿聯
United Arab Emirates
2006年5月17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6年5月18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6年5月18日
玻利維亞
Bolivia
2006年5月18日
智利
Chile
2006年5月18日
中國
China
2006年5月18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6年5月18日
德國
Germany
2006年5月18日
香港
Hong Kong
2006年5月18日
以色列
Israel
2006年5月18日
黎巴嫩
Lebanon
2006年5月18日
馬來西亞
Malaysia
2006年5月18日
秘魯
Peru
2006年5月18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6年5月18日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2006年5月18日
卡達
Qatar
2006年5月18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6年5月18日
斯洛伐克
Slovakia
2006年5月18日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06年5月18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6年5月18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泰國
Thailand
2006年5月18日
奧地利
Austria
2006年5月19日
巴西
Brazil
2006年5月19日
保加利亞
Bulgaria
2006年5月19日
加拿大
Canada
2006年5月19日
哥倫比亞
Colombia
2006年5月19日
丹麥
Denmark
2006年5月19日
厄瓜多
Ecuador
2006年5月19日
愛沙尼亞
Estonia
2006年5月19日
芬蘭
Finland
2006年5月19日
希臘
Greece
2006年5月19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6年5月19日
印度
India
2006年5月19日
印度尼西亞
Indonesia
2006年5月19日
義大利
Italy
2006年5月19日
肯亞
Kenya
2006年5月19日
拉脫維亞
Latvia
2006年5月19日
立陶宛
Lithuania
2006年5月19日
墨西哥
Mexico
2006年5月19日
紐西蘭
New Zealand
2006年5月19日
奈及利亞
Nigeria
2006年5月19日
挪威
Norway
2006年5月19日
波蘭
Poland
2006年5月19日
羅馬尼亞
Romania
2006年5月19日
俄羅斯
Russia
2006年5月19日
塞爾維亞共和國
Serbia
2006年5月19日
南非
South Africa
2006年5月19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6年5月19日
西班牙
Spain
2006年5月19日
瑞典
Sweden
2006年5月19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6年5月19日 ..... (Italian speaking region)
台灣
Taiwan
2006年5月19日
土耳其
Turkey
2006年5月19日
英國
UK
2006年5月19日
美國
USA
2006年5月19日
烏拉圭
Uruguay
2006年5月19日
委內瑞拉
Venezuela
2006年5月19日
科威特
Kuwait
2006年5月24日
克羅埃西亞
Croatia
2006年5月25日
劇情簡介
哈佛大學宗教符號學教授羅拔.蘭頓(湯姆•漢克斯飾演)到巴黎公幹期間突然接到通知羅浮宮館長遭人謀殺,而在博物館內,屍體旁邊留下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密碼。蘭頓教授與法國美女密碼專家蘇菲(柯德莉•塔圖飾演)在整理分析謎團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在達文西的作品中藏有一連串令人震驚的線索。這些線索人人可見,卻被畫家巧妙地偽裝,加以隱藏。
蘭頓教授發現這一連串的線索原來有著令人震驚的關聯:已故的館長是錫安隱修會的成員 -錫安隱修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秘密組織,其中成員包括牛頓、波提切利 (Botticelli, Sandro)、雨果和達文西等人。至此蘭頓才發現自己正在追蹤一個石破天驚的歷史大秘密,一個已經埋藏了幾個世紀、既富啟發性又危險的秘密。在這場遍及巴黎、倫敦和蘇格蘭的追逐中,蘭頓和蘇菲發現自己正在跟一個從來不肯露面的幕後主腦鬥智鬥力,這個人似乎總是知道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除非他們可以解開這個錯縱複雜的謎團,否則一個埋藏了二千年的秘密、一個極爆炸性的古老真相,將永遠消失,而他倆的性命亦會危在旦夕……
幕後製作
影片根據丹•布朗的同名小說改編,說起來這位暢銷小說家的成名頗有些戲劇性,大學期間受《世界末日的陰謀》的作者西德尼•謝爾頓的啟發而萌生寫小說的丹•布朗,在1996年完成了他的第一本小說——《數字城堡》,儘管他用較為生動的筆觸描寫了個人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灰色區域,不過該書並沒有取得他預期中的成功,其後的《天使與魔鬼》和《圈套》亦都反響平平,直至《達•芬奇密碼》的問世才讓丹•布朗成為最具知名度的暢銷書作家,該小說將密碼破譯、藝術史、宗教和神秘信仰集於一身,自2003年3月出版以來,連續34周在《紐約時報》暢銷小說排行榜上雄踞榜首,迄今為止該書的總銷量已超過4000萬冊。
影片聚集了好萊塢最為黃金的組合,由奧斯卡最佳導演朗•霍華德執導,好萊塢賣座與口碑均一流的頂級影星湯姆•漢克斯主演,並有奧黛麗•塔圖、伊恩•麥凱倫、讓•雷諾、保羅•貝坦尼和阿爾弗雷德•莫利納等強將加盟,其中奧黛麗•塔圖曾以《天使愛美麗》而被觀眾所熟知;讓•雷諾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中角色早已被影迷視為經典;伊恩•麥凱倫是英國最著名的演員,他在《指環王三部曲》中演繹的甘道夫是整個系列中最出彩的一位;保羅•貝坦尼是近年來崛起速度最快的英國演員,他在《怒海爭鋒》的表演備受好評;阿爾弗雷德•莫利納在《蜘蛛俠2》中飾演的由正入邪又歸正的章魚博士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達•芬奇密碼》從籌拍以來,就因為原著小說觸及宗教陰謀和質疑信仰,而遭到天主教團的強烈抗議,在英國林肯大教堂拍攝期間更遭到了修女們的反對,起初劇組原本打算到書中提及的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作為結尾戲的取景地,不過教堂方面拒絕了劇組的請求,劇組最終以林肯大教堂取代威斯敏斯特作為片尾的取景地。
與劇組在英國取景期間頻頻受到冷遇不同,《達•芬奇密碼》在法國拍攝期間,卻受到了上至法國總統席哈克,下至羅浮宮管理部門的歡迎,席哈克在總統府接見了劇組成員,並為劇組起用奧黛麗•塔圖和讓•雷諾兩位法國影星而感到高興,而羅浮宮的管理部門則對劇組在羅浮宮取景的要求大開綠燈,這也是繼《盧浮魅影》之後第二部進入羅浮宮拍攝的電影。
事實上,對於原著與電影版引發的巨大爭議,原著作者丹•布朗處之泰然,他說:“我對於原著主題所引發出來的爭議,並不感到害怕,我在書中所提到的那些秘密已經流傳了數百年,這些並不是我憑空捏造出來的,我只不過將這些流傳的傳說以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僅此而已。”貴為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朗•霍華德面對壓力自然不為所動:“小說只是虛構的故事,我拍的電影亦是經過加工的藝術形式,我只想拍出一部精彩的電影,雖然我會忠實地按照原著來拍攝,但我並不會被其中的觀點或外界的反應改變我的初衷和最終目的——就是要將電影拍得好看。”導演朗•霍華德為了將丹•布朗筆下的懸疑氣氛更好地表達出來,他在拍攝時看了多部七十年代的老電影,包括《驅魔人》和《羅斯瑪麗的嬰兒》等,從中了解該如何運用哪種電影手法才能將原著的從頭至尾的驚悚懸疑氣氛發揮到極致。
[主題]
因涉及敏感的宗教題材,《達•芬奇密碼》自開拍伊始便風波不斷,天主教聯盟和事工會團體的紛至沓來的抗議和反對信件使該片成為2005-2006年度最具爭議的影片。天主事工會曾希望影片隱去組織名稱,在這一要求遭到拒絕後,事工會發起了一項為自己正名的運動,通過各種媒體大作宣傳,用各種方式說明小說用錯誤的方式描寫其組織。羅馬一牧師甚至推出了自己的部落格,反駁《達•芬奇密碼》的“不實之詞”。抗議的程度隨著電影上映的逼近而加劇,但有關專家卻號召所有的天主教徒都應去看這部謬誤百出的電影,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其中的錯誤。
雖然布朗的原著序言宣稱“本書中關於藝術品、建築、文獻和秘密儀式的所有描述全都確有其事”,但導演朗•霍華德則一直明智地高舉“虛構”大旗:“影片不會在宗教問題上過度糾纏。丹•布朗是一個成功的作家而非宗教和歷史學家。我們之所以拍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喜歡這個故事。”並坦言,影片的重點是驚悚懸疑的情節。製片方哥倫比亞的發言人也為此證實:“我們想做的只是拍一部宗教色彩不會過於明顯的好片子。”
為達驚悚目的,讓觀眾大呼過癮,“和看小說一樣帶勁”,朗•霍華德做足功課,重看了許多包括《驅魔人》、《羅斯瑪麗的嬰兒》等在內的經典驚悚片。在保持小說故事框架的前提下,由金牌編劇阿齊瓦•高斯曼操刀,對小說中的“反天主教主題”作了改動,但“其中最為精彩之處絕對要表現出來”。
[演員]
《達•芬奇密碼》的演員陣容超級豪華。有著過硬演技卻日漸發福的湯姆•漢克斯雖在外表上並不符合極具魅力的羅伯特•蘭登教授,但用朗•霍華德的話來說老湯哥屬於“最全面的演員”,而“一個真正優秀的演員可勝任一切表演”;主演過《天使愛美麗》的法國女星奧黛麗•多杜出任幹練的索菲•奈芙,對其以往的一貫純真靈動進行了徹底顛覆,讓朗•霍華德“之前的擔心完全多餘”;而有著“全世界最酷的法國男人”頭銜法國影壇硬漢尚•雷諾出演狡猾嚴酷法舍探長;在英國戲劇界有“莎翁專業戶”之稱、並在柏林獲得終身成就獎的傳奇性演員伊恩•麥克萊恩爵士出演提彬爵士;被美國媒體譽為自休•格蘭特以來最受歡迎的英國演員保羅•貝塔尼扮演白化病人塞拉斯修士,被製片人布萊恩•格雷澤稱為影片“驚悚氣氛的最好砝碼”。
[外景地]
《達•芬奇密碼》占盡地利,連連得手於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和教堂。
為達完美的真實效果,使小說中的情景被百分之百還原,能否在原著開頭處的法國羅浮宮實地拍攝成為關鍵。2004年12月,霍華德和製片人在巴黎挑選女演員時意外接到法國總統席哈克辦公室打來的電話,同席哈克的一小時會晤言談甚歡,遂輕易地敲定入駐羅浮宮拍攝的特許,從而成為繼《盧浮魅影》後第二部進入羅浮宮取景的電影。在一周的拍攝期間,劇組只能在晚上以及每周二博物館關閉日拍攝。有意思的是,自2005年5月影片開拍後,羅浮宮雖將票價上調,但影片的走紅卻帶給羅浮宮創下歷史新高的700萬人次。
小說重頭戲之一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斷然拒絕了製片方入內拍攝的請求,並發表聲明:“雖然這是一本精彩的小說,但我們絕不贊同書中涉及的有爭議的、極度主觀的暗示性內容,也不同意它對於基督教和《新約》的觀點。”
相對於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堅決說“不”,修建於公元11世紀、其內部結構與威斯敏斯特教堂十分相近的林肯大教堂卻敞開大門。而同影片達成拍攝協定的還有愛丁堡附近的建於15世紀的羅斯林大教堂,在小說中羅斯林大教堂和一度強盛的“聖殿騎士團”有關聯,因此這個占地不大的中世紀教堂兩年來的遊客數劇增為以前的三倍。劇組為林肯大教堂和羅斯林大教堂分別支付了10萬英鎊的高額租用費。
從中漁利的還有曾向開放的英格蘭南部的溫徹斯特大教堂。此教堂不僅賺得2萬英鎊的出租費,且教堂管理人員趁著影片日漸高漲的人氣決定於2006年3月1日起對每位訪客強制收取4英鎊的入場費,以支付不斷增加的營運費用。
花絮
•羅浮宮的鎮館之寶《蒙娜麗莎》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道具,但因拍電影的燈光會對這幅名畫造成損害,因此,出於安全和保護的因素,劇組只得退而求其次地使用了一個比例精確的複製品。這一秘密的泄露讓霍華德感到痛苦:“我十分討厭別人問我這樣的問題,但是……”他停頓了幾秒鐘,“畢竟這幅畫是無價之寶!”令人安慰的是,影片中保存《蒙娜麗莎》這幅油畫的房間是真的。
•在羅浮宮拍電影就像在做夢。由於折服於羅浮宮的藝術魅力,湯姆•漢克斯將其房車停在停在羅浮宮外面的街道上,老湯哥每次前往拍攝地點都必須穿過無數畫廊:“這裡名作眾多,目不暇接--《約瑟芬皇后加冕》、《雷奧尼達在溫泉關》,從這裡走著去工作的感覺實在棒極了!”
•背負巨大輿論壓力的湯姆•漢克斯為在外形上向角色靠攏,一面積極減肥,一面將常年的板刷頭變成了“飄逸”的長髮,但看過《達•芬奇密碼》試片的觀眾依然對老湯哥的仿學者髮型吹毛求疵,將其喻為“前額光禿,後腦勺一個鴨尾巴”!
•小說提及的維雷特城堡也是影片拍攝地之一。這座建於1668年的城堡專為路易十四駐義大利大使所建,現在的主人是美國房產大亨。據悉,劇組從17間房中辟出6間專供演員使用,但老湯哥放棄了享受貴族待遇的機會,選擇和妻子孩子住在演員唐納德•薩瑟蘭巴黎的家中,盡享平民之樂。
•為更好扮演白化殺手塞拉斯,保羅•貝塔尼不滿足於化妝時才有的白化病人獨有的慘白皮膚,還不惜將一頭金髮染成白色,將深藍的眼睛改為血紅。但這一形象卻引起美國白化病和色素沉澱組織的極大憤慨,該組織認為如此描寫是沿襲好萊塢許多電影對白化病同性戀的醜化。
•伊恩•麥克萊恩信仰基督教,當劇組在英格蘭的林肯郡拍攝遭遇英國宗教人士的屢屢抗議示威時,麥克萊恩數次出頭,號召人們的態度不可太過偏激,而應以全新的角度審視一貫堅持的信仰。
•2005年8月16日,就在《達•芬奇密碼》拍得熱火朝天之際,為抗議林肯大教堂對劇組行方便之事,一來自“和平與仁慈”婦女協會的瑪麗•麥可跪在林肯大教堂的台階前,使得大教堂的負責人奈特不得不讓步,說小說“非常牽強、充滿異端”。
•巴黎羅浮宮門前的玻璃金字塔是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
精彩對白
Robert Langdon: I'm into something here that I cannot understand.
羅伯特•蘭登:我進入了一個無法理解的世界。
Sir Leigh Teabing: We are in the middle of a war. One that has been going on forever to protect a secret so powerful that if revealed it would devastate the very foundations of mankind.
李•提彬爵士:我們處於一場戰爭之中。我們必須堅守著一個秘密,這個秘密是如此重要,如果一旦泄露,那么整個人類的根基都會毀於一旦。
Sir Leigh Teabing: You and I, Robert, we have observed history. We are in history now.
李•提彬爵士:你和我,羅伯特,我們都洞悉了歷史。我們現在就是歷史本身。
點 評
Seek The Truth
So Dark The Con of Man
《達文西密碼》是一部忠於原著的電影,但是很可惜,影片沒有帶給觀
眾任何驚喜。
——USA Today
電影很平庸,沒有懸念也沒有浪漫,更重要的是沒有趣味。
——《波士頓先驅報》
儘管受到了不同的評價,但是這部影片依然能夠在全球有一個盛大的票
房開局。因為全世界有無數雙好奇的眼睛等著看這部擁有四千萬讀者的
小說改編成電影會是什麼樣子。
——路透社
毫無疑問,從2005年以來,《達•芬奇密碼》無論是原著還是電影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爭議和關注,目前原著的官司還處在審理之中,不過這絲毫不能阻止電影的上映,正如初看《達•芬奇密碼》原著時那種將人緊緊抓住的懸疑感終於可以在銀幕上感受到了,縱使有人對劇組的選角非議甚多,但以湯姆•漢克斯的睿智和深厚的表演功底,搭配一具各具特色的演員,加上奧斯卡最佳導演朗•霍華德的調度,《達•芬奇密碼》想票房不狂收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