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蓋仙論處世》

《老蓋仙論處世》

《老蓋仙論處世》中‘老蓋仙’夏元瑜半生老北京、半生台灣的人生經歷,及品人閱世的豐富體驗,使其在洞察、把玩為人與處世的門道上,頗具心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老蓋仙論處世》呈現的即是,夏元瑜如何用自創的“蓋式幽默”,將老北京的“溫良恭儉讓”,化為應對家長里短、生活尷尬的各式妙招。平日見怪不怪的細枝末節,經由“老蓋仙”一點撥,遂令人發笑至噴飯。一笑而過之後,才知“老蓋仙”的苦口婆心,是期望人人都能成為受歡迎的人。而人與人相處的訣竅,是學也學不完的。

作者簡介

夏元瑜(1909—1995),祖籍杭州,生於北京書香世家,其父夏曾佑為著名史學家,其兄夏元瑮為中國第一代物理學家。早年負笈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後赴日本深造。曾為北京萬牲園(今北京動物園)園長,南遷台灣後,任過公務員,制過動物標本,當過大學教授,做過電視名嘴,評過“金馬獎”。退休後專注於爬格子,人稱“老蓋仙”,遂文名勝過本業,成為“左手拿刀、右手執筆”的幽默大師,與至交唐魯孫共被視為台灣文壇奇人。夏元瑜作品堪稱當代幽默文學代表,畢生著作二十餘部,均膾炙人口,其新書在台灣曾出版一周即再版。此次推出的“夏元瑜幽默精選”為其作品首次在中國大陸大規模結集出版。 
一般所謂的“蓋”,指“吹”“侃”得天花亂墜。“老蓋仙”夏元瑜卻自道:“‘蓋’不是吹牛,吹牛就像違章建築,會被取締。‘蓋’是引而申之,言之有物,且字字有所本。”夏元瑜的“蓋式幽默”,雜糅著老北京的京味逗趣與台灣的綜藝化詼諧,善以“無論說古論今,總是不忘適時幽自己一默”的自嘲自諷,將世間諸般煩惱、不順,在莞爾一笑中釋懷、解壓,可謂嬉笑中透著樂觀哲學。

媒體評論

一讀就懂京味逗趣見學問
一懂就笑蓋式幽默第一人
有人喜歡他的文筆輕鬆,我卻更欣賞其內容的紮實。
——梁實秋
元瑜兄的大作,不管是長篇大論或是小品散文,興之所生,想怎么寫就自自然一揮而就寫出來,不但妙趣橫生,而且有靈性有哲理。 
——唐魯孫
如果沒有(夏元瑜)那種悲天憫人的幽默感,而一定要去寫雜文,就是婢學夫人,自討沒趣了。
——古龍
他的人,才是一個無底洞,博學之外,他的本身便是個精彩的故事。手巧的人,心思亦巧。
——三毛

目錄


老北京的幽默王學泰
家長里短
“夏文端”公訪問記
四重唱
婆媳之間
望子成龍
祖孫的代溝
財產的移轉
親手送終
說實話的訃聞
家中日常生活的禮貌
三家兩代,效法誰家?
情人節與好夫妻
漫談“另一半兒”
書中自有老爸爸——訪歷史上幾位父親
爸爸節的禮物
為人之道
自說自話
吝嗇招人厭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看重自己,關心別人
請、謝謝、對不起
千騙萬騙不如不騙
合理的謙恭
話出無心傷自身
開不得的玩笑
經得住開玩笑的是聖人
看結婚,真傷心——兼談為人處世的禮貌
“犯不著”
以蟑螂為師
生活秀場
住醫院看醫生
初次見面的朋友
和朋友一塊去吃飯
買和賣
打電話
禍從口出
享受寧靜的自由
酒席上的風雲際會
照相的禮貌
面對洋人的醜態
人要衣裝
探望病人
醫生與病人
作家的希望
禮多人不怪
管閒事落不是
遊園驚“亂”
車軲轆話
解氣之道
人生之間
莫把甲魚當金龜
慷誰的慨?
男高女低?
好死不如賴活
高利如甘餌
鄉愿作風使不得
寧做釣魚人,不做鉤上魚
一連串的第一次
人生三怕
知足的小魚
拿得起放得下
一窩蜂

前言

說起來大約有二十年了,八十年代中,我做古典文學的編輯,每天沉浸在大量來稿中,昏頭昏腦看了一天稿子後,往往想讀點兒文學作品輕鬆一下。我所在的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圖書館有個“港台部”,收有幾萬冊港台書,以台灣文學著作居多。台灣文學的各種體裁中,我以為散文為最優,其中柏楊、李敖和幾位老北平作家如齊如山、唐魯孫、夏元瑜等各有特色。齊、唐二先生的散文大陸近年都有出版,他們的作品都以寫大陸舊事為主,從內容到寫法都與大陸作家不同,有點“北平夢華錄”的味道,使人耳目一新,受到讀者的歡迎。夏元瑜先生雖與唐魯孫先生是好朋友,他的散文雖有懷舊成分,但大多篇章還是以寫台灣情事為主,其特點是以老北平人教養、心態來寫,別有風味,大陸人,特別是北京人讀來倍感親切。
夏元瑜文章特點是“一讀就懂,一懂就笑”,很宜於人們放鬆時讀,可惜當時我們文學所圖書館的港台書庫僅有他《弘揚飯統》《生花筆》等少量幾本,不過其中也有許多令人噴飯的文章。例如《大興水利》就是如此。侯寶林先生的名作《戲劇與方言》中有“論戲劇與水利的關係”的噱頭,而夏先生這篇可以說是“論水利與食品業的關係”,文中更是笑料迭出。

精彩書摘

“夏文端”公訪問記
古時一品大員身故之後,皇上一定賞給諡號。其中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文官由進士出身的,諡號的第一個字一定是個“文”字,第二個字就大有出入了,曾為帝師的往往叫做“文正”或“文端”。曾國藩並未教過皇子,而死後稱為“文正”是極為難得的榮典。左宗棠平定新疆、張之洞練過新軍,全和軍事有關,諡號自應稱為“文襄”。左宗棠並未中過進士,可是皇上賞過他“同進士出身”的學位。非進士出身的大員,如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的諡號是“惠敏”。至於武將就不一定了,如“忠武”“忠烈”,等等。凡第二個字為“烈”“節”“愍”等的都是死於國事的。
以後清廷派了若干留學生出國,回來之後雖有外國的學位,卻沒科舉上的資歷。只好由禮部考他們一回,也給個“同進士出身”。北平城裡最早的一位牙醫徐景文,就是牙科進士,那時通稱為洋進士。不久明令廢止科舉,改辦學校,不少舉人、秀才重新人中學。進士中有位王揖唐,居然人了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倒是文武全才,可惜以後當了大漢奸,不得善終。
官職不及一品,但是有大功於國家,或為國捐軀的,皇上也可賞給諡號。如太平軍攻陷杭州,有位在籍的兵部侍郎戴悖士(有名的山水畫家)投池自殺,賜謚“文節”。
考據文字別扯長了,怪沒意思的。外行人瞎蓋,蓋多了必然出錯,故而就此打住,言歸正傳。且說清朝末葉,北平城內有條街的某一所房子上,從天射下一道紅光。於是全巷野狗齊吠,烏鴉齊噪。據王道士說,是天上文曲星君下降到這家夏善人家為子。至今他已年暮,諡號之制早隨清室而亡。他怕百年之後,到了天上和古聖先賢相見之時,名片上少條諡號的官銜,不大光彩,所以只好自己取了個諡號,叫做“夏文端”公。諸位您別弄錯了,他的姓夏,和咱的姓夏並無關係。天下姓夏的多著呢,哪兒全都扯得上親戚。我因為他居然敢自稱“文端”,心中不由得生了敬佩之意,直想去見見他,領教一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