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李娃克導演的《縫》投資40萬。這位畫家與觀念藝術家的第一部影片由朋友投資,朋友是做泡泡糖的,其間為支持電影事業而偷稅漏稅入獄,拍攝一度中斷。這個以政治與性為主題的片子不考慮在國內公映的可能性,但還是考慮到國際藝術院線,膠片拍攝。
導演簡介
李娃克,實驗藝術家、獨立電影導演,1959年生於甘肅張掖,1985年開始從事新潮美術創作,活躍於繪畫、雕塑、裝置、行為藝術領域,浪跡於全國各地,近年涉足先鋒電影,開創了行為藝術和紀錄片的混合形式,主要影片有《縫》(導演)、《輕》(攝影)、《夢遊》(策劃)、《大音》(導演)等。
影片相關
李娃克這名字取得好!十多年前我在畫報上見到這名字就牢牢記住了,一個搞行為藝術的有趣傢伙。他的作品有時會被罵成“變態”“噁心”。我猜測,這個“娃”肯定充滿了上房揭瓦的那種勁頭。而且,漢語拼音“wake”在英語裡面正是覺醒、警覺、喚醒、激發之類的意思。他是醒著的,也是不安分的,一不留神就從行為藝術中跑出來,拿著一部名叫《縫》的片子,激起獨立電影界的熱評。所以說他的不安分又是兩棲的,像娃娃魚。
上個月我在北京通州的喇嘛莊見到李娃克,他正鬧著牙疼,不時揉揉腮幫,沒一點行為藝術家的“酷”型,又黑又瘦,剃個半光頭,長得倒是有點像張藝謀。但晚上到隔壁小堡村喝酒的時候,李娃克換了件衣服,坐在那兒,又像個西北農民。我喜歡喝酒的農民,在通州畫家村,農民是個褒義詞。
不記得怎么說到我會點外語,還懂電腦,藝術農民李娃克大有感慨,他說他一定要好好學外語、學電腦,以後自己的片子自己做,以前不會電腦,只能把片子拿去給別人剪,他吃了很多虧。確實如此,圈子裡都在傳說李娃克沒錢也要拍電影,甚至還要上膠片。比如他的成名作《縫》,有個做泡泡糖的朋友給投資了40萬,千難萬難把這個以政治與性為主題的片子弄了出來。所謂地下電影當然是不能在地上公映的,去國外參賽展映,也總是讓別人撈了好處去。後來聽說他三萬塊錢把音像出著作權賣了,結果被片商重新剪輯,並改名為《窺》在國內發行。“完全成了一個三級片。”李娃克頗為憤慨和無奈。
但這只不安分的兩棲動物在苦悶中也不肯守在低成本的繪畫和行為領域,他又激情萬丈地跑出去了。紀錄片《夢遊》可以說是李娃克的心血之作,並且前不久贏得了被稱為“世界紀錄片最高獎”的法國真實電影節評審會大獎,但這事似乎沒他的份兒。因為他不是這部片子的導演,不是攝影,也不是剪輯,何況他從來沒有出過國。李娃克有些不平,因為這個東西是他構思、策劃並實施的整個藝術項目的一個記錄。但《夢遊》的導演黃文海也有充足的話要說,是他出資並抓機拍了一百多盤帶子,最後自己動手剪出來的《夢遊》,然後帶出去展映,等等。
這是一個問題。因為行為、影像、觀念等實驗藝術領域中的東西,人們對它的“作品形態”還沒有一個較穩定的看法。很多時候人們只能援引商業的法則來界定這些藝術事物,這樣的話,我們的藝術農民就很容易變成了楊白勞。
不過,無論再怎么樣,李娃克也仍舊是一個不安分的楊白勞,他說,他的藝術創作是生命的需要,是爆發。真是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