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當“去政治化”與市場化的氛圍籠罩著文學場域,現實題材的嚴肅創作愈發艱難了。
當代小說家始終面臨著雙重困境:既要在觀察社會現象時保持洞察力和敏感度,又要在“小說已死”的輿論困境中抵抗寫作意義的虛無。然而,諸如此類的問題卻並不對梅國雲的創作生活產生影響,在持續而堅忍的書寫中,他以強烈的問題意識灌注其間,堅守著現實主義文學傳統中的倫理面向——以筆為旗與介入姿態。
軍旅為梅國雲的小說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精神向度和豐富的情感資源,他對部隊的認識也是深刻到位的。轉業到地方,儘管工作性質發生了變化,但他對部隊某些方面的關注程度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得到了加強,那就是他的軍旅小說創作。
在被安排轉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一氣呵成完成二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第39天》創作。
內容簡介
小說《第39天》描寫一位由特勤中隊長崗位上轉業的大學生幹部被安排轉業後的39天生活經歷。主人公牛大志,一個來自農村的青年大學生幹部,滿懷一腔熱血來到軍營,但由於個性的張揚,在軍營打拚了九年之後,被安排轉業。就在牛大志離開特勤中隊長的崗位後,作者通過精心“安排”,“發生”了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先是牛大志為了解救人質而槍殺自己的親叔叔,再到為了躲避槍殺叔叔的“罪責”,在火車上巧遇恐怖分子林廣進,從而制止了一起敵特精心策劃的恐怖行動。作者的這種精心“安排”,既超越於讀者意想之外,又在小說矛盾衝突和情節發展的情理之中,反映出了作家對小說藝術的把握能力。
圖書看點
勁爆話題--當代軍魂的塑造
軍隊建設一直是各個國家非常關注的領域,尤其是“美麗戰爭”(美國和利比亞之間的戰爭)爆發之後,任何國家都看見了美軍的實力,也都看到了利軍的羸弱。怎樣改變這種局面,無非就是加強國家的軍隊建設,從嚴治軍,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
主人公牛大志在小說中為了解救村支書孫子而把槍殺親叔叔的問題也引起很大的爭議。人們質疑親情和正義到底哪個重要,難道非得走那種極端的路線才能完成解救?其實在我看來,正是因為牛大志的“大義滅親”才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其從軍以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心態,正是心中那股凜然的正氣,才使其做出此大膽之舉。
書中還有一段關於主人公的經歷的描寫也頗為出彩,牛大志在逃亡的途中遇見了令人感到可怕而又遙遠的恐怖分子,在一番和恐怖分子的鬥志鬥勇中,牛大志最終捨生取義,和恐怖分子同歸於盡,換取了人民損失的最低。儘管牛大志為國捐軀,還是引來村民的爭議。我讀到此處,看到牛大志39天的大限降臨,感覺胸中一股熱淚在翻滾。
軍人作者--以軍人的視角解讀軍隊
和眾多軍旅作家不同,梅國雲是正兒八經經歷過軍營生涯的人,所以他寫出的東西也更有那股原生態的軍人的味道,數年的軍旅生涯,使作者骨子裡流著的血液充滿了軍營的色彩,滄桑而又厚重。梅國雲在部隊服役了近三十年,對部隊充滿了感情。時代問題的出現,呼喚“李雲龍”、“牛大志”式的英雄不斷湧現,大概是他創作此書的決心,並期待小說能解決一些現世的問題。
圖書解讀
梅國雲的《第39天》超越了“轉業”這個議題,進而超越了軍旅小說的框架。
小說主角牛大志以死之沉重提醒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存在。牛大志以這樣一個無可置疑的身體性存在給社會提出了一個問號:關於轉型時代體制的、關於部隊建設的、關於社會風氣的。抑或,牛大志是反諷結構的一個象徵符號,他的命運意味著轉業創傷記憶的治癒可能,也意味著部隊教育下理想主義存在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牛大志對部隊的“懷舊”與其對理想主義的標舉是相輔相成的,部隊陶冶了他英雄主義的崇高情懷,也激勵和鼓舞著他對理想主義的堅守,而他正是以這種情懷突圍與救贖著這個社會。
《第39天》展示了轉折時代轉業軍人牛大志的個體孤寂,他艱難的身份轉換和歷史困惑,這是個體面對的難題,也是時代面臨的難題。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是一個失敗者,梅國雲以這一無可辯駁的個體存在,以虛構的方式提出了一個嚴肅的社會命題,並且提出了解決時代病症的“新紅色理想主義”精神方案。這是作品人物承擔的社會意義,也是作家寫作的社會責任。越是文風浮躁奢靡的時代,我們越是需要平實樸素的作品。
《第39天》以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對時代的流行風潮進行反抗和折返。梅國雲的寫作再次證實了小說與歷史之間的隱秘聯繫,他的小說書寫是現實主義傳統的一個新的註腳,也是將小說“再政治化”的創作實踐。
作者簡介
梅國雲,男,江蘇興化人,1965年12月出生,1983年10月入伍,先後4次榮立三等功,軍事法學研究生,海口市青聯常委,海南省青聯常委,1987年7月天津解放軍運輸工程學院畢業。主要作品有:著作《影響他人的45種方法》(1989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詩集《送你一枚金戒指》 (1993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長篇小說《若水》(2008年華文出版社出版),根據《若水》錄製的廣播小說先後兩次在海南人民廣播電台連播,2009年5月6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凌晨劇場》連播。與楊文森合著長篇小說《大鐘無聲》(2006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此作於2007年獲“崑崙文藝獎”,2008年獲“武警文藝獎”,是近年最有影響力的軍旅小說之一。與楊文森合著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國防線》已收入海南省文庫,將在近期出版。
引爭議
小說《若水》的作者、海南作家梅國雲的長篇小說《第39天》從今年初出版至今,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是《第39天》直擊了部隊一些現實敏感問題,及軍人應“如何面對這個國家”,被稱為把軍營從月球搬到地球,是真實的展現。
《第39天》描述的是一個曾經冒著生命危險解救人質的年輕軍人牛大志,成為英雄後,總是挑領導的毛病,還到處亂講單位領導腐敗、形式主義、好大喜功等問題,領導一怒之下,安排他退役到了地方。想把一生都獻給國防的牛大志非常鬱悶。他不只是為那些假裝愛國的軍人,投機鑽營,在官職上享受富貴而不平,而為他無法繼續實現保衛國家的理想而痛苦。在回到故鄉經歷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個個事件後,終於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一個恐怖分子,牛大志為了制止爆炸事件,他主動選擇了犧牲。
小說出版後引起了網路上下的極大爭議。網友“鹽慌子”說,牛大志完全可以活,但他卻選擇為了這個國家犧牲。那么多的官員在麻木,在幹壞事,他一個人做這個犧牲沒有意義。網友“胡牙”說,在這個娛樂至死的社會,大家都在找樂子,享受人生,有幾個人還想著國家?這個牛大志簡直瘋了。
網友“NN男孩”認為,牛大志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個真正軍人,證明他的軍旅人生沒有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這樣的證明,說明此人幼稚。網友“雨水琪”說,牛大志看似英雄,其實是個懦夫,是個智商很低的“大傻冒”,有這么個愛國的嗎?
海南師範大學教授張浩文說,看似簡單的小說文本,引起如此爭議,是近年來軍旅小說極其少見的現象。張浩文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第39天》沒有把軍隊寫在月球上,《第39天》里的軍人是人!”因此注定要引起爭議,並留下印記。在很少有作家關注現實軍旅題材的當下,《第39天》的出現非常重要。
面對各種爭論,海南作家梅國雲說,《第39天》直面了軍隊現實,塑造了一個真正的軍人形象。牛大志的苦悶,也是無數年輕軍人的苦悶;牛大志的抗爭精神,也是廣大年輕軍人的精神。他們對自己經歷雖不甘心,但愛國的信念無法動搖。
2011年軍事與科幻方面書籍
軍事和科幻屬於貼近主流的文學題材,前者講究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在廣闊的宇宙背景下,故事的發展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後者重在刻畫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從單兵作戰到集團作戰,都足以讓人熱血沸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