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家薩夏與花樣滑冰運動員麗娜在聖彼得堡一見鍾情,等待他們的卻是移民加拿大的困惑和失去親人的悲痛。薩夏回到聖彼得堡和西伯利亞尋求答案,捲入黑社會的暗算、綁架、謀殺及愛情糾葛的漩渦。在神父薩夫瓦提的幫助下,薩夏撥開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的迷霧,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答案:他的生命不屬於自己,他的使命是繼承曾外祖父的事業,建立一個讓所有宗教都能坐下來對話合作的論壇,以消除極端恐怖主義,使世界得到永久和平。
編輯推薦
《第十三個聖徒》:世上一個好人勝過天堂兩個天使。
作者簡介
阿卡地·帕夫金柯夫,1940年生於前蘇聯的列寧格勒,曾在前蘇聯軍隊服役,1973年移居加拿大多倫多。1991年在多倫多出版以親生經歷為基礎的處女作《再見,涅夫斯基》,2005年在莫斯科出版小說《命,愛》。《第十三個聖徒》是作者的第三部小說,表達了消除宗教分歧、達到全人類精神和平的強烈願望。
於曉紅,1963年出生於貴陽。畢業於中國藥科大學和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曾就職北京大學。二十年前移民加拿大,為藥劑師和自由藝術閒人。正在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慈善公益事業上。
文摘
第一章
聖彼得堡,一九九九年三月
薩夏沿著涅瓦河畔行駛,心中油然升起對這美麗城市的崇敬。他醉心地駛過他常常駐留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劇院和圖書館。春雨洗去了冬天給這個巴洛克風格建築群帶來的悲傷和黯淡,還原了它白綠相間的顏色。春風擦亮了冬宮廣場前的金色柱子,就連房頂上怪獸狀的排水嘴也被洗得一乾二淨。弗朗西斯科-拉斯特雷利設計的冬宮就像當年剛建好時那樣輝煌壯麗。
薩夏很想下車享受一下這無與倫比的美景。但是再過五分鐘就是他和維克多約會的時間了。他迅速駛向著名的隙望角出版社,快步衝上二樓辦公室。
衣著時髦、年輕貌美的羅拉坐在寫字檯後面,周圍的地板上散落著撕碎的紙片。她抬起頭來,臉露驚色。
寫作背景
阿卡地永遠是穿牛仔褲和套頭棉便衫,清瘦的骨架和銀灰的短髮。他兩眼深邃,略顯疲勞;但更多的是樸實和慈祥。
阿卡地的父親是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家人。父親出生於一九一○年,十八歲時來到列寧格勒。他是個記者和詩人,也是個熱血的共產黨員,在單位上還是領導。他參加了一九三九年冬天的蘇芬戰爭——一場殘酷的冰雪之戰。阿卡地出生於一九四。年,還不懂事就經歷了次年開始的九百日列寧格勒圍城戰。這是歷史上最慘最血腥的圍城戰:一百二十萬平民被餓死。阿卡地的父親多次受傷。他們一家四口住在一個單間公寓裡,和另外八家共用一間廚房和一個洗手問。沒有浴室,更別指望暖氣。他們家對面就是臭名昭著的警察五局(即《第十三個聖徒》中寫到的那個)。孩子們從那兒路過都會膽戰心驚。經常有政治犯被拷打折磨致死的故事傳出來。父親是個誠實而固執的人,他常說:“我要站著死,不要跪著生。”他在戰爭中失去健康,接下來又失去信仰和希望。一九七三年阿卡地移民到加拿大,父親因失去生存的願望而自殺。阿卡地對我說:“從家庭的角度上說,父親沒有給過我們什麼關愛,甚至可以說遺棄了我們。”但是,父親給他留下了對文學的愛和對生活的思考。
阿卡地在蘇聯服了一年兵役。“苦不苦?”我問。他的回答令我吃驚:“不苦。只記得我給同志們讀詩歌、演舞台劇時,年輕人臉上的表情和眼睛裡的光亮。”
阿卡地移民後,為生活奔波,什麼都做過。開過餐館,看他飛快的刀功就知道他很專業。他做的野蘑土豆是我最愛吃的。他的室內裝修公司很成功,因為他像《第十三個聖徒》里描寫的主人公薩夏一樣做過裝修工作。但無論做什麼,他從未間斷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