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縣紀行)》

《發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縣紀行)》是由唐朝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詞,收錄於《唐詩宋詞》之中,流傳至今,膾炙人口。

作者

杜甫

詩詞正文

我衰更懶拙,生事不自謀。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
漢源十月交,天氣涼如秋。草木未黃落,況聞山水幽。
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疇。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
密竹復冬筍,清池可方舟。雖傷旅寓遠,庶遂平生游。
此邦俯要衝,實恐人事稠。應接非本性,登臨未銷憂。
谿谷無異石,塞田始微收。豈復慰老夫,惘然難久留。
日色隱孤戍,烏啼滿城頭。中宵驅車去,飲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蒼茫雲霧浮。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


注釋

⑴原註:“乾元二年(七五九),自秦州赴同谷紀行。”

⑵生事,即下所言衣食之事。

⑶此二句正言“不自謀”,語苦而趣。問,尋求。樂土,富裕地區。因無食故欲就樂土。南州,猶南方。這裡指同谷,同谷在秦州之南。南州氣暖,因無衣故思往南州。寒苦人實有此想。以上四句敘去秦州而赴同谷的根由。

⑷以上四句寫同谷氣候和暖,可解決無衣問題。漢源,同谷鄰縣。“聞”字緊要。下面八句也是根據傳聞來寫的。杜甫此時尚未至同谷。

⑸以上四句寫同穀物產豐富,可解決無食問題。栗亭,屬同谷縣。薯蕷,俗名山藥。崖蜜,一名石蜜,野蜂在山崖和石壁間所釀之蜜。

⑹以上四句寫同谷景物宜人,並可供遊覽。方舟,兩舟並行,實即泛舟意,但用方舟,見得地面甚廣。

⑺此以下八句追述去秦州的原因。此邦,指秦州。要衝,要道或要塞。地勢高,故曰府。稠,煩雜。

⑻此二句是說既要應接來往官員,又無山水可以登臨。

⑼異石,奇石。塞田,山田。微收,收成很少。

⑽因有以上種種原因,再也待不下去。

⑾此以下八句寫發秦州時情景,方是寫實。

⑿中宵,夜半。杜甫在旅途中多半夜出發,並因此得病,所以說“征途乃侵星,得使諸病入”。

⒀此二句出門時仰望天空所見,景中含情。詩人之胸襟,正如星月之磊落,雲霧蒼茫,終不能掩。

⒁此二句因小見大,由近及遠。“吾道”二字雙關,充分表現了詩人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可與《空囊》詩“吾道屬艱難”一話互參。

作品簡析

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杜甫從秦州前往同谷縣。在這次行程中,杜甫按所經路線寫了十二首紀行詩。這是第一首,序詩。詩言“十月交”,知從秦州出發是在這年十月。唐時同谷,在今甘肅省成縣。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