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原文
從明後之嬉遊兮,聊登台以娛情。見天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天功恆其既立兮,家願得而獲呈。揚仁化於宇內兮,盡肅恭於上京。雖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休矣美矣!惠澤遠揚。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齊日月之輝光。永尊貴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
詩歌簡介
曹植(曹操之子) 曹植文滔武略。天資聰穎的曹植“年十歲余,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為賦”,曹植自然也在其中。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台賦》。曹操看後,讚賞不止。當時曹植只有19歲。自此,一向重視人才的曹操產生了要打破“立長不立幼”的老規矩的念頭,要將其王位交給這個文武全才的兒子曹植。因此曹操對曹植特別寵愛,並多次向身邊的人表示“吾欲立為嗣”。誰曾料到,曹操的這一想法,非但沒有給曹植帶來什麼福分,相反給他後來製造了不盡的痛苦,使他無形之中捲入爭奪太子的漩渦之中。
創作時間
本篇寫於建安十七年的春天。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鄴城建銅雀台、金虎台、冰井台。銅雀台高十丈,周圍的宮室多達一百二十間,並在樓頂置大銅雀,舒翼若飛,所以台名為“銅雀”。兩年後,曹操率曹丕、曹植等登銅雀台,並命他們兄弟幾人各作一篇《登台賦》,曹植援筆立成,並且文才飛揚,曹操讀後,大為讚賞。
詩歌譯文
【注釋】
⑴明後:明,尊敬之詞;後,君也;明後指曹操。嬉遊:樂游。
⑵太府:規模宏大的宮室。
⑶營:經營,謀劃。
⑷嵯峨:高峻貌。
⑸浮雙闕句:是說宮殿兩側的望樓高聳矗立,就像浮在天上一樣。太清:天。
⑹華觀:華美的台觀。這裡的“觀”應該是指鄴城有名的迎風觀。
⑺西城:鄴城北城的西面。
⑻漳川:指漳河。曹操當年曾經引漳河之水到銅雀台下。
⑼滋榮:繁茂。
⑽天功兩句:天功,帝王的功績;家願,曹家的意願;獲逞,得到實現。
⑾上京:指許昌。當時漢獻帝正在許昌。
⑿桓文:春秋時的齊桓公、晉文公。
⒀豈足句:方,比得上;聖明,指曹操。
⒁翼佐:輔佐。
⒂矩量:度量。指天地博大無私的氣度。
⒃東王:古代神話中的東王公,是與西王母並稱的仙人,也是眾男仙的首領,掌管諸仙名籍。等年壽於東王,是說像東王公一樣長壽。
【譯文】
我跟隨父王快樂的四處遊覽,登上了銅雀台來娛樂心情。
我見到四周宏偉高峻的宮殿,見到父王以賢德苦心謀營。
建起銅雀台的高殿巍然聳立,兩側的望樓像浮游在天頂。
我站在沖入雲霄的華美台觀,高高的閣樓西面連著北城。
臨近看著彰河的水緩緩流動,遠遠望見園中的果樹繁茂。
迎面徐來的春風柔軟而舒服,耳邊是鳥兒不絕的叫鳴聲。
帝王不朽的功業早已經成就,曹家得償所願,何其稱心。
弘揚仁厚的恩德以澤被天下,對許昌的天子要畢恭畢敬。
齊桓、晉文開創了太平盛世,又哪裡比的上父王的聖明?
多么吉祥,何其美妙!恩澤惠及遠方的黎民百姓。
盡心輔佐我漢室的朝廷社稷,使四方永享安寧。
恢弘的氣度能與天地相媲美,無私的品德像日月的輝光。
願父王永享無窮無盡的尊貴,有如東公王一樣年壽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