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 )10月4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出生於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今廣州海珠區)(龍導尾街)。其父鄧煥莊,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因鄧煥莊與妻子郭氏飽受世道黑暗和戰亂之苦,殷切盼望鄧氏家業昌盛,就給他們的獨生子起名為鄧永昌;然而家業興旺談何容易,離不開時勢和國運的大環境,故知情達理的鄧煥莊又將其子改名為鄧世昌,字正卿。
鄧世昌從小資質聰穎,勤奮好學,在家鄉以優異成績學完國小學業。鄧煥莊覺得,無論將來讓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還是從事別的事業,都必須學習洋文,進而學習外國先進科學知識。這在把英語當作“蠻夷之語”的當時來說,是驚世駭俗的。當他攜世昌到了上海之後,先讓他進了教會學校,師從歐人學習英語、算術。世昌接受新知識能力很強,學業上進步極快,在很短時間內,就能與洋老師對話,並能看閱英美原版書籍。洋老師對他讚賞有加,十分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學生。
義勇從軍
1867年(清同治六年),沈葆楨出任福州馬尾船政大臣,同時開辦前學堂製造班和後學堂駕駛管輪班。學堂開始招生,生源主要為福建本地資質聰穎、粗通文字的16歲以下學生,後由於生源不足,招生一直擴展到廣東、香港一帶,並將年齡要求放寬到20歲以上。鄧世昌得知此訊息後立即稟告父親,要求報考。開明的父親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鄧世昌回到廣州,參加考試,成績優秀,順利考取駕駛專業。當時參加報考的學生,家境貧寒之士占大多數,其次是受到外國影響的家庭和商人子弟、外國學堂學生。報名者必須將三代名諱、職業、保舉人功名經歷填寫保結,並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甘結。
駕駛專業學生除學習英語、數學外,還學習航海天文學、航行理論和地理,經五年堂課學習後畢業。1871年(清同治十年)鄧世昌從軍後“第一次”回廣州家鄉探親。
堂課教育,僅是海軍教育的第一步。要成為合格的海軍軍官,需經練習艦的實習。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鄧世昌和其他同學一起登上“建威”練船,開始了他們渴望已久的海上遠航。這次航習,先後到達廈門、香港、新加坡、檳榔嶼,歷時四個月。海天蕩漾,有時數日不見遠山,有時島嶼縈迴,沙線交錯。練習艦經受各種考驗。去時由教員躬督駕駛,各學員逐段眷注航海日記,測量太陽和星座的位置,練習操縱各種儀器。返航時學員們輪流駕駛,教師將航海日記仔細勘對。經過二年艦課實習後畢業。
奮發學習
鄧世昌在船政學堂攻讀五年,自始至終,奮發學習,自強不息,各門功課考核皆列優等。“凡風濤、沙線、天文、地理、測量、電算、行陣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尤其是在隨“建威”練船到南洋的實習中,表現出實際駕駛、管理艦船很高的素質和技能,深得外教的好評。加之年齡在同學中偏大,比較穩重和老練。正因如此,沈葆楨很看重他,稱讚他是船政學堂中“最伶俐的青年”之一。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2月,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輸船大副。船政學堂培養的軍官開始指揮軍艦,這是中國軍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開闢了院校教育的先河。
1875年(光緒元年)正值日本侵略軍窺台灣、澎湖、基隆諸隘時,任“海東雲”炮艦管帶,巡守海口,獲升千總。
1877年(光緒三年)2月,代理“揚武”巡洋艦大副。3月,福州船政局首次派學生去英國和法國留學,根據鄧世昌的全面素質和表現,完全可以選入出洋留學之列,只是因為帶船人才緊缺,才讓他在國內風濤海浪中錘鍊。事在人為,鄧世昌雖未正式出國學習,但他作為海軍良將,素質是出類拔萃的,所以李鴻章等人幾次派他出國去接收新艦。鄧世昌在出國接艦過程中,抓緊機會,虛心好學,彌補了未在國外深造的缺憾。
1878年(光緒四年)因“海東雲”噸位較小,火力較弱,2月,沈葆楨調鄧世昌任裝備五尊前後膛炮的“振威”炮艦管帶,並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後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他在執行守備任務時堅決果斷,用兵有方,抑制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
出國考察
1880年(光緒六年)年初,任“飛霆”蚊炮船管帶。李鴻章為興辦北洋海軍,派馬建忠去考察、招收水師人才。馬建忠奉命前往福建,聽到了各方面對鄧世昌的讚譽,併到鄧世昌所帶的“飛霆”蚊炮船察看,親眼見到了兵船管理的井然有序,士卒訓練有素,紀律嚴明,還多次與鄧世昌交談,對此馬建忠給予很高評價。馬建忠經考察後,向李鴻章匯報,並推薦鄧世昌,說他“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李鴻章也是識才之輩,同年夏天,將鄧世昌調至北洋海軍,任“鎮南”蚊炮船管帶。七月,“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四艦巡弋渤海、黃海,“鎮南”艦途觸礁,鄧世昌沉著指揮,鏇即出險,但後因此事故而被撤職;同年底,北洋水師在英國定購的“超勇”、“揚威”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
1881年(光緒七年)鄧世昌十分珍惜赴英國接艦的機會,因為,他從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後,服從水師初建時缺少管帶的需要,就開始帶船,未能到歐洲留學深造。此次到英國接艦,他努力學習加以彌補。他利用各種機會遊歷英國的著名工業城市,看到了機器大生產的宏偉壯觀場面;他遊歷了英國海軍的主要基地、港口,看到了一艘艘各種巨型戰艦,領略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是什麼模樣;他學習研究了英國皇家海軍的規章制度和練兵之法,看到了北洋艦隊在訓練和管理上的巨大差距;他學習研究了英國海軍的發展歷史,尤其是仔細尋找稱霸海洋一個多世紀的秘密。他到了格林尼治,參觀了英國皇家海軍學院。這座舊日的王宮,如今是世界海軍的聖殿。船史陳列室里模型鐵艦、三桅帆艦,以至古老的單層甲板木船,濃縮了人類征服海洋和在海洋上進行過鏖戰的歷史。在迴廊的牆上,他看到了英國歷代海軍將領的油畫像,最著名的是曾數次擊敗拿破崙艦隊和一舉殲滅法蘭西聯合艦隊、贏得特拉法爾加角海戰勝利的納爾遜。他還專程去過倫敦的特拉法爾加廣場(俗稱鴿子廣場),瞻仰了海軍名將納爾遜高大而逼真的雕塑像。他認真考察西方海軍情況,悉心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技術和經驗,將這些軍事裝備和訓練方法細心地加以研究,取其長,為己所用。
1881年8月17日,“超勇”、“揚威”從英國紐卡斯爾港起航,開始了由英國到中國的漫長航行。這是中國海軍首次駕駛軍艦航行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經過的沿途各國,始知中國也有海軍,均鳴禮炮致敬,這就大大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此次清國水師首次到國外接艦,派出的操艦管帶無疑是整個水師中最出類拔萃的。林泰曾操縱“超勇”艦,鄧世昌操縱“揚威”艦。“超勇”、“揚威”兩艦回國途中經歷了驚險曲折。先是在地中海兩艦失散,“揚威”因缺煤而在海上漂流了兩晝夜,“超勇”獲訊後去尋找接濟。過蘇伊士運河時,“超勇”的螺鏇槳又觸礁碰壞,經修理才繼續航行。至10月15日,兩艦終於到達香港,歷時61天。之後,駛入江南製造總局,進行塢修。在上海經過整修後,“超勇”、“揚威”於11月22日駛抵天津大沽口。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賞戴花翎,以都司補用,並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此次出洋,他不僅擴大了眼界,由於潛心鑽研,增加了學識,“益詳練海戰術”,而且最大的收穫是在思想認識上發生了重大變化。
出任管帶
1882年(光緒八年)夏,朝鮮國內亂,正值李鴻章母親病故,回合肥奔喪、丁憂,署直隸總督張靖達公樹聲,奏調浙江提督吳長慶率師東渡,命世昌以兵艦運送之。鄧世昌駕“揚威”艦鼓輪疾駛,迅速異常,徑赴朝鮮仁川海口,較日本兵船先到一日。比日艦載兵而來,我軍已自仁川整隊,逕入朝鮮國都城辦理竣事。日兵後至,爭門不得入而罷。鄧世昌率艦援朝,挫敗日本侵朝計畫,補升游擊,賞給“勃勇巴圖魯”勇號。
1887年(光緒十三年)春,李鴻章奏派鄧世昌率隊赴英、德兩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艦”、“靖遠艦”、“經遠艦”、“來遠艦”四艘巡洋艦。已是第二次出國接艦帶船的鄧世昌,此時已被大家公認是一個“西學湛深”、“精於訓練”的海軍專家。艦艇遠航訓練是海軍官兵的必修課,特別是到深海大洋中去摔打。鄧世昌認為,接艦實際上是不可多得的最好的遠航訓練,所以在接艦回國途中,積極組織海軍將士認真進行海上訓練。鄧世昌在歸途中因勞累過度,發了寒熱。但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作為管帶,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對全艦的安全負全部責任,要堅守自己的崗位。於是,他撐著虛弱的身體,一步步艱難地走上駕駛台,“扶病監視行船”。不僅如此,他還帶領全艦官兵在沿途進行不間斷的各種操練,“終日變陣必數次”。操練的內容和科目,完全是實戰可能發生的,符合戰鬥的需要,並且要求正規化:“時或操火險,時或操水險,時或作備攻狀,時或作攻敵計,皆懸旗傳令。”在鄧世昌以身作則的激勵下,艦上將士“莫不踴躍奮發,無錯雜張皇狀”。
光緒十三年(1887)七月,北洋海軍在英、德兩國訂購的巡洋艦“致遠”、“靖遠”和裝甲艦“經遠”、“來遠”竣工。鄧世昌以營務處副將銜參將兼“致遠”號管帶身份,參加接帶。途中屢經風濤,其他各艦水手病故甚多,惟“致遠”艦因鄧世昌措施得當,關懷士卒,無死亡者。
光緒十四年(1888)春,抵大沽。七月,鄧率艦從丁汝昌鎮壓台灣呂家望起義。返回後,以總兵記名簡放,加提督銜。八月,北洋艦隊正式成軍,分左、右、中、後四軍,鄧世昌授中軍中營副將,仍充“致遠”管帶。同年底回國。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兼任“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此艦相終始。
1888年(光緒十四年)台灣後山生番,時出滋擾,官軍往剿失利,凶焰益熾。福建提督孫開華統軍查辦,李鴻章電檄(xí)世昌,隨同北洋提督丁汝昌前往台灣助剿。世昌逐駕“致遠”艦赴台灣埤(pí)南一帶。惟時陸軍苦戰累月,雖迭有擒斬,終有山深篝(gōu)密,難以深入。及世昌駕艦駛至於附海之處,發炮轟攻,乃得水陸並進,痛加剿洗,折毀碉寨,將呂家望、大莊等番社老巢攻克,由是生番悉平。奉旨著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鄧世昌17年後“第二次”回廣州家鄉探親,這次未能見到他的父親,因為老人家已在幾年前去世了。當時,他接到喪報,但軍務在身,不能回家奔喪。這次回到家中,他哭昏在靈前,醒後揮淚寫祭文,將未能見父親一面視為“終身大戚”。
1889年(光緒十五年)2月20日,李鴻章奏北洋海軍新設中軍中營副將,請以鄧世昌借補,任“致遠”艦管帶。
1891年(光緒十七年)李鴻章來威海檢閱北洋海軍,這是《北洋海軍章程》制定後的首次大檢閱。鄧世昌平時訓練部隊,絕對不允許搞花架子。敵艦的距離須臨機測定,且在敵我雙方高速運動中。以鄧世昌訓練得力,奏準賞獲“葛爾薩巴圖魯”勇號,並賜給三代一品封典。
1892年(光緒十八年)鄧世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回廣州家鄉探親。
壯烈殉國
1894年(光緒二十年)鄧世昌常曰:“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青史留名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衛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主要成就
1894年9月17日,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這就是黃海大戰。戰中,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鬥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衝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這時,一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墜身入海,隨從拋給他救生圈,他執意不接,愛犬“太陽”飛速游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沉。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享年45歲。
家族成員
鄧世昌的三兒五女:鄧世昌長子鄧浩洪,承襲世職,任職於廣東水師,1947年去世;次子鄧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鄧浩乾是遺腹子,曾在民國海軍部供過職,1969年逝於無錫,無子,鄧浩乾養女鄧孝思; 鄧世昌長女鄧秀媛;次女鄧秀蟬嫁給鄧世昌同窗摯友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為妻;三女鄧秀娟;四女鄧秀婷;五女鄧秀海。
鄧世昌孫子鄧小鵬,孫女鄧素娥(養女)(鄧世昌長子鄧浩洪後代)。
鄧世昌外孫葉裕芳,外孫女葉愛蘭、葉素蘭(鄧世昌次女鄧秀蟬後代,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孫子、孫女)。
鄧世昌曾外孫葉兆麟、葉兆泰(鄧世昌次女鄧秀蟬後代,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曾孫)。
鄧世昌曾孫鄧立峰,曾孫女鄧立英、鄧立群、鄧立莊(鄧世昌長子鄧浩洪後代)。
鄧立英,河北省宣化冶金環保廠高級經濟師,河北省政協委員,張家口市宣化區政協副主席。
鄧世昌玄外孫葉新力、葉偉力(鄧世昌次女鄧秀蟬後代,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玄孫)。
葉偉力,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作品《戰爭電影與人類和平》、《科幻電影與未來時代》、《千萬年的夢——人類和平之歌》。
人物評價
光緒帝: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墓地
“甲午戰爭”之後,大鹿島人民為鄧世昌及無名烈士所修的墓,因當時財力物力所限,十分簡陋。1988年,東港人民政府把這座墓遷到了東口南山的北坡上。大鹿島人民為“致遠”艦上的遺骨新做了一口棺材,挑選質地最好的木料,請島上手藝最好的木匠釘制的。墓前立了塊碑,墓碑正面刻下“甲午無名將士墓”,墓碑後還寫了碑文。後來據來島的一些專家、學者見解:一般的士兵是不能進入駕駛室的,從那裡打撈上來的骸骨很可能就是鄧世昌的,於是就將“甲午海戰無名將士墓”改為“鄧世昌墓”,在橫牆上寫著“甲午英烈永垂不朽”。
日本企業家井上幸男專程來鹿島,向鄧世昌塑像和“甲午英魂”墓獻了花圈。據說,他爺爺當年作為日艦上的一名大副曾參加了甲午海戰,他是遵照爺爺的遺囑,帶著一種負罪感祭奠甲午壯士的。花圈上寫的是:“願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美籍華人劉玉珍先生回島探親時,讓家人扶著登上蟒山,在英魂墓前深深鞠了三躬,深情地說,愛國主義是民族之魂,我這次回國就是來“尋魂”的!
後世紀念
紀念館
•鄧世昌紀念館
“鄧世昌紀念館”位於海珠區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蜒里2號。其前身為“鄧氏宗祠”,是民族英雄鄧世昌的出生地。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鄧氏家人用朝廷給予的撫恤銀擴建宗祠,占地面積4700平方米。
鄧世昌於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海戰中壯烈殉國後,清廷追封其為“從一品”官,故宗祠正門按一品官員規格,建6級台階,以清代中晚期南方大祠堂的形式重建。整座建築以長條花崗石為基礎,高出地面1米後再用水磨青磚砌牆,以進口坤甸木為柱和梁架,屋頂是灰塑瓦脊、碌筒瓦面。主體建有前后座,用兩廊相連,並在四角各建1座閣樓。另有東院和後花園、東西門樓、前院和照壁等。正門門額上書“鄧氏宗祠”字樣,兩側掛有“雲台功首”、“甲午留名”的楹聯。後花園有一棵紫荊樹和一棵鳳眼果樹,據傳鄧世昌當年赴威海前所植。花園外東面原有車馬場、清光緒、宣統年間,幕名前來瞻仰均在此下車,再步行前往祠堂拜。
抗日戰爭時日軍侵占廣州期間,日軍士兵懾於鄧世昌的威望和英氣,不敢破壞鄧氏宗祠。民國38年(1949)秋,鄧氏族人字祠堂內創辦“世昌國小”。後曾改作婦產院。1957年開始,鄧氏宗祠為廣州市結核病防治二所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間,祠內不少文物散失,附屬建築物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部分附屬用地亦被違章占用。1989年12月,鄧氏宗祠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8月,在鄧氏宗祠建立鄧世昌紀念館。如今整座建築恢復了清代式樣,祠堂的木雕亦精心復原,並塗上油漆,重現了鄧氏宗祠的原貌。展品陳列線長80米,通過近600張圖片和複印件、雕塑、模型、文字說明等,反映鄧世昌青少年時代、甲午海戰及其戰後影響,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甲午海戰紀念館
“甲午海戰紀念館”坐落於威海劉公島,是一處以建築、雕塑、繪畫、影視等綜合藝術手段展示甲午海戰悲壯歷史的大型紀念館。
100多年前的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大鹿島”,上演了一場由中日兩國海軍參加的19世紀末世界最大規模的海戰。省委黨校文史教授“ 王建學”的一份關於遼寧省建“ 甲午海戰紀念館”的建議引起了省政協和丹東市政協的重視。“甲午戰爭才是日本侵華的起點。”採訪中,王建學還向記者講述建甲午海戰紀念館的意義。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是威海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專門保護管理機構,是全國著名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江澤民同志為該館親題館名。1988年,國務院公布“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是以北洋海軍與甲午戰爭為主題內容的紀念遺址性博物館,館址所在的北洋海軍提督署,是目前國內唯一保存完好的高級軍事衙門。
該館被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國家六部委,中宣部分別命名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中國船文化博物館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為中國第一個以船政為主題的博物館,通過大量船政文物、歷史照片、圖表、壁雕等,立體地展現了中國船政的誕生、發展與以“精忠報國、自強不息”為主旨的船政文化。有位史學家說,讀懂了“船政”二字,就讀懂了中國近代史。來到福州馬尾,踏訪過船政文化的遺存,你一定會對近代史更多一份厚重的了解和感觸。
衣冠冢
鄧世昌衣冠冢現位於“天河公園”內,原在天河區沙河鎮天平架石鼓嶺,現沙河農械廠內。清光緒二十年(1894)鄧世昌殉國後,遺體無法找回,其家屬於是年冬在沙河天平架石鼓嶺鄧氏家族墓地為其建衣冠冢,位在墓地西南邊,為傳統山手墓,墓形為攏環墓,平面巳形。碑刻“光緒廿年仲冬吉日,皇清誥封中軍副將鄧壯節公之墓,鄧蔭德堂四房子孫立石”。墓中原有連州青石墓碑,年久失修,墓地已涅沒。1984年鄧世昌殉難90周年紀念之際,有關部門及鄧氏後人清除覆蓋墓地之土層,對該墓的墓碑、拜桌、界石等進行修復,並將鄧部分遺物再葬於此。1994年9月,市政府決定出資將其遷葬於東郊公園(今天河公園)氣鯢崗上,仍為清制墓冢。新墓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前臨湖水,後依山丘。墓前豎有廣州市政府勒石的“鄧世昌墓重修碑記”和重刻的清御賜祭文。墓碑新立,碑文內容基本如舊墓。墓左立有廣州市人民政府和天河區人民政府遷建建鄧世昌墓碑記,墓右立有清光緒二十年(1894)的御賜碑文。今墓碑是按原碑文及大小用花崗石複製的,高0.85,寬0.4米,上款刻署“光緒廿年仲冬吉日”,中刻“皇清浩封申軍副將世昌鄧壯節公之墓”,下款刻署“鄧蔭德堂四房子孫立”,右上角嵌鄧的瓷像及生卒年份。墓前置花崗石“鄧府拜桌”,墓地四周豎“鄧府地界”的石標誌。在鄧世昌殉國100周年時落成。在天平架的鄧氏族人墓,亦同時遷葬於鄧世昌墓之西側。
雕像
•廣州鄧世昌雕像
廣州鄧世昌雕像位於“天河公園”內,鄧世昌衣冠冢前,雕像基座前刻“民族英雄鄧世昌”,雕像基座後刻鄧生平事跡。
•威海鄧世昌銅像
威海環翠樓,是與劉公島隔海相望的一座古建築。甲午戰爭以後,威海人民為了緬懷甲午戰爭中英勇殉國的英烈,在環翠樓上把他們當做神像供奉。民國28年8月20日的《申報),上面記載著:威海衛有一環翠樓,樓上中堂供奉著丁汝昌、鄧世昌等愛國將領木主和肖像。”
1934年5月,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憑弔設有鄧世昌、丁汝昌牌位的威海環翠樓時寫下一副楹聯:勁節勵冰雪,對萬頃碧濤,憑此丹心垂世教;登臨余感慨,望中原戎馬,擎將熱血拜鄉賢。
1986年9月16日,山東省威海市政府和人民民眾在“環翠樓公園”前舉行了民族 英雄鄧世昌銅像揭幕儀式。這座銅像重3.5噸,底座由大理石砌成,形似“致遠”艦首,連同底座高10.2米。鄧世昌身穿披風,表情深沉,雙手按著一把長長的帶鞘的寶劍,十分威嚴。環翠樓公園廣場開闊,綠草似茵,遊人如織。從紅領巾到白頭翁,無不在鄧世昌高大的銅像前凝神仰看,在此憑弔留念。
•大鹿島鄧世昌雕像
在月亮灣中部巍然屹立的鄧世昌魯青石雕像。鄧世昌身著披風,左手按劍,右手執一支單筒望遠鏡,面向大海,昂首雲天,雕像的基座前面,刻著“愛國名將鄧世昌”七個字,背後刻著鄧世昌英勇殉國的簡要事跡。
由於遼寧丹東“大鹿島”海域就是甲午海戰場,島上又有鄧公之墓和偉岸雕像,因而此島就是一個博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像一部教科書攤放在黃海戰場前。1988年以來,每年都有20多萬人前來翻讀這沉重的書頁,溫習中國近代史極其壯烈的一章。除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遊客外,還有港澳台胞、海外華僑以及日本、美國、韓國等國際友人。
地名
•廣州鄧世昌紀念國小
廣州海珠區“鄧世昌紀念國小”坐落在二龍街的末端,毗鄰民族英雄鄧世昌的故居。學校的前身是私立前程、世昌、永民國小分校,先後易名為河南區龍田國小、河南區龍田仁和直街國小、海珠區遵義國小、海珠區仁和直街國小。2002年7月更名為廣州市海珠區鄧世昌紀念國小。如今,為申報市一級學校,全校師生努力地工作、學習。由區教育局規劃,區政府投資興建的有高標準教學設施的教學綜合樓、高標準的操場、美觀而新穎的校門及圍牆工程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一所綠意盎然、鳥語花香、教學設施、設備現代化的嶄新學校將展現在眼前。
•廣州鄧世昌廣場
廣州規劃建設“鄧世昌廣場”。廣州市海珠區政府有關方面正積極啟動鄧世昌廣場規劃建設。按照構想,鄧世昌廣場建設投資總預算達2億多元。廣場設甲午風雲浮雕,廣場的功能設定分為兩個區域:一為展覽區域,包括博物館和紀念館;二為旅遊、休閒區域,即前、後廣場。廣場中心位置設鄧世昌雕塑,並有長62米、高3米的檐式巨型鄧世昌甲午風雲浮雕;還有面積760平方米的南北長條形水池。後廣場以鄧世昌紀念館為中心,採用園林布局形式,展覽館內主要對鄧氏宗祠建築進行改建和維修,建築面積為5000平方米,主要舉辦以鄧世昌和甲午海戰為主題的展覽。廣場園林綠化空間約8500平方米,結合人工瀑布、湖水蕩漾、碑廊畫室營造出一個舒適宜人的歷史、文化、旅遊、休閒環境。廣場北擬命名“世昌路” 2002年5月,海珠區政府將興建鄧世昌廣場的構想上報市政府,並於當年6月初步擬訂設計方案,並先後上報市文化局、市規劃局審批。規劃部門原則同意了建設項目的選址要求。為使鄧世昌廣場形成一定的規模,海珠區政府已將“仁和直街國小”更名為“鄧世昌國小”,並決定將西起洲頭咀,東至江南大道,與仲凱路相接的廣場以北路段命名為“世昌路”。
•福州文化主題公園
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以羅星塔和馬限山兩公園為基礎,由“兩園兩館一船塢”組成,即羅星塔公園、馬限山公園、馬江海戰紀念館、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和一號船塢遺址等的景點,以及船政創始人左宗棠、船政大臣沈葆楨的雕塑,造船浮雕,展現鄧世昌、劉步蟾、嚴復、詹天佑等船政群賢的石雕等。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內不但有中坡炮台、昭忠祠、馬江海戰烈士墓、聖教醫院、英國分領事館等大量船政相關古蹟,還有新建成的大型船政群雕、船政精英館等。
廟祠
•榮成成山角祠
成山角,又稱成山頭,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岬角,屬“榮成市”。1895年1月20日至25日,日軍為了攻克北洋海軍威海衛基地,從側後進行包抄,並在此地登入。上岸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由於陸防失守,威海衛很快陷落,劉公島遂成孤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榮成人民為了悼念在甲午黃海大戰中為國英勇犧牲的鄧世昌,就自發募捐,在成山角立祠,供以鄧世昌的木雕像,人民民眾稱為“木聖”。歲時祭掃,馨香不絕,以表達對他的敬仰與懷念。外國人遊覽此山,都攝影帶回,以志景仰。此祠雖年久失守,歷經戰火,但鄧世昌的木雕像仍然完好無損。現已修繕一新,供遊人憑弔。
船名
•世昌訓練艦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世昌艦”,此艦為紀念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壯烈殉國的中國海軍將領鄧世昌而特別命名。世昌號訓練艦1996年服役,舷號82,可載200名學員和40名教官,貨艙總容量6000立方米、可裝載300個標準貨櫃,該艦可快速改裝成醫院船、直升機母艦、運輸船。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海疆英魂》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再版”第2次印刷,《海疆英魂——記甲午海戰中的鄧世昌和致遠艦》是一部為民族英雄鄧世昌立傳的作品。該書資料豐富、內容詳實,充滿了愛國主義的激情。作者陳明福是原海軍政治學院教授,此前,陳教授已經向讀者奉獻了《“重慶艦”舉義紀實》和《“中山艦”沉浮紀實》兩部有影響的書。
《英雄鄧世昌》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第一次印刷,鴻鳴著,鴻鳴本名喬洪明,1964年生,山東榮成人。自1986年起發表小說、散文等作品數十萬字。著有長篇章回體小說《漂泊劉公島》。
《鄧世昌》《威海市志·人物誌》人物傳記(一),《鄧世昌》威海文史資料第五輯,威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出版,1990年9月第一版。
《民族英雄鄧世昌》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出版發行;政協河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政協張家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編審楊繼先等。
《愛國將領鄧世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第10次印刷,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語文(H),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七課。
《甲午名將鄧世昌》連環畫冊: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第一印刷,12000冊,151頁。繪畫作者潘志華,文字作者陳紅以及廣州市海珠區文廣新局、區教育局、區文聯負責同志及學生代表等近100人共同撰寫。
連環畫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了民族英雄鄧世昌在一個內憂外患、國將不國的年代裡出生、立志、求學、從軍禦敵到壯烈殉國的真實歷史。
《甲午海戰》連環畫冊(中日甲午海戰):由以下6家出版社分別創作出版發行,它們是人民美術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黑龍江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出版社,遼寧美術出版社,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
《甲午海戰》中英雙語DVD:廣州俏佳人獨家發行。
《鄧世昌血戰黃海》連環畫冊: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發行,第一次印刷,印數6.25萬,64開,責任編輯顏熙之。
鄧世昌與甲午戰爭——紀念民族英雄鄧世昌殉國一百一十周年(精裝);作者:中共廣州市海珠區委宣傳部、鄧世昌紀念館等;2004年9月第1次印刷;頁數:445頁;32開。
《氣壯山河》海珠文史(第六、七輯)——紀念民族英雄鄧世昌殉國100周年專集;1994年、1995年出版;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海珠區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海珠區炎黃文化研究會編輯。
《光照古今》海珠文史(七輯)。
影視作品
電視劇《走向共和》蘇茂飾演
電影《甲午風雲》李默然飾演。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陸毅飾演。
電視劇《北洋水師》陳寶國飾演。
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呂頌賢飾演鄧世昌。
電視劇《東方有大海》聶遠飾演鄧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