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妓院》

《生於妓院》

《生於妓院》,2005年第7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獲獎影片。1998年,由美國紐約新聞記者澤娜·布里斯基製作完成。影片講述了一個新聞記者教加爾各答紅燈區的孩子攝影的故事,在片中攝影成為一種改變人命運的可能性。該影片以獨特視角呈現了紅燈區的擁擠人潮以及流光溢彩背後不為人知的瞬間,片中的主角由4個女孩、3個男孩組成,給整部紀錄片帶來了令人啟發性的畫面。

基本信息

簡介

印度紅燈區成長的小孩,面對貧窮、苦難和絕望的環境,是否有機會掙脫與他們母親相同的宿命?一群在加爾各答風化區生活的孩子們,在導演的帶領下,逐步接觸平面攝影的學習經過。沒有窺奇刺探,沒有故作悲情,導演花了數年時間持續觀察,以直指人心的震撼力度,實至名歸地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生於妓院》的製作人是澤娜·布里斯基,她帶給拍攝地——印度加爾各答紅燈區的孩子的第一份禮物是20多台照相機,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無價的東西:社會影響力,以及孩子們的希望與機會。她最大的心愿是,讓這些孩子獲得與其他孩子一樣的尊重,並且不再僅僅因為他們母親的職業而受到歧視。 這部影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人們並沒有感到意外。因為它把人們帶到很少有機會去的地方,了解到很多無法想像的東西。通過該片,人們知道原來撫養妓女的孩子是多么不容易。更令人驚訝的是,故事還表現了存在於那種最醜陋地方的少有美麗。1998年,紐約新聞記者布里斯基來到加爾各答,打算拍攝一些關於妓女的東西。最後她不但了解了她們,而且了解了她們的孩子。而孩子們對她和她的相機產生了興趣,不久當她從紐約返回後就帶來不少照相機,開始對那些孩子進行攝影培訓。 這一培訓來自她突發的靈感(雖然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她決定組織一個攝影班,讓片中7個小主角拿著相機去記錄他們身邊的世界。實際上,正是這4個女孩、3個男孩給整部紀錄片帶來了迷人而深藏啟發性的畫面,並以獨特視角呈現了紅燈區的擁擠人潮以及流光異彩背後不為人知的瞬間。
拍賣照片籌錢上學
這些小小攝影家極為嚴肅地對待自己的工作,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甚至看起來有些像冉冉升起的評論家和藝術家,專業地分析著光線和不同作品。最終,《生於妓院》呈現的不僅是具有攝影天賦的孩子,更是他們的堅定信念,以及持續的毅力。
正如12歲的阿維吉特在片中所說:“我對未來已經沒有任何憧憬了。”他唯一可以依靠的母親在這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被皮條客燒死,但是沒有人關心這個悲慘的事情。好在還有藝術撫慰孩子的心靈,他們的作品是他們的財富,他們的作品值得每個人把它掛在自家牆上。與此同時,布里斯基也一直努力安排幫這些孩子拍賣作品,以籌些錢來讓他們接受教育。儘管布里斯基一再強調,自己不是社會工作者,但她和她的合作導演羅斯·考夫曼一直沒有停止宣傳那些孩子的事跡。所以說,他們並不是旁觀者,他們參與了這些孩子的生活。
拍攝手法含蓄感人
其實,布里斯基對這些孩子的幫助有目共睹,除了帶他們到海灘和動物園進行攝影實習,在印度和美國組織這些孩子作品的展覽外,她還激勵他們不斷地為夢想奮鬥。這部電影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拍攝手法。導演沒有像其他紀錄片一樣使用大量膠片,然後通過感傷和自白來表現故事,而是簡潔地以孩子們的所見構建影片。比如,她只是通過孩子們在一個破爛動物園對一些奄奄一息的動物拍攝的過程,以此含蓄表現這些孩子的現實生活,讓人看了不禁思緒萬千。 片中,當一個智力發育不全的10歲小孩說:“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我能到另一個地方並且接受教育,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呢?”
對於《生於妓院》,有評論說:“如果你的孩子抱怨著又要去學校上課的時候,也許你應該帶他來看這部影片。儘管片中那些妓女母親對這些小孩的教育都是低俗的語言,但是只要你能暫時容忍這些,忽略這些,就能讓你的孩子知道他們現在所擁有的,看似理所當然的東西是多么來之不易,也許這才是影片的核心價值。”

主角淪為妓女

2008年2月27日,據媒體報導,片中的主人公,印度小女孩兒Preeti Mukherjee已經淪為亞洲最大的紅燈區中一名性工作者,而2005年她還在洛杉磯的柯達劇院手捧小金人激動落淚。

Preeti在妓院的名字改為Puja,她在2005年獲得奧斯卡獎一年後就開始了在妓院的性服務,她說她依然記得當初獲獎時和其他參演人員相擁的溫暖。Preeti稱獲獎後,片中的很多小演員留在美國讀書,Preeti回到了印度讀高中。Preeti說片子的導演澤娜·布里斯基當時給了她媽媽很多錢,要求其給孩子自由,但Preeti最後還是走了母親的老路。Preeti說她已經有了筆記本電腦、昂貴的手機、很多錢,並租得起非常豪華的房子。Preeti還稱澤娜想把她救出去,但是她對現狀很滿足,“雖然眼神還是流露出對自由的渴望”。

報導稱Preeti會成為性工作者的原因還不清楚,但警方表示曾解救過Preeti並將她交還給母親。警方還表示Preeti現在已經成為色情交易的一部分,很多有權勢的人物都參與其中,而且不允許Preeti重獲自由。

影評

看完片子,給我的衝擊和震動很大,不單是他們生活的艱苦異常,還有他們手中拍出來的美麗和純淨以及命運的壓力。

那些孩子嘴裡說出來的話實在是超乎常人的冷靜成熟,他們對於自己家庭的背景一清二楚,片子裡說了在他們母親工作的時候,他們拉上帘子在一旁玩耍。對於將來,他們都想走出他們出生的地方,導演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了他們希望。但是,片子結尾時,7個孩子只有一個留在了寄宿學校,另一個自己離家出走上學,其他人要么被家人帶回,要么自己選擇離開。(花絮里2年後一半的孩子有比較好的結果,讓我欣慰不少)。影片開始時那個最安靜聽話的孩子留了下來,選擇了有希望的生活。選在影片最後一個交代,配的音樂突然變的十分悠遠,我想導演算是給了大家一個充滿希望的最光明最向上結局,讓人十分欣慰感動(她的母親去世,她和祖母相依為命,父親曾經企圖賣掉她),而最剛烈大膽的那個卻被母親帶離學校(片子裡他們家三代為娼,並不貧窮)。導演在片子中說道“我看到他們,覺得自己也做不了什麼,感到很難過”,當然,最後導演還是做了些什麼,但是選擇權不一定在孩子這裡。看到這種地方,常會讓人感到命運的無奈。性格決定命運?到底有沒有意義呢?

片子裡那些特別的照片,人文氣息出乎意料的濃厚,當然,拍攝的時候有專業人士的指導篩選和色彩處理,但是那些展出的作品確實讓人覺得異常的心靈感動。影片裡一些片斷,海邊,動物園孩子們開心的玩耍,那些真善美的東西,實在是和紅燈區黑暗的環境反差太大。另外,去了影片的官方網站,那些照片以不菲的價格出售,不知道有多少錢會到孩子們那裡呢?

雖然可能鏡頭裡經過了導演的加工和處理,但是很多東西還是讓人願意去相信,去感動,去思考的 。

最後說一下音樂,片尾曲和車上跳舞那段真的很悅耳,其他配樂都很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端莊嚴肅,真的很贊。

獎項

導演在台上拿第7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在台上拿第7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第7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日舞影展最佳觀眾票選獎。

本片榮獲“第7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大獎”(DOCUMENTARYFEATURE)。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新聞記者教加爾各答紅燈區的孩子攝影的故事,在片中攝影成為一種改變人命運的可能性。印度紅燈區成長的小孩,面對貧窮、苦難和絕望的環境,是否有機會掙脫與其母親相同的宿命?一群在加爾各答紅燈區生活的孩子們,在導演的帶領下,逐步接觸平面攝影的學習經過。

劇情簡介

1998年,紐約新聞記者布里斯基來到加爾各答紅燈區,打算拍攝一些關於妓女的東西。最後她不但了解了她們,而且了解了她們的孩子。而孩子們對她和她的相機產生了興趣,不久當她從紐約返回後就帶來不少照相機,開始對那些孩子進行攝影培訓。這一培訓來自她突發的靈感:她決定組織一個攝影班,讓片中7個小主角拿著相機去記錄他們身邊的世界。實際上,正是這4個女孩、3個男孩給整部紀錄片帶來了迷人而深藏啟發性的畫面,並以獨特視角呈現了紅燈區的擁擠人潮以及流光溢彩背後不為人知的瞬間。

導演澤娜布里斯基(ZanaBriski)與羅斯考夫曼(RossKauffman)紀錄在紅燈區認識的那些孩子的驚人轉變。專業攝影師布里斯基給孩子們上攝影課並給他們相機,點燃了這些孩子內心的潛在藝術天份,他們住在最污穢、看似絕望的世界。這群孩子拍的照片不僅展現過人觀察力與天份,更反映出一種更偉大、激勵人心、撼動社會的真實面相:藝術確是一股解放心靈、賦予才能的極大力量。

“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不濫情,沒有一般拍攝貧窮世界所呈現的賺人熱眶e面。布里斯基花數年的時間與這些孩子相處,參與他們的生活。孩子們拍攝的相片是其心靈的照影;而非只是稀珍奇品或原始圖像,那是一項無可抹滅的創意精神的力量之真實見證。

小小攝影師童言童語

阿吉(Avijit)"我以前想當醫生,後來想當藝術家。現在我要當攝影師..."

酷哥(Gour)"我要在相片中展現這裡人民的生活,我想表達人的行為。"

琪琪(Kochi)"我不敢在外面照相,大人會數落我們;會說:「相機從哪帶來的?!」"

麻吉(Manik)"我們去海邊照相,我從來沒看過海,我覺得好驚奇!"

寶貝(Puja)"有天我打開相機,整卷底片全曝光了,我以後不這么做了。"

小妮(Shanti)"澤娜阿姨教得很好,我們都牢記在心。我們太喜歡拍照,喜歡到忘了工作!"

小奇拉(Suchitra)"手上有相機,我就很開心。我覺得我在學習...可以成為有用的人。"

塔塔(Tapasi)"第一次拿到相機的時候,感覺真棒。以前我們絕不可能碰相機...我們看別人拍照,希望自己也有相機。

相關介紹

阿維傑特·哈爾德阿維傑特·哈爾德
生於妓院的印度孩子們
他生於印度加爾各答市一家妓院,而現在他已經是美國紐約大學的一名學生。她是他的小夥伴,而今卻已經淪落風塵。為此,他準備拍攝一部關於她的電影。
電影改變命運
據英國廣播公司2010年2月7日報導,20歲的阿維傑特·哈爾德正在美國紐約大學電影學院求學。這一切都源於奧斯卡獲獎紀錄片《生於妓院》的拍攝。1999年,美國導演考夫曼等人教哈爾德和另外7名性工作者的孩子如何拍照,記錄自己在加爾各答紅燈區的生活。
“拍攝電影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在發生什麼,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紀錄片,我們只聽說過好萊塢電影。”哈爾德說。影片展示了哈爾德的家。那裡的生活猶如一團亂麻。他的爸爸吸毒,他的媽媽常年患病。在十幾歲的時候,哈爾德的媽媽便去世了。
電影製作者建立一個慈善組織,幫助8名兒童上學,並鼓勵他們愛上攝影。他們的照片在加爾各答和紐約展出,並在蘇富比拍賣行拍賣,籌集資金。在這些展覽中,哈爾德拍攝的照片備受矚目。他應邀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參加攝影比賽。
哈爾德說:“《生於妓院》改變了我的生活。2005年,我第一次觀看了這部影片,後來它還獲得了奧斯卡獎。這是我生命中最難忘的時刻,我第一次意識到我可以發出聲音,人們希望知道我的生活故事。那時我已經入學5年了,也開始學習英語,這是一個非常鼓舞人的故事。”
求學美國
他自己申請赴美國學習,並最終被接受。2005年,在電影製作者成立的慈善組織的幫助下,他赴美國新罕布夏一所學校學習。後來,他決定選擇電影製作為職業。“製作電影非常有意思,我很快樂。”他說。在慈善組織的資助下,哈爾德目前正在紐約大學影視學院學習。“我的教授欣賞我的作品,這給予我信心。”雄心勃勃的哈爾德很快掌握了電影製作的竅門,並且適應了美國的生活方式。他正在編撰一本他在印度和美國拍攝的影片集,還在學習西班牙語和法語。業餘時間,他還去打工掙錢,回國探親。他的祖母並不懂得他在美國乾什麼,而他的爸爸正在戒毒。
不同結局
然而,並非所有《生於妓院》的小主人公都像他一樣幸運。其中一名女孩,已經淪為妓女。導演考夫曼說,他曾經試著勸阻她,但未能奏效。“我們只能做這么多,我反覆勸說她和她的家人,但她最後還是成為一名妓女。這是一個悲劇。”
但他們建立的慈善組織繼續幫助其他孩子,近來又資助一名女孩前往美國求學。他們還與另一家基金會聯手,在加爾各答建立了一所學校。大約250名孩子在那裡接受教育和職業培訓。而哈爾德則準備拍攝一部電影,反映那位成為妓女的女孩的生活。儘管他意識到在美國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但他還是不希望離開家鄉。“我希望紐約就是加爾各答,那樣我就能生活在家鄉了。”他嘆息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