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金融危機》

《理解金融危機》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金融危機?人類能夠預測甚至避免金融危機嗎?怎樣才能減少金融危機的影響?政府和國際組織應當干預金融危機嗎?或者應當讓金融危機自行發展?亞洲金融危機後,許多人譴責國際組織、腐敗、政府以及錯誤的巨觀、微觀經濟政策不僅導致金融危機,而且不必要地延長並加深了金融危機。由艾倫和蓋爾教授合著的《理解金融危機》一書是到目前為止試圖對上述諸問題從個體經濟學的實證和規範視角做出回答的唯一著述。

基本信息

作者從追溯金融危機史開始,向讀者展示了理解金融危機文獻所必需的基本經濟學工具,構建了一系列精巧的模型。自始至終,作者引導讀者通過現存的理論和實證文獻,建立他們自己的理論方法。《理解金融危機》描述了現代中介理論,介紹了資產市場和資產價格波動的原因,討論了銀行與市場之間的相互作用。《理解金融危機》還涉及了一些更專業化的話題,包括最優金融規制、泡沫以及金融傳染。

作者簡介

富蘭克林·艾倫(FranklinAllen),牛津大學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Nippon金融學和經濟學終身教授。自1980年以來一直在沃頓學院執教,現為沃頓金融制度中心合作主任。曾任沃頓學院副院長,沃頓博士項目主任,世界主要金融學術刊物《金融研究評論》執行編輯,美國金融學會、西部金融學會、金融研究學會、金融中介研究學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公司金融、資產定價、金融創新和比較金融體制。
道格拉斯·蓋爾(DouglasGale),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先後任教倫敦經濟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和紐約大學,現為紐約大學JuliusSilver經濟學教授,劍橋邱吉爾學院傑出研究員,《經濟計量和經濟理論》合作編輯,《經濟理論雜誌》、《數理經濟學雜誌》、《經濟學研究》副主編,《巨觀經濟動態》顧問編輯,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金融制度中心高級研究員。

媒體評論

由兩位世界頂尖級金融學家撰寫的,該書融合了有關金融危機的基本的和非常規的思想,深刻探討了三種形式的危機:由於市場流動性以及金融中介的資產負債期限不匹配的變動導致的危機,由於大的外部貿易項目衝擊導致的危機和由於投機性泡沫破滅或者借貸繁榮的突然中斷導致的危機。這是一本政策制定者和那些關注金融危機風險的金融學者們必讀的書。
——派屈克·博爾頓教授哥倫比亞大學

目錄

第1章歷史和制度
1.1引言
1.2歐美國家金融危機史
1.3金融危機與股票市場崩潰
1.4貨幣與孿生危機
1.5不同時期的金融危機
1.6近期發生的一些金融危機
1.6.1斯堪的納維亞金融危機
1.6.2日本金融危機
1.6.3亞洲金融危機
1.6.4俄羅斯金融危機與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1.6.52001-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機
1.7金融危機的成本
1.8金融危機的理論
1.9結束語
第2章時間,不確定性和流動性
2.1跨期有效配置
2.1.1消費和儲蓄
2.1.2生產
2.2不確定性
2.2.1狀態或有商品與風險分擔
2.2.2對風險的態度
2.2.3保險與風險匯合
2.2.4資產組合選擇
2.3流動性
2.4結束語
第3章中介與危機
3.1流動性問題
3.2市場均衡
3.3有效解
3.4銀行解
3.5銀行擠兌
3.6銀行擠兌均衡
3.7銀行擠兌的經濟周期觀點
3.8尋找唯一均衡的全局博弈方法
3.9文獻回顧
3.10結束語
第4章資產市場
4.1市場參與
4.2模型
4.3均衡
4.3.1時期1的市場出清
4.3.2資產組合選擇
4.4市場現金定價(Cash-in-the-market-pricing)
4.5受限參與
4.5.1模型
4.5.2均衡
4.5.3完全參與均衡
4.5.4完全參與和資產價格波動
4.5.5受限參與和資產價格波動
4.5.6多重帕累托排序均衡
4.6總結
第5章金融脆弱性
5.1市場、銀行和消費者
5.2均衡的類型
5.2.1無總體不確定性的基本均衡
5.2.2總體不確定性
5.2.3太陽黑子均衡
5.2.4銀行的異質流動性衝擊
5.2.5無破產均衡
5.2.6完全市場與不完全市場比較
5.3相關文獻
5.4討論
第6章中介和市場
6.1完全市場
6.2中介與市場
6.2.1有效的風險分擔
6.2.2完全金融市場下的均衡
6.2.3完全市場的另一種表述
6.2.4一般情形
6.2.5在沒有完全市場的條件下實現最優策略
6.3不完全契約
6.3.1完全市場與總體風險
6.3.2不完全市場下的金融中介問題
6.4結論
第7章最優金融管制
7.1資本管制
7.1.1最優資本結構
7.1.2具有總體不確定性的模型
7.2完全市場中的資本結構
7.3流動性管制
7.3.1比較靜態分析
7.3.2流動性過剩還是不足?
7.4文獻回顧
7.5結束語
第8章貨幣和價格
8.1一個例子
8.2最優的貨幣危機
8.3美元化和激勵
8.4文獻回顧
8.5結束語
第9章資產價格泡沫與金融危機
9.1代理問題和正資產價格泡沫
9.1.1風險轉移問題
9.1.2信貸和利率決定
9.1.3金融風險
9.1.4金融脆弱性
9.2銀行危機和負資產價格泡沫
9.2.1模型
9.2.2最優風險分擔
9.2.3最優存款契約
9.2.4一個資產市場
9.2.5最優貨幣政策
9.3結束語
第10章傳導
10.1流動性偏好
10.2最優風險分擔
10.3分散化
10.4傳導
10.4.1變現的“融資排序
10.4.2變現價值
10.4.3緩衝與銀行擠兌
10.4.4多區域
10.5穩健性
10.6遏制(containment)
10.7討論
10.8套用
10.8.1厄珀和沃姆斯
10.8.2德格瑞西和恩伽尹
10.8.3西弗恩蒂斯,費魯奇和席恩(Cifuentes,FerrucciandShin,2005)
10.9文獻回顧
10.10結束語

前言

2007年夏危機發生之初,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將是“一枝獨秀,獨領風騷”,不會像美國和其他西方經濟體那樣糟糕。中國的銀行幾乎沒有掛鈎次級抵押貸款和其他有毒資產。儘管如此,當2008年9月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破產以及世界貿易量驟跌時,中國受到了極大的牽連。中國政府實施的經濟刺激方案和其容許的信貸急劇擴張加速了中國的經濟成長。結果,中國開始比其他經濟體率先走出危機。人們再一次談論“一枝獨秀”。然而,危機對於中國的金融體系和經濟來講,是相當重大的事件。考慮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我們十分高興本書已被譯為中文。
任何回顧最近兩年所發生的事件,並試圖梳理導致近期金融市場動盪的人,可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塞巴斯蒂安·容格(SebastianJunger)那本書的主題,以及後來被拍成電影並由此命名的《完美風暴》。這是一場1990年在新斯科舍發生的風暴,一些看似不相關的天氣系統相互疊加放大並最終導致了極度災難。儘管金融危機的發生相當頻繁,然而,導致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一系列事件和巧合,如果說與容格書中所描繪的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更加複雜和不可思議。我們的書(指《理解金融危機》——譯者注)在這次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就已寫成,所以對讀者來說,簡單地描述一下危機的起因和結果,並把它們關聯到有助於理解這些事件的本書相關部分或許是有益的。
長期以來,美國經濟素有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國際收支失衡。大量由日本在80年代和中國及其他東亞經濟體在90年代所賺取的經常賬戶順差,以購買美國政府債券的形式重新流入美國。這使得日本以及後來的中國得以維持低匯率並賺取經濟成長所必需的外匯儲備,同時也使得美國得以繼續維持其經常賬戶和財政雙赤字。這個系統被非正式地稱為第二布雷頓森林體系。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第二布雷頓森林體系對於貨幣政策的影響。低價格的中國商品使得美聯儲得以保持低利率,並不致產生通貨膨脹,也使得消費者可以通過增加負債的方式為其消費融資,同時也導致所有資產的價格膨脹。從中國回流的美元實際上拉動了在網際網路泡沫上的投資。當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lenGreenspan)譴責“非理性繁榮”時,他並未提及低利率和全球失衡在催生泡沫和扭曲投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由泡沫導致的冒險行為。
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時,大量紙幣符號財富的損失激起關於衰退甚至是通貨緊縮的討論,眾說紛紜。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遭受襲擊使原本僅是可能性的衰退成為確定無疑的現實。美聯儲為配合美國政府實施的反周期政策(亦即布希減稅),將利率降低至歷史性的低水平且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無論這對經濟復甦產生了何種影響,都催生了第二輪泡沫,並且這一次是在房地產市場。當泡沫破滅時,金融危機隨之而來。
儘管在本書中我們沒有對它著墨太多,但是顯然,政府在房地產和貸款市場上的干預對金融系統穩定性造成了不良影響。特別的,柯林頓政府於1994年修訂了《社區再投資法案》(TheCommunityReInvestmentAct),要求銀行向不滿足通常保險標準的窮困家庭發放一定比例的貸款。柯林頓在法務部門的任命者因所謂的對低收入借款者的歧視而起訴抵押貸款公司。國會要求房利美和房地美改變其保險標準,以使得其抵押貸款能更多地為低收入借款者所用。當2003年兩家政府資助的企業被發現造假賬時,它們的反應竟是通過更加努力地增加窮人的房屋所有權而懇求國會以此換取保有一個寬鬆的監管機制。
許多金融創新助長了堆積如山的債務,這些債務最終崩潰,損害了金融系統,導致市場“凍結”。抵押資產的證券化增加了資金來源的分散化並擴充了投資於房產的資金供給,也使得抵押貸款發放者可以將債務轉嫁,而自身不冒資本風險。他們再沒有任何激勵遵循謹慎的保險標準,反而盡一切努力最大化交易量以賺取費用。
向“次級”消費者提供的抵押貸款的形式也有所變化,含蓄的利率及負的首付款使得這些產品相當有吸引力但風險很高。爾後便出現各種各樣的欺騙,價值高估,借款者收入虛假,開發者支付等等。一些自作聰明的借款者試圖利用一系列先期利率進行套利,直至他們發現自己已無法為其抵押貸款再融資。
由這些抵押貸款打包而成的產品的十足複雜性,使得對購買者來說風險評估變得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關於這些金融工具歷史數據的匱乏意味著只能去臆斷、推測或者猜想實際中它們將表現如何。
同時,大規模的證券化要求將資產抵押證券(MBS)更廣泛地向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和投資者兜售。由此,當泡沫破滅時,所感受到的效果更為嚴重且覆蓋面更廣。

精彩書摘

金融危機發生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資產價格的崩潰。對於資產價格為何會暴跌,一種解釋認為是由於預期未來現金流會減少,此觀點也是第3章分析的商業周期危機理論的基礎;另一種觀點認為可能是由於流動性的缺乏。第4章會對資本市場的運作進行考察,在資本市場上流動性衝擊引起了資產價格的波動。這個模型同第3章的模型十分相似,只是這裡沒有銀行的參與。除此之外,模型還加入了參與市場的固定成本,由於這種成本的存在,市場參與必定是不完全的。當流動性比較豐富時,資產價格會按照通常的方式由預期未來收益決定;但是當流動性變得稀缺時,市場就會依照市場現金定價機制(thecash-in-the-marketpricing)決定資產價格。按照市場現金定價機制,一項資產的價格僅僅是要出售的資產數額與買方所擁有的現金或流動性的比率。事後買家在市場現金機制發揮作用時會傾向於擁有更多的現金;而事前(exante)買家將會在流動性豐富時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與流動性稀缺時可能產生的收益之間進行權衡。這個資產定價理論能夠一致地解釋資產價格劇烈變動的原因。該理論表明,可以存在多重帕累托排序均衡:在某種均衡狀態下,市場參與不完全,資產價格也不穩定;而在帕累托較優均衡狀態下,市場參與則是完全的,資產價格的波動也較小。
有的危機是由大規模衝擊引發的,有些危機的觸發卻是由於一些小事。例如上文提到的1998年俄羅斯危機,觸發危機的債務延期所涉及的資產僅占全球資產極小的比重。儘管如此,全世界金融市場也還是受到很大影響,在之後一段時間內金融市場仍持續處於劇烈的震盪之中。理解這種金融脆弱性何以產生即是第5章的主題。第3章我們只考察了銀行業,第4章只考察了資本市場,在第5章我們將分析二者之間的關係。我們考察的市場實際上是銀行和機構互相分擔風險和分享流動性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市場應算作機構性市場,個人是無法直接進入的,但可以通過將資金存人銀行參與到市場活動中來。和第4章一樣,理解均衡狀態的關鍵在於了解銀行向市場提供流動性的動機。要想讓銀行持有流動性,在流動性豐富時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必須能夠被流動性稀缺和存在市場現金定價機制時的收益所補償。如果流動性稀缺的情形很少出現,就很可能出現一個現象,即流動性需求方面的較小變動能夠引起資產價格的大幅度波動,而正是這些價格波動造成了破產和經營中斷。金融脆弱性就是這樣產牛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